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0.49 4.1折 ¥ 49.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英】唐纳德·温尼科特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98838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558913
上书时间2024-11-04
序 言
大约二十年前,在结束儿科培训后,我意外拜读了唐纳德·温尼
科特先生的著作。当时,约翰·肯内尔和我正在做“正常父母如何与
婴儿建立联系”的研究。我在温尼科特的著作中发现,他的观点对于
我们临床研究与观察非常有用。尽管我们有过很多的推论,是关于母
亲与婴儿的日常接触所带给婴儿的影响,而且是在 “婴儿早期”这样
貌似短暂的时期内,对婴儿的未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但是我们当时
并没有时间考虑到温尼科特的理论。
温尼科特强调,生命早期的接触可以让母亲确信自己的孩子是健
康的,而且这种确信非常有必要。因为大多数母亲会想象自己的孩子
有残疾,她们很难相信自己足够好,可以创造出健康婴儿这样美好的
存在。另外他还指出,在分娩后的头几天,大多数母亲并没有完全与
婴儿分化。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妈妈在婴儿出
生后的头几天,如果离开家就会感到焦躁。
“二战”前,英国充满了乐观和希望,温尼科特先生在那里长大,
他从未对人类自我调整、发展及成长的能力失去信心。在帕丁顿格林儿
童医院当儿科医生时,他开始了针对个人的精神分析。20世纪 30年代
中期,他获评精神分析师,后来两次当选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在
之后的四十年里,温尼科特留在帕丁顿格林儿童医院并有了自己的科室,
同时也在帕丁顿诊所工作。他对儿童的关注在 1931 年出版的《儿童疾
病临床笔记》一书中可见一斑。
《孩子、家庭与人世间》的素材大部分来自温尼科特为 BBC 做的
系列广播。这部书于1964年首次出版,很快成为在英国家长中广为流
传的养育指南。
《斯波克育儿经》的作者本杰明·斯波克和温尼科特同为知名的
儿科专家,两人的职业生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他们的职业生涯都是
从儿科医生开始,接受分析训练,但他们的贡献和工作方向却截然不
同。斯波克是一名颇有才华的儿科医生,他擅长理解并讲述儿童行为
的复杂性;而温尼科特的临床工作则专注于儿童精神病学,他的著作
主要涉及儿童和家庭的心理动力学。
虽然温尼科特的著作看起来非常浅显,但意义深刻,发人深省。
例如,在本书第三章中他写道:“有些孩子甚至在婴儿早期就不能如
愿地躺着。”他观察到父母经常试图刺激婴儿,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婴
儿充满活力。温尼科特认为,每个婴儿都需要持续关注。他们的身体
里有一个“生命之火”,这是婴儿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以某种方式向
前推进,驱动着生命成长、发展,无须我们理解。他把婴儿比作窗台
花箱里的某个鳞茎植物,球茎不一定非得长成水仙花。有了肥沃的土
壤、适宜的阳光和水,鳞茎就能生根发芽。他强调,试图把婴儿当成
一块黏土来塑造是错误的,因为那样家长会觉得需要为孩子成长的结
果负责。他发现,如果父母“能接受婴儿可以自己成长,就可以在满
足孩子的需求之余,享受观察孩子成长的乐趣”。
我读到的所有关于新生儿期“够物能力”(婴儿早期触碰客体
的能力,现在被称为“自主动作”)的研究中,温尼科特是早提到
这一点的。他在作品中写道:“从小男孩出生的那天起,每次喂饱之
后,护士长就把摇篮里的他放到母亲的床上。在安静的房间里,当婴
儿醒着的时候,母亲会把手放在他面前,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开始抓
住她的手指,朝她的方向抬头看。”
三十年后,两名法国医生克劳丁·阿米尔·蒂森和阿尔伯特·格
雷尼尔的研究表明,出生后的头几天,如果颈部得到有效支撑,大约
50%的正常法国婴儿在安静且清醒状态下,是可以伸手去抓握物体的。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婴儿早也得在四五个月的时候才能做到这
一点。近,阿米尔·蒂森教授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温尼科特的观察读起来真是令人饶有兴味。阅读本书常常引发我
一连串的回忆与思考,很值得细细品味。作为父亲和祖父,当我协助
抚养孩子时,真恨不得自己早点知道温尼科特的见解。
对我来说有趣的是第十章“婴儿的小世界”。温尼科特指出,
健康的成年人对世界是有现实感的,并能意识到哪些是想象的,哪些
是客观的。然后他问读者:难道我们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
定的。除非我们每个人的母亲能够在开始的时候,一点一滴地向我
们介绍这个世界。他还解释说:对于婴幼儿来说,每一种感受都是非
常强烈的。作为成年人,我们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才能感受到这种属
于孩提时期的极度欢愉,而在孩提时代,任何让我们有感觉且不害怕
的东西都是受欢迎的。
“孩子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成年人与孩子共同生活的世界,
孩子自身的想象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合而为一的。因此,当我们与
那个年龄的孩子打交道时,我们不必坚持自己对世界感知的正确性。
如果一个小女孩想飞,我们不能仅仅说‘小朋友没法飞’;相反,我
们要把她抱起来,举过我们的头顶……”
通过大量的、普遍的观察,温尼科特强调不要遏制幼儿想象力的
重要性:“人的成长,需要接受这个真实世界的供给,然而,这并不
意味着要以丧失个人内心的想象世界为代价。”
当然,这样的发现给二至四岁幼儿教育提出了难题。在尝试训
练、教育幼儿了解“真实世界”或把他们塑造成小科学家的过程中,
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风险,那就是可能会摧毁他们早期的想象世界。教
育必须为孩子的大脑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而不是扼杀想象或“强烈
的感受力”。
第三十三章是“探视住院儿童”。这一领域随着近代医学的发
展,书中部分内容显得有些过时。这篇文章是在父母次被允许
到医院自由探视孩子的时候写成的,在此之前,孩子住院是禁止父母
探视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父母才被允许每周可以在医院看孩
子半小时。回想起来,当时的温尼科特似乎过于担心家长的探视问题
了,但他完全理解孩子和家长的需要,并敦促改革了医院的相关规章
制度。他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因为他认为探视非
常重要。
温尼科特对父亲的观点也与现在流行的看法截然不同。温尼科特
认为,父亲应该保护和照顾母亲。父亲保护母亲,使她能与婴儿发展
出亲密关系,在家里,父亲需要让母亲感到身心愉悦。这与我们现在
观察到的许多父母试图实现对婴儿的均等照顾完全不同。尽管存在这
些差异,但温尼科特关于父亲如何极大地丰富孩子的世界的建议(见
第十七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父母在婴儿成
长中扮演着不同但同等重要的角色。
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温尼科特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
能力。他能够想象自己处在母亲的位置,对母亲的经历感同身受,并
用一种有益的、理解性的、使人宽慰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尊重、欣赏
父母,并且体谅错误,认可进步,也接受退步,接纳人性。他让父母
知道他们是可以犯错并改正的。他从不颁布规章制度。本书一开头,
他就强调不会告诉任何人该做什么,而是对母婴关系提出自己的独到
观点和超前见解,接着展开进一步讨论,旨在丰富经验,为父母提供
一个极为有趣的视角。他从不过分干涉、破坏、污染或改变父母的本
能感受,他解释得恰到好处,这样,如果父母有能力的话,他们就可
以让自己充分享受生命中的这些特殊时刻。
后,我发现,令人愉悦的是温尼科特与母亲们谈话中的热
情、乐观,对母亲天赋的欣赏,以及他致力于引导父母发现养育孩子
的真正乐趣。下面内容是我在他的作品中喜欢的:
“所以,你现在打算把所有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了,是吗?下
面打算做什么呢?嗯,好好享受吧!
“享受被认为重视的感觉。当你创造了一个家庭新成员时,享受
让其他人照顾的感觉。享受完全爱自己的感觉,孩子几乎是你的一部
分。享受你的爱人为你和孩子的幸福负责的感觉。享受发现新的自己
的感觉。享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利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的感觉……为
了你自己,享受这一切。
“从婴儿的角度看,你能从繁重的照护中获得快乐恰恰是至关重要
的……他认为所有的照料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衣物柔软,洗澡水温合
适,但这理所当然中不包括母亲给孩子穿衣服和洗澡时的愉悦感。如果
你能享受这一切,就能成为婴儿生命中的阳光。”
马歇尔·H. 克劳斯医学博士(Marshall H. Klaus, M.D.)
1987年1月
本书是温尼科特论述儿童情绪发展过程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本了解人类心理成长过程的很好的入门书籍,尤其适合新手父母和老师、儿童心理爱好者阅读。
在书中,温尼科特引导成年人以一种共情、关怀、乐观的态度看待儿童的成长,对“母乳哺乳”“断奶”“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的利弊”“幼儿园与学校的教育”等让父母犯难的主题做了专业阐述,指导父母塑造孩子稳固人格,陪伴孩子成长为温暖、有力量的人。
◎丛书内容简介
温尼科特有数十年的儿科从医经验,拥有对孩子的非凡的共情力,可以准确把握儿童的身心状况,同时对母婴关系的理解细致入微,被称为“懂孩子的心理学家”。他建议家长做“刚刚好的父母”,给孩子“抱持性环境”,强调父亲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些养育理念都非常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值得父母们认真学习。
本套“温尼科特心理学经典译丛”选取温尼科特著述中为通俗易懂、适于家长阅读的经典文本,邀请国内一流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翻译、诠释,兼顾专业度与普适度,不但对家长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社会工作者、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儿科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温尼科特论述儿童情绪发展过程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本了解人类心理成长过程的很好的入门书籍,尤其适合新手父母和老师、儿童心理爱好者阅读。
在书中,温尼科特引导成年人以一种共情、关怀、乐观的态度看待儿童的成长,对“母乳哺乳”“断奶”“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的利弊”“幼儿园与学校的教育”等让父母犯难的主题做了专业阐述,指导父母塑造孩子稳固人格,陪伴孩子成长为温暖、有力量的人。
温尼科特有数十年的儿科从医经验,拥有对孩子的非凡的共情力,可以准确把握儿童的身心状况,同时对母婴关系的理解细致入微,被称为“最懂孩子的心理学家”。他建议家长做“刚刚好的父母”,给孩子“抱持性环境”,强调父亲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些养育理念都非常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值得父母们认真学习。
本套“温尼科特心理学经典译丛”选取温尼科特著述中最为通俗易懂、适于家长阅读的经典文本,邀请国内一流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翻译、诠释,兼顾专业度与普适度,不但对家长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社会工作者、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儿科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温尼科特,二十世纪有天赋和创造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英国皇家医学会儿科部主席,著名的儿科医生,客体关系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过渡客体”“虚假自我”“健康个体的概念”“抑郁的价值”等开创性思维,对现代心理学影响至为深远。
在国内,温尼科特被曾奇峰、施琪嘉、武志红、王浩威、张沛超等一众心理专家大力推荐,温尼科特所提出的“60分妈妈”“抱持”“促进性环境”等概念也越来越被广大知识型父母所认同。
◎译者简介
李仑,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约专家,亚洲存在主义团体学会创立者,督导级心理咨询师。
美国团治疗学会(AGPA)会员,英国塔维斯托克人际关系研究所认证团体动力师、顾问。
序言
自序
目录
部分 母亲与孩子
章 一个男人眼中的母亲 / 3
第二章 了解你的孩子 / 6
第三章 与生俱来的生命力 / 12
第四章 婴儿喂养 / 16
第五章 食物都去哪儿了? / 21
第六章 消化过程的终点 / 26
第七章 母亲喂养婴儿的特写 / 31
第八章 母乳喂养 / 36
第九章 婴儿为什么哭? / 44
第十章 婴儿的小世界 / 55
第十一章 把婴儿当作一个人 / 62
第十二章 断奶 / 68
第十三章 关于婴儿作为人的进一步思考 / 74
第十四章 婴儿与生俱来的品德 / 82
第十五章 孩子的本能和正常困难 / 88
第十六章 孩子和周围人的关系 / 93
第二部分 家庭
第十七章 父亲的作用 / 103
第十八章 他人的标准和你的标准 / 110
第十九章 “正常孩子”是怎样的孩子? / 116
第二十章 独生子女 / 124
第二十一章 双胞胎 / 130III
第二十二章 孩子们为什么玩游戏? / 136
第二十三章 孩子与性 / 141
第二十四章 偷窃与说谎 / 157
第二十五章 首次尝试独立 / 163
第二十六章 对普通父母的支持 / 170
第三部分 人世间
第二十七章 五岁以前孩子的需要 / 177
第二十八章 母亲、教师和孩子的需要 / 188
第二十九章 关于影响与被影响 / 199
第三十章 教育诊断 / 205
第三十一章 儿童的羞怯和紧张是病吗? / 212
第三十二章 学校中的性教育 / 217
第三十三章 探视住院儿童 / 223
第三十四章 青少年犯罪 / 230
第三十五章 攻击的根源 / 236
温尼科特的著作 / 245
本书是温尼科特论述儿童情绪发展过程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本了解人类心理成长过程的很好的入门书籍,尤其适合新手父母和老师、儿童心理爱好者阅读。
在书中,温尼科特引导成年人以一种共情、关怀、乐观的态度看待儿童的成长,对“母乳哺乳”“断奶”“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的利弊”“幼儿园与学校的教育”等让父母犯难的主题做了专业阐述,指导父母塑造孩子稳固人格,陪伴孩子成长为温暖、有力量的人。
◎丛书内容简介
温尼科特有数十年的儿科从医经验,拥有对孩子的非凡的共情力,可以准确把握儿童的身心状况,同时对母婴关系的理解细致入微,被称为“懂孩子的心理学家”。他建议家长做“刚刚好的父母”,给孩子“抱持性环境”,强调父亲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些养育理念都非常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值得父母们认真学习。
本套“温尼科特心理学经典译丛”选取温尼科特著述中为通俗易懂、适于家长阅读的经典文本,邀请国内一流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翻译、诠释,兼顾专业度与普适度,不但对家长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社会工作者、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儿科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温尼科特,二十世纪有天赋和创造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英国皇家医学会儿科部主席,著名的儿科医生,客体关系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过渡客体”“虚假自我”“健康个体的概念”“抑郁的价值”等开创性思维,对现代心理学影响至为深远。
在国内,温尼科特被曾奇峰、施琪嘉、武志红、王浩威、张沛超等一众心理专家大力推荐,温尼科特所提出的“60分妈妈”“抱持”“促进性环境”等概念也越来越被广大知识型父母所认同。
◎译者简介
李仑,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约专家,亚洲存在主义团体学会创立者,督导级心理咨询师。
美国团治疗学会(AGPA)会员,英国塔维斯托克人际关系研究所认证团体动力师、顾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