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1.77 4.1折 ¥ 78 全新
库存23件
作者姬凌辉 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8936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29521620
上书时间2024-11-03
新史学丛书总序
“为什么叫新史学?”
“什么是新史学丛书?”
十五年来,总有朋友会问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和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新史学是一种取向。就作品而言,举凡新视角,新史料,新叙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派不分中西古今,人不分新旧少壮,更不论是否成名成家,一切以作品见分晓,一切以给学术界、读书界呈现佳善的学术作品为依归,进而不断汲取更多志同道合者,用绵薄之力,促进历史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推陈出新。
新史学是一个过程。一百多年来,新史学不断演进,如果层层堆累,甚至可以在新史学这个名号上不断加新,新新史学,新新新史学……但这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新史学尽管随时关注国际学术前沿,但并不热衷追逐新潮流,也不那么关注花样翻新,更多考虑是否把此前的优秀作品消化、吸收,不少老书也是新视角,其实不见得被消化。我们不断在引进跟进,但是如何创造性转化,依然任重道远。比如梁任公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不少提法,至今依然很有启发,若干理念其实跟的史学流派若合符节。要将新史学发扬光大,需要做一个继往开来、温故而知新的工作,无论是欧美近百年来的开创性成果,还是我国近百年以来的前辈硕学之作,比如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李济、梁方仲等先生的杰出贡献,都在在值得我们用心聆听与记取。只有在过程中去理解和创新,创新才不会沦为口号,才会变得脚踏实地,成为源头活水,悠远流长。
新史学是一种精神。在有所传承的同时,在引进域外新观念、新方法的同时,落脚点其实是中国史学的开拓,尤其是将注意力更多瞩目于年轻学人,试图在他们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就予以足够的关注,将少年心事当拿云的种种憧憬与构想化为现实,化为作品,化为积累,积跬步以至千里。与此同时,我们也留意到历史系本科、研究生的成长,将史学初阶读物纳入计划,形成新系列,希望由此让史学新鲜人少走弯路。新史学更愿意接受各种不同的声音,在多元互动而不是闭目塞听中走向未来,凡是真诚的声音,都能够在新史学里面得到回应。
新史学愿意秉持这种态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倾尽一切努力,广求力作于世界,将无尽的优秀作品聚集起来,踏实做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争取在当代学术史、出版史留下一些印迹。
十五年来,新史学品牌包括“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中华学人丛书”“新史学文丛”“新史学译丛”“法国大革命史译丛”“历史-社会科学译丛”,累计出版近两百种图书,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反响。作为再出发,除了“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保持原貌外,其他丛书统一归入新史学丛书,涵括本土与引进类著作,经典旧籍的整理,初阶史学读物,甚至部分长篇论文,远近高低各不同,中心是唯“材”是举,也力求在设计美学与阅读体验上多做尝试。
这一过程想必是艰辛的,但由于其开放性,无疑会充满惊喜。我们期待在学术界、读书界的支持下,将新史学丛书进一步提升。新史学尽管起源于欧美,但是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地坚守,在中土树立新史学的大旗,推动历史研究、历史阅读的再深化,从历史的角度促进中国学术本土化。
兹事体大,敬请海内外师友不吝赐教、赐稿,各位的鼎力支持,是新史学得以发展的保证与动力。
是为序。
谭徐锋
2022年9月18日于河北旅次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大体上,时人在晚清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刻画出了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版图。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大体上,时人在晚清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刻画出了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版图。
姬凌辉,河南信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医疗社会史。近年来相继在《近代史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民国档案》《近代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目 录
引 言
一、研究现状
二、本书写法
章 虫、气、细菌、卫生与晚清出洋国人的初步观察
一、前近代中国传统致病学说
二、近代西方“瘴气论”与公共卫生的兴起
三、如蝎如蟹:使西日记中的观察
四、小 结
第二章 甲午前后细菌概念的接引与沿海地区的检疫治疫
一、来华传教士对细菌概念的引介
二、1894年香港鼠疫与鼠疫杆菌
三、小 结
第三章 清末细菌学说的传播与东北鼠疫期间的防疫观念
一、清末社会各界的译介与在地化实践
二、宣统鼠疫期间细菌学说与东北地区的防疫观念
三、小 结
第四章 民初细菌学说的多样化与晋绥鼠疫期间的防疫面相
一、民初细菌学说的多样化
二、民初细菌学名词审查与统一进程
三、晋绥鼠疫期间的防疫措施与观念
四、小 结
第五章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防疫处及其生物制品的推广接种
一、中央防疫处的组织、人事与经费
二、1919年霍乱时期的防疫观念与生物制品的推广
三、小 结
结 语
一、纵横交织
二、医学之网
参考文献
一、史料之部
二、中文专著(含中译本)
三、回忆录、传记、文集
四、学位论文
五、期刊论文
六、英文著作
七、英文论文
八、工具书
九、电子及数据库资料
附 录
后 记
本书是一部以细菌作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纪下半叶,细菌学说不仅逐渐改变了东西方医学的汇通焦点,同时还构成了近代中国学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大体上,时人在晚清民初的中国大地上刻画出了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版图。
姬凌辉,河南信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医疗社会史。近年来相继在《近代史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民国档案》《近代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章 虫、气、细菌、卫生与晚清出洋国人的初步观察
章
虫、气、细菌、卫生与晚清出洋国人的初步观察
从明中后期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基本上处于闭关锁国的状 态,一方面这使得传统的文物典章制度不因受异质文明冲击而中 断,传统医学便是其中宝贵一页,明清两代医学上承两汉,下启晚 清,并开温病学说一脉;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政 策,使得国人因袭多于创作,守旧多于开新,这为西学东渐埋下了 历史伏笔。从1566- 1840年之间,西方世界已经历文艺复兴、启蒙 运动、民族国家统一、早期工业革命等一系列激烈的社会变革,昔 日被轻蔑的“远人”已然成长为拥有坚船利炮的列强。西方医学界 借助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和思想革新,透过复消色差显微镜,发现 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微观世界,人们通过研究微观世界里的细菌,开 始向宏观世界里的“瘴气论”宣战。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千年未 有之变局,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不仅是对西方的“长技”“器 物”“制度”等层面有所观察和学习,事实上,还有对西方所发现
的微观世界的好奇和理解,细菌由此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并开始颠 覆国人的世界观。
章 虫、气、细菌、卫生与晚清出洋国人的初步观察 023
一、前近代中国传统致病学说
中国古代解释病因的理论资源非常丰富,这体现了古人如何思 考人身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疾病观 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历史课题。近年来历史学界介入 医学史研究,立足于晚近公共卫生、卫生、疾病、传染病、细菌致 病说等问题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但仍缺乏对中国古代因虫致病说 的系统整理,而传统典籍中的“虫”与“气”更是成为晚近时人接 引细菌致病说的津梁,因此有必要回到中西医不同致病学说冲突与 融合的前夜,重点梳理一下“因虫致病”说与温病学说的流变。
(一) 中国古代“因虫致病”说
古人对于虫的理解,当分置在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和文化之下, 含义千差万别,可以粗略分成作为博物的虫、作为巫术的虫、作为 病原的虫几种。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多处提及虫,例如“又北 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a ,又 如“又东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 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b 。可见,蛇与虫同时出现在文本 中,虫与蛇的形象从一开始便置放在一起论述。
查字书所载, 虫古音同虺,“一名蝮,博三寸, 首大如擘指。
a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 卷三北山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第92页。
b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 卷五中山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第178页。
象其卧形,物之微细,或行,或飞,或毛,或蠃,或介,或鳞, 以虫为象,凡虫之所属皆从虫”a 。从其所指可知,虫作虬,形似 蛇,含行、飞、毛、蠃、介、鳞等物,即《尔雅》所释:“《说文》 虫者,裸毛羽鳞介之总称也。”b清代《康熙字典》有云:“《说文》 《玉篇》《类篇》等书,虫、 ?、蟲皆分作三部……截然三音,义 亦各别,《字汇》《正字通》合?蟲二部,并入虫部,虽失古人分部 之意,而披览者易于查考,故姑仍其旧,若《六书正伪》以为虫部 即蟲省文,则大谬也。”c也就是说,在《说文解字》中,“虫”与 “蟲”是音义不同的两个字,“虫”专指一种蛇,即“蝮蛇”。“蟲” 指有足的昆虫,而《尔雅 ·释虫》则论道,“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 豸”d ,有无足肢成为分别虫、蟲、豸的标准,虽然关于“蟲”何 时简化为“虫”, 以及“虫”的古今音义变化问题均难以精确考证, 但从《尔雅》目录来看,虫与天、地、丘、山、水、木、鱼、鸟、 兽、畜等诸大类并存,这表明虫是分别芸芸众生的重要名目,而这种 认识也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博物学中虫类得以存在的较早文本依据。
到了唐代,虫与豸汇同一部,分列蝉、蝇、蚊、蜉蝣、蛱蝶、 萤火、蝙螎、叩头虫、蛾、蜂、蟋蟀、尺蠖、蚁、蜘蛛、螗蜋等 子目e ,但亦有以“鸟部鳞介虫附”之名目总论万物的做法, 含
a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69-670页。
b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13 ·尔雅 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c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下),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 第 1649页。
d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13 ·尔雅 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e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章 虫、气、细菌、卫生与晚清出洋国人的初步观察 025
凤、鹤、鸡、鹰、乌、鹊、雁、鹦鹉、龙、鱼、龟、蝉、蝶、萤等 物a ,由此可知,唐代对于虫的分类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宋代是中 国古代博物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既有将万物分立二门之举,即草木 花果门和虫鱼鸟兽门b ,也有将昆虫分为七类的做法c ,还有将虫分 别为鳞介与虫豸二部,与疾病部并立d 。此外,还有飞鸟、走兽、 虫、鱼之分e ,亦有以“杂虫”之名简而论之f ,甚至有虫门独列, 不与其他类目相分合,分列蚁穴、壁鱼、白蝙蝠、濡需、埳井蛙、 守宫、醢鸡、水蚕等子目g 。金时并无新发明,基本沿袭宋时《事 物纪原》的分类法,别为花竹木植门与禽兽虫鱼门h。
明清时期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著作,对于虫的分类更加系 统,虫与疾病的关系也更为明确。该书收药品一千八百九十二种, 其中昆虫类占有一百零六种,称为“虫部”,并有一总序详论之, 节略如下:
虫乃生物之微者,其类甚繁,故字从三虫,会意。按《考 工记》云,外骨内骨,却行仄行,连行纡行,以脰鸣、注鸣、 旁鸣、翼鸣、腹鸣、胸鸣者,谓之小虫之属。其物虽微,不可 与麟凤龟龙为伍,然有羽毛鳞介倮之形,胎卵风湿化生之异。
a (唐)徐坚著:《初学记》,目录,清光绪孔氏三十三万卷堂本。 b (宋)高承著:《事物纪原》,目录,明正统九年序刊本。
c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目录卷,民国景明嘉靖谈恺刻本。 d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总类,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e (宋)杨伯岩辑:《六帖补》,目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f (宋)叶廷珪撰:《海录碎事》,总目,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
g 《锦绣万花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h (金)王朋寿撰:《重刊增广分门类林杂说》,总目,民国嘉业堂丛书本。
蠢动含灵,各具性气。录其功,明其毒,故圣人辨之。况蜩 蚁蚳,可供馈食者,见于《礼记》;蜈蚕蟾蝎,可供匕剂,载 在方书。《周官》有庶氏除毒蛊,剪氏除蠹物,蝈氏去鼃黾, 赤犮氏除墙壁狸虫,蠼螋之属,壶涿氏除水虫,狐蜮之属,则 圣人之于微琐,罔不致慎。学者可不究夫物理而察其良毒乎? 于是集小虫之有功有害者,为虫部,凡一百零六种,分为三 类,曰卵生、曰化生、曰湿生。 a
李时珍认为,虫具有“微”与“繁”两个特点,故虫与蟲可以 通用。较之以往诸书,李氏提出虫分三类,即卵生、化生、湿生, 这点与以往分法完全不同,即不再仅按照虫的形体划分,而是按照 虫的繁殖方式进行再分类,并作“功害”之别。但此时期也有人不 做细分,如徐炬将虫部单设,开列六十二种b。
以上便是古代虫的博物学意义,与此同时,虫还与古人的身 体发生关联,成为解释病因的重要论据之一。古人相见,常会寒暄 一句,“别来无恙”,这句问候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所谓的恙并非 指病,而是指虫,“恙,毒虫也,喜伤人。古人草居露宿,相劳问 曰: 无恙。《神异经》云北大荒中有兽,咋人则病,名曰?, ?, 恙也。常入人室屋,黄帝杀之,北人无忧病,谓无恙”c 。也就是 说,在逐水草而居的上古时期,古人通过互相询问“无恙”来传达
a (清)纪昀主编:《四库全书 ·子部 · 医家类 ·本草纲目卷三十九》(景印文渊
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774册,第172页。 b (明)徐炬辑:《新镌古今事物原始全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c (清)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 · 明伦汇编 ·人事典》,扬州:广陵书社,
2011年版。
章 虫、气、细菌、卫生与晚清出洋国人的初步观察 027
对人身的关怀。先秦时期, 赵威后曾问齐使:“岁无恙耶? 王亦无 恙耶? ”东晋顾恺之曾与殷仲堪践行,询问“人安稳,布帆无恙”。 “《苏氏演义》亦以无忧病为无恙。恙之字同,或以为虫,或以为 兽,或谓无忧病。《广干禄书》兼取忧及虫,《事物纪原》兼取忧及 兽。《广韵》其义极明, 于恙字下云: 忧也, 病也,又噬虫善食人 心也。于?字下云: ?兽如狮子,食虎豹及人,是?与恙为二字, 合而一之《神异经》诞矣。”a
如果说肉眼可见的毒虫早已成为古人解释疾病的重要依据, 那么作为概念的虫则是古代宗教、医学、巫术等领域理解疾病的思 想资源。中国古代即有虫积胀、虫入耳、虫痫、虫疰痢、虫斑、虫 积、虫瘕、虫兽伤、虫心痛、虫病、虫积腹痛、虫疥、虫兽螫伤、 虫牙痛、虫病似痫、虫积腹胀、虫渴、虫痛、虫胀、虫齿、虫积经 闭、虫瘤、虫吐、虫痔等病名或病症名。此外还有大量以虫字为偏 旁部首与疾病相关的汉字,如虫通“痋”,《说文 ·疒部》,“痋,动 病也。从疒,虫省音”,后经段玉裁注解,“痋即疼字”b。《神农本 草经》有云,“白薇,味苦平,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