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57.89 6.6折 ¥ 88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美】阿耳伯特·爱因斯坦 著【美】泽夫·罗森克兰茨编 译都:方在庆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71015206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29505467
上书时间2024-11-03
1922年秋天,爱因斯坦携妻子开始了为期五个半月的远东和中东之旅,这些地区是他以前从未去过的。这次行程包括在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的短暂停留,在日本为期6周的旋风式演讲,对巴勒斯坦12天的短期访问以及对西班牙的3周访问。本书展示了爱因斯坦在这一重要旅程中的完整日记,让我们以私密的视角窥视一个聪明的头脑如何与宏大的世界相遇。中文版特别附加的三个文件,表现了爱因斯坦对饱受外国欺凌的中国充满同情。
泽夫·罗森克兰茨(Ze'ev Rosenkranz),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在奥地利维也纳长大。1981年移居以色列,2002年到美国工作,现任加州理工大学爱因斯坦文稿计划助理主任,《爱因斯坦全集》资深编辑。泽夫对爱因斯坦的历史著作和书信往来情有独钟,撰写和编辑了《以色列立国前的爱因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圣像,还是圣像破坏者?》(Einstein Before Israel: Zionist Icon or Iconoclast?)、《镜头下的爱因斯坦》(The Einstein Scrapbook)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永恒的瞬间幻觉》(Albert Einstein: The Persistent Illusion of Transience)等多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目前正在编写一本关于爱因斯坦与表姐爱尔莎的第二次婚姻的新书。
阿耳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原理”,荣获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颁发)。爱因斯坦是20世纪重要的科学家,一生总共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和150篇非科学作品,有“现代物理学之父”之誉。他卓越的原创性科学成就使得“爱因斯坦”一词成为“天才”的同义词。
方在庆,1963年生,湖北天门人。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1年在武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杰出访问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Eric Voegelin教席(C3)、比勒菲尔德大学客座教授。在奥地利、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多所高校做过访问研究。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插图目录
前言
致谢
历史导读
旅行日记:日本、巴勒斯坦、西班牙,1922年10月6日至1923年3月12日
其他信件选
15、致日本无产者联盟(1923年1月22日)
17.“爱因斯坦教授对巴勒斯坦的印象”,1923年4月24日之前
行程年表
缩略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1 迎接爱因斯坦博士简记
附录2 爱因斯坦在上海留下的墨迹
附录3 爱因斯坦写给美国援助中国工业合作委员会主席的信
译后记
1922年秋天,爱因斯坦携妻子开始了为期五个半月的远东和中东之旅,这些地区是他以前从未去过的。这次行程包括在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的短暂停留,在日本为期6周的旋风式演讲,对巴勒斯坦12天的短期访问以及对西班牙的3周访问。本书展示了爱因斯坦在这一重要旅程中的完整日记,让我们以私密的视角窥视一个聪明的头脑如何与宏大的世界相遇。中文版特别附加的三个文件,表现了爱因斯坦对饱受外国欺凌的中国充满同情。
泽夫·罗森克兰茨(Ze'ev Rosenkranz),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在奥地利维也纳长大。1981年移居以色列,2002年到美国工作,现任加州理工大学爱因斯坦文稿计划助理主任,《爱因斯坦全集》资深编辑。泽夫对爱因斯坦的历史著作和书信往来情有独钟,撰写和编辑了《以色列立国前的爱因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圣像,还是圣像破坏者?》(Einstein Before Israel: Zionist Icon or Iconoclast?)、《镜头下的爱因斯坦》(The Einstein Scrapbook)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永恒的瞬间幻觉》(Albert Einstein: The Persistent Illusion of Transience)等多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目前正在编写一本关于爱因斯坦与表姐爱尔莎的第二次婚姻的新书。
阿耳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因“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原理”,荣获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颁发)。爱因斯坦是20世纪重要的科学家,一生总共发表了300多篇科学论文和150篇非科学作品,有“现代物理学之父”之誉。他卓越的原创性科学成就使得“爱因斯坦”一词成为“天才”的同义词。
方在庆,1963年生,湖北天门人。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1年在武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杰出访问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Eric Voegelin教席(C3)、比勒菲尔德大学客座教授。在奥地利、德国、英国和美国的多所高校做过访问研究。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观光
博士想慢慢地仔细看看上海这座城市,而非匆匆忙忙地只看个表面,他尤其想看看普通市民的生活。所以,我改掉花了几天做好的安排,转而带他去看城内脏乱的中国人居住区。我日前去城内考察过,那可真是又臭又脏不像话。我想着不能带博士来这种地方就回去了,但博士却说去这里才好。于是,我们一行四人坐上一辆汽车,记者和其他的有志之士则坐在前面的汽车里为我们带路。
午餐在中国餐馆
穿过南京路这条顶气派的道路,我们进入了跑马场旁的中国餐馆“一品香”,在这里用午餐。博士在进入餐馆时观察着这栋建筑。我眼里的这栋纯西洋式的楼,对博士来说好像在建筑上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
我们一行(总共六人)围着一张圆桌。首先,这是博士次用筷子。我成了教用筷子的老师,博士成了我的徒弟。世界伟人立刻就掌握了筷子的诀窍,熟练地使用起来。夫人也试了一下,觉得很难便当即放弃,改用刀叉。
博士和筷子
博士:“艾尔莎,用筷子,你看,不难嘛。”
夫人不为所动。
博士笑道:“女人总是有反动精神,真是伤脑筋。”谈笑之间,菜肴一道接一道地端出来。两人都惊叹不止。
夫人:“太惊人了,这个国家不像德国,吃的东西非常丰富啊。阿尔伯特,你看看。这个鸡肉看上去多好吃啊,这个竹笋多好吃啊。”
博士:“不过,艾尔莎,或许也有很多人是吃不上饭的。”
夫人:“阿尔伯特,注意一点,那个也太油腻了。”
博士的餐食被夫人严格监视。每上一道菜他们都会仔细研究,称赞不已。
博士接连发表着有趣的见解,:“有古老文化的地方都会有发达的饮食。中国就是这样的。但是在美国这种地方,我感觉吃饭就像是往炉子里添煤,只不过是往胃里填卡路里而已。”
中文版序
我很高兴阿耳伯特·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中译本(以下简称《旅行日记》)此刻呈现给中国读者。正如爱因斯坦在《旅行日记》中清楚表明的那样,1922年底和1923年初在上海的两次逗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成长的早期,这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人道主义者就被中国和中国人所吸引。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是一份引人入胜的文件,读者能够直接了解作者对他所访问的国家和他所遇到的人民的未经删节的评论。因此,该日记包括一些令人不安的段落,流露了作者对中国人所持的偏见。这些内容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无疑是不易接受的。据我所知,这本日记的英文版出版后,在中国和其他地方曾引起了对爱因斯坦言论的热烈讨论。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只能导致积极的结果。对我个人来说,他那些令人不安的言论留给我们的重要的教训是,这些言论有可能促使我们每个人审视自己的情感偏见和认知偏差。
在我看来,由于双方的误解,爱因斯坦没有实现原计划在中国巡回演讲的愿望,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我坚信,如果爱因斯坦在中国停留更长时间,更熟悉这个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对他产生深远影响,肯定会修正甚至消除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些偏见。
无论如何,从他的个人文件中,有大量证据表明,在他访问中国之后,爱因斯坦仍然非常关注发生在这个国家的持续的动荡事件。在他访问中国20年后,爱因斯坦撰写了一份关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声明,即使在今天,这份声明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美国的新家找到了躲避纳粹德国的避难所后,他在1942年给美国援助中国工业合作社委员会主席写了封信,清楚地证明了他深深地牵挂着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以及他后来对中国人民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的高度尊重:“我总是热切地希望中国在目前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即使她的利益和我们国家的利益没有直接联系。希望中国的传统和精神对国际生活的未来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在饱受压迫和残暴的黑暗日子里好的鼓励之一。世界可以从中国人民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后,我想补充一点,我很高兴这本书能被中国读者阅读,还有一个更个人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的生命归功于中国。1938年,我已故的父亲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被迫逃离维也纳,在上海找到了避难所。他在那里生活了10年。1948年,我已故的祖父也葬在那里。尽管我父亲在上海遭受了日本残酷占领所带来的巨大苦难,但他总是告诉我,他爱中国人民,他的钱包里总是夹着一张旧的中国钞票,作为他生命中那段时光的美好回忆。愿本书能成为我向中国人民表示感谢的小礼物。
泽夫·罗森克兰兹, 2021年7月22日于美国加州帕萨迪纳
《旅行日记》是在《爱因斯坦全集》第十三卷(2012年)译本的基础上的大幅修订版,附有泽夫·罗森克兰兹撰写的富有启发性的介绍和令人惊讶的全面尾注。任何对爱因斯坦复杂的、有时是自相矛盾的性格感兴趣的人,都会在阅读他有趣的《旅行日记》时感到愉快。”
——安德鲁·罗宾逊(Andrew Robinson),《科学》(Science)杂志
“在这本显然是只写给他自己看的旅行日记中,我们看到了[爱因斯坦]人性化的一面,他能够发表粗鲁的、不经思考甚至是具有种族偏见的言论。事实上,它表明爱因斯坦首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尽管他对物理定律无疑有着无与伦比的洞察力,但他对人性和其他文化的理解却远远不够深刻。看来,即使是天才,到头来也只是人类。”
——P. D.史密斯(P. D. Smith,),《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这位传奇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旅行日记集,令人大开眼界。”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本手写日记以一种陌生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作为真实的、世俗意义的游客的爱因斯坦,而不是那个(像他著名的思想实验那样)乘坐光束穿越时空的爱因斯坦。这本日记从未打算出版过,它记录了他当时的想法和印象,没有经过任何修饰,也没有考虑到它们会如何影响他的形象。”
——杰里·阿德勒(Jerry Adler),《史密森尼》(Smithsonian)月刊
“很少有人知道爱因斯坦关于旅行的著作。.现在,随着他在欧洲以外的次主要旅行的精彩叙述的出版,这一缺陷可能会得到弥补。”
——迈克尔·柯蒂斯(Michael Curtis),《新英语评论》(New English Review)杂志
“[罗森克朗兹]为广大读者准备了一个豪华丰富的版本,并配有周到的介绍和广泛的注释。”
——大卫·博丹尼斯(David Bodanis),《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1922年秋天,阿耳伯特·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有名的人之一,他是即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名人。这本迷人的日记展示了他在日本、中国、新加坡、巴勒斯坦和西班牙旅行时的人性一面。勤奋而睿智的《爱因斯坦全集》的编辑泽夫·罗森克兰兹提供了一个注释版本,将每个条目放入背景中,为学者和爱因斯坦粉丝创造了一个宝藏。”
——《爱因斯坦:他的生活和宇宙》作者,杜兰大学的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这本日记忠实地反映了爱因斯坦奇特而辛辣的风格,应该会吸引广大读者。”
——《爱因斯坦论政治》(Einstein on Politics)的共同编辑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