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魏六朝画论释证》(上、下)
  • 《汉魏六朝画论释证》(上、下)
  • 《汉魏六朝画论释证》(上、下)
  • 《汉魏六朝画论释证》(上、下)
  • 《汉魏六朝画论释证》(上、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魏六朝画论释证》(上、下)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85.03 4.3折 198 全新

库存7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韦宾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2460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29488583

上书时间2024-11-0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后记

 

    《汉魏六朝画论释证》原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论文,下编为注释。十几年前将上编析出匆忙出版,是为《汉魏六朝画论十讲》,现在看来,形式方面的问题很多。注释部分,后来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是为《六朝画论笺注》。将两书合并出版,是我多年的愿望,承蒙四川人民出版社厚爱,给了这个机会。趁此我把《十讲》的注释及部分正文调整了一遍,但基本的学术观点没有改变。回想起来,从开始着手整理六朝画论,到现在完整出版,前后近二十年。这二十年来,我的人生起起落落,深感命运无常。我辈来此世界,尚能有机会从事喜爱的工作,真是上苍莫大的恩赐!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感谢梁明老师!感谢多年来关照我的亲人、师友、同道!

 

韦宾

2022年1月31日于怀香阁

 



导语摘要

   本书内容原作为《汉魏六朝画论十讲》和《六朝画论笺注》分别出版,在形式与内容上造成了诸多遗憾。今得以合璧出版,使得体例更加完整,脉络更加清晰,弥补了此前的遗憾。韦宾教授从文献的角度对汉魏六朝的画史、画论作了梳理,并充分重视传统注疏方法在学术上的价值,对现存这一时期的画学文献进行了迄今为止很完整的整理,也纠正以往校注中存在的错误。特别是在注释中,作者除了充分利用图像材料外,还整理了唐宋元明清以来有关六朝画论、画史的零星论述,吸收了迄今为止有关汉魏六朝绘画思想研究的近期新成果。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商品简介

 本书内容原作为《汉魏六朝画论十讲》和《六朝画论笺注》分别出版,在形式与内容上造成了诸多遗憾。今得以合璧出版,使得体例更加完整,脉络更加清晰,弥补了此前的遗憾。韦宾教授从文献的角度对汉魏六朝的画史、画论作了梳理,并充分重视传统注疏方法在学术上的价值,对现存这一时期的画学文献进行了迄今为止很完整的整理,也纠正以往校注中存在的错误。特别是在注释中,作者除了充分利用图像材料外,还整理了唐宋元明清以来有关六朝画论、画史的零星论述,吸收了迄今为止有关汉魏六朝绘画思想研究的近期新成果。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韦宾,本名韦兵,陕西咸阳人,美术史家,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著有《宋元画学研究》《中国画学文献史略》,辑《明清别集画学文献类聚》等。



目录

目录


 


上编


卷一汉代造像巫术通神观念考察003


卷二汉代礼乐文化与绘画017


卷三早期画人社会地位对画论的影响035


卷四“形神”概念的演变与早期画论059


卷五“六法”形成于魏晋时期075


卷六传顾恺之三篇辩伪091


卷七清谈玄学对六朝画论的影响110


卷八孙绰《游天台山赋》解读125


卷九宗炳《画山水序》与佛教138


卷十本土文化对佛教造像的影响168


 


下编


卷一《论画》注187


卷二《魏晋胜流画赞》注240


卷三《画云台山记》注264


卷四《游天台山赋》注307


卷五《画山水序》注346


卷六《叙画》注386


卷七《画品》注416


卷八《续画品》注515


卷九《职贡图序》注587


附一《禹贡九州地域图序》注609


附二颜之推论画注625


 


主要参考文献640


 


后记650


 



内容摘要

   本书内容原作为《汉魏六朝画论十讲》和《六朝画论笺注》分别出版,在形式与内容上造成了诸多遗憾。今得以合璧出版,使得体例更加完整,脉络更加清晰,弥补了此前的遗憾。韦宾教授从文献的角度对汉魏六朝的画史、画论作了梳理,并充分重视传统注疏方法在学术上的价值,对现存这一时期的画学文献进行了迄今为止很完整的整理,也纠正以往校注中存在的错误。特别是在注释中,作者除了充分利用图像材料外,还整理了唐宋元明清以来有关六朝画论、画史的零星论述,吸收了迄今为止有关汉魏六朝绘画思想研究的近期新成果。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主编推荐

韦宾,本名韦兵,陕西咸阳人,美术史家,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著有《宋元画学研究》《中国画学文献史略》,辑《明清别集画学文献类聚》等。



精彩内容

卷五《画山水序》注

 

原文

画山水序

宗炳

圣人含道应(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且夫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坚(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蒿笔(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求(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独应亡(无)人之野。(峰)岫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历代名画记》卷六)

 

版本

《画山水序》的版本,按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第255页《山水画叙》:“《历代名画记·宗炳传》。”谢巍《中国书画著作考录》第22页《画山水叙》:

 

【版本】1.《历代名画记》卷六收载〈见存〉按:是书版本数多,可参见该书所列。2.《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见存〉按:引《历代名画记》,非全文。3.《宋文纪》本〈见存〉。4.《文章辨体汇选》卷三百十四〈见存〉。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见存〉按:中华书局本在2545至2546页上。6.《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五〈见存〉。7.郑昶《中国画学全史》本〈见存〉。8.于安澜《画论丛刊》本〈见存〉。9.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本〈见存〉。10.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本〈见存〉。11.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排印本〈见存〉按:为陈传席详解、吴焯校订。

本书所用从嘉靖本《历代名画记》中辑出。四库本所不同者皆以“()”标出。注解参考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冈村繁《历代名画记译注》、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下)等相关内容。

以下嘉靖本《历代名画记》所引:

影印文渊阁四库《历代名画记》所引如下:

 

笺注

画山水序[1]

[1]序——序亦作叙。按,既曰“序”,则必是画成之后所写。虽然就考古发现而言,近些年在陕北汉墓中已发现多幅“独立”“山水画”,但尚未发现六朝时期独立的山水画。然而前如传顾恺之《论画》所及“山水”及“清游池”等内容,已涉及山水,且王微《叙画》也涉及山水,而姚《续画品》谓萧贲“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又《历代名画记》卷五:“(戴)逵子勃,有父风。孙畅之云:山水胜顾。”则不能遽然断定六朝无山水画。另从汉画像来看,如图5-1所示四川邛崃出土《盐井画像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8画像石画像砖》,第159页。:

图5-1盐井画像

图5-2所示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盐场画像(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8画像石画像砖》,第186页。虽然有人大于山之弊,但已可窥见独立山水画的端倪。

图5-2盐场画像

又图5-3所示敦煌285窟南壁上层西魏《五百强盗成佛局部·狩猎》《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4敦煌壁画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99页。也与上两幅汉画极相似。

图5-3五百强盗成佛局部·狩猎

尤其图5-4所示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原始社会至南北朝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120页。,过去一直认为是唐摹本,近来杨新认为此图创作时代仍在魏晋南北朝。其中有一段独立的山水画,是值得注意的。

图5-4女史箴图

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提要说:“根据《女史箴图》中一段山水及虎等的造型和画法,对比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画像砖(石)、佛教造像碑和敦煌壁画中的山水及虎等的造型和画法,认为此图只能产生于北魏后期和南朝齐梁时代。”杨新:《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并重新勾勒此图山水如下:

图5-5女史箴图山水局部线描

与汉代画像砖对照,其基本结构没有大变化,因此可推测,宗炳时代山水画面貌离此不远。

《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说:“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则指出魏晋以来的确有山水画,但并不成熟。又《唐朝名画录》序也说:“陆探微画人物,极其妙绝。至于山水草木,粗成而已。”陆探微以人物画见长,山水草木只是配角,因此很粗率,这种情况,在今可见的唐代墓室壁画中也可见到。

按《宋书》卷九十三《宗炳传》: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

炳居丧过礼,为乡闾所称。刺史殷仲堪、桓玄并辟主簿,举秀才,不就。高祖诛刘毅,领荆州,问毅府咨议参军申永曰:“今日何施而可?”永曰:“除其宿衅,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如此而已。”高祖纳之,辟炳为主簿,不起。问其故,答曰:“栖丘饮谷,三十余年。”高祖善其对。妙善琴书,精于言理,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征西长史王敬弘每从之,未尝不弥日也。乃下入庐山,就释慧远考寻文义。兄臧为南平太守,逼与俱还,乃于江陵三湖立宅,闲居无事。高祖召为太尉参军,不就。二兄蚤卒,孤累甚多,家贫无以相赡,颇营稼穑。高祖数致饩赉,其后子弟从禄,乃悉不复受。

高祖开府辟召,下书曰:“吾忝大宠,思延贤彦,而《兔罝》潜处,《考槃》未臻,侧席丘园,良增虚伫。南阳宗炳、雁门周续之,并植操幽栖,无闷巾褐,可下辟召,以礼屈之。”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又征通直郎;东宫建,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之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咨议参军,不起。

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惟炳传焉。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炳外弟师觉授亦有素业,以琴书自娱。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乃表荐之,会病卒。

元嘉二十年,炳卒,时年六十九。衡阳王义季与司徒江夏王义恭书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终始可嘉,为之恻怆,不能已已。”

子朔,南谯王义宣车骑参军。次绮,江夏王义恭司空主簿。次昭,郢州治中。次说,正员郎。《宋书》,第2278—2279页。

作者宗炳,不但能画,也能书。《佩文斋书画谱》卷二十四《宗少文》:

宗少文(《宋书》作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妙善琴书图画。元嘉中频征不应。(《南史》本传)

宗炳放逸屈摄,颇效康许。量其直置孤梗,是灵运之流。(李嗣真《书品后》)

宗炳出九体书,所谓缣素书、简奏书、笺表书、吊记书、行狎书、檝书、藁书、半草书、全草书,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庾元威《论书》)

 

后世人常以高洁隐士目之。如明徐《鳌峰集》卷六《咏史七十首》:

 

宗生有远想,饮谷栖林丘。年老不出户,图画当卧游。抚琴发清韵,众山皆含秋。高尚屡辞辟,冥鸿焉可求。[明]徐:《鳌峰集》,卷六《咏史七十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1册第56页。

 

明袁中道《珂雪斋前集》卷十三《砚北楼记》:

 

中年以后,血气渐衰,宜动少静多,以自节啬。山水虽适,跋踄亦苦,此亦宗少文筑室江陵,息影卧游时也。[明]袁中道:《珂雪斋前集》,卷十三《砚北楼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第181册第455页。

 

明张瑞图《白毫庵内篇》卷一《宗炳》:

 

莲社十八贤,少文乃其一。慨彼桑榆年,负此山水质。因念登陟烦,何如卧游逸。丈室罗云烟,玄对终永日。素弦一以鸣,众山亦萧瑟。悠哉仁智乐,杖策岂能匹。[明]张瑞图:《白毫庵内篇》,卷一《宗炳》,《四库禁毁书丛刊》,集第142册第459页。

 

清邹方锷《大雅堂续稿》卷七《读南史·隐逸传·宗炳》:

 

栖邱饮深谷,抗迹三十年。西游涉湘渚,南望登衡巅。拂衣归去来,立宅三湖边。澄怀卧观道,抚操安冰弦。颇亦事耕稼,而无世累牵。白鸥没浩荡,元鹤恣远骞。泛泛江湖思,超超云海天。[清]邹方锷:《大雅堂续稿》,卷七《读南史·隐逸传·宗炳》,《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第26册第302页。

 

清宋琬《安雅堂未刻稿》卷六《王敬哉诗序》:

 

其或身将隐矣,遯迹皋壤。鹿门则妻子同车,林虑则麇麋为侣。裹粮五岳,向平之婚嫁已终;抱影空庐,宗炳之山川绕壁。以至悬敝席以为门,藉短辕以为牖。栖半亩之宫,却诸侯之聘。秋拾橡栗,冬覆鸟毛。彼其孤踽之性,坚于一往;歌诵之声,若出金石。古之幽人畸士,类有然者。[清]宋琬:《安雅堂未刻稿》,卷六《王敬哉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05册第194页。

 

清徐时栋《烟屿楼诗集》卷十三《罗萝村师课士诂经精舍分赋晋宋书隐逸传十章·南阳宗炳》:

 

策蹇匆匆去,萧疏两鬓斑。三湖新买宅,四壁旧游山。绝调惊当宁,传琴未掩关。同时戴安道,王使竟空还。[清]徐时栋:《烟屿楼诗集》,卷十三《罗萝村师课士诂经精舍分赋晋宋书隐逸传十章·南阳宗炳》,《续修四库全书》,第1542册第181页。

 

圣人含道应(映)物[1],贤者澄怀味像[2]。

 

[1]圣人含道应(映)物——按本文:“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又宗炳《明佛论》:“禹之弼成五服,敷土不过九州者,盖道世路所及者耳。至于大荒之表,旸谷蒙氾之际,非复人理所预,则神圣已所不明矣。况过此弥往,浑瀚冥茫,岂复议其边陲哉。今推所践戴,终至所不议,故一体耳。推今之神用,求昔之所始,终至于圣人之所存而不论者,亦一理相贯耳。岂独可议哉。”(《弘明集》卷二)

又《明佛论》:“夫常无者道也,唯佛则以神法道。……夫佛也者非他也,盖圣人之道,不尽于济生之俗,敷化于外生之世者耳。至于因而不为,功自物成,直尧之殊应者耳。夫钟律感类,犹心玄会,况夫灵圣以神理为类乎。”

又《明佛论》:“经之所奇,自谓当佛化见之时,皆由素有嘉会,故其遇若彼。今曾无暂应,皆咎在无缘,而反诬至法空构。呜呼!神鉴孔昭,侮圣人之殃,亦可畏也。敢问空构者,将圣人与?贤人与?小人与?夫圣无常心,盖就物之性化使遂耳。”

又《明佛论》:“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安知死?问事鬼神,则曰:未知事人,焉知事鬼?岂不以由也尽于好勇,笃于事君,固宜应以一生之内,至于生死鬼神之本,虽曰有问,非其实理之感,故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佛家之说众生有边无边之类,十四问,一切智者皆置而不答,诚以答之无利,益则堕恶邪。然则禀圣奉佛之道,固宜谢其所绝,餐其所应,如渴者饮河挹洪流以盈己,岂须穷源于昆山哉。”

又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者,非不可论,论之或乖;六合之内,论而不辩者,非不可辩,辩之或疑;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议之者或乱。此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为关键,而不关视听之外者也。因此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详而辩之,指归可见。理或有先合而后乖,有先乖而后合。先合而后乖者,诸佛如来则其人也;先乖而后合者,历代君王,未体极之主,斯其流也。”(《弘明集》卷五)

又“含道”,本文:“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明佛论》:“今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者,盖谓至无为道,阴阳两浑,故曰‘一阴一阳’也;自道而降,便入精神,常有于阴阳之表,非二仪所究,故曰‘阴阳不测’耳。君平之说‘一生二’,谓神明是也。若此二句,皆以明无,则何以明神精神乎?然群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粗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今虽舜生于瞽,舜之神也必非瞽之所生,则商均之神,又非舜之所育,生育之前,素有粗妙矣。既本立于未生之先,则知不灭于既死之后矣。”

《明佛论》:“今以神明之君,游浩然之世,携七圣于具茨,见神人于姑射,一化之生,复何足多谈。微言所精,安知非穷神亿劫之表哉。广成之言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即首楞严三昧矣。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即亦随化升降,为飞行皇帝,转轮圣王之类也。失吾道者上见光下为土,亦生死于天人之界者矣。感大隗之风,称天师而退者,亦十号之称矣。自恐无生之化,皆道深于若时,业流于玄胜,而事没振古,理随文翳,故百家所摭,若晓而昧。又缙绅之儒,不谓雅驯,遂令徇世而不深于道者,仗史籍而抑至理,从近情而忽远化,困精神于永劫,岂不痛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