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1.31 3.0折 ¥ 3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ISBN9787544149082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9472521
上书时间2024-11-03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这部作品—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
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
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的统冶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很有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本书由古斯塔夫·勒庞著,戴光年译。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阿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周游列国,晚年开始研究心理学,并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如《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为著名。
《乌合之众》
卷:群体心理
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2)构成群体的条件
(3)群体的相同与不同
(4)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
(5)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6)群体质变的症因
(7)被抹平的才智差别
(8)个原因:本能
(9)第二个原因:传染
(10)第三个原因:暗示
(11)野蛮的玩偶
(12)群体的行为
(13)奇迹的创造者
(14)你不会接受的观念
(15)群体特性之一:冲动、易变和急躁
(16)群体表现(上)
(17)群体表现(下)
(18)群体没有任何长远打算
(19)群体不承认障碍
(20)引发冲动的导火索
(21)群体特性之二:易受暗示与轻信
(22)群体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2)群体观察能力的缺失
(3)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上)
(4)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中)
(5)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下)
(6)群体的谎言(上)
(7)群体的谎言(下)
(8)妇孺言论不可轻信
(9)群体只会撒谎
(10)群众杜撰的历史(上)
(11)群众杜撰的历史(中)
(12)群众杜撰的历史(下)
(13)群体的感情(上)
(14)群体的感情(下)
(15)打动群体的东西
(16)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上)
(17)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下)
(18)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上)
(19)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下)
(20)群体渴望强权
(21)群体的保守本能
(22)群体的道德(上)
(23)群体的道德(下)
(24)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第三章: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
(1)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
(2)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
(3)群体难于被动摇
(4)群体的伪推理能力
(5)群体的想象力(上)
(6)群体的想象力(下)
(7)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上)
(8)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下)
第四章: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1)群体的偶像崇拜(上)
(2)群体的偶像崇拜(下)
(3)如何建立偶像崇拜
(4)偶像崇拜不会消亡
(5)又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观念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I)群众运动的导火索
(2)条导火索:民族
(3)第二条导火索:传统
(4)第三条导火索:时间
(5)第四条导火索:政治和社会制度
(6)第五条导火索:教育
(7)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上)
(8)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下)
第二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那些直捣人心的东西
(2):形象
(3)第二:词语和套话
(4)第三:幻觉
(5)第四:经验
(6)第五:理性
第三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群体的领袖
(2)领袖是如何炼成的
(3)领袖召唤信仰狂潮
(4)领袖的权威
(5)两类不同的领袖(上)
(6)两类不同的领袖(下)
(7)领袖的名望
(8)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
(9)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重复
(10)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三:传染
(11)传染来源于模仿
(12)你逃不掉传染
(13)比财富更诱人的东西
(14)类名望
(15)第二类名望
(16)如何博得个人名望
(17)另一种博得名望的方法
(18)如何不让你的名望流失
第四章: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两类信念与意见
(2)信仰的变化范围
(3)如何用信仰抓住群众
(4)形形色色的意见
(5)意见的循环过程
(6)纷乱的当代形势
(7)媒体的堕落
(8)历史观的消亡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章:群体的分类
(1)群体的两大类别
(2)异质性群体
(3)异质性群体的特征
(4)同质性群体
第二章: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1)拒绝认罪的罪犯
(2)不平常的犯罪
(3)群体犯罪的历史
(4)犯罪群体的特征(上)
(5)犯罪群体的特征(下)
第三章: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1)陪审团的智力泯灭
(2)陪审团的坚定立场
(3)陪审团痛恨的人
(4)陪审团怜悯的人
(5)掌控陪审团的秘诀
(6)陪审团的人道色彩
第四章:选民群体
(1)选民群体的特征
(2)如何在选举中取得成功
(3)用言语控制选民
(4)选民群体拒绝理性
(5)选民是被操纵的群体
(6)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上)
(7)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下)
(8)民族精神的深层作用
第五章:议会
(1)没有明智的议会
(2)议会的特征
(3)议而不决的议会
(4)议会中领袖的影响力
(5)如何影响议会(上)
(6)如何影响议会(下)
(7)议会的名望崇拜
(8)游走在情感的两极
(9)议会的两大险情(上)
(10)议会的两大险情(下)
结束章:民族存亡的关头
(1)历史的发展规律(上)
(2)历史的发展规律(下)
《自卑与超越》
译者序
*章 生活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
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社会情感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梦对早期记忆的影响
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灵和肉体
心灵和肉体的联系与冲突
情感的作用
身心的不同特征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心理
对优越感的追求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个性塑造
早期记忆的作用
第五章 梦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对梦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对梦的研究
梦境分析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母亲的作用
父亲的作用
偏爱孩子还是平等对待
家庭中的排行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教育的变革
教师的角色
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
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
个性发展
对教学工作的观察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导
青春期的特点
自我挑战
青春期问题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了解犯罪心理
犯罪的类型
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的早期影响
如何解决犯罪问题
第十章 职业问题
平衡人生难题
早期培养
影响择业的因素
解决之道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群体
增进合作
兴趣缺失与沟通障碍
社交兴趣与社会平等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爱情、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婚前准备
婚姻中的合作
友情是婚姻的保证
维护婚姻幸福
附 录 阿德勒生平简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这部作品—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
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
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的统冶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很有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本书由古斯塔夫·勒庞著,戴光年译。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阿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周游列国,晚年开始研究心理学,并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如《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为著名。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体验事物一般不会抽象进行,而是以自身的角度去观察,*初“经验”的产生亦是如此。例如:“木头”的含义与人类有关,而“石头”也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可悲的是,有的人总是排除事物的意义而去思考周围环境,表现为:孤立自己,脱离同类,其所作所为于己于人皆无益处。总而言之,人的存在无法脱离生活的现实本义,自我封闭的行为毫无意义。体验现实的人只有将现实放大到人生和生命存在的高度,来解读其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局限于事物本身。因此结论应当是:这种意义总有遗憾和缺陷,当然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因为,这个看似饱含意义的世界的一大特征就是充满了各种谬误和荒诞。
如果你向人问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多半都不知如何回答。多数人都不想自寻烦恼,更不愿探求问题的本源。但是,从古至今,这种问题一直相伴在人类的左右,直至今日,也有人时常提起,无论年长或年幼,有时还会被问道:“人为什么而存在?”“人生的含义是什么?”客观地说,只有在人们遇到某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会问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反,那些人生之路平坦顺畅、几乎没有遇到过困难的人,大多不会产生这个念头。但是,这些问题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必须直面应对。我们发现对人生的某种解读似乎影响着人的行为举止,每个人在言论之外的行动上,都在对“人生意义”进行不同的诠释,而且此意义与其观点、态度、举止、表达、癖好、志向、习惯以及性格特征的表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先对世界和个人进行总结,然后暗暗贯穿于每个人的行为之中。“我是这样,宇宙是那样”就是思考得出的结果,是对自己和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的一种判定。
如前所述,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种理解。其*意义上的“正确真理”是什么则无人知晓,因此只要是相对有效的任何解读,就不能判定是“*错误”。其实正是在这两个*之间,包含了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然而,我们可以分辨这一区间中的不同点位哪些有效,哪些次之;哪些是小错,哪些是大错。从中可以发现,较好的解读是大同小异、不约而同的,相反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解读则总是难掩其伪。如果能从中得出普遍的标准和意义,则对揭开有关人类问题的现实之谜很有帮助。同时,必须牢记这个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人类目的而言,是相对真理。此外,无其他*真理存在,即便还有,也与人类无关。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掌握*真理,所以它对人类而言,也没有现实意义。
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人生所面临的所有困难或问题,都源自于在生活中受到的三大制约。因为这三种制约构成了人生和现实的内容,并且经常使人们遭受困扰,还迫使人们作出应答和处理,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予以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中,看出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种制约: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除此别无选择。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尽自己*的能力善待地球。身心健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为这是延续地球生命的重要因素,同样也能使人类得以延续。这是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人都需要迎接其挑战。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解答,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哪些是必需的、适当的、可能的或希望的。但是不管何种回答都必须考虑到一个事实——我们是人类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这就如同我们不能对一道数学题妄加猜测,而必须全力以赴地求出答案一样,我们为了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也要对人生的问题重新做出回答,其中重要的是使观点既富有远见又相互关联。这是从人类自身的弱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危机来考虑的。当然,我们的答案不会完美,但是必须尽我所能地找到*答案。此外,所有的答案都必须考虑到人类正在为地球所困扰,我们的生存质量必然与地球带给我们的福祸紧密相连。
接下来是第二种制约: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周围其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成员。一个人无法单独达成目标,这是由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所决定的。一个人如果独自孤单地生活,自己面对一切,*终只会走向灭亡。他不但不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还无法使生命得以延续。正是因为人类所共存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所以总要与他人团结在一起。我们如果想继续生存,对人类和社会作出*的贡献,就必须与人联合,共同发展。要想寻求人生的答案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约束,我们必须想到:我们和他人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剩下一个人,将无法继续生活。如果想延续自己的生命,我们就必须让自己的情感和这个问题的目标相适应。
第三种制约是: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人一生中谁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不管男女。当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诠释。遇到问题,人们想象的方法往往多种多样,但是却总以为自己采用的具体措施才是*方法。
由此三种约束出发,又引申出三个问题:*,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那么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这一生存要求。
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每个人对生活意义作出各自的理解时,都精准地揭示出人们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举例如下:假设一个人完全没有爱情生活或遭受了挫折,并且在工作上也表现得很平庸,还不喜欢结交朋友,感觉人际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造成交往范围十分狭小,从他在现实生活中作出的自我定位和约束,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为活着而活着,所以要让自己免受伤害,以保证平安无恙,因此,自我封闭以减少社会交往成为*。”看得出,他把活着视为一件艰难且危险的事情,*后只有现实失败接连不断,而且生存机会越来越少。
不妨再假设另外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一个人交友广泛,人脉极强,左右逢源,事业有成,而且爱情生活和睦甜蜜。我们则可以定义为,此类人视“活着”为一个创造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遇,其间出现的困难反而使他具有了超凡的勇气,因为在他眼中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这就说明:“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心理学家墨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