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6.1 6.8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王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7133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419321
上书时间2024-11-03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明徐光启、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水利诸书,为欧籍入中国之始,前清学术,颇蒙其影响”。梁任公把以徐光启(1562-1633)为代表追求“西学”的学术思潮,看作中国近代思想的开端。自徐光启以降数代学人,立足中华文化,承续学术传统,致力中西交流,展开文明互鉴,在江南地区开创出海纳百川的新局面,也遥遥开启了上海作为近现代东西交流、学术出版的中心地位。有鉴于此,我们秉承徐光启的精神遗产,发扬其经世致用、开放交流的学术理念,创设“光启文库”。
文库分光启随笔、光启学术、光启通识、光启讲坛、光启读本、光启译丛、光启口述、光启青年等系列。文库致力于构筑优秀学术人才集聚的高地、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平台,展示当代学术研究的成果,大力引介国外学术精品。如此,我们既可在自身文化中汲取养分,又能以高水准的海外成果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文库推重“经世致用”,即注重文化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既促进学术价值的彰显,又推动现实关怀的呈现。文库以学术为要义,所选著作务求思想深刻、视角新颖、学养深厚;同时也注重实用,收录学术性与普及性皆佳、研究性与教学性兼顾、传承性与创新性俱备的优秀著作。以此,关注并回应重要时代议题与思想命题,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与国外学术的交流对话中,努力打造和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及话语体系,为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贡献绵薄之力。
文库推动“东西交流”,即注重文化的引入与输出,促进双向的碰撞与沟通,既借鉴西方文化,也传播中国声音,并希冀在交流中催生更绚烂的精神成果。文库着力收录西方古今智慧经典和学术前沿成果,推动其在国内的译介与出版;同时也致力收录汉语世界优秀专著,促进其影响力的提升,发挥更大的文化效用;此外,还将整理汇编海内外学者具有学术性、思想性的随笔、讲演、访谈等,建构思想操练和精神对话的空间。
我们深知,无论是推动文化的经世致用,还是促进思想的东西交流,本文库所能贡献的仅为涓埃之力。但若能成为一脉细流,汇入中华文化发展与复兴的时代潮流,便正是秉承光启精神,不负历史使命之职。
文库创建伊始,事务千头万绪,未来也任重道远。本文库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民俗等诸多人文学科,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通力合作。本文库综合著、译、编于一体,也需要多方助力协调。总之,文库的顺利推进绝非仅靠一己之力所能达成,实需相关机构、学者的鼎力襄助。谨此就教于大方之家,并致诚挚谢意。
清代学者阮元曾高度评价徐光启的贡献,“自利玛窦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为深。……近今言甄明西学者,必称光启”。追慕先贤,知往鉴今,希望通过“光启文库”的工作,搭建东西文化会通的坚实平台,矗起当代中国学术高原的瞩目高峰,以学术的方式阐释中国、理解世界,让阅读与思索弥漫于我们的精神家园。
每一位哲学大师都在哲学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到奎因、辛迪卡、戴维森、达米特,他们都用深邃的思想指引着哲学的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态度与学术思想也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谢波斯、尼尔斯等人。在我国,也存在一批前辈学者,他们的治学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术研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金岳霖、周礼全、汪子嵩、陈康、沈有鼎、梁存秀、叶秀山、李赋宁、王炳文等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忆与怀念这些哲学大家不但十分必要,也意义重大。
本书回忆了近40位古今中外的大师,通过回顾这些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历程,回忆中国国哲学界前辈的若干往事记录,作者试图通过此书梳理出一种学术传统,一种由大师们开创、传承并发扬光大,影响并激励一批哲学工作者,也为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学术传统。
每一位哲学大师都在哲学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到奎因、辛迪卡、戴维森、达米特,他们都用深邃的思想指引着哲学的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态度与学术思想也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谢波斯、尼尔斯等人。在我国,也存在一批前辈学者,他们的治学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术研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金岳霖、周礼全、汪子嵩、陈康、沈有鼎、梁存秀、叶秀山、李赋宁、王炳文等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忆与怀念这些哲学大家不但十分必要,也意义重大。
本书回忆了近40位古今中外的大师,通过回顾这些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历程,回忆中国国哲学界前辈的若干往事记录,作者试图通过此书梳理出一种学术传统,一种由大师们开创、传承并发扬光大,影响并激励一批哲学工作者,也为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学术传统。
王路,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逻辑研究室主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弗雷格思想研究》《逻辑基础》《逻辑与哲学》等;主要译有《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分析哲学的起源》《亚里士多德》《逻辑大全》《原理》《经院辩证法》《方法论导论》等。
序言
哲学家
永远的柏拉图
思想巨人亚里士多德
康德的意义
从《小逻辑〉》到《逻辑学》
没有保留下来的文字
感受“胡塞尔档案馆”
在哲学史的主
我喜欢的哲学家
走近哲学家
哲学与学术传统
哲学家的理解
为学术而学术
大学者的大学问
不聪明的哲学家
大师的传统
哲学所的学术传统
世纪之交话逻辑
历史源头话哲学
前辈与老师
金岳霖先生与清华大学哲学系
陈康先生的学术理念
追思汪子嵩先生
天真奇特
周礼全先生的四本书
童真童趣
如今,他真的走了
追思梁存秀先生
叶秀山先生的哲学追求
一生只为哲学想
怀念敬爱的李赋宁先生
怀念王炳文先生
没齿不忘是师情
同学和朋友
怀念老苏
怀念吴元梁学兄
纪念刘奔学兄
怀念翁绍军学兄
怀念杨成凯学兄
怀念老毕
怀念徐奕春
悼好友小邵
外国前辈、老师和朋友
感受奎因
走访达米特教授
向往戴维森
逻辑的创新与应用
怀念辛迪卡
怀念Bob
怀念谢波斯教授
怀念尼尔斯
德雷本教授
继承与超越
逻辑的观念
“是”与“真”
一“是”到底论
逻辑与哲学
逻辑的视野
求真不辞漫漫修行
每一位哲学大师都在哲学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到奎因、辛迪卡、戴维森、达米特,他们都用深邃的思想指引着哲学的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态度与学术思想也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谢波斯、尼尔斯等人。在我国,也存在一批前辈学者,他们的治学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术研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金岳霖、周礼全、汪子嵩、陈康、沈有鼎、梁存秀、叶秀山、李赋宁、王炳文等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忆与怀念这些哲学大家不但十分必要,也意义重大。
本书回忆了近40位古今中外的大师,通过回顾这些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历程,回忆中国国哲学界前辈的若干往事记录,作者试图通过此书梳理出一种学术传统,一种由大师们开创、传承并发扬光大,影响并激励一批哲学工作者,也为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学术传统。
王路,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逻辑研究室主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弗雷格思想研究》《逻辑基础》《逻辑与哲学》等;主要译有《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分析哲学的起源》《亚里士多德》《逻辑大全》《原理》《经院辩证法》《方法论导论》等。
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气度非凡:古希腊建筑金碧辉煌,学员众生簇拥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众星捧月;柏拉图身披红袍,手指向天,亚里士多德蓝装素裹,手心朝地,两人对视交流,暗示着不同风格趣向的哲学观与学说。刚出版的《柏拉图全集》中译本选用画中的柏拉图做封面,那向上的手指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而在封底,比肩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给人无限的遐想。
不知道柏拉图的人大概不多。“理念论”“实体说”“洞穴假说”等如今已是哲学讨论的常识;“哲学王”的政治理想更是闻名遐迩。他建立的学院以开创了教育和学术自由的传统而流芳百世;他对诗人的批评,他对诗歌、音乐、绘画的评论,他的对话文体和散文风格,成为文学艺术研究不尽的话题。他教育培养了多少学生,大概无法统计,但是有亚里士多德一人,足以名垂千古。
柏拉图十分尊敬老师,这与我们中国人有些相像。在许多对话中,他的老师、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都是主角。通过这些对话,我们知道了苏格拉底的奇闻逸事,他的思想学说,包括他的视死如归,他的“助产士”的称号,以及他那著名的格言“知道自己无知”。不过,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不是完人,他有出错和无助的地方,也有受窘和被冷落的时候。这样的师生 关系反映出求知求真的传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为它做出了精辟的注解。
我喜欢拉斐尔的这幅画,也愿意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放在一起比较。过去常常企图从柏拉图的著作中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如今则总是努力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寻找柏拉图的痕迹。我相信思想是有传承的,不会像花果山的石猴那样凭空蹦出来。没有思想来源的所谓原创往往没有根基,注定是浅薄无知的。真正开创性的工作无疑是伟大的,但是,看不到它的渊源,对它的理解难免失之肤浅。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很大不同,的区别却是在学科的分类。柏拉图的著作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艺术、数学等诸多方面,却几乎从来也没有对这些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则区分出逻辑、修辞、物理学、天文学、动物学、形而上学、诗学等等。其实,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对学问的探讨和对学科的提及,他曾经提到学习几何学、天文学等,他的学园门口还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几何学者莫入”。因此我们大概很难说在柏拉图那里没有学科的分类。亚里土多德的著作都是后人按照他的手稿整理编排的,许多著作的名称也是编者所加,比如“工具论”和“形而上学”。一些学科也由此而得名。一如从“工具论”产生了逻辑,从“形而上学”产生了形而上学。但是从学科的意义上讲,柏拉图的著作没有分门别类的论述,所有思想都散见在那些对话之中,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本身就是这样分门别类论述的,从而为后人以学科的方式整理编辑提供了可能。虽然一些学科的名称为后人所取,但是分类研究的工作却是他本人亲自做的。学科分类至关重要。正是这种学科分类促进了分门别类的研究,从而形成科学,并终导致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也导致对他们理解的差异。千百年来,西方的思想研究要么追溯到柏拉图,要么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一种声音突出强调要回到柏拉图。有人甚至认为,以往对柏拉图的理解和解释,包括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解释,都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分学科的做法是错误的,应该回到柏拉图,甚至回到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回到那种对思想的综合、整体的思考,因此应该重新理解柏拉图。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不是多数,却也颇有影响。不过,我对它却深表怀疑。
由于年代久远和知识背景的差异,今天一般读者阅读柏拉图的著作有时会感到难解和乏味: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冗长的论证?而烦琐的讨论为什么后好像往往不了了之,要么是从已知到不知。比如,为了获得政治家的定义,仅仅一个划分就用好几页,而对知识讨论了几十页,后却不过得出知识不是什么。难怪与苏格拉底对话的人会在讨论后说:“我现在比以前更加茫然了。”甚至苏格拉底本人也说:“经过大量研究,我发现自己比没研究之前更加困惑。”编译者说:“苏格拉底经常竭尽心智,就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做出许多错综复杂的论证。”这样的说明太过取巧,无法令人满意。我们还是不得不认真思考,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样有大智慧的思想家,为什么会进行如此“错综复杂”的论证?
阅读柏拉图的著作,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我终于明白,不是我们比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更聪明,而是我们从他们那里受益,才有了今天的知识结构,才会提出对他们的疑问。他们的讨论是为了求知,他们的论证是为了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当智慧的运作超出经验的水平而追求普遍性的时候,就不能仅凭常识做出断定,更不允许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而必须回答疑问和批评,解释并论证自己的观点,由此导致对所讨论问题不断深入的追问。如果不是为了求知,苏格拉底怎么会常说自己“不知”?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柏拉图为什么要进行那样冗长笨拙的论证?这里的精髓是求真。在科学没有形成、逻辑没有产生的时代,这样的讨论和论证恰恰是对科学性的追求,反映的正是一种科学的精神。有了它,人们不仅会对问题不懈地深入探讨,也会形成对问题的专门研究。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科学。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