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02.94 7.0折 ¥ 148 全新
库存53件
作者[德]康德 著 韩林合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8635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48元
货号29408998
上书时间2024-11-03
就对于属理性事务的知识的处理是否走在一门科学的可靠的道路上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很快就可通过相关的成果来做出判定。如果在人们做出了许多部署和准备之后,这种处理一旦要达到目的时便陷入困境,或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常常又不得不原路返回并且走上另一条道路;类似地,如果我们不可能让不同的合作者在应当实现他们的共同的意图的方式上达成一致,那么,人们便总可以确信,这样一种研究还远未走上一门科学的可靠的道路之上,相反,它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的话,找到这条道路本身便已经是对理性做出了一项贡献——即使我们不得不将许多包含在未加思考就先行采用的目的中的东西当作徒劳的东西而予以放弃。
我们可以从如下事实中看出,逻辑很早以前便已经走上了这条可靠的道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从来没有需要后退一步——如果人们不愿将比如一些可有可无的细微之处之去除或者所阐述的东西的更为明确的规定算作改善的话(这样的事情与其说属于科学的可靠性之列,不如说属于优雅之事)。就逻辑来说,另外值得关注之点是,直到现在为止,它也未能向前走出任何一步,因此,看上去它似乎已经结束了并且完成了。因为,当一些新近的人们想着通过如下方式来扩展它时,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源起于他们对于这门科学的独特的本性的无知:或者将关于各种各样的认识能力(想象力、机智)的心理学的章节塞进其中,或者将关于认识的来源或关于依据相关对象的区别而来的不同种类的确实性的来源的形而上学的(关于唯心论、怀疑论等等)的章节塞进来,或者将关于偏见(关于其原因和去除其的手段)的人类学的章节塞进其中。如果人们让诸门科学的界限彼此汇合在一起,那么这样做的结果不是增益了它们,而是让它们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逻辑的界限则通过下面的事实而得到了完全精确的确定:它是这样一门科学,该科学只详尽地阐述并严格地证明思维的形式规则(无论思维是先天的还是经验的,无论它拥有什么样的来源或对象,无论它在我们的心灵中遇到了偶然的还是自然而然的障碍)。
《纯粹理性批判》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为广泛,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重要和影响深远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译者简介:
韩林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翻译和撰写了多部相关著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
题词
版献词
第二版献词
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版目录
版导论
一、先验哲学的观念
二、先验哲学之划分
第二版导论
一、论纯粹知识和经验知识之区分
二、我们拥有一些先天的知识,即使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知识
三、哲学需要这样一门科学,它确定了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理及范围
四、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区分
五、在理性的所有理论科学中均包含有作为原理的先天综合判断
六、纯粹理性之一般任务
七、关于一种属于纯粹理性批判名义下的独特的科学的观念及其划分
上编 先验要素论
部 先验感性论
第1节
章 论空间
第2节 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释
第3节 空间概念的先验阐释
第二章 论时间
第4节 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释
第5节 时间概念的先验阐释
第6节 从这些概念得到的结论
第7节 阐释
第8节 关于先验感性论的一般性说明
……
下编 先验方法论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德、英、中文版本
译后记
《纯粹理性批判》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为广泛,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重要和影响深远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译者简介:
韩林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翻译和撰写了多部相关著作,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
《纯粹理性批判》:
因此,诸事物的可能性的公设要求下面这点,即它们的概念要与经验的诸形式条件协调一致。但是,这种形式,即泛而言之的经验的客观形式,包含着关于对象的认识所需要的一切综合。就一个内在地包含着一种综合的概念而言,如果这个综合没有以如下方式属于经验,那么该概念就应当被看作空洞的,没有关联到任何对象:或者作为这样的综合,它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这时该概念便叫作经验概念;或者作为这样的综合,它构成了先天的条件,泛而言之的经验(经验的形式)就是以它为基础的,此时该概念是一个纯粹概念,不过,它还是属于泛而言之的经验,因为它的对象只能在经验中被遇到。因为,就这样一个对象的可能性的特征来说,它是通过一个先天综合概念而被思维的,如果人们不是从这样的综合——它构成了该对象的经验认识的形式——得到它的,那么人们要从哪里得到它?在这样一个概念中一定不能包含任何矛盾,这点尽管是一个必要的逻辑条件,但是,对于该概念的客观实在性来说,即对于一个通过该概念而被思维的对象的可能性来说,这点还远远不够。因此,在由两条直线所围成的图形这个概念中没有任何矛盾,因为两条直线及其相遇的概念并不包含对一个图形的否定;相反,相关的不可能性的基础并不是该概念本身,而是该概念在空间中的构造,即空间及其规定性的诸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又有其客观实在性,即它们涉及可能的事物,因为它们先天地包含着泛而言之的经验的形式。
现在,我们要将这个关于可能性的公设的广泛的用处和影响展现在大家面前。如果我如此地设想一个恒常的事物,以至于所有在它那里变易着的东西都仅仅属于它的状态,那么我仅仅从这样一个概念不能认识到这样一个事物是可能的。或者,假定我设想这样的某种东西,它应当拥有这样的性质,以至于如果它被设定了,那么某种其他的东西便总是并且不可避免地跟着发生了,那么这样的东西的确可以无矛盾地被思维。但是,至于诸如此类的性质(作为因致性)是否会在某个可能的事物中被遇到,我们还不能由此而做出判断。后,我可以设想这样一些不同的事物(实体),它们拥有这样的性质,以至于一个事物的状态在另一个事物的状态中引起了一种后果,并且反之亦然。但是,至于诸如此类的关系是否可能适合于某些事物,这点完全不能从这些包含着一种纯粹任意的综合的概念中得出。因此,只是经由这样的事实,即这些概念先天地表达了每个经验中的诸知觉的关系,人们才认识到了这些概念的客观实在性,即其先验的真理性;而且,尽管人们自然而然是以独立于经验的方式认识到这点的,但并不是以独立于与某种泛而言之的经验的形式以及这样的综合统一性的关联的方式认识到这点的,只有在该统一性中诸对象才能被经验地认识到。
但是,如果人们想要从知觉提供给我们的材料中制作出关于实体、力、交互作用的全新的概念,而又没有从经验中获取这些概念的联结的例子,那么人们便会陷入这样的纯粹的幻象之中,其可能性根本没有任何标志,因为人们在这些概念那里没有把经验看作导师,也没有从经验那里获取它们。诸如此类的虚构的概念不能像范畴那样作为一切经验所依赖的条件而先天地获得其可能性的特征;相反,它们只能作为由经验本身所给出的概念而后天地获得其可能性的特征。而且,它们的可能性必定或者是后天地且经验地被认识到的,或者根本就不能被认识到。请考虑关于如下事项的概念:这样一个实体,它恒常地出现于空间之内,而又没有将空间充满(比如一些人曾经想要引入的那种处于物质与思维存在物之间的中间物);或者我们的心灵之能够预先直观未来(而决不是仅仅推导出未来)的独特的基础能力;或者后,我们的心灵的这样一种能力,借之我们能够与其他人处于思想的共存之中(无论这些人距离我们多么遥远)。这些概念是这样的概念,其可能性完全是没有根基的,因为它不能建立在经验及其众所周知的法则基础之上。而且,如果没有经验及其众所周知的法则,那么这种可能性不过就是一种任意的思想连接。尽管这样的思想连接不包含任何矛盾,但是它不能提出客观实在性的要求,进而不能要求我们在此想要思考的那个对象的可能性。至于实在,如下做法肯定自动就是被禁止了的:在没有求助于经验的情况下,具体地设想这样一种实在。因为,实在仅仅涉及作为经验的质料的感觉,而无关乎关系的形式——人们多可以在虚构中玩弄这样的形式。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