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之问
  • 生命之问
  • 生命之问
  • 生命之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命之问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9.15 4.0折 48 全新

库存8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汤姆·杰克逊(Tom Jackson) 著;敖道 译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78489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204766

上书时间2024-11-0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再没有什么问题比生命与死亡的问题更大的了。我们来自何处,又将去往何方?这两个问题构成了所有科学探索研究的基础,也是它们,填满了哲学家们每一天的思考,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将如此。这两个问题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是因为我们现在活着,并希望一直活着,而且知道我们必将在某一天死去。   

本书从几个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生命是如何开始的,书中陈述了科学研究已经找到了的答案,还有些没有找到答案的。我们会讲一讲:意识,以及它在死亡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还会探讨一下永生:我们可能不死吗?如果可能,有人会选择不死吗?死亡是终结吗?对于这点,恐怕我们都要等着瞧啦。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此刻是否真的活着?有人怀疑,此刻的我们并非是如我们想当然的那般地活着。

 



导语摘要

本书探讨了关于生命与死亡的11个大问题,并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确定的或者zui佳猜测的答案。这些问题大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答案,因为它问了什么是生命,为什么我们必须死亡,以及人类是否能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有些问题很容易回答,有些则需要专家解答。本书试图找出困扰人类的一些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让一个东西有生命,它死后会发生什么?人类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其他更低级的生命形式吗?这本书还提到了一些更现代的担忧:人类有可能无限期地避免死亡吗?制造人工生命有可能吗?或者我们已经做到了吗?



作者简介

汤姆·杰克逊(Tom Jackson)是英国著名科普作家、编辑,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创作过100多部畅销作品。汤姆拥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其作品涵盖范围甚广。他的作品总是以有趣、生动的叙述方式呈现给读者,因此适合不同年龄层、不同阅读能力的读者阅读。



目录

导言1


问  什么是生命? 2


第二问  生命是否有多种存在方式?30


第三问  生命是否打破了物理法则?44


第四问  生命是如何开始的?60


第五问  地球是拥有生命的星球吗?82


第六问  濒死体验是怎么一回事?106


第七问  心灵可以不依赖肉体而存在吗?128


第八问  永生是件好事儿吗?146


第九问  生命是否只是一个模拟幻境?158


第十问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呢?166


第十一问  是否有来世?182


 



内容摘要

本书探讨了关于生命与死亡的11个大问题,并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确定的或者zui佳猜测的答案。这些问题大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答案,因为它问了什么是生命,为什么我们必须死亡,以及人类是否能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有些问题很容易回答,有些则需要专家解答。本书试图找出困扰人类的一些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让一个东西有生命,它死后会发生什么?人类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其他更低级的生命形式吗?这本书还提到了一些更现代的担忧:人类有可能无限期地避免死亡吗?制造人工生命有可能吗?或者我们已经做到了吗?



主编推荐

汤姆·杰克逊(Tom Jackson)是英国著名科普作家、编辑,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创作过100多部畅销作品。汤姆拥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其作品涵盖范围甚广。他的作品总是以有趣、生动的叙述方式呈现给读者,因此适合不同年龄层、不同阅读能力的读者阅读。



精彩内容

书摘一:

什么是生命?

让我们就从的一个问题开始吧。对“死”的思考,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何为“生”。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你正在读的这本书,它是死的。大部分吧。可能有一点点活着的东西,虱螨之类极小的虫子在啃书脊里的胶水。当然,这与我们想讨论的不大相关。书的纸页是死的。要说某物死了,那它必然曾经活过。纸张是木头做的,准确地说是松树的木质化的细胞做的,那松树曾经活着,后来被砍倒并做成纸浆。所以纸张是死了的东西做的。那么印墨呢?黑色的墨由超细碳颗粒制成。它们是在石油加工过程中提取的,而石油是死了很久很久的微生物的残存。那么墨也是死了的东西做的吗?我们恐怕不会这样说,因为那些微生物已经死去太久太久,又经过了太多转变,足以令现在的墨与它初的生命形式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不同的东西了。然而,这个语义点也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我们想要归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宇宙间的物质可以划分为两种:来自非生命过程的非生命物质,以及由生命创造的有过生命的物质。

可以肯定地说,前者要远远超过后者,即非生命物质远远超过由生命创造的物质。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从一个视角来看,生命物质必须由细胞构成,少至一个,多则数万亿个。但这也只是一种对地球生命共有特征的观察总结,并不一定是对生命的普遍要求。仅仅因为这个星球上没有无细胞的生命,谁能说任何地方的生命就都必须要有个细胞?谁要真能肯定地这么说,那就一定是对“何为生命”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另一个对生命的描述是:生命是一个自我持续的过程,但这样说也是不完整的。还有其他非生命的东西,也可以自我持续和自我调节。比如说,天气,或者汽车发动机。看来我们不得不说得更精准一些。但是,真没有一个简单明了的对生命的描述。恰恰相反,对生命的描述总是相当复杂的。“MERRING ”是一个简短的对生命特征描述的总结, 它不是一个英文单词,是7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还有其他很多种对生命特征的描述, 几乎都要提到这7件事:运动(Movement)、

排泄( E x c r e t i o n ) 、呼吸( R e s p i r a t i o n ) 、繁殖(Reproduction)、应激性(Irritability)、营养(Nutrition)和生长(Growth)。这7项可以说是生命的清单。

书摘二:

生命打破物理法则了吗?

 这个问题立刻就有一个否定的答案。没有什么能够打破物理法则。如果真的有,物理法则就需要被修改,把它们包括进来。物理学作为科学的基础,寻求找到宇宙运作的规则,要包括宇宙中的一切,那么也要包括如此的奇葩——生命。

然而,在这里物理法则并不需要被修改,便能解释生命处理能量的方式。热力学定律是针对一个封闭的系统来说的。没有能量进入或离开这个系统。一个发动机,要被切断燃料的供应,才能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这样的话,终,实际上很快,它就会停止工作,因为失去了能量供应,它的部件便无法运作。同样的,当一个生命体无法使用能量时,也必将无法继续运作。

能量不能无中生有地被创造出来,也不能被毁坏而消失不见。自大爆炸以来,宇宙中的能量总量一直保持不变。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其实这就是机器做的事,无论是机械的机器还是生物的机器。

书摘三:

地球是拥有生命的星球吗?

毫无疑问,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重要的。否则,让我们到哪儿去待着呢?所以还是有一些思想流派,倾向于把我们放回到上天宠儿的位置。2000年,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Peter Ward)和天文学家唐纳德·布朗利(Donald E. Brownlee),提出了地球殊异理论。这个理论的要点如下,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的生命形式——简单的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更大的细胞内共生于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内;终,某个物种演化为高等智性生命,才能理解之前发生的这些事情。这个理论所提出的生命的发展道路,并非就是自然选择的必然。进化是没有方向的。然而,这三个阶段终归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跨度,并且中间几乎不可能有断节。他们认为,尽管系外行星生命的可能性很大,但只有地球如此特殊的行星,才可能会产生文明。

下面是他们的一些论证。太阳是一颗黄矮星,这个毫无特别之处。一颗如此大小的恒星可以燃烧很久,大概100亿年(太阳已经过了一半的时间了)。比太阳大的恒星燃烧时,更热更明亮,由于燃烧得剧烈,持续燃烧的时间反而比太阳要短,因而不足以等待生命从原始的细菌演化为文明的绅士。以这个事实为依据,便可以从我们的清单中删除数十亿个类地行星。它们的恒星太大了。

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很远,所以那个拥挤的中心地带发生的各种剧烈活动,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小。那个地带发出的伽马射线暴和黑洞辐射,是对生命的主要危害。有可能在生命的存在史上,曾经经受过来自太空的周期性爆炸。(众所周知的“大死亡”,地球上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约在2.5亿年前,有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的物种在此期间灭绝了。有人怀疑这是由巨大的超新星产生的伽马射线造成的。)

 如果生命的确一次次地被打击甚至被击退,那么生命的演化,无论在哪个方向上,都会是个缓慢的过程。

 地球殊异假说还指出了许多其他的因素,例如木星的位置。这个气体巨人所处的位置,正好保护了地球,使其免受严重的陨石撞击。任何大块陨石在靠近地球之前,都会被木星卷走,当然有的也到达了地球,不信你去问问恐龙。然而,木星离地球的距离也不能太近,那样就会破坏地球轨道的稳定性。

据此,我们又可以排除一些类地行星,如: 离银河系中心太近的,以及没有大行星做伴的,或者这个大行星有点太霸道的。以此算来,能够孕育“文明”的行星,数量便非常之少了。

而且,地球还有一个月亮,相对于地球的大小这个月亮是够大的。关于月亮形成的好的理论是这样的:在地球形成不久,受到过一个火星大小的行星的撞击。这个假想的星球被称为忒伊亚(Theia),希腊神话中的月神之母。如果忒伊亚对地球的撞击更正,地球可能就被撞散了。幸运的是,它的撞击正好撞掉了地球地幔的一块儿,从而形成了月球。(地球的大气层也受这个撞击的影响被吹走了一些,这使地球能够更快地散发热量,让它更适合适居带的运行轨道。)另一颗系外行星以同样的方式形成一个类似的巨型卫星的可能性,必然是小之又小,那么我们的名单又在缩短。为何月亮对地球上的生命如此重要呢?月亮推动潮汐,令引力翻倍,海洋因此每日起起伏伏。潮汐带是进化的温床,为海洋动物提供了避难所,让它们躲避深水中的天敌,潮汐带进而成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之间的中转站。没有了月球,陆地生命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化,尽管这并不排除在海洋环境中出现文明的可能性。

 沃德和布朗利还建立了一个方程式,来估算一颗行星成为如地球一般“殊异”的可能性。我们在这里就不具体讨论了,不消说,这个可能性是很低的。

地球殊异论虽然有很多批评者,但它还是突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我们真的找到了外星生命,我们也很有可能是意识到这一点的一方。

书摘四:

濒死体验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即一个人的身体几乎到达了死亡点的体验。但他/她并没有死亡,而是返回阳世得以向我们诉说这番体验。

濒死体验者们讲述的经历中,有一些非常令人信服的东西。首先,濒死体验似乎呈现着相同的模式,至少我们所听到的濒死经历都有着相同的模式。而且,这些濒死体验似乎是超越文化背景的,无论体验者(或者说是被体验者更合适?)的宗教信仰如何(或者没有宗教信仰),他们的濒死体验通常有着相同的主题。

 体验者常常感到平静,甚至是快乐,通常有离体的感觉,或是俯瞰着自己身体的感觉。通常濒死体验把他们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在那里,他们的知觉比生前更加敏锐,能够遇到友好的生命或者已经故去的家庭成员。有明亮的光,平静的感受,有时会有一个明确的不可返还的点,不过体验者并没有穿越这个点,而是返回肉体继续生命之旅。还有一点重要的相似性是,濒死体验改变了体验者看待自己生命的方式,可能也改变了他们看待死亡的方式。体验者们通常变得更加善良,更加快乐,并在濒死体验之后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较大的改变。

对于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来说,这是非常真实的体验。对没有过的人来说,这体验真是玄妙。我们都要走向死亡,那是不是说每个人都会有濒死体验呢?若是如此,这很美好啊!我们是不是都有机会看到,那个不可返还之点的另一边是何光景?

濒死体验是否就是伊壁鸠鲁所称的“非生命”?或者这是灵魂或某种非物质实体的存在,转化成为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另外一种存在?

灵魂、来世,以及死亡时的某种超越,这些并不新鲜。大多数文化传承把这些融入他们的神话中。神话中同样也有注视着我们的良善存在。在古代,离体经验或看到其他世界被认为是与神灵的交流,或是超自然人物所拥有的能力。遇到一个超自然体很常见,或是天使或是恶魔,都可能出现。然而,在古代著作中,这些经历和濒死没有明确的关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