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0.56 6.2折 ¥ 9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惜珍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6986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29171056
上书时间2024-11-03
本书是一位上海女作家历时十数年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寻宝者的精神和探索者的眼光描写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探寻分布在这些风貌区内的130余栋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风貌区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历史上的繁荣,它们是经过历史风云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承载者,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这些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建筑群以及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留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共同构建起城市建设丰富而多姿的画面。透过它们,能感受到上海百年的风雨沧桑。
本书是一位上海女作家历时十数年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寻宝者的精神和探索者的眼光描写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探寻分布在这些风貌区内的130余栋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风貌区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历史上的繁荣,它们是经过历史风云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承载者,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这些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建筑群以及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留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共同构建起城市建设丰富而多姿的画面。透过它们,能感受到上海百年的风雨沧桑。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早期写作以抒情散文和中短篇小说为主。自2004年出版了《上海的马路》一书后,她开始独自行走上海,并开辟城市文化专栏,接连出版了《永不飘散的风情——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花园洋房的下午茶——上海的保护建筑》《梧桐深处的别恋——上海的经典园林》《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专著,这些书因受到读者的青睐而多次重印。2016年,她的作品《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更是受到众多读者喜爱。与此同时,惜珍还应邀为《武康路》《衡山路》《复兴路》以及《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等书籍撰稿。2018年,她与朋友一起创作出版了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主题依旧和城市文化及建筑有关。
惜珍的文字具有青花瓷般的质感,感性而灵动。因为生性淡泊,其文字自然带上了几许
空灵,使读者在阅读中能跟随她进入一种唯美的境界。
上 册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大都会的发祥地
礼查饭店:老上海社会名流集聚之地
百老汇大厦:昔日浦江观览地
外白渡桥:承载旧上海风貌的城市地标
英国领事馆:外滩幢西洋建筑
真光大楼和广学会大楼:和文化结缘的连体姐妹楼
光陆大楼:高冷艳极后的沉寂
亚洲文会大楼:沪上文博之根
中国银行大楼:民族银行业拼搏史的象征
沙逊大厦:从“远东楼”到世界著名酒店
汇中饭店:具有伦敦皇家宫殿遗风的西洋旅社
海关大楼:默默见证上海滩的百年风云
汇丰银行大楼:一片诺亚的橄榄叶
圣三一基督教堂:梧桐掩映间的哥特式红楼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远东邮政奢华的建筑
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百年上海商业繁华史的象征
先施公司大楼:中华百货楼
新老永安公司大楼:两座封闭式天桥连接的建筑
新新公司大楼:以“玻璃电台”驰名的百货大厦
大新公司大楼:沪上自动扶梯的诞生地
慕尔堂:老上海的社交学堂
扬子饭店:“玫瑰玫瑰我爱你”的首唱地
东方饭店:面朝人民广场的一头“雄狮”
跑马总会大楼:上海滩跑马的后遗址
金门大酒店:民族寿险兴起的标志
西侨青年会大楼:现代体育发展的见证地
国际饭店:邬达克在上海的成名之作
大光明影戏院: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活样本
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流金岁月的摩登
犹太人总会大楼:老樟树下的狂欢乐园
德义大楼:留存洋场阔少体育梦的大楼
静安别墅:闹市中心的居住净土
美琪大戏院:大华饭店涅槃重生之作
观渡庐:清末民初外交家伍廷芳故居
荣宗敬公馆:面粉大王的上海豪宅
华业公寓:西班牙城堡式大楼
宋家花园:宋美龄出阁前的上海寓所
何东公馆:英国爵士的上海豪宅
贝公馆:颜料大王传人的海派住宅
西摩会堂:希腊神殿般的犹太教会堂
上海展览中心:宏伟瑰丽的俄罗斯宫殿建筑
郭乐、郭顺“兄弟楼”:永安集团创始人的花园住宅
史量才故居:铜仁路上的《申报》记忆
绿房子:那一抹烟笼寒翠暗自伫立
爱林登公寓:承载张爱玲痴情岁月的住宅
大理石大厦:醉意朦胧中构想的梦幻宫殿
小校经阁:银行家的私人藏书楼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城市之根
文庙:融于市井的庙学合一古建筑群
古城墙和大境道观:“江皋霁雪”的遗迹
豫园:老城隍庙里的江南古典园林
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沪上电话发展史的见证
小南门火警钟楼:近代消防建筑遗存
小桃园清真寺:闻名海内外的伊斯兰教寺院
龙门邨:绵延一个半世纪书香的弄堂
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绿荫深处的欧式乡村别墅群
上海盲童学校:一个英国人对中国的报答
姚家花园:深藏在西郊宾馆里的“怪屋”
罗别根花园:地产大亨沙逊的私人别墅
伊甸园:沙逊的度假和避暑之地
美丰银行别墅和泰晤士报别墅:它们在魔都花样年华的见证
息焉堂:虹桥深处的拜占庭教堂
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千年历史铸就的珍品
龙华寺: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刹
龙华塔:有文笔峰之誉的沪上古塔
江南弹药厂:我国早引进西方技术的兵工厂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千古高风映桃花
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犹太难民的“上海方舟”
提篮桥监狱:神秘幽深的百年囹圄地
摩西会堂:犹太难民的宗教中心
舟山路犹太住宅群:小维也纳和布鲁门塞尔旧居
榆林路花园住宅群:谜一般的红砖城堡
下 册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梧桐深处的海派风情
万宜坊:传奇而忧伤的海上名弄
科学会堂:法国文艺复兴式大型官邸
孙中山故居:承载历史风云的乡村别墅
金谷邨:这里住过新中国代电影艺术家
马立斯花园:繁华都市中的英式庄园别墅
步高里:西洋联排住宅风格的老弄堂
淮海坊:留存深深浅浅的文化印痕
华懋公寓和峻岭公寓:藏在深深庭院里的贵族
法国总会大厦:宫廷式的花园饭店裙房
爱神花园:寄托邬达克梦想的建筑
马勒别墅:宛若童话仙境的梦幻城堡
汾阳路79号:独具风情的“海上小白宫”
太原别墅:“强盗律师”的宫廷式住宅
伊丽莎白公寓:喧嚣都市深处的生活品位
黑石公寓:神秘的中世纪古堡
克莱门公寓:法国公寓式里弄
新康花园:宁静优雅的公寓里弄
上方花园:洋溢书卷气的花园弄堂
国际礼拜堂:欧洲乡村建筑风格的教堂
荣德生故居:大亨弄堂里的荣家花园
柯灵故居:复兴西路上的临街小楼
修道院公寓:花厅夫人的沙龙
巴金故居:一代文学大师生命历程的见证地
毕卡第公寓:有传奇故事的城市经典地标
小红楼:徐家汇公园里的中国音乐圣地
诺曼底公寓:屹立在风情街角的巨轮
兴国宾馆1、2、6号楼:都市森林里有故事的别墅
大胜胡同:沪上以胡同命名的弄堂
熊佛西楼:上海戏剧学院的精神象征
宏恩医院楼:意大利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
枕流公寓:寓意大隐隐于市的田园生活
丁香花园:一条蛟龙卧半园
范园:一群金融巨擘任性的“纪念品”
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众声喧哗中的白发绅士
百乐门:历经沧桑的远东舞厅
愚谷邨:极具海派气质的新式里弄
涌泉坊:烟草大王创建的经典里弄
渔光邨:以电影《渔光曲》命名的弄堂
四明别墅:银行家为酬红颜知己而建的里弄
开纳公寓:张爱玲温暖的寓所
中西女中:养成淑女风范的贵族学校
安定坊傅雷故居:凋谢的玫瑰
月村:夜凉如水 月色依旧清朗
周作民旧居:长袖善舞的金融奇才之家
岐山村:“洋场恶少”寓居一个多甲子之地
宏业花园:这里诞生过国际知名钢琴诗人
王伯群住宅:“潜伏”在弄堂里的哥特式城堡
路易·艾黎旧居:见证新西兰作家红色岁月的住宅
圣约翰大学:苏州河畔的“东方哈佛”
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哥伦比亚圈的回声
弗兰克林花园住宅:恍若《乱世佳人》电影里的别墅
新华路200号:回荡远古钟声余韵的建筑
新华路外国弄堂:繁花渐欲迷人眼
梅泉别墅:“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弄堂
孙科别墅:一幢狂野不羁的神秘建筑
邬达克旧居:他把乡愁留在了番禺路上
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
亚细亚里李白烈士故居:这里有永不消逝的电波
拉摩斯公寓:鲁迅在上海的第二个寓所
多伦路250号:绚烂迷人的阿拉伯风格住宅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中国左翼文化的圣殿
老电影咖啡馆:一个用胶片怀旧的地方
鸿德堂:中国古代宫殿式基督教堂
千爱里:樱花见证的友谊
鲁迅故居:大陆新村9号的且介亭
溧阳路花园住宅群和鲁迅藏书室:街区上空的绕梁余音
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大上海计划”的实施遗存
江湾体育场:从远东体育场到时尚体育城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体育学院内的绿瓦大楼
上海市立图书馆:杨浦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上海市立博物馆和飞机楼:长海医院内藏着的遗珍
后 记
附 录
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布示意图
本书是一位上海女作家历时十数年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寻宝者的精神和探索者的眼光描写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探寻分布在这些风貌区内的130余栋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风貌区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历史上的繁荣,它们是经过历史风云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承载者,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这些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建筑群以及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留下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印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共同构建起城市建设丰富而多姿的画面。透过它们,能感受到上海百年的风雨沧桑。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早期写作以抒情散文和中短篇小说为主。自2004年出版了《上海的马路》一书后,她开始独自行走上海,并开辟城市文化专栏,接连出版了《永不飘散的风情——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花园洋房的下午茶——上海的保护建筑》《梧桐深处的别恋——上海的经典园林》《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专著,这些书因受到读者的青睐而多次重印。2016年,她的作品《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更是受到众多读者喜爱。与此同时,惜珍还应邀为《武康路》《衡山路》《复兴路》以及《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等书籍撰稿。2018年,她与朋友一起创作出版了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主题依旧和城市文化及建筑有关。
惜珍的文字具有青花瓷般的质感,感性而灵动。因为生性淡泊,其文字自然带上了几许
空灵,使读者在阅读中能跟随她进入一种唯美的境界。
在漫步中和城市幽会(自序)
文/惜珍
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得越久,越会觉得自己对这座城市的依恋,它长在了你的生命里,融入了你的灵魂之中。不论是谁,你在上海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是离不开她,无论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眼里都会飘过她的影子。
2018年6月,因为想写一本关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风情的小说,我来到地中海边的尼斯。阳光十分炽烈,我戴着一顶宽边草帽,穿着长长的连衣裙,赤脚穿着凉鞋,沿着天使湾的英国人大道一路漫步到尼斯老城区。老城区内的小巷窄窄的,地上铺着鹅卵石,路两侧大多是风格各异的古老建筑,外墙是温暖明亮的土黄色、砖红色,斑驳的墙体配上暗绿色的百叶窗,让人似乎回到了中世纪的岁月。这些房屋的底层大多开出了一家家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店、餐厅和酒吧,门前和楼上窗台上都摆放着一盆盆开得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显示出现代生活的安逸和勃勃生机。老城区东侧是盘踞在一座小山丘之上的城堡遗址公园,它是划分尼斯新老城区的一道分界线。人们不一定知道,法国尼斯曾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在1860年之前尼斯还是意大利人管辖的,所以尼斯老城区的建筑有着浓重的意大利风格。尽管是殖民时期的建筑,可依旧保存得如此完美,那是对历史的敬畏。我一边在老城区漫无目的地行走,一边想到了我的故乡上海,那也是有着殖民痕迹的城市。殖民时期的屈辱已经成为过往,而如今,我们的城市到处充满温情脉脉的色彩,“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城市是有温度的”。 安东尼·斯托尔对创造性生活有过这样的描述:“以想象力为颜料,给外部世界染上温暖的颜色。”在我的城市漫步,我能时时体验到这种感觉。即便我在地中海边漫步,我眼里飘过的依然是我的故乡上海的影子。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上海的魅力毋庸置疑。因而,人们把她称为魔都。那是因为她有着独一无二的城市风貌,那是上海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而这种历史文化风貌正是上海近代乃至当代城市文化产生的重要舞台背景。2003年1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共确定了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它们包括具有30年以上历史并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建筑群以及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上海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城市与建筑风貌,共同构建起上海城市建设丰富而多姿的整体画面。这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代表了上海历史上的繁荣,它们是经过历史风云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承载者。在那里,有一条源远流长的脉络,海上繁华梦随着这条脉络起起伏伏,忽暗忽明。
仔细想来,那些能够让我们漂洋过海远行的东西,如果近在眼前,就常会被忽视或遗忘,也许那就是所谓的“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吧。许多朋友问我缘何能对上海这座城市抱着永不衰退的新鲜感。那是因为很早以前,我就像对待其他城市那样去看待我的故乡上海,我把自己看作上海的一个游客,假装自己在这里只能停留有限的一段时间。以这样的心态游走在上海的中心城区,那里的一个个风貌区和建筑,在我眼前逐渐展开。我走得很慢,观察得很仔细,抱着寻访者和探宝者的心理去和我的城市幽会。我的画家朋友罗陵君说,他很欣赏并能读懂我说的“幽会”两个字的全部含义。为了在幽会时能读懂她,我开始阅读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和杂志,尝试通过城市规划专家的角度来审视我的城市。同时,我还大量地收集研读了上海各个区的地方志以及专家们写的关于城市过往的书籍。
这一过程,从我本写上海的书《上海的马路》开始,缠绵了整整18年,还将继续缠绵下去。当时我并没有想到我决心要做城市文化的书写者时,也正是上海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刚刚被确定之时。
我觉得这正是一种缘分。没有人逼着我写,我对此也从未怀抱任何功利之心,只是因为对这座城市刻骨铭心的爱,就这样锲而不舍地去行走去书写。在行走过程中,我带着一个小小的数码相机,独自徜徉在一个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看着一幢幢美丽却又苍老的建筑,眼梢里飘过的是历史的影子。这些建筑和它们所处的风貌区,营造出来的特殊氛围犹如一首首城市散文诗,它们个性独特,绝不雷同。我漫步在这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就好像在翻读一页页纸张业已泛黄的书籍,从中看到了姹紫嫣红,也看到了废井颓垣、流年暗转。这些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一幢幢饱经沧桑的老房子是上海历史的一个个片段,蕴藏着一个个关于人世、命运的悲喜故事,透过它们,能感受到上海百年的风雨沧桑,它们是这座城市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些老建筑,是对建筑所在时期的历史加以珍存,也是为这座城市留下可以念想的地标。
据说,每座城市的往事都有一个能被后人看到的秘密通道,而老上海的那条秘密通道就是那些散落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石库门、新式里弄、各种洋房,红色、绿色、青黑色的屋顶在蓝天下勾勒出老上海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上海丰富的建筑结构造就了丰富的生活形态,那些散发着市井气息的街巷即便到了今天依旧活色生香。建筑因人的居住而有生命,百姓的日常生活虽然朴素却有着雕饰不出的韵味。
在行走和阅读的过程中,上海越来越令我心醉神迷。
在一些专题会议上,人们介绍我时,有时会用“专家”这两个字,每次我都会纠正。因为我只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写作者,我是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这座城市,去书写城市给予我的诗意的感受。
这本上下两册的书,名为《上海:精神的行走》,很直观,很形象,仔细想想,似乎没有什么别的书名比这个更确切了。把优秀历史建筑放进风貌区里面写是《上海:精神的行走》这本书的特色,它和我十年前写的《永不飘散的风情》和《花园洋房的下午茶》两本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当初的两本书是各自独立的。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突然感觉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可分割和水乳交融的联系。因为这些建筑全都是依附于风貌区而生的,把这些建筑放进它们各自所处的风貌环境中,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更加完美的体验。
我将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按照类型加以罗列,上册中的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属于公共活动中心型风貌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属于传统地域文化型风貌区,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属于特殊历史功能型风貌区。下册中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与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则属于海派生活社区型风貌区,再加上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共同构成了本书的完整轮廓。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中每个风貌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都是从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中选择的,而建筑名也参照了公示的名单(基本为原建筑名),比如先施公司大楼就是现在的时装公司大楼,同样大新公司大楼就是现在的百货公司大楼。年轻的读者可能会感觉陌生,但读了文章就会明白,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建筑本来面目,传承建筑本身所拥有的文脉。
写完这本书,一种失落感猝不及防地袭来。从去年岁末到今年夏初,我足不出户,每天从清早到深夜,整日伏案,陪伴我的是一杯杯冒着袅袅热气的清茶,的休息就是到书房外的露台上看看花。我的生命已与这本书的写作混为一体,交出稿子,仿佛把婴儿剥离母体,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疼痛感。
对我而言,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常态,而好的回报是读者的认同。我想象,当我的书静静地站在或是躺在书店里时,读者邂逅时把她拿起来翻阅,翻着翻着便舍不得放下,于是萌生想把手里翻阅着的书带回家的愿望。
我喜欢这个美丽的瞬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