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76.03
6.6折
¥
41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高建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49864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18元
货号29149968
上书时间2024-11-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文学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些文艺论争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进入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带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对推动意识形态转型的重大意义,再到新世纪头十年文艺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都作了认真的研究。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并不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年的历史过程描述之上,而是以问题为纲,选取七十年来文艺学论争的中心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努力做到以论带史,以论见史,深入这些论争的内部进行资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不仅对这七十年文艺理论的历史进行记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温故而知新,对新时代建设新的文艺理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
商品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文学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些文艺论争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进入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带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对推动意识形态转型的重大意义,再到新世纪头十年文艺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都作了认真的研究。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并不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年的历史过程描述之上,而是以问题为纲,选取七十年来文艺学论争的中心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努力做到以论带史,以论见史,深入这些论争的内部进行资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不仅对这七十年文艺理论的历史进行记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温故而知新,对新时代建设新的文艺理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主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以及一百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翻译《艺术即经验》、《先锋派理论》、《西方美学简史》、《弗洛伊德的美学》等国外学术著作。主持大型多语种辑刊《印迹》的编译工作;主编现代美学经典译丛;担任《外国美学》执行主编;担任《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当代美学》、《国际美学年刊》、《东方研究》、《国际汉学》、《美学》、《中国美学》、《意象》等多种中外文杂志编委。
目录
上卷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70年的分期及发展历程(代序)(1)
上编
第一章论“文学理论”(3)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3)
第二节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之源(11)
第三节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还是作为社会文化现象(19)
第四节文学理论定位的寻找(30)
第二章新中国文学理论建构初期的话语资源(37)
第一节政治非常不错话语——文艺思想(39)
第二节学术非常不错话语——苏联文学理论(48)
第三节边缘话语——中、西方文论传统(55)
第三章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与批判(63)
第一节“三大文艺批判运动”的总体社会背景(64)
第二节批判运动之前的理论分歧与论争(67)
第三节批判渐次升级:1949—1955(70)
第四节论争与批判中的焦点理论问题(82)
第四章“黑八论”批判及反思(91)
第一节“黑八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91)
第二节“黑八论”的出笼及其主要内容(95)
第三节“黑八论”评述(97)
第四节“黑八论”引发的几点思考(117)
第五章“”时期的文学理论(119)
第一节“八个革命样板戏”(119)
第二节“主题先行”和“三突出”论(123)
第三节浩然、姚雪垠等人的创作(132)
第四节“写作组”和《朝霞》:政治斗争的工具(141)
第五节政治与文学的双重迷误(152)
第六章关于文学艺术批评标准的讨论(159)
第一节的《讲话》与批评标准的确立(159)
第二节文艺理论工作者对文艺批评标准的解读(165)
第三节新时期对文艺批评标准问题的反思与重建(176)
第四节新时代文艺批评标准的新界定(183)
第七章“形象思维”的发展、终结与变容(187)
第一节“形象思维”的提出(188)
第二节“形象思维”讨论在中国的兴起(191)
第三节改革开放与“形象思维”(198)
第四节对“形象思维”的反思(202)
第五节“形象思维”论的三个发展(207)
第六节从形象思维到符号思维(211)
第八章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大讨论(216)
第一节20世纪50、60年代关于人性与文艺关系的探索(217)
第二节20世纪70、80年代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与文艺关系的探索(222)
第九章主体性的超越与局限(241)
第一节文学主体性的哲学来源(242)
第二节文艺学自身的历史脉络(248)
第三节“文学是人学”的来龙去脉(251)
第四节文学主体性的意义(257)
第五节“文学主体性”的局限(264)
第十章文学本体论研究的理论思考(272)
第一节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历史描述(274)
第二节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历史价值(288)
第三节文学本体论研究的不足及其前景(294)
中编
第十一章文艺与意识形态(303)
第一节20世纪50、60年代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索(304)
第二节新时期以来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306)
第三节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310)
第四节有关文艺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讨论(322)
第五节关于意识形态阶层、艺术生产的讨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网(337)
第十二章科学方法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历险(351)
第一节“老三论”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351)
第二节“新三论”及其他科学方法论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历险(366)
第三节科学方法论的反思(373)
第十三章文学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376)
第一节民族文学、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376)
第二节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构:西方与中国(382)
第三节神话学、原型批评与文化阐释派的崛起(392)
第四节中国的文学人类学派之当下发展及前景展望(406)
第十四章文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重组与文论范式的转型(419)
第一节文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重组与文论转型(419)
第二节围绕通俗文艺、金庸经典化、文艺商品化、大众文化等问题的论争(425)
第三节“人文精神”论争与钱中文等的“新理性精神”建构(437)
第四节有关文艺与市场、文化经济学的讨论(450)
第五节重新审视文艺审美自主化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463)
第十五章“后”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472)
第一节选择与借鉴:“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接受取向(473)
第二节转折与变革:“后”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变(483)
第三节扩张与批判: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立场(489)
第四节危机与重建:“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重构(496)
第十六章“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源、内容与反思(504)
第一节古为今用:“转换”说萌生的思想渊源(505)
第二节“文论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转换”的场域和语境(510)
第三节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转换”说的主要目的(521)
第四节“转换”说反思:如何建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530)
第十七章“文化研究”热的孕育和发展(546)
第一节当代中国文论“文化”维度的孕育(546)
第二节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展(556)
第三节“文化转向”带来的转变与挑战(560)
第十八章新媒介时代的文学理论(567)
第一节媒介的概念与文学新媒介(570)
第二节媒介研究现状与文论发展动向(580)
第三节网络文学的发展对文艺理论的挑战(595)
第四节直面新媒介:当代文论如何守正与创新(606)
下卷
下编
第十九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当代发展(625)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概述(62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若干问题(630)
第三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650)
第二十章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建构、演变和发展(685)
第一节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建构(686)
第二节《纪要》与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挫折(689)
第三节20世纪80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693)
第四节20世纪90年代文艺政策的转型(696)
第五节21世纪前10年文艺政策的深化与拓展(699)
第六节新时代文艺政策的融通与完善(710)
第二十一章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与文学理论研究(727)
第一节从世纪初的草创到20世纪前50年中国美学的两条主线(728)
第二节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的美学大讨论及其意义(733)
第三节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的“美学热”(740)
第四节美学的复兴与新的做美学的方式(747)
第二十二章外国文学理论的译介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752)
第一节50—60年代:全面借鉴苏联文艺理论(752)
第二节80年代:西方文论的大规模输入(764)
第三节新世纪:走向多元与对话(783)
第二十三章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建设(792)
第一节1949年以前文学概论教学概述(792)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期间的文学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1949—1976)(796)
第三节“新时期”文学理论教学与教材建设(1976—1992)(804)
第四节“面向21世纪”的文学理论教材建设(1993年至今)(813)
第二十四章台湾地区当代文学思潮(819)
第一节旧范式的衰微(819)
第二节新范式的兴起(831)
第三节左翼与本土/后殖民论的角力(844)
第四节文学场域的阐释与延展(863)
第二十五章香港、澳门中国文学理论与评论(878)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论研究(879)
第二节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903)
第三节港澳本土文学探索(917)
第二十六章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演变及路径(937)
第一节“苏联模式”的改造与突破:共和国早期特色文论话语体系建设(938)
第二节身份危机与内在要求: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民族理论话语重构(952)
第三节“强制阐释”批判与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建设(961)
第二十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艺人民观的发展(972)
第一节共和国前30年的人民观(972)
第二节新时期以来的人民观(981)
第三节新时代以来的人民观(987)
结语资源分层、内外循环、理论何为
——中国文论70年三题(994)
附录一中国大陆文学理论大事记(1949—2018)(1014)
附录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文学理论大事记(1949—2018)(1104)
后记(1149)
内容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文学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些文艺论争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进入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带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对推动意识形态转型的重大意义,再到新世纪头十年文艺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都作了认真的研究。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并不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七十年的历史过程描述之上,而是以问题为纲,选取七十年来文艺学论争的中心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努力做到以论带史,以论见史,深入这些论争的内部进行资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不仅对这七十年文艺理论的历史进行记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温故而知新,对新时代建设新的文艺理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
主编推荐
高建平,1955年生,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主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全球与地方:比较视野下的美学与艺术》,以及一百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翻译《艺术即经验》、《先锋派理论》、《西方美学简史》、《弗洛伊德的美学》等国外学术著作。主持大型多语种辑刊《印迹》的编译工作;主编现代美学经典译丛;担任《外国美学》执行主编;担任《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当代美学》、《国际美学年刊》、《东方研究》、《国际汉学》、《美学》、《中国美学》、《意象》等多种中外文杂志编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