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56.36 4.4折 ¥ 12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英]迈克尔·本顿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6159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8992881
上书时间2024-11-03
科学发现是怎么来的
我记得那一天是2008年11月27日,我接到布里斯托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的帕迪·奥尔(Paddy Orr)的电话,他说:“我们在羽毛(化石)里发现了一些排列规则的细胞器,你要不要过来看一下?”于是我赶了过去。帕迪·奥尔、我以及该实验室的负责人斯图尔特·吉恩斯(Stuart Kearns),我们三个人一起仔细观察那些小化石碎片,它们来自中国的某种披羽恐龙。我们看着屏幕,上面显示羽毛组织深处有一排排轻微扭曲的球形。随着斯图尔特转动控制手柄,观察的区域也随之改变,但它们始终都在……
它们是黑色素体。
这是一块1.25亿年前的羽毛化石。
黑色素体呈空心囊状,内含黑色素,存在于羽毛或头发中。黑色素是一种让头发和羽毛呈现黑色、棕色、灰色和橘色等颜色的色素。我们是首次看到有证据证明恐龙身上有黑色素体的人,至少从有公开记载来说是首次。我们找到了恐龙羽毛颜色的证据,换句话说,我们首次确定了一种恐龙的颜色。那个时刻我们欣喜若狂。我们当时想做的事情是狂奔出去告诉全世界,立刻向媒体公布,让所有的人知道!然而,作为科学家,我们所受的专业训练告诉我们要谨慎,而且我们也不能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贸然发表声明,那样太愚蠢了。在发表科学成果之前还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同行评审”。这个过程要求你提供所有的证据,详细且完整,通过两到三名其他同行的独立审查,然后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之后,你才可以向主流媒体公布你的发现。于是,我们只是一起出去喝了杯啤酒,并且计划对更多标本进行观察和测量。
那是2008年,在当时这种发现的争议性是很大的。我们认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黑色素体,但是假如不能进行重复实验,并排除所有其他可能的解释,那么一定会招致激烈的批评。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对于羽毛组织中这些微小结构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有人说是细菌,有人说是黑色素体,还有人认为是假象(artefacts)……有时候它们看起来呈微小的球状,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有时候则像微小的香肠。它们的直径只有大约1微米甚至半微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即千分之一毫米),我们的观察已经接近当前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所能观测到的极限。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它们只是某种无机物,或者只是在化石形成过程中进入到羽毛中的矿物晶体?
2008年初,一个出生于丹麦的耶鲁大学博士生雅各布·温瑟尔(Jakob Vinther)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他指出那些微小的球状和香肠状结构都只出现在化石的深色部位,从而得出结论:它们是黑色素体而不是细菌。他的理由很有说服力,他认为如果这些是在羽毛化石形成过程中侵入羽毛组织内部的以矿物质为生的细菌的话,它们应该是均匀分布在整个表面,包括深色和浅色的条状带。
新科技改变了我们认识生命的方法,也带来了我们对恐龙的全新认知。
在《恐龙复活:与科学家探秘失落的世界》中,那些封印在史前骨骼化石中的秘密被奇迹般地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恐龙的颜色、牙齿的咬合力、奔跑速度以及哺育后代的方式等。
当今*杰出的古生物学家迈克尔·本顿用专业而生动的语言,引领读者走进发掘现场、博物馆与实验室。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中生代生物的繁荣景象,我们仿佛正身处一个生机勃勃的恐龙世界。
迈克尔·本顿(Michael J. Benton)是当下恐龙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是布里斯托大学古生物学研究团队的领军人物,该团队被世界大学排名中心认定为全球古生物学研究团队。
目前,他出版了《当生命几乎灭绝》(When Life Nearly Died)等五十余本古生物学著作,其中一些已成为古生物学领域的经典教科书。此外,他也经常受邀在媒体上为公众讲解恐龙领域的发现。
译者简介: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学者,知名科普作家。先后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取得古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系列论文,首次发现琥珀中的古鸟与恐龙。同时热衷于推广古生物科普知识,出版了多本古生物科普书籍,在CCTV各频道、“少年得到”为少年儿童讲解古生物知识。
前言
科学发现是怎么来的
章
恐龙的起源
第二章
编制进化树
第三章
恐龙化石的发掘
第四章
恐龙的呼吸、大脑和习性
第五章
侏罗纪公园能成为现实吗?
第六章
从小婴儿到巨无霸
第七章
恐龙怎样进食?
第八章
恐龙的行走和奔跑
第九章
大灭绝
后记
各种灭绝假说
延伸阅读
图片版权
索引
新科技改变了我们认识生命的方法,也带来了我们对恐龙的全新认知。
在《恐龙复活:与科学家探秘失落的世界》中,那些封印在史前骨骼化石中的秘密被奇迹般地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恐龙的颜色、牙齿的咬合力、奔跑速度以及哺育后代的方式等。
当今*杰出的古生物学家迈克尔·本顿用专业而生动的语言,引领读者走进发掘现场、博物馆与实验室。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中生代生物的繁荣景象,我们仿佛正身处一个生机勃勃的恐龙世界。
迈克尔·本顿(Michael J. Benton)是当下恐龙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是布里斯托大学古生物学研究团队的领军人物,该团队被世界大学排名中心认定为全球古生物学研究团队。
目前,他出版了《当生命几乎灭绝》(When Life Nearly Died)等五十余本古生物学著作,其中一些已成为古生物学领域的经典教科书。此外,他也经常受邀在媒体上为公众讲解恐龙领域的发现。
译者简介: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学者,知名科普作家。先后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取得古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系列论文,首次发现琥珀中的古鸟与恐龙。同时热衷于推广古生物科普知识,出版了多本古生物科普书籍,在CCTV各频道、“少年得到”为少年儿童讲解古生物知识。
大灭绝
6600万年前,一块大石头撞上了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准确地说,那是一颗小行星,或者大陨石,直径约7千米,和曼哈顿城区差不多大。撞击地点位于现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Yucatán peninsula),撞击形成了一个比陨石大得多的很深的陨石坑。撞击释放出的能量高达10 0亿兆吨(10 billion megatonnes),这是地球上所有核武器能量总和的10 0 0倍。在猛烈的撞击之下,陨石瞬间被汽化,强大的冲击波朝下方和周围迅速扩散。
撞击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把大量岩石射向空中和四周,终形成一个非常宽阔的锥形陨石坑。较大的岩石掉落到陨石坑周围,体积稍小的石块混合着岩石粉尘,夹杂着陨石撞击地壳时产生的熔化物质迅速升起,形成巨大的柱状混合物,并高速向四周迸射。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传,因此现在地球上沿着赤道的方向有一条东风带,在6000多万年前应该也是如此。从陨石坑中迸射出的厚厚的碎石形成了周围的一圈坑沿,而大量体积较小的岩尘进入了大气层,随着气流飘向全球各地。
撞击产生了另外的两个后果,一是撞击点熔化的岩石在空气中高速飞行,经过冷却后形成了巨量的极其微小的玻璃状粉尘,粒径大约1毫米,这些粉尘从空中落下,覆盖了大片的土地和海洋。二是撞击地点位于加勒比海沿岸,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海啸,海啸浪高数十米,时速可达80 0千米,和飞机速度差不多。相距只有几百千米的墨西哥和德克萨斯沿岸均被肆虐,海啸摧毁了沿岸的一切,不管是石头还是各种动植物。随着向内陆的推进,海啸的破坏力逐步减弱,因此生活在欧洲的恐龙应该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海啸摧毁了古加勒比海沿岸地区的一切生物,波及范围可能远达几百千米。恐龙们正悠闲走着,突然之间就被滔天巨浪掀翻到空中,重重地落下。空中落下的巨石也是致命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大多数巨石都落到了撞击点附近的海里。不过,那些飘到陆地上空的稍小的岩石和极细的岩尘就像是从一把巨大无比的散弹枪中射出的子弹,覆盖了地面上的一切生物,包括恐龙。
《重新发现恐龙》是一本由当今世界上*杰出的古生物学家撰写的书籍,它将带领我们进入新科技辅助下的恐龙研究之旅。打开这本书,你就能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知道那些与恐龙有关的知识。
迈克尔·本顿有丰富的古生物学研究经历和写作技巧。因此,与那些教科书或者学术专著相比,本书不仅让读者了解到古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性,还有很强的趣味性。
——史蒂夫·布鲁萨特(Steve Brusatte),畅销书《恐龙兴亡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作者
新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认识生命的方法,同样也改变了我们对恐龙,这个地球历*具魅力的生物的演化方式的认识。迈克尔·本顿用生动简洁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了恐龙研究领域的*成果,而且本书内容丰富,插图精美,令读者仿佛正身处一个生机勃勃的恐龙世界。
——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前馆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