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91.04 7.1折 129 全新

库存4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甄巍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7306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9元

货号28536441

上书时间2024-11-0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图书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传播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图书出版活动既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也是知识传播、文明传承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业处在全面转型时期。一方面,在国际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跨国出版传媒集团强势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出版企业化改制初步完成和出版市场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使我国出版企业生产模式开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活力的出版企业脱颖而出,除了老牌的出版企业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大众出版市场孕育的优秀的民营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的出版人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多重推力之下,中国的图书出版行业积极承担传播文化、兴国育民的重要使命,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国外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连锁反应,包含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市场的全球化拓展给中国(由于各方面客观条件所限,港、澳、台地区不在本书的考察范围内)出版业带来压力,出版产业化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出版产业相对薄弱的状况使更多人主张加快产业化步伐,特别是加大出版产业集中度。于是,各地出版企业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资本联合,民营出版企业因势利导并以其灵活的市场机制快速成长起来。  无疑,出版产业化改革确实增强了出版业的动力与活力,使出版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浮华背后是我国出版业处于“滞胀”的困局:单本图书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不得不以扩大规模、增加品种予以弥补,而品种量的增加非但不能自我拯救,反而造成了库存压力,使码洋总数和利润总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版社的商业压力分散在一线的编辑身上……整个行业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困局中难以突破。  当前,亟须认清的现实是中国出版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因面临外部资本入侵和内部体制转型的阵痛,图书市场上开始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乱象”。出版市场的国际化促使我国出版界更多地效仿跨国出版公司的管理模式,以利润为旨归的管理思维也悄悄地侵吞着中国出版行业的主流价值观。利润化的商业逻辑和模仿跟风的惰性思维使图书市场混乱——买卖书号、盗版书、伪书、垃圾书猖獗,编辑无暇顾及出版所背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只能盯紧市场,挖掘、策划、炒作畅销图书;图书质量似乎成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讹误现象层出不穷。在图书的商业炒作中,粗制滥造的跟风书、注水书、打榜书等充斥实体和网上书店;为制造畅销书而曲意迎合读者的趣味,低俗、恶俗、媚俗图书屡见不鲜。出版伦理缺失现象日渐增多,出版界正在面临价值虚无的行业危机。  同时,数字技术冲击下的出版传播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形式的多样化、阅读终端的多元化、阅读习惯和购书习惯的转变等都促使传统出版业必须直面数字化时代的转型。而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渠道或终端的技术变革,甚至不在于电子阅读带动的图书市场产业链的重新搭建,而在于产业链背后所隐藏的出版文化忧患:网络出版、手机出版、自助出版等非传统出版由于网络技术的无门槛化,或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把关人而使许多粗制滥造的、价值虚无的文化垃圾图书大量存在,加上网络浏览习惯和普遍的娱乐氛围使出版功能从文化引领走向娱乐迎合,甚至掀起低俗、恶俗、媚俗之风,数字出版界整体品位下降。为此,一批传统的出版人和文化界人士开始警醒,如巢峰、刘杲、沈昌文、郝振省、聂震宁、陈昕、俞晓群等,他们著书立说,或直面出版产业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号召出版界要坚守出版本质;或回忆出版文化界的往事,以求重拾出版精神,重构出版的文化守望之责。  总之,出版乱象也好,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也罢,能够拯救出版业的出口仍然在于出版业内部,即需要回归出版的本质。图书是传统出版业的文化产品,支撑其内容生产的既有作者的知识建构,也有编辑和出版社的价值选择。出版乱象既是市场逻辑下商业利润刺激带来的行业失范,也体现为图书出版人职业价值观在政治、商业与文化三股力量影响下呈现的扭曲与变形。图书出版失范的实质是出版组织和编辑个体文化使命感的淡漠和职业责任感的缺失。因此,必须超越表面现象,从图书编辑出版行为的失范问题延伸至出版人的职业价值认知世界,探究其隐藏的责任认知偏见与职业价值虚无,终归于在市场压力和数字技术的双重冲击和双向转型中,探寻重构出版人责任伦理的路径。这是关乎完成转企改制后我国图书出版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关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整个社会价值导向引领的重要问题,也恰恰是本书研究的初衷与终旨归。  本书以中国出版业的市场与数字技术的双向转型为研究背景,以当前出版业存在的出版伦理失范现象与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剖析其内外两大失范:以图书“怪现象”为表现的出版责任伦理外在失范、以出版责任为主体表现的出版责任观内在失衡,进而分析其原因与对策。全书包括6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为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研究的背景与价值。本章主要包括出版责任伦理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出版伦理相关研究的梳理与述评、本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创新点与方法等。  第2章为出版责任伦理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学说。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阐释并评价本书的理论基础,即从伦理学中“责任”内涵的释义、概念的流变,到后现代主义批判语境下“责任伦理学”的提出过程。从对责任内涵的界定中明确本书核心概念的具体指向,并分析基于伦理秩序的两种责任路向:韦伯基于政治伦理首先提出“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两个概念,而在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对工业文明的后现代主义批判语境下,聚焦于阐释约纳斯创建的“责任伦理学”,包括约纳斯的学术研究生涯、主要研究成果与责任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另一部分是对本书“出版责任伦理”的内涵界定与研究范畴的确立。首先,从厘清出版责任伦理与出版伦理、出版伦理与出版道德、出版责任与出版自由、出版伦理与出版法律等关系入手,将其作为界定“出版责任伦理”内涵的前提;其次,分别从研究主体、客体、本体三个方面确立本书的主要范畴,并在探讨这三个范畴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3章为图书“怪现象”中的出版责任伦理失范。本章基于前述图书是图书出版责任伦理载体的理论,通过载体反映出版责任伦理的状况,因此,从评价图书的视角来呈现出版责任伦理的外在表现。笔者通过对读者市场的问卷调查和对出版业界的采访,总结出当前图书市场的四类“怪现象”——讹误现象(讹误书)、跟风现象(跟风书)、虚假现象(注水书、伪书、打榜书)、低俗现象,并分别对四类现象的典型表现进行评述,反思现象背后暴露出的图书出版人在把关责任、创新责任、诚信责任、文化导向责任四个方面存在的缺失。  第4章为出版人责任伦理困境认知与责任价值失衡。本章基于前述出版责任伦理的主体是出版人,即所有从事出版职业的行动者的理论。考虑到出版人本身是一个由不同地位、不同文化水平和职业能力的大量个体组成的群体,因此,本书依据图书出版流程将不同环节上的把关人作为不同的出版人,将此群体分为一线编辑、资深编辑(出版企业或民营公司中层管理者)、总编辑(包括社长)三类,对其出版责任困境进行质性呈现。在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后,出版业进入后改制时代的背景下,出版人职业责任观遭遇的伦理冲突问题日渐突出,本书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资料搜集方法,通过对出版主体职业责任认知的特征、对出版责任困境的感知与评价、对出版责任冲突的行为和心态、对出版责任困境的归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进而对出版人职业责任观的趋向有一个总体的呈现与概括。  第5章为场域视角下出版责任伦理的影响因素剖析。本章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诠释影响我国出版责任伦理的三大要素——出版场域、主导资本与出版人习性。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分析出版责任伦理失范的原因:一是出版场“外场域”的力量渗透对出版责任伦理的消解作用,即“政治场”权力约束使出版责任伦理趋向形式化、“经济场”商业规则使出版责任伦理趋向利益化、“道德场”价值虚无使出版责任伦理趋向去道德化;二是出版场“内场域”间的区隔与断裂对出版责任伦理的扭曲,即出版“大生产场域”扩大化与规范无力带来的责任错位与问责缺位、出版组织场域资本转向带来的责任冲突与游离、出版行动者责任习性个体差异带来的责任断层。  第6章为后改制时代我国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的双重建构。本章是责任重构的路径分析,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中西比较、路径借鉴,即对中外出版责任伦理的比较,特别是对德国中小出版社的责任理念与欧美老牌出版社的责任传统的借鉴。第二,建构后改制时代我国出版责任伦理的双向路径,即以文化“忧患”打造出版人核心责任观的内向重构与以“智慧”型出版组织责任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外向重构。重新解读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正确逻辑关系,提出构建以文化忧患为核心的责任价值观和以审慎智慧的出版品格作为责任规约的内外兼顾的出版责任伦理体系。第三,中国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的问责力量,分别包括组织管理问责、行业自律与监督机构问责、社会文化力量的批评问责等。  结语部分将后改制时代的图书出版责任伦理重构放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讨论其时代意义与研究价值。图书出版从业者的职业责任引导与培育不仅可以激发行业内在的发展潜力,还可以产生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甄巍然                                                           2019年12月

导语摘要
中国图书出版业在全面实行转企改制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内外部的产业化改革、市场化竞争和数字化改革等冲击,传统的出版文化责任与职业价值与商业化所带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形成交锋与博弈。本书以“责任伦理学”为理论基础,透过图书出版内容生产与市场消费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怪现象”,批判性地反思出版行业的伦理失范行为,并借此进入出版主体的职业认知与价值层面,剖析其面对出版责任伦理困境时的感知与评价、出版责任冲突中的行为与心态选择、出版责任冲突的归因等相关问题。同时,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探析造成出版责任伦理失范的原因,终提出内修出版主体职业责任伦理、外建出版职业伦理规范的双重路径。  本书可供图书出版从业者、传播伦理研究者和关注文化传播的相关学者及研究生阅读使用。

目录
序前言第1章  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研究的背景与价值11.1  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意义11.1.1  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研究的时代背景11.1.2  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31.1.3  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研究的实践参照意义31.2  国内外出版责任伦理研究概述41.2.1  国内出版责任伦理研究述评51.2.2  国外出版责任伦理研究述评81.3  基本概念释义与研究创新点121.3.1  责任的内涵界定121.3.2  责任的特性与类型141.3.3  基于伦理秩序的两种责任路向161.3.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点18第2章  出版责任伦理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界说212.1  传统伦理学中责任含义的流变212.1.1  中西传统社会中责任的内涵:共同体式习俗责任212.1.2  现代伦理学中的责任:先验性的理性责任242.1.3  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基于政治伦理的责任反思272.2  责任伦理学:后现代批判语境下的责任反思292.2.1  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对工业文明的后现代主义批判292.2.2  责任伦理学的创建与影响:约纳斯的“未来导向伦理学”322.2.3  反思的基点:责任伦理学的“忧患”与“审慎”362.3  出版责任伦理的内涵与范畴界定:需要厘清的几种关系402.3.1  出版伦理与出版责任伦理412.3.2  出版伦理与出版道德422.3.3  出版责任与出版自由442.3.4  出版伦理与出版法律472.3.5  出版责任伦理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思路48本章小结53第3章  图书怪现象中的出版责任伦理失范553.1  图书讹误现象中的把关责任缺失573.1.1  图书讹误现象的界定573.1.2  讹误现象的典型表现573.1.3  伦理反思:质量把关是图书出版的基本责任613.2  图书跟风现象中的创新责任缺失623.2.1  图书跟风现象的界定623.2.2  跟风现象的三种表现形式633.2.3  伦理反思:文化创新是图书出版的核心责任673.3  注水书、伪书、打榜书现象中的诚信责任缺失693.3.1  注水书的判定标准与负效应703.3.2  伪书现象的表现与监管缺位723.3.3  打榜书现象背后的出版伦理错位763.4  低俗现象中图书出版的价值导向责任缺失803.4.1  图书低俗现象的界定803.4.2  低俗图书的恶性与潜在危害823.4.3  伦理反思:传播文化正能量是出版的主要责任85本章小结87第4章  出版人责任伦理困境认知与责任价值失衡894.1  双重转型使出版人遭遇职业责任伦理困境894.1.1  市场化转型中文化责任与商业责任的两难困境904.1.2  数字化转型中内容自主性与责任悬置化的伦理困境924.2  转企改制背景下出版人对责任困境的感知与归因954.2.1  出版人责任困境认知的质性研究954.2.2  出版人对责任困境的感知与评价1004.2.3  出版人对责任伦理困境的归因分析1024.3  出版人职业责任观分殊与责任价值失衡1054.3.1  出版人职业责任认知维度与特征1054.3.2  出版人在责任冲突中的应对心态1084.3.3  出版人职业责任观分殊与失衡趋向113本章小结116第5章  场域视角下出版责任伦理的影响因素剖析1185.1  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剖析中国出版责任伦理的影响因素1185.1.1  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是解读社会实践的工具1195.1.2  影响出版责任伦理的三大要素:出版场域、主导资本与出版人习性1205.2  出版场“外场域”的力量渗透对出版责任伦理的消解作用1285.2.1  中国转型期“政治场”的权力约束使出版责任伦理趋向形式化1295.2.2  中国转型期“经济场”商业规则使出版责任伦理趋向功利化1345.2.3  中国转型期“道德场”价值虚无使出版责任伦理趋向去道德化1365.3  出版场“内场域”的区隔与断裂对出版责任伦理的扭曲1415.3.1  出版行业“大规模生产场域”的扩大化带来的责任错位1415.3.2  出版行业管理体系的内外失衡带来的出版问责缺位1475.3.3  出版组织场资本与习性的断裂带来的责任断层149本章小结154第6章  后改制时代中国图书出版责任伦理的双重建构1566.1  他山之石:市场机制下国外图书出版人责任理念与责任规约管窥1566.1.1  出版责任伦理的内在坚守:国外卓越出版人的责任理念1576.1.2  出版责任伦理的外在保障:国外出版责任规约体系1636.1.3  启示:后改制时代中国图书出版责任伦理亟须双位重构1686.2  出版责任伦理的内在建构:出版人职业责任观培育1706.2.1  中国出版人的职业责任情感培育:文化忧患意识1716.2.2  中国出版人职业责任认知培育:把关人角色责任1736.2.3  中国出版人职业责任动力培育:“双效”兼顾的责任品格1776.3  出版责任伦理的外在建构:完善出版责任管理、调控与问责体系1826.3.1  出版责任伦理组织化建构:以创新、审慎打造出版责任管理体系1836.3.2  出版责任伦理行业化建构:协调与引导相结合的行业责任激励机制1886.3.3  出版问责力量的强化:完善政府、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问责体系192本章小结196结语198参考文献201附录209附录1  网络时代读者的图书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209附录2  深度访谈对象基本信息登记表212后记213

内容摘要
中国图书出版业在全面实行转企改制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内外部的产业化改革、市场化竞争和数字化改革等冲击,传统的出版文化责任与职业价值与商业化所带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形成交锋与博弈。本书以“责任伦理学”为理论基础,透过图书出版内容生产与市场消费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怪现象”,批判性地反思出版行业的伦理失范行为,并借此进入出版主体的职业认知与价值层面,剖析其面对出版责任伦理困境时的感知与评价、出版责任冲突中的行为与心态选择、出版责任冲突的归因等相关问题。同时,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探析造成出版责任伦理失范的原因,终提出内修出版主体职业责任伦理、外建出版职业伦理规范的双重路径。  本书可供图书出版从业者、传播伦理研究者和关注文化传播的相关学者及研究生阅读使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