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 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3.24 4.9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韦志中 漆德安 林平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23934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8503634

上书时间2024-11-0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当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心理学工作者该何去何从,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如何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这是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作者根据自己20多年的实践经验,把对心理学服务社会的一些思想、理论和技术探索表达出来,汇集成书。

 

本书共分为5个部分:心理学与社会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的心态提升探索、本土化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的人才培养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点。作者希望通过本书,为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推进。



作者简介








韦志中     1号渡老师,国家心理督导师。阜阳市政协委员,安徽省第十届科协委员,“阜阳好人”,阜阳市美科技工作者,阜阳市心理学会会长,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学部主任,安徽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委员。


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20余年,出版心理学著作《画心:绘画心理治疗师的心灵透视课》《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谁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等20多本。被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被《人民日报》《南风窗》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其创办的心理学网校有学员3万多名。他以“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为职业理想,努力践行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著作


001《画心:绘画心理治疗师的心灵透视课》


002《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


003《谁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


004《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005《儿童青少年心理学》


006《幸福36计: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


007《社会心理服务走基层实践与调研纪实》


008《权宜之“计”》


009《积极心理学》


010《心解水浒》


011《体验式班会》


012《心旅伴》


013《爱情心理学》


014-016《团体心理服务技能(本会团体方向)培训教材》系列


017《家有高考生》


018《学生生涯规划体验课实录》


019《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训练课实录》


020《体验式家长会》


021《心理学入门》


022《儿童青少年教育心理学:孩子厌学怎么办?》


……










漆德安  阜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林平光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总干事,中国心理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



目录

章 心理学与社会服务


节 心理学的三次“变性”/ 002


第二节 心理学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010


第三节 社会服务对心理学工作者的挑战/ 020


第四节 心理学本土化的未来展望/ 032


 


第二章 社会心理服务的心态提升探索


节 论幸福/ 044


第二节 社会积极心态培育中的积极情绪培育/ 058


第三节 社会积极心态培育中的积质训练/ 075


第四节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资本/ 088


第五节 中国人的幸福之道——五伦与四端/ 098


第六节 社会心理教育的“大心育”策略探讨/ 109


 


第三章 本土化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探索


节 运用积极心理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2


第二节 心理茶馆/ 132


第三节 “254”社区心理服务技术/ 145


第四节 心旅伴心理旅游/ 164


第五节 扶贫干部的心理资本建设/ 176


第六节 基层民主会议的合作对话模式/ 188


第七节 积极婚姻辅导模式/ 201


 


第四章 社会心理服务的人才培养探索


节 心理学家使命感× 专业能力= 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效能/ 218


第二节 科学与人文、心理学工作者的两条腿走路/ 233


第三节 心理学工作者的跨界思维/ 250


第四节 心理学志愿者队伍选拔、培训与督导机制/ 258


第五节 社会心理服务队伍的品牌建设/ 269


 


第五章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点


节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阶段/ 282


第二节 社会心理服务中的伦理观建设和伦理设置/ 293


第三节 公益活动与幸福感/ 301


第四节 管理、治理与服务的差异/ 313


第五节 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 325



内容摘要

在当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心理学工作者该何去何从,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如何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这是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作者根据自己20多年的实践经验,把对心理学服务社会的一些思想、理论和技术探索表达出来,汇集成书。


 


本书共分为5个部分:心理学与社会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的心态提升探索、本土化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的人才培养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点。作者希望通过本书,为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推进。



主编推荐

韦志中     1号渡老师,国家心理督导师。阜阳市政协委员,安徽省第十届科协委员,“阜阳好人”,阜阳市美科技工作者,阜阳市心理学会会长,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学部主任,安徽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委员。

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20余年,出版心理学著作《画心:绘画心理治疗师的心灵透视课》《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谁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等20多本。被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被《人民日报》《南风窗》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其创办的心理学网校有学员3万多名。他以“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为职业理想,努力践行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著作

001《画心:绘画心理治疗师的心灵透视课》

002《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

003《谁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

004《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005《儿童青少年心理学》

006《幸福36计: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

007《社会心理服务走基层实践与调研纪实》

008《权宜之“计”》

009《积极心理学》

010《心解水浒》

011《体验式班会》

012《心旅伴》

013《爱情心理学》

014-016《团体心理服务技能(本会团体方向)培训教材》系列

017《家有高考生》

018《学生生涯规划体验课实录》

019《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训练课实录》

020《体验式家长会》

021《心理学入门》

022《儿童青少年教育心理学:孩子厌学怎么办?》

……

漆德安  阜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林平光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总干事,中国心理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



精彩内容

节 心理学的三次“变性”

 

 

心理学的“变性”是指研究方向及研究重心的变化。纵观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阶段是问题导向的心理咨询模式,第二阶段是非问题导向的发展人性积极力量的人本主义模式,第三阶段是社会心理服务导向的本土化发展模式。

根据发展阶段,我们也可以将这门学科归类为心理学的三个“变性”。次变性是心理学从玄幻鬼神中脱离出来,变为以咨询问题、治疗疾病为主,由于此时的心理学主要是以治疗为主,把来访者都看作是病人,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作“阴性模式”。第二次变性是从问题模式转为非问题模式,此时的心理学不再以病人视角看待来访者,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完整的人,通过激发他潜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来完善人格,我们称之为“阳性模式”。第三次变性是指从积极干预模式转为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我们把心理学看作是社会服务的一部分,通过心理学解决社会大众的矛盾,为发展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贡献应有的力量。此时的心理学立足于社会服务,不是以治疗疾病和激发积极力量为主,故称之为“中性治理”。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三次变性。

一、次变性:从“无性”变为“阴性”

之前心理学是依靠神学或者玄学存在的。古代有人出现精神问题,大家都会归为“邪魔”作祟,此时的心理学还只是个依托物,没有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故我们暂时称之为“无性”。后来心理学从神学、哲学中独立出来,变成了一门真正的学科,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心理学学者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试图通过寻找心理问题的发生机制和产生原理,运用科学的心理学技术方法来解决和治愈心理创伤。此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疾病的、虚弱的人群,故我们称之为阴性模式,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为主要代表。

据精神分析大家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肢体活动和精神活动均由本能来驱动,即人的肢体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本能。我们可以将作为驱动力的本能分为两类:种可以称之为生的本能,第二种可以称之为死的本能(亦可叫攻击本能)。其中,种本能即生的本能,内涵为个体生存的本能和性欲本能这两方面,这种本能的目的,是维持族系的生理遗传和存在,也维持人类作为个体的生存状态。其中性欲这个概念,从广义上而言,即为个体寻求享乐的所有欲望。另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个体所有的内在动力都是性的本能中蕴含的冲动所驱动的。

为了解除本能驱使形成的各方面的需求和社会生活中的律法、道德、伦理等桎梏,可以启动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从正向功能的角度看,心理防卫机制能在个体内心层面防止其因为心理负面体验而引起的躯体症状或者心理失调;反之,从负向层面看,心理防卫机制水平过高或者心理防御过度使用则有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从上述的理论看来,临床的心理症的治疗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深远影响。

对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这位永载史册的精神分析大师的另外一个轰动世人的成就。19世纪以前的大众对梦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梦是象征着近已经发生或者做梦者希望发生的事物。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认同,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个体在睡眠状态时的潜意识活动的继续,如果外界对个体神经和肉体内部的影响,其强度超过了引起个体心灵注意的阈值,那么,在不是清醒状态下的个体,其大脑内的精神活动即可让人产生梦境,这一影响事件即为激发梦境的来源和梦的重要内容。在睡眠状态下,如果按照“复现的原则”,将注意的焦点放在内心的映象上,该理论将梦分为“隐意”和“显意”,其梦的理论核心问题在于潜意识,借由做梦的个体的联想,和精神分析师解析的个体梦境中的“象征”的内涵意义,联想做梦者生活中的关键性事件,从而挖掘出一些个体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力比多,进而进行宣泄。

梦的运作机制是弗洛伊德这一类精神分析者在释梦的过程中所看重的,他们通过显梦找寻出隐梦,发现这些做梦者内心深处潜伏的冲动和欲望。为了方便精神分析师做好上述的操作和解析,自由联想的技术常常被应用于此过程中,这样,释梦者便可以借此发现个体各种躯体化症状背后的原因所在。精神分析师们对个体那些天马行空的梦的深层解析,是精神分析对患有神经症个体进行治疗的核心方法。

这个阶段,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的大流派,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主要趋势,故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心理学从“无性”变为“阴性”。

二、第二次变性:从“阴性”变为“阳性”

随着心理学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风潮起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在这个阶段,心理研究工作者的目光开始着眼于健康人群。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也开始逐渐兴盛起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反对行为主义把对动物研究时使用的方式方法套用于人类,只研究人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在此之上,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又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只专注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人本主义主张人性中的一些部分是具有积极性的,借助一些外部力量的推动,人性中的积极部分就可以起到自我帮助的作用,此时主要是心理学的“阳性模式”。

人本主义使心理学界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强调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这种来自西方的人本主义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点是一致的。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孟子就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而这种思想到了明代心学代表、大思想家王守仁这里就更加的深入与深刻。

所以,无论是人本主义学者还是中国的古代思想家,都一致认为人本身是具有这些积极性的内在力量的。正是由于这种转变,一些心理学者例如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需求理论的提出者马斯洛都开始关注人性中的积极方面。马斯洛就曾经说过,“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即个人在潜在的事物中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能被表述为渴望变得越来越真实,成为一个人能够成为的一切”。

在此之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自199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理论以来,许多学者对幸福、积极情感和幸福等概念进行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使正常人在某些良性条件下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且认为心理学有三大使命:治疗心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开发潜在人才。积极心理学的兴盛标志着心理学者对人性光辉面、积极面的推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第三次变性:从“阳性”变为“中性”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心理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阴性治理”变为“阳性治理”,然而在新时代的中国背景下,是需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进行社会心理服务的。此时需要的心理学是“中性”的。

现在各地相关部门都接到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为了建设更好的心理服务体系,就需要在每个基层社区,每个街道都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也要聘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常规的心理咨询师所学的多数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技术手法,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为了解决当下的中国社会心理问题,提供更优质有效的心理服务,解决东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我们要清楚意识到心理学的本土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社区的心理咨询室有一个例子,一位子女长居国外的高龄人由于和亲人长期分离而产生苦恼。这位老人既思念自己的子女,又怕联系子女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终选择寻求社区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缓解思念之苦。面对这样的咨询对象,我们就不能采取常规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要将心理咨询从治疗转化为社会服务。

在中国特色主义社会道路下,我们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背景的心理学。在过去的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我们全盘舶来西方的心理学知识,然而到现在这个阶段,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就需要做一些改变,需要加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从而达到帮助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的目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关于社区心理的相关研究。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对社区与青少年发展、对社区老年人的研究和对社会其他人群的研究。由于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以“德”治国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社会治理的层面,转向了社会服务的层面。这个服务的目标变了,服务的过程就要进行转变,服务的形式也要跟着进行改变。这就意味着心理学本身也要变。

早在2012年,我们就提出了社区“254”心理服务模式,预计到了心理学就是要扎根社区,从而发展出支持性的陪伴服务。它既不是治疗也不是干预,既不是教育也不是预防,而是为社区的居民幸福提供支持性、陪伴性的心理学服务。在以上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出版了《社区心理学——“254”支持性模式的理论实践》一书。

“254”模式中的“2”代表着自我和重要他人,主要侧重于呈现个体当下状态及其和他人的关系。“5”代表的是五伦关系,侧重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和双亲、夫妻、同事、朋友、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4”代表指向未来的心理资本,强调拥有强大的心理资本是走向未来幸福生活的精神基础。“254”三个部分的结合即是代表个体过去、现在、未来的立体呈现和统一整合。

2017年,我们在“254”模式的基础上创设了心理茶馆,目前已经在广东省东莞南城雅园社区和惠州等多个地方被地方政府所购买,已开始为社区进行服务。在进行心理茶馆培训班的相关过程中,我们就已表明心理学工作者开设心理茶馆的目的就是立足于社会服务,解决大众的心理困惑。



  • 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 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