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的上海人(第一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在美国的上海人(第一卷)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4.72 5.8折 59.8 全新

库存4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 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 主编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02867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24155829

上书时间2024-11-0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随着中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利益关系日趋紧密,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受国际舆论关注的一对双边关系。而作为两国间的重要纽带,在美华侨华人无疑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历史上,美国曾经出现过三次中国移民高潮。次始于 19世纪 40年代末旧金山发现大金矿,大批中国南方人作为劳工为建设美国付出了汗水和鲜血;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引发一批中国移民漂洋过海前往美国;第三次是在1965年新移民法通过后,美国调整对华移民配额,华人大批涌入美国,成为新移民。

 

而在这第三次移民潮中,尤以中国改革开放为标志,“移民热”又迎来了一波高峰。20世纪 70年代中美恢复正常邦交,许多有海外关系的人纷纷出国以求与家人团聚;80年代末 

90年代初,大批留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华人专业知识分子阶层。有学者认为进入 21世纪以来又出现了一股技术精英和财富精英移民的新热潮。

 

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不仅见证了中美交往的百年历程,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对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正如诗人雷抒雁在其作品《追求》中所写到的:“远方,有我的理想;不怕山高,不怕路遥,我要去找我的海洋……”来自上海的美籍华人和侨民在海外华人中表现格外突出,涌现了一大批功成名就的优秀人物。他们怀揣着理想与信念,远赴他乡奋斗拼搏,在铸就个人辉煌的同时,不忘感恩祖国、反哺社会。在中美交流的各个平台上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为两国的友好互信和合作共赢贡献了心力,付出了辛劳。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应被忘记,理应被弘扬。

 

本套丛书聚焦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或与上海颇有渊源,他们活跃在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都在各自的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为推动中美交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套丛书通过深入挖掘这些个体故事,回顾人物在美国扎根的心路历程,剖析他们成功背后的坎坷,听取他们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真知灼见,颂扬他们在海外为弘扬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他们中有的人心存高远的志向,作为改革开放后批赴美留学生,经历了“洋插队”的辛酸苦楚,然而他们发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取得了骄人成绩,刷新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陈旧看法;有的人白手起家,不畏险阻,越挫越勇,凭借智慧和果敢,创造了为人称道的商业传奇;有的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为中文教育和华人社区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在美上海华侨华人选择回国创业、回国交流,为中美在人才互通、文化交往、经贸合作、技术引进和侨务工作等各方面努力牵线搭桥。家乡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而他们也是家乡永远铭记的骄傲。

 

值得注意的是,本套丛书不仅采访了老一辈侨民,同时也把视线投向了他们的子女及下一代。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虽然享受着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在文化认同、身份识别上常常感到困惑。他们中的很多人带着好奇回到国内,渴望寻找内心深处的文化之根。如何帮助他们贴近父辈生长的故土,找到亲情的温暖和文化归属感,如何让他们参与推动中美友好往来,这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国与国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在中美关系研究日趋深化的今天,如何通过民间交流、地方交流、人际交流做好中美关系这个大课题?本套丛书为学界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套丛书的编撰团队做了一件具有开创性且极富价值的工作。

 

我衷心希望本套丛书能不断地编撰下去,找到更多值得书写的人物,留下更多更精彩的故事。愿这些书籍成为不朽的载体,让在美华侨华人的功勋弘扬四海,让中美人民友谊的佳话代代传颂!

是为序。

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会长  徐力

2016年9月

导语摘要
本书记录了26位美籍华人、华侨在美国奋斗的经历,他们之中有沉稳的社团侨领、精明的商界精英,还有耀眼的文艺明星,他们心怀理想与信念,远赴他乡。他们在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在彷徨与迷茫中成长,在坚持与努力中前进,终于实践了初的梦想。而同时,这些海外游子不忘感恩祖国,仍旧心系上海,为中美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心力,既成就了个人的梦想,又助力了中美的友好。

作者简介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性质的学术机构,主要从事关于美国政治、外交、安全、文化等政策研究、中美关系以及上海与美国交往的研究,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相关机构的对话与合作。


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旨在依托侨的优势,广泛联系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等海外人士及其社团,发展友好往来与合作,促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市一级民间团体。协会作为上海与海外联络交往的重要窗口,在推动上海各项事业与海外的民间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目录
目 录



社团侨领


事业有成的他们始终不忘回馈祖国,并秉承一贯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凝聚华人社区力量,帮助在美华人华侨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为维护海外华人利益和提升华人影响力做出了卓越贡献。


争取美国华人在中美关系中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记美中公共事务协会会长滕绍骏 


“心有大家”的中美友谊使者——记全美苏浙同乡总会会长朱元忠 


竭诚促进多元文化沟通——记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第六任主席鹿强 


让中国青年与世界联合——记美中友好城市促进会会长应持荣 


跨越大洋传递爱的暖流——记捐赠中国慈善基金会会长李允晨


 


商界精英


改革开放后中美经贸联系日益紧密,这些活跃在商务往来线的公司老总和企业高管们成了推动双边交流的“活”的桥梁。职场打拼的峥嵘岁月使他们独具慧眼,更好地为中美两国实现合作共赢提供助益。


此志不渝“中国芯”——记致象尔微电子科技公司董事长、总裁方之熙 


用电影讲好故事——记IMAX中国控股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建德 


心诚乃成功之本——记北加州资深健康医疗保险专家琚以中 


华尔街的上海玫瑰 ——记贝莱德董事总经理胡玫


 


行业翘楚


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持久的专注精神是他们的代名词。凭借卓越的才能和精湛的技艺,他们书写着业界传奇;同时,他们也积极提供咨询,引介服务,为中美互动交流开辟新天地。 


学贯中西,以专业学识为中美经贸铺路架桥——记美国戴维斯·莱特·特里梅因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方之寅 


跨界人生,别样精彩——记儿童语言病理专家谢家叶 


妙手仁心助力灾后救援 ——记美国马里兰大学休克创伤中心首席科技官胡富民 


用永不停止的热情探索生命——记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周励 


玫瑰色人生的平凡与伟大——记资深生物科技专家、知识产权律师孙霖



 


科教园丁


作为曾经的一代莘莘学子,他们尝遍了海外留学的酸甜苦辣。在美国社会立足后,他们投身科教事业,转变为新一辈留学生的引路人,也成为新侨民的坚强后盾,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方向。


抓住生命的每一次偶然——记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生物系教授骆利群 


开辟华人的文化乡园——记纽约法拉盛图书馆副馆长邱辛晔 


怀抱一颗经世济国、乐善好助之心——记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教授陈百助 


情寄故乡,播撒绿色梦——记加州能源环境研究院院长唐永春 


数学教育和中文教育的“两栖人”——记斯坦福中文学校创办人马立平 


用爱测量考试,以心评估教育——记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高级研究员王珍


 


文艺才俊


他们有的是偶像级的明星人物,有的是潜心钻研的文化实践者和研究者。频繁穿梭于中美两国之间的他们,担当起了两地民间友好大使的角色,为推介、普及和弘扬中华文化付出了全部心力。 


本色“小花”依旧灿烂——记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作家陈冲


面向未来的回归——记当代艺术家、纽约大学兼职教授张健君 


故乡的根让我圆满——记旅美水墨画家虞兰因 


为芭蕾而活——记旧金山芭蕾舞团首位华人首席舞者谭元元 


心有猛虎林中行——记旅美上海画家张苏群 


听从自己的内心——记80后Hip
Hop舞者、街舞文化研究者赵之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记录了26位美籍华人、华侨在美国奋斗的经历,他们之中有沉稳的社团侨领、精明的商界精英,还有耀眼的文艺明星,他们心怀理想与信念,远赴他乡。他们在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在彷徨与迷茫中成长,在坚持与努力中前进,终于实践了初的梦想。而同时,这些海外游子不忘感恩祖国,仍旧心系上海,为中美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心力,既成就了个人的梦想,又助力了中美的友好。

主编推荐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性质的学术机构,主要从事关于美国政治、外交、安全、文化等政策研究、中美关系以及上海与美国交往的研究,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相关机构的对话与合作。

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旨在依托侨的优势,广泛联系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等海外人士及其社团,发展友好往来与合作,促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市一级民间团体。协会作为上海与海外联络交往的重要窗口,在推动上海各项事业与海外的民间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精彩内容
争取美国华人在中美关系中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记美中公共事务协会会长滕绍骏

 

2016年1月25日,坐落于纽约中城的耶鲁大学俱乐部聚集了180多位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正在这里以《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与美国的关系》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四个多月前,也是在纽约,一部犹太人制作的电影《上海犹太人》拉开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主题活动的序幕。

 

促成这些活动的机构是一家正式成立刚过一年的非政府组织—美中公共事务协会(AmericaChina Public Affairs Institute)。然而作为协会会长的滕绍骏活跃于中美交流事业却已有足足三十载。“中美两国本身有很多不同的历史背景,以致造成两个不同的体制与文化。因为不同的体制与文化往往会导致一些误会。虽然双方可以沟通来尝试更好地互相了解,但更需要认同对方,而不是想去改变对方。作为在美国的华人,我们可以发挥一个更积极的作用去推动这个进程。”

 

对于20世纪60年代末移民来到美国的滕绍骏来说,走到今天真正为中美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可以算得上是机缘。20世纪50年代中期,滕绍骏出生于上海。5岁随家人迁往香港。15岁那一年,他和家人移民到美国定居。在他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经在金融、电讯以及媒体业有广泛涉猎,然而唯独对中美交流的热衷却是始终坚定,未曾改变。

 

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年时期的滕绍骏就对中美两国的交往产生了兴趣。“开始只是作为一个在美国的华人对自己的祖国的兴趣,那个时候对于两国关系和交流的认识是比较粗浅的。”早在1986年,滕绍骏就成为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会员,到今天已经有整整30年的时间。这个于1966年在纽约成立的委员会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还在 1972年促成了中国乒乓球队历史性的访美之旅。

 

滕绍骏的名字背后还有一系列和中美交流相关的身份:中美交流基金会驻美国资深代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东西方研究所顾问委员、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特邀理事、美国外交政策协会荣誉学者、纽约经济俱乐部资深会员等。谈及他相对新进的身份:美中公共事务协会会长,滕绍骏说他的目标是改善中美关系,并要让在美国的华人在中美关系中能发出更大的声音。“在中美关系里,美国的华人一定要有重量的声音在里面。现在我们只有一点点的声音,但是这声音分量还不够成为一股真正的影响力。”

 

设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滕绍骏信心满满地打算引领华人社区与精英往这个方向去努力。而这样一个目标、这样一份信心与他在中美两国生活六十余载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移民的难

滕绍骏的职业起点是在美林证券公司,这是一家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领域享有知名度的公司。在这么一家美国的主流公司,当时的华人员工并不多,可以说是极少数。滕绍骏说上司很看重他,给了他很多机会、鼓励和提点,而他也很快感悟到要在美国的金融行业生存,良好的人脉关系必不可少。为了更好的工作表现,他开始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与许多初来时无法适应美国社交文化的华人不同,滕绍骏在出入各种招待会或董事会议等场合时与人交流都得心应手—他非常快,也非常自然地融入了各类社交圈子。

 

在这些社交活动中,他开始参与帮助新的华人移民适应美国的生活——从职业训练到老人、儿童服务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滕绍骏非常热心于这类公益活动,他说这和自己初作为新移民来到美国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刚来美国的时候,作为新移民,没有什么人来帮助我父母。所以我觉得这一类新移民的服务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1969年,当滕绍骏次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时候,他的感受就是这里的空气很好,公路又宽又长,花草树木、城市房子都很漂亮。然而真正安定下来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孤单和对文化的饥渴。“当时很少华人同学在学校里,我感到环境很陌生,虽然每天吃的东西还习惯,但是缺乏中文的读物,所以更希望能看到中文字的刊物和与中国有关的新闻。”

 

虽然在香港就学期间,滕绍骏在英文学习方面已经是个佼佼者——他经常会在大型活动上被选派为代表朗读英文给大家听,但是来到美国以后他马上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不足。“语言和文字是融入任何一个文化的基本和的挑战。”

 

滕绍骏在自己逐步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同时,开始积极为华人新移民解决过渡期间可能遇到的挑战,也把华人社区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介绍给美国主流社会。在做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美国政府不同的部门。“非常自然的,我们和市长办公室、州长办公室、联邦国会议员都有了来往。他们需要我们的支持,我们也需要他们的支持。”

 

1986年,也就是滕绍骏成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员的那一年,他开始频繁参与华人社区的活动,并开始负责一些协会和社团的领导任务。回忆起来,滕绍骏很感恩他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的那段日子。“培正中学的教育模式让我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比如当时我在学校要办一个晚会,作为一个社长我要策划一个小组来组织这个活动:我需要多少把椅子,要买多少个蛋糕,买多少打汽水,谁负责音乐,谁负责游戏,预算如何做,又要如何跟参与的同学收钱,这是一整套的方案。这些计划、组织和协调的工作,我十多岁的时候就学习过,我就很自然地知道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做。”

 

滕绍骏用“很有意思”来形容他的人生:经常是在别人有危机的时候,他能恰当地出现,替他们排难解纷,常常紧接着就受邀成为了一个一个组织的领导人。这或许就是缘分,就譬如他在 20世纪 80年代末的一次回国经历,让当时已经在美国生活了20年的他看到了两国在认识上的差距,从而更进一步坚定了他要从事中美交流活动的想法。“中国的大环境决定了中国要走的路不可能和美国一样。但是在美国,有些人会用美国发展的模式去批评和判断中国的每一个决定与方向。我觉得这个考量的角度本身就是错误的。”

 

参选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扩大他在社会工作中的影响力,更为了增强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的话语权,1991年,滕绍骏在热心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参加纽约市议员的竞选。“那个时候我认识到如果我想去帮助社会或者说某个社区,我还是需要和政府打交道,我还是需要有影响力。参政可以真正把方案放到政府机构中来考量,才能真正办得成事情。”

 

20世纪 90年代初,那还是老布什的年代,极少数的华人脸孔出现在美国的政坛。滕绍骏的参选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不但华人社区许多人出来为他站台,连美国总统、副总统、部长、国会议员等都出来为他站台。虽然终他并没有成功,因为他是以共和党的身份在一个民主党占绝大多数的选区竞选。但是滕绍骏说参选本身的意义比成功入选更大。“我知道自己赢的机会不大,但是我们必须要去做这个事情,我们不能因为怕输而不参加。我是希望树立一个榜样,做一个开头。来带动别人去做这个事情。”十年后刘醇逸成为位亚太裔的纽约市议员。

 

其实不单单是在参政方面,即便是在社区内捐血、捐骨髓这样的公益类活动,滕绍骏都会个排队去报名参加,他的目的同样是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久而久之,对于滕绍骏个人而言,随时随地帮助有需要的人也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有一次他和一位友人开车路过唐人街,看到一位老太太满头是血在路边哭,热心的滕绍骏停下车来进行了仔细询问,了解到老太太的钱包被抢,他们带着老太太在警局做了笔录。钱款幸运地被追回,但警方需要留下钱款作为证物。通过努力协调滕绍骏他们让老太太及时拿回了钱款,第二天按原计划搭上了离开纽约回港的飞机。

 

滕绍骏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追求回报。就以参加市议员竞选一事来说,他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赢不是的目的。华人代表参与美国政坛各类竞选更大的意义在于让美国社会真正注意到华人社区。滕绍骏说他之所以这么坚持一部分原因是他观察到在美国的犹太人在以色列和美国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很大,在商业、政治、金融、科技、学术、媒体、电影还有很多行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也读过犹太人在1948 年到20 世纪50 年代初期的这段时间里在美国所过的凄苦的日子。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犹太人在各种地方都有受到不同程度的欺辱。和他们经历的那段艰辛岁月比起来,其实侨居海外的华人比他们生活得还是要好的。我们今天受到的歧视和他们之前遭受的屈辱是根本没法比拟的。举例而言,20 世纪50 年代在美国,犹太人的背景都是要被查的,他们会被怀疑成以色列的间谍。所以犹太人很睿智,他们懂得他们需要在政治上有影响力,所以他们积极捐款来改变他们的话语权。有了话语权才能有影响力。”

 

距离当初自己大胆尝试参选市议员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滕绍骏不无自豪地介绍,2016 年美国国会议员的竞选中已经出现了七个华人竞选人的身影,其中三位是在任的议员,而另外四位是首次崭露头角参与竞选。“我希望以后在每两年举行的国会议员竞选上能有50 个华人出来参选。要扩大影响力,美国华人一定要参选。”

 

心灵的触动

对于从事社会工作来推动中美交流、推动华人在美国的声音,滕绍骏有着自己的一份坚持,而这份坚持除了受到犹太人的历史影响之外,也和他在2011 年的一次重庆之行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时在参观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的时候,他看到了周恩来总理工作时手绘的一张人物关系表。这张表格罗列了周总理自己以及他夫人的人脉圈子,而他们当时的工作正是通过这个圈子慢慢衍生出来,开展下去的。

 

当时看着那张纸,滕绍骏心中感慨万千。“我想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