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世纪英国小说中的文化记忆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9—20世纪英国小说中的文化记忆研究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43.07 6.3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阳阳, 林鸿雁, 陈之童, 曹韵竹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388119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474333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学界认识到历史真实其实是历史编纂学家所呈现的真实,其中不乏主观性与建构色彩。如乔治·奥威尔所言: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被人们奉上神坛的历史编纂学与历史真实原来任人打扮,它的权威也因人们认识论的革新而被颠覆,宏大的历史结构遭到质疑与解构。到底什么是历史真实?人们无从得知。虽然宏大的历史具有欺骗性,但是转而关注处于特定时期的历史亲历者可以从当事人的角度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线性的历史时间向纵深发展,历史亲历者的情感和记忆丰富了探究历史真实的渠道。在此背景下,记忆成为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补充。
  记忆研究兴起于法国,在涂尔干、哈布瓦赫的发展下,记忆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涂尔干在其社会学著作中提出集体意识论,认为个人始终处于社会集体框架中。他的社会框架论在哈布瓦赫那里得到继承与发扬。哈布瓦赫借用涂尔干的社会心理学说,将个人记忆置于社会中,创造出处于社会框架下的“集体记忆”以及个人记忆的社会建构学说。皮埃尔·诺拉将记忆引入法国民族史的研究领域中,提出“记忆之场”的重要观点。德国阿斯曼夫妇从哈布瓦赫那里汲取灵感,将记忆置于文化史中,发展出“文化记忆”概念。阿比·瓦尔堡将社会记忆放在艺术史中进行考察,将图像作为记忆的载体,提出“图像记忆”。如果说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讨论的是社会对记忆的建构或影响,那美国的保罗·康纳顿则在哈布瓦赫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会记忆”和“社会遗忘”,聚焦社会记忆的传递和保持。自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以来,现当代记忆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场面,“集体记忆”“记忆之场”“文化记忆”“交往记忆”“图像记忆”“社会记忆”“创伤记忆”等众多记忆理念涌人公众视野,渗透到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中,为学界解读历史、社会与个体以及其中关系提供了新途径。
  “从记忆角度看,文学是秀的记忆术。”在百花齐放的记忆研究中,文学成为记忆的存储方式之一。而且,“大屠杀”文学、美国奴隶叙事等文类一再表明文学文本本身是一种记忆行为。此外,文学作为文化的组成之一,特定时期的文学文本是承载文化记忆的文化象征物。文本通过对历史的记忆与想象,呈现出社会历史的文化风貌。19世纪与20世纪的英国文学见证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工业革命的重大突破、英帝国殖民体系的成熟与逐渐崩溃,见证了英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承载着作家们对英国的记忆。传统的英国与现代的英国在19世纪与20世纪相遇,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冲突在文学中得以表现。这一时期的作家通过文本构建出回忆空间,再现了英国的历史面貌,关于英国的文化记忆也因此跃然纸上。
  正如W.J.T.米切尔所言,一切媒介都是混合媒介。文本对记忆的建构绝不仅仅限于单一媒介形式的建构与保存。本著作在此基础上,选取了19世纪与20世纪的8部英国文学作品,深入探索文本对文化记忆的多种建构方式,挖掘19世纪与20世纪的英国作家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利用文学文本维持文化记忆的稳定性。本著作绪论梳理了文化记忆的定义与学术研究史,特别详细地介绍了文化记忆的建构媒介以及英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记忆。图像作为视觉媒介,对记忆的呈现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文学中图像融文字媒介与图像媒介于一体,在语象互动中建构出独特的英国文化记忆。章“女性与家园:图像与文化记忆”主要探讨了《维莱特》与《虹》中维多利亚时期与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文化记忆的图像化呈现方式。古典记忆术重视地点场所对记忆的建构作用,地理空间将抽象的记忆具象化,因此,空间成为重要的记忆媒介。第二章“帝国的回声:空间与文化记忆”分析了两位英殖民时期作家的作品——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与吉卜林的《基姆》,从古老的地点记忆法获得启发,将文化记忆与空间场所相联系,探索英帝国文化记忆的空间化。阿斯曼将神话传说看作早期承载文化记忆的文化象征物,在他之前,荣格、弗莱、弗雷泽等人所述的神话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表明神话蕴涵了重要的原始文化结构,成为考察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第三章“失落的文明:神话与文化记忆”探析了《恋爱中的女人》与《一手不尘土》中的神话传说与英殖民时期和工业时期文化记忆的重要联结。自柏拉图以来,身体处于被动状态,到了20世纪,尼采将身体纳入哲学的重要议题后,身体由被支配状态转而呈现出主动建构性与生产性。第四章“民族性的操演:身体与记忆”将身体看成记忆的建构媒介,探讨作品《好兵》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身体对于文化记忆的建构作用以及现代背景下英国的民族性问题。
  本著作的直接启发来自我们博士期间选修的课程,在相关课程中,老师们鼓励我们研读《黑暗的心》《霍华德庄园》《恋爱中的女人》等英国文学作品以及空间叙事学与图像学著作。在此感谢王欣与王安两位老师的启发与鼓励,本著作才有了初的构思和想法,同时也感谢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的校对与指导,本书后才得以出版。由于我们四位年轻学者的经验、学识和能力有限,本书存在一些不足乃至错误之处,我们对一切负责,同时敬请各位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导语摘要

文本对记忆的建构绝不仅仅限于单一媒介形式的建构与保存。本著作选取了19世纪与20世纪的8部英国文学作品,深入探索文本对文化记忆的多种建构方式,挖掘19世纪与20世纪的英国作家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利用文学文本维持文化记忆的稳定性。本著作绪论梳理了文化记忆的定义与学术研究史,特别详细地介绍了文化记忆的建构媒介以及英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记忆。图像作为视觉媒介,对记忆的呈现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文学中图像融文字媒介与图像媒介于一体,在语象互动中建构出独特的英国文化记忆。章“女性与家园:图像与文化记忆”主要探讨了《维莱特》与《虹》中维多利亚时期与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文化记忆的图像化呈现方式。古典记忆术重视地点场所对记忆的建构作用,地理空间将抽象的记忆具象化,因此,空间成为重要的记忆媒介。第二章“帝国的回声:空间与文化记忆”分析了两位英殖民时期作家的作品——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与吉卜林的《基姆》,从古老的地点记忆法获得启发,将文化记忆与空间场所相联系,探索英帝国文化记忆的空间化。阿斯曼将神话传说看作早期承载文化记忆的文化象征物,在他之前,荣格、弗莱、弗雷泽等人所述的神话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表明神话蕴涵了重要的原始文化结构,成为考察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第三章“失落的文明:神话与文化记忆”探析了《恋爱中的女人》与《一手不尘土》中的神话传说与英殖民时期和工业时期文化记忆的重要联结。自柏拉图以来,身体处于被动状态,到了20世纪,尼采将身体纳入哲学的重要议题后,身体由被支配状态转而呈现出主动建构性与生产性。第四章“民族性的操演:身体与记忆”将身体看成记忆的建构媒介,探讨作品《好兵》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身体对于文化记忆的建构作用以及现代背景下英国的民族性问题。



目录

绪论
一、文化记忆综述
二、文化记忆及其建构媒介
三、19-20世纪的英国小说与文化记忆
本章小结

章 女性与家园:图像与文化记忆
节 图像、文学与文化记忆
第二节 性别博弈:《维莱特》中的图像与文化记忆
第三节 重返家园:《虹》中的图像与文化记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帝国的回声:空间与文化记忆
节 记忆的空间媒介
第二节 《黑暗的心》:历史叙事与怀旧书写
第三节 《基姆》:地图隐喻与文化记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失落的文明:神话与文化记忆
节 神话、文学与文化记忆
第二节 历史的连续与断裂:《一杯尘土》中的神话叙事
第三节 杰拉德之死:《恋爱中的女人》的神话隐喻和文化记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族性的操演:身体与文化记忆
节 记忆的身体媒介
第二节 运动与仪式:《好兵》中的英国性记忆
第三节 感官记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爱尔兰民族性建构
本章小结
后记



内容摘要

文本对记忆的建构绝不仅仅限于单一媒介形式的建构与保存。本著作选取了19世纪与20世纪的8部英国文学作品,深入探索文本对文化记忆的多种建构方式,挖掘19世纪与20世纪的英国作家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利用文学文本维持文化记忆的稳定性。本著作绪论梳理了文化记忆的定义与学术研究史,特别详细地介绍了文化记忆的建构媒介以及英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记忆。图像作为视觉媒介,对记忆的呈现具有直观可视化的特点,文学中图像融文字媒介与图像媒介于一体,在语象互动中建构出独特的英国文化记忆。章“女性与家园:图像与文化记忆”主要探讨了《维莱特》与《虹》中维多利亚时期与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文化记忆的图像化呈现方式。古典记忆术重视地点场所对记忆的建构作用,地理空间将抽象的记忆具象化,因此,空间成为重要的记忆媒介。第二章“帝国的回声:空间与文化记忆”分析了两位英殖民时期作家的作品——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与吉卜林的《基姆》,从古老的地点记忆法获得启发,将文化记忆与空间场所相联系,探索英帝国文化记忆的空间化。阿斯曼将神话传说看作早期承载文化记忆的文化象征物,在他之前,荣格、弗莱、弗雷泽等人所述的神话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表明神话蕴涵了重要的原始文化结构,成为考察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第三章“失落的文明:神话与文化记忆”探析了《恋爱中的女人》与《一手不尘土》中的神话传说与英殖民时期和工业时期文化记忆的重要联结。自柏拉图以来,身体处于被动状态,到了20世纪,尼采将身体纳入哲学的重要议题后,身体由被支配状态转而呈现出主动建构性与生产性。第四章“民族性的操演:身体与记忆”将身体看成记忆的建构媒介,探讨作品《好兵》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身体对于文化记忆的建构作用以及现代背景下英国的民族性问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