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0.64 3.0折 ¥ 6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常莉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34191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419519
上书时间2024-11-02
中国传统家居环境下的整理与收纳其实古已有之,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但如何在现代家居环境下,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居住美学文化、家居美学文化和整理美学文化,并且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在繁忙的现代生活背景下,让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尊严、美学、传统”相结合,这值得我们去探索。
“整理之道、收纳之术、操作之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衍生出来的。作为整理收纳师,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帮助中国家庭进行整理收纳的方法—“中国家庭六格系统管理法”,这套方法深度诠释了“传统、家人、时间、物品、空间、心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衣帽间整理、客厅整理、卧室整理、儿童房整理(亲子整理)、书房整理、厨房整理、玄关整理、老人空间整理、储物间整理、搬家打包还原”等一系列具体场景下的整理收纳技巧和方法。
《整理有道》是一本生活励志类图书,该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讲述了中式生活美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与收纳整理的联系,分析了现代人居家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重点讲解了将“中式生活美学”与收纳整理相结合,区分十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分别进行了细致分析;三是概括介绍了职业整理师的成长路径,对职业整理师的职业操守、能力结构、学习成长提出了意见建议,介绍了收纳整理的相关心理学知识。本书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让人们感受到高品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用了大篇幅介绍中国传统家居美学,将整理与中国美学相结合,将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中国传统家居环境下的整理与收纳其实古已有之,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但如何在现代家居环境下,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居住美学文化、家居美学文化和整理美学文化,并且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在繁忙的现代生活背景下,让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尊严、美学、传统”相结合,这值得我们去探索。
“整理之道、收纳之术、操作之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衍生出来的。作为整理收纳师,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帮助中国家庭进行整理收纳的方法—“中国家庭六格系统管理法”,这套方法深度诠释了“传统、家人、时间、物品、空间、心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衣帽间整理、客厅整理、卧室整理、儿童房整理(亲子整理)、书房整理、厨房整理、玄关整理、老人空间整理、储物间整理、搬家打包还原”等一系列具体场景下的整理收纳技巧和方法。
《整理有道》是一本生活励志类图书,该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讲述了中式生活美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与收纳整理的联系,分析了现代人居家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重点讲解了将“中式生活美学”与收纳整理相结合,区分十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分别进行了细致分析;三是概括介绍了职业整理师的成长路径,对职业整理师的职业操守、能力结构、学习成长提出了意见建议,介绍了收纳整理的相关心理学知识。本书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让人们感受到高品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用了大篇幅介绍中国传统家居美学,将整理与中国美学相结合,将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常莉,莉家整理创始人,中国整理行业标准制定者,家居整理产业整合者,创立中国首家整理师创业孵化平台,首创陪伴式教学和陪跑式扶持的理念。其创立的企业是中国整理行业首家收纳标准数字化的赋能型企业,拥有适用于中国不同家庭的中国式整理品牌服务系统。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常莉总结出“中国家庭六格系统管理法”,帮助中国家庭更简单地进行整理收纳。作者致力于在现代家居环境下,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居住美学文化、家居美学文化和整理美学文化,实现生活与“文化、尊严、美学、传统”的完美结合。
章 悄然回归的“中式生活美学”
01 中国传统民居格局与生活秩序
02 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与生活秩序
03 中国传统整理收纳的生活美学
第二章 现代人居住生活的问题显现
01 建筑与居住环境改变的问题显现
02 衣物增多带来的问题显现
03 中式美学理念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的体现
第三章 “中式生活美学”的整理之道
01 整理理念与“中式生活美学”理念
02 整理为什么要专业化?
03 整理师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要求
04 整理成果的可维护以及可持续性
05 整理专业化服务的价值亮点
第四章 “中式生活美学”整理术
01 空间整理术之卧室—私密空间
02 空间整理术之儿童房—成长空间
03 空间整理术之书房—静心空间
04 空间整理术之玄关—能量空间
05 空间整理术之客厅—融合空间
06 空间整理术之厨房—实用空间
07 空间整理术之卫生间—清爽空间
08 空间整理术之库房—储物空间
09 空间整理术之办公室—工作空间
10 空间整理术之集体—住宿空间
第五章 职业整理师的成长之路
01 风口行业中的职业整理师
02 “零工经济”背景下的择业优选方向
03 “专精特新”发展中的专业培训与实践
04 成熟的职业整理师创业平台
第六章 整理专业服务的消费之道
01 整理与心理
02 整理与生活品质
03 整理与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家居环境下的整理与收纳其实古已有之,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但如何在现代家居环境下,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居住美学文化、家居美学文化和整理美学文化,并且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在繁忙的现代生活背景下,让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尊严、美学、传统”相结合,这值得我们去探索。
“整理之道、收纳之术、操作之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衍生出来的。作为整理收纳师,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帮助中国家庭进行整理收纳的方法—“中国家庭六格系统管理法”,这套方法深度诠释了“传统、家人、时间、物品、空间、心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衣帽间整理、客厅整理、卧室整理、儿童房整理(亲子整理)、书房整理、厨房整理、玄关整理、老人空间整理、储物间整理、搬家打包还原”等一系列具体场景下的整理收纳技巧和方法。
《整理有道》是一本生活励志类图书,该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讲述了中式生活美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了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与收纳整理的联系,分析了现代人居家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重点讲解了将“中式生活美学”与收纳整理相结合,区分十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分别进行了细致分析;三是概括介绍了职业整理师的成长路径,对职业整理师的职业操守、能力结构、学习成长提出了意见建议,介绍了收纳整理的相关心理学知识。本书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让人们感受到高品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用了大篇幅介绍中国传统家居美学,将整理与中国美学相结合,将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常莉,莉家整理创始人,中国整理行业标准制定者,家居整理产业整合者,创立中国首家整理师创业孵化平台,首创陪伴式教学和陪跑式扶持的理念。其创立的企业是中国整理行业首家收纳标准数字化的赋能型企业,拥有适用于中国不同家庭的中国式整理品牌服务系统。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常莉总结出“中国家庭六格系统管理法”,帮助中国家庭更简单地进行整理收纳。作者致力于在现代家居环境下,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居住美学文化、家居美学文化和整理美学文化,实现生活与“文化、尊严、美学、传统”的完美结合。
章
悄然回归的“中式生活美学”中国人世代传承的居住文化,其主要脉络体现在全国各地区典型民居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建设特征中。在这些民居中,中国传统家居美学所倡导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完美地遥相呼应。
01中国传统民居格局与生活秩序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形风貌相差很大,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民居的格局更是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秩序和审美情趣。民居建筑按照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木构架庭院式民居、四水归堂式民居、三间两廊式民居、一颗印式民居、土楼、窑洞式民居以及干阑式民居等。
一、木构架庭院式民居
木构架庭院式民居是传统住宅中主要的样式,数量多,分布广,这种建筑形式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人熟知。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以院落为中心,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房,正房的前面建东西厢房。这种由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合院”“三合院”。一般来说,主人或长辈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这种居住方式符合古代家庭尊卑、长幼有序的礼法要求。
木构架庭院式民居的建筑格局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很大,在其他样式的民居格局中,都能见到木构架庭院式民居的影子。一般来说,北方以平原为主,土地辽阔,所建的庭院宽敞;而南方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相对狭窄,庭院也相对较小,在建造房屋时,要根据山势地形确定房屋的规模。按照结构的不同,木构架庭院式民居还可以分为穿斗式结构和抬梁式结构这两种形式。穿斗式结构的特点是木构架所用材料不多,整体性能较强,抗震能力也好,一般在民居中比较常见。抬梁式结构的特点是采用跨度很大的梁,以此来减少柱子的数量,获取更多的室内空间,这种建筑结构恢弘大气,比较适合宫殿。
二、四水归堂式民居
四水归堂式民居是江南一带独有的民居形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这种民居形式以木梁为承重载体,砖瓦、石头为墙壁,雕梁画栋为外在景观。这种结构布置紧凑,外形美观及内在实用高度统一。四水归堂式民居以间为基本单元,房屋间数多为奇数,或三间,或五间,每间阔四米左右,深五米到十米,形成自成一体的封闭式院落。一般来说,坐北朝南的为正房,是家中长辈的居所,东西两侧的厢房,则为晚辈的居所,南边的房屋为门楼。
四水归堂式民居的特点是布局紧凑、占地面积小,符合当地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这种民居的大门通常设置在中轴线上,迎面的是大厅及四面房子合围成的一个小院子,被称为天井。江南多雨,天井的主要作用是排水和采光。每到下雨时,雨水便会从四面八方汇聚流入天井,有如四方之财源源不断流入院内,因此称为四水归堂。
天井具有通风和采光的功能,营造了四水归堂式民居中的小生态,构成了江南人生活的中心,天井周围分布着各式各样的住宅生活空间。当我们从前门进来,首先看到的是天井,天井中心有水井。越过天井就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堂屋。堂屋的墙壁上挂着祖先的画像,柱子上贴着各式各样的楹联。在有的人家,还可以看到新奇的自鸣钟,自鸣钟是祈求家人平安的吉祥物。天井的左右两侧,是休息的厢房,四水归堂式民居中的厢房很小,但是很精致,有“三步到床,五步到墙”的说法。不过,放下一张精巧的床还是绰绰有余的。书房和家中
女孩的闺房也在两侧厢房的范围之内。阳光自天井照射而下,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到房屋中,人们在天井边居住,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这是一幅多么惬意的画面。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在他的作品《我负丹青》中完美地体现了四水归堂式民居的传统美,画面中的白墙、灰瓦、绿色竹木,它们和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色调素雅明净,柔和幽静。
三、三间两廊式民居
三间两廊式民居,基本分布在岭南、广东一带,分布不广,比起北京的四合院来,三间两廊式的房屋更具有开放性,其结构是这样的:三间主房屋,中间是厅堂,两边两间为住房。院落中间是天井,天井两端就是“廊”,廊屋作厨房用,或者作门房用。
房屋根据家庭成员的身份尊卑和地位来分配。一般以神位的朝向为前方,左为东,右为西。左尊右卑,故而东房为长辈居住的上房,西房为子女居住的下房。此外还有神后房、粮房、账房、偏厅、厨房、洗漱间、两天井、院厅、书楼及前后院等建筑设施。一般来说,门厅的东侧是正厅,还包括厅、房、厨、卫等一系列功能性居住室,另一侧则有院厅和书楼,院厅中心有一根柱子,旁边有一石碾,可以在柱子上拉起一根绳子,再挂上帘子以作隔离之用。院厅西侧有书楼,牌匾上贴着“耕读传家”的家训。
三间两廊式民居空间灵活,布局能够满足生活需求;建筑结构中的防御设计满足了居住的安全需求;交往空间的多层次设计满足了家庭的交往需求;同时还引入了文化因素满足心理需求。三间两廊式民居的人文关怀设计,为当代住房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家居的可变性;功能的多元化,又为当代住宅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三间两廊式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其独特的封火山墙,除了实用的防火功能外,外观看起来像顶官帽。在古代,只有考取功名的人家,才能建造这种格局的房屋。广东的民居镬耳屋就是三间两廊式的典型代表,现在保存较好的建筑有广州花都的资政大夫祠、广州增城的坑贝古村落以及佛山市南海区西城村古建筑群等。
四、一颗印式民居
一颗印式民居主要集中在陕西、安徽、云南一带,这种房屋的优点在于占地面积小,陕西、安徽、云南一带人多地少,这种建筑格局符合当地的特点。一颗印式民居的正房一般由三间房屋组成,两层楼,两侧是耳房,这种布局称为三间两耳。耳房也有一边两间的,称为三间四耳。正房一楼为餐厅、居室,二楼储藏粮食。耳房多用作厨房,或是饲养牲畜。在当地,正房称为大厦,耳房称为小厦,大小厦相连,便于雨天行走,家庭成员如果要到别的房屋也非常方便。
一颗印式民居的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一般进深为八尺,有的人家在大门入口处安装一块屏风,由四扇活动板块组合而成,上面雕刻有吉祥图案,平时收合起来,每逢节日便打开屏风,迎客入门。一颗印式民居正房屋顶稍高,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成长短坡,长坡朝向内院,短坡朝向墙外。院内的正房和厢房屋面不连接在一起,正房的屋面高,厢房上层的屋面刚好插入正房上下两层屋面的间隙中,厢房下层的屋面刚好在正房下层屋面的下面。这样,在下雨的时候,上一层瓦背的雨水就会流到下一层瓦背上。
几乎每幢一颗印式民居都是坐北朝南的,门中还有门,大门照壁上有色彩斑斓的绘画,一般绘有大禽猛兽,或者松梅兰菊。穿过天井,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廊阶上,可以看到堂屋门前挂有木匾。走进屋中,可以看到地面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而成的“三合泥”浇筑,平整光亮又不会滑倒,凉爽又不会潮湿。厅堂和居室的门窗上都雕刻着十分精美的福禄寿喜或封侯拜相的图案,寓意吉祥。一颗印式民居无论在山区、闹市、城镇或者村寨,都可以建造,其建筑形式或简单或豪华,是非常常见又温馨的平民住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一颗印式民居已经越来越少,不过在一些城市中还可以看到不少被保护起来的一颗印式民居,比如在昆明花鸟珠宝市场所在的甬道街就可以看到一颗印式民居。
五、土楼
土楼是由福建客家人的祖先所创造的,这种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震撼人心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形式,知名的土楼群包括永定土楼群、南靖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大地土楼群,等等。大地土楼群中有圆楼、方楼,还有五凤楼,直径大多50 米左右,内设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七间房屋。一般的土楼都有三层,也有的高达六层。土楼内外都有廊道,连接了整座土楼的两百余间房屋。东阳楼坐西北朝东南,由于楼层高,使用二节曲梯,方便土楼内的居民走动。东阳楼建筑面积达到2200 平方米,主楼36 间,大厅四个,两翼有护厝房15 间,土楼中各种功能齐备。
一般来说,每座土楼中一共有三个门,包括中心大门和两个边门。大门外层铆上了一层铁皮,以防匪徒火攻,门上设计有泄沙漏水孔,以便在出现火情时能够快速投入使用。二楼设有一个暗室,当敌人用火攻时,楼内居民能够迅速采取行动,在暗室把平时储存好的水、沙等物往下倾倒,让水、沙在大门内外两侧倾斜下去,这样能够快速将火扑灭。而门闩的设计也十分巧妙。当敌人企图撞击大门的时候,土楼中的居民只要将门后的门闩往外抽,横跨到前面的洞口,大门随即就会牢牢地关住。在圆拱形门框的腰部,两边各有一个门闩洞,里面藏有一根方形木制横杆,在建楼砌石基时就已经放上去了。如果不幸大门敌人被撞开,人们可以在下部再横放上一根门闩,保管让那些入侵者束手待毙。
土楼内部结构的布局同样精巧。二宜楼土楼中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入口、小天井和独立的楼梯,从而构成户内的私密空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隔墙,也是用较厚的黄土筑成,隔音效果比较好,避免影响邻居的休息。用黄土墙将每个单元隔开,又能有效地防止火灾的发生,确保整座土楼的安全。在二宜楼外墙面,每隔四至五米就有几个小灯龛,小灯龛上面有修理梯,当瓦片需要更新的时候,修理工可直接踩在灯座上,再爬上修理梯就可以作业了。在大土楼中,这些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到位。二宜楼的布局与环境有机融合,与生活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六、窑洞式民居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世代居住在窑洞里,窑洞冬暖夏凉,适宜人类居住。窑洞顶部采用拱形结构,前面的窗户也高大明亮,整个窑洞看起来既宽敞又舒适。到了现代,窑洞有了新的发展,窑洞连着窑洞,形成了套房式的新式窑洞。这种新式窑洞功能齐全,厨房、客厅、卧室都有明显的分工。在建造土坯窑时,先把土坯打好晒干后,再选择好位置挖窑基,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箍窑了。土坯平放,土坯与土坯之间的缝隙用石灰泥加固。当土坯墙体接近四尺高时,就开始箍窑顶,窑顶箍成拱形,上面再用泥土封住。窑洞的种类很多,比较有特色的是靠崖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分靠山式窑洞和沿沟式窑洞。靠山式窑洞的模式,主要与地貌有关。这种窑洞一般都出现在山坡上,背靠山崖,前面有开阔的沟川,窑洞前面有院落,院落连着院落就成了村落。
下沉式窑洞多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下沉式窑洞,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面下,从远处望去,只见林木和庄稼,不见村庄不见人。地下窑洞有着北方四合院相似的格局,有厨房、贮存粮食用的仓库,还有饲养牲畜用的围栏,形成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建造地坑式窑洞需要先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大坑,再由大坑往四个方向挖,下沉式窑洞造价比较高。此外,河南省孟津卫坡村的下沉式窑洞也非常有特色。建造这种窑洞所挖的方形大坑就是院子,在转角处有通往地面的通道。如果陌生人来到这里,很有可能不能立刻发现这里是一个村落。在战争年代,下沉式窑洞能有效躲避敌人的袭击。
七、干阑式民居
干阑式民居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云南、贵州位于云贵高原,气候潮湿,居住的房屋也与其他地区不一样,采用底层架空的干阑式结构。由于云贵地区多陡坡,这类民居的规模不大,一般只有三到五间,没有院落,底层用来畜养家畜,中层用作起居生活,上层则储存粮食。傣族人大多用竹子建造房屋,屋顶覆盖上茅草,这种房屋叫作“竹楼”。壮族人与侗族人有些相似,以五开间房屋结构居多。布依族人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多用石头垒砌,建筑式样也是干阑式。
在干阑式民居中,典型的代表是吊脚楼。吊脚楼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建筑样式,结构样式美观大方。在湘西和黔东地区,比如湖南省通道县的侗族吊脚楼有代表性。这一地区的吊脚楼,大多是三层以上的木制结构住宅楼,人住在二楼或三楼,下层一般用来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木楼四周有走廊,走廊上装有栏杆,栏杆边上固定着长凳。由于走廊的突出,使整座楼看上去头重脚轻,别有风韵。整座吊脚楼不用一颗铁钉,只用卯榫组合,这就彰显出了侗族高超的建筑工艺。侗族吊脚楼的二楼兼作堂屋,用作厨房和待客室,三楼为未婚子女的居室。还有更高的吊脚楼,如果有四楼或五楼,也都是子女玩耍的场所,或者也可以作客房用。
八、徽派古建筑
徽派古建筑指流行于古代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浙江严州(今桐庐县、淳安县和建德市)以及金华等地的建筑,其结构为多进院落式,以木构架为主,以砖、木、石等为原料,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一般坐南朝北、依山傍水。从布局来说,以中轴线为主屋厅堂,左右为厢房,厅堂前有天井,四周由高墙围住,小青瓦盖屋,马头墙高过屋脊,从远处望去像一座座古堡。
走进“古堡”映入眼帘的便是进前庭,中间是天井,后面是厅堂。厅堂后有门隔开,有一个堂及两间卧室,堂室后面有一道封火墙,靠墙又有天井,两边是厢房。第二进一根大梁分成两堂,前后两个天井,中有隔墙隔开,共有卧室四间,堂屋两间。第三进和第四进结构基本相同。徽州古民居中一般生活着一个家族,随着子子孙孙的不断繁衍,房子也一进一进地跟着连接下来,所以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门槛”之说。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主要原料,梁架一般选用硕大的木材,中部微微拱起,民间称为“冬瓜梁”,整根大梁雕刻着花纹,显得华丽壮美。立柱也选用粗大的木料,基本都雕刻着花纹。梁架一般用桐油涂抹,这样显得古朴典雅。徽州古建筑的门楼很讲究,门上的砖、石大多雕刻着花纹,显示出工匠高超的雕刻工艺。岩寺镇的进士第门楼,是仿照明代牌坊建造而成,门楼横仿上有双狮戏球雕塑,刀工细腻,生动传神,柱两边有抱鼓石,华贵高雅。在歙县渔梁镇,一座民宅门楼上的两条横仿之间有一幅砖雕作品,叫作“百子图”,上面雕刻着上百个形态各异的儿童,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重要部分,先展示在别人面前,体现出房屋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这些诗句说的都是人们对徽派古建筑的印象。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徽派古建筑有特色的便是马头墙、小青瓦。高出瓦背的马头墙,外行人一时无法分辨出马头墙的作用,认为它可有可无,其实,马头墙的作用很大。徽派古建筑都以木材为建筑材料,干燥的木材很容易引起火灾,马头墙其实就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