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2.55 4.2折 ¥ 14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王辉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7742860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29429223
上书时间2024-11-02
在开始本书的阅读之前,想请您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问,“您吃饭了吗”,这句温暖的见面寒暄用语是否让您倍感亲切?那您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日三餐吃的可不只是米饭等主食,还有蔬菜、肉食等,为什么只问您吃“饭”了吗?
第二问,您知道为什么有些蔬果以“胡某某”“番某某”“洋某某”为名吗?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胡萝卜、番茄、洋葱。而“胡”“番”“洋”又有何区别呢?
第三问,您知道为什么聚集而食被称为“宴席”吗?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人们格外重视饮食卫生,倡导引进西方的分餐制,但您是否知道其实在隋唐之前,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都是分餐而食,因此我们无须引进西方的分餐制,只需将古老的分食传统恢复即可?
上面所提的三个问题分别代表了中国饮食发展史的三个侧面,个问题代表了饮食结构,第二个问题涉及了饮食文化的交流,第三个问题则是饮食礼俗。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要素,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从茹毛饮血到炊煮熟食,从大羹玄酒到佳肴美馔,中国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
本书以《秦汉的飨宴》为名,旨在向读者展现秦汉时期饮食文化的亮丽风景。为什么选择秦汉时期呢?因为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个盛世,也是中华饮食体系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在饮食结构、饮食文化交流、饮食制度、烹饪技法、宴集礼俗等诸多方面都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饮食格局。
秦汉时期逐步确立了以粟、麦、稻等粮食为主食,以蔬菜和一定的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模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科学的饮食结构应以谷物为主,菜蔬果肉为辅。这就回答了前面所提的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仍以吃饭而不以吃菜、吃肉作为进餐的代称?这其实源于沿袭数千年的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以谷物为主,从多方面吸取营养并讲究食材搭配的杂素性膳食结构,更适合中国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这较西方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中华文化素来具有兼容并蓄、容纳百家的恢宏气度,在“和而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广泛地、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其他饮食文化的优质养分,不断地更新和壮大自己,从而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中华饮食次大规模引进异质饮食文化始自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石榴、大蒜等十多种食物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自此,野生、人工栽培、异域引进等三种方式也开启了此后两千多年国人食材获取的基本模式。我国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五十种来自国外。“胡”字辈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如胡荽(香菜)、胡椒、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麻(芝麻)等;“番”字辈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如番薯、番茄、番麦(玉米)、番豆(花生)、番椒(辣椒)等;“洋”字辈则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如洋葱、洋姜、洋山芋、洋白菜等。这就回答了前面所提的第二个问题。
食以体政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古以来,烹调饮食与治理国家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商朝,伊尹就“以滋味说汤”,历代传为美谈;春秋时,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将饮食与治国直接联系在一起。《周礼》一书排列的百官中,将“冢宰”列为天官之首,百官之长,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秦汉时期,这种饮食与为政相一致的观念,继续深入地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史籍记载,汉朝陈平年少时,在一次乡里社日中主持宰肉与分配,因公平合理,受到父老们的一致称赞,并认为他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好宰相,陈平亦雄心勃勃,认为治理天下与“宰此肉”毫无二致,后来他果然当上了宰相。
秦汉帝国设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食官体系。其中宫廷食官的主要职能,一是主掌帝王、太子、王后之膳食,二是主掌祭祀供食及帝王陵寝食事。而遍及帝国境内的公务接待机构——传舍承担着为外出公务的官吏、过往的外商、使者等提供饮食的重任,秦汉《传食律》对传舍运作中可能出现的中饱私囊、贪污受贿等违法行为的惩处规定得十分详细。此外,秦汉时期实行的盐酒官营专卖政策,对后世王朝的盐酒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文所提的第三个问题,聚集而食为何被称为“宴席”?这其实和古人席地而食的进食传统有关。“宴席”之名源于“筵席”,这是一种古代铺于地上的坐具。宴饮活动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宴飨是先秦周天子笼络诸侯和贵族的手段的话,那么秦汉时期的宴集则是地位大体相当的人们相互往来和彼此亲近的凭借。在时人的心目中,宴饮的意义远在饮食之外。通过宴饮活动联络宾客、敦睦亲属、亲善友谊,自秦汉时期起就成为中国人团结群体、整合关系的重要方式。现代宴饮场合的礼仪、规范、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着秦汉时期的遗风。
要言之,秦汉的饮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国人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书分为食自八方、烹饪有术、天之美禄、宴会雅集、食制食俗五编,在吸收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书等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力图从食材、制度、食俗、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还原秦汉四百年间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饮食文化图景。在叙事语言上,笔者尽量避免佶屈聱牙的术语表达,涉及生僻字或简牍玺印材料均予以注音和注释翻译,希望通过浅显易懂、通俗有趣的图文呈现将读者带回两千多年前秦汉的飨宴之中,探源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
本书为“分拣中国史”书系的又一力作,继古代服饰、经商历史、书法之旅后,聚焦秦汉的餐桌,寻味盛世饮食底蕴。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个盛世,也是中华饮食体系的奠基时期,在饮食结构、饮食文化交流、饮食制度、烹饪技法、宴集礼俗等诸多方面都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饮食格局。
本书分为食自八方、烹饪有术、天之美禄、宴会雅集、食制食俗五编,在吸收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书等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四色呈现,以故事化的讲述将秦汉饮食文化精粹娓娓道来,力图从食材、制度、食俗、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还原秦汉四百多年间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饮食文化图景。
王辉,80后学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饮食文化史。
承担国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等展览的内容设计工作,参与了《汉世雄风》《秦汉文明展》等10余部图录的撰稿。发表《从国家博物馆藏铜染炉谈汉代的饮食风俗》《古代中国·秦汉时期内容设计构思》等相关主题论文10余篇。
序 言 - 001
编 食自八方
引 子 穿越回秦汉,可以吃到什么呢? - 007
五谷为养- 010
“社稷”谓何? / 以粮食命名的帝国 / 天子之食 / 一份政绩报告 / 从主食到副食的转变
六畜兴旺- 021
马肉制肴 / 吴汉椎牛飨士 / 大美羊哉 / 公孙弘牧猪 / 沛公爱狗肉 / 边地驿站的鸡出入簿
黑暗料理- 036
烂羊胃,骑都尉 / 南越王钟爱禾花雀 / 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 / 中山王府的鼠肉珍藏
鱼,人所欲也- 048
五千头鱼的官司 / 韩信钓鱼 / 莼羹鲈鲙 / 鱼丸的传说 / 神鱼献珠 / 锦鲤传情
五菜为充- 065
青青园中葵 / 百草之王 / 循吏劝农菜品 / 蔬菜界的“熊掌”/ 宫中女眷的救命菜品 / 轪侯家的菜单 / 荤辛之菜
果香四溢- 082
五果为助 / 食甘嗅香 / 来自南越王的贡品 / 汉文帝的枇杷令 / 轪侯夫人的爱 / 张骞的贡献
乳脂方酥- 097
淮南王刘安的发明? / 一块引起争论的特殊画像石 / “豆脯”不等于“豆腐”/ 喝得上豆浆,未必吃得上豆腐 / 缺失的文献记载
第二编 烹饪有术
引 子 从水火不容到水火相济- 111
天子爱饼- 115
宠妃变身舂米囚 / 重罗之面,尘飞雪白 / 高达十层的蒸笼 / 行旅干饭 / 羹颉侯的由来
分一杯羹- 127
彭祖五味调羹 / 汉代的羹品 / 养老慰问品为何是“糜粥”/ 《齐民要术》中的“胡羹”
脍炙人口- 138
南越王的烤乳猪 / 神仙也爱吃烤串 / 一则烤肉引发的案例 / 生鱼片自古有之
具染而啖- 150
汉代小火锅 / 味中领将 / 齐盐鲁豉 /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 含饴弄孙 / 五味调和
蒸煮有道- 162
蒸蒸日上 / 煎熬有别 / 鼎鼎大名 / 破釜沉舟
火光翻转- 177
“炒”自何时有 / 烹炒三要件 / 梁武帝倡素食 / 炒与中国文化
生养之本- 190
灶者,造也 / 曲突徙薪 / 灶神崇拜 / 另起炉灶
第三编 天之美禄
引 子 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 203
除忧欢伯- 207
仪狄、杜康造酒? / 自然的恩赐 /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挏马酒之谜
曲糵之功- 220
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 汉代酿酒图 / 令人咋舌的古人酒量 / 曹操的“献媚”奏疏
大羹玄酒- 232
酒为灵媒 / 饮惟祀 / “酒人”与“酒正” / 从“酎酒”到“酎金”
百药之长- 242
“医”源于“酒” / 以酒入药 / 补酒妙方
百器之长- 249
高贵饮具 / 清白各异樽 / 美酒配灵犀 / 精妙汲酒器 / 曲水流觞 / 舶来玻璃杯
杯酒人生- 266
大风歌起 / 高阳酒徒 / 拔辖投井 / 借酒避祸 / 酗酒误事
令行禁止- 274
酒令如军令 / 诙谐生动的秦代酒令 / 中山王后的令骰 / 雅歌投壶 / 六博之戏
第四编 宴会雅集
引 子 从筵席说起- 291
席地而食- 298
铺筵席,陈尊俎 / 举案齐眉 / 分食与合食
亚夫问箸- 314
纣始为象箸? / 染指于鼎 / “箸”“筷”之变 / 从“烹饪”到“助食”/ 古之仪,箸与匙 / 同心成对,甘苦共尝 / 用筷禁忌
食有等差- 326
酒万钟,列金罍,班玉觞,嘉珍御 / 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 / 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百礼之会- 335
千古鸿门宴 / 叔孙通定朝宴礼仪 / 不轻松的皇帝家宴 / 中山王夫妇的游猎宴 / 沛县县令的欢迎宴 / 田蚡的婚宴
备宴之礼- 346
延请迎宾 / 洒扫具膳 / 肴馔摆放有讲究
宴饮之礼- 354
尚齿之风 / 敬酒祝寿 / 饮食有仪
侑宴之艺- 361
钟鸣鼎食 / 歌舞助兴 / 俳优百戏
第五编 食制食俗
引 子 饮食制度与饮食风俗- 377
食官之制- 380
食以体政 / 宫廷食官 / 官家厨夫
四时月令- 389
月令模式 / 物候与农时 / 秦汉的环保律令
仓廪实,国安定- 399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 仓官不止管粮食 / 储粮重地多禁忌
传食有律- 413
官方“招待所” / 公务接待标准 / 一堂古代“廉洁课”
盐铁会议- 425
齐有鱼盐之利 / 吴王刘濞富于天子? / 理财专家桑弘羊 / 唇枪舌剑的民生大辩论
文君当垆- 438
胡姬酒家 / 靡谷禁酤 / 武帝榷酒
地域食俗- 446
好本稼穑,家衍人给:中原 / 多食牛羊,饮乳食酪:西北 / 沃野千里,食俗奢侈:巴蜀 / 饭稻羹鱼,喜食海鲜:东南
参考文献 & 延伸阅读- 468
后 记- 477
本书为“分拣中国史”书系的又一力作,继古代服饰、经商历史、书法之旅后,聚焦秦汉的餐桌,寻味盛世饮食底蕴。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的餐桌见证了上万年的饮食革命和文化流变。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个盛世,也是中华饮食体系的奠基时期,在饮食结构、饮食文化交流、饮食制度、烹饪技法、宴集礼俗等诸多方面都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基本饮食格局。
本书分为食自八方、烹饪有术、天之美禄、宴会雅集、食制食俗五编,在吸收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传世文献、典型文物、封泥简牍、画像砖石、壁画帛书等多种素材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四色呈现,以故事化的讲述将秦汉饮食文化精粹娓娓道来,力图从食材、制度、食俗、烹饪、器具、礼仪、艺术、人物等多个角度还原秦汉四百多年间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饮食文化图景。
王辉,80后学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饮食文化史。
承担国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等展览的内容设计工作,参与了《汉世雄风》《秦汉文明展》等10余部图录的撰稿。发表《从国家博物馆藏铜染炉谈汉代的饮食风俗》《古代中国·秦汉时期内容设计构思》等相关主题论文10余篇。
养老慰问品为何是“糜粥”
1959 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现木简十枚,称为“王杖十简”。经整理研究,木简内容为西汉宣帝、成帝时关于“年七十受王杖”的两份诏书和受杖老人受辱之后裁决犯罪者的规定。简中记载了受王杖者虽无官爵,其地位亦相当于六百石官;其持王杖若天子使者持节,可出入官府,行走于驰道;殴辱杖主按大逆不道论罪;市场买卖,持杖者不缴纳税赋。
何为“王杖”?将鸠鸟作为杖首,即把鸠鸟形象雕刻于手杖的,这样的手杖称为鸠杖,又称王杖。王杖是汉代政府授予年长者的官方凭证,以示尊老之礼,用以引导社会建立起尊老风尚。《风俗通》《论衡》《后汉书·礼仪志》等文献中都有关于汉廷赐鸠杖以示尊老的记载。
汉代鸠杖的出土实物多为铜质、木质,这些鸠杖的制作工艺存在身份等级差异。甘肃磨咀子、五坝山、旱滩坡等地出土有多件木鸠杖,大多为当时社会底层平民所有。汉代贵族阶层墓葬中随葬的鸠杖则为工艺更精湛、造型更优美的铜鸠杖,如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所出的铜鸠杖首。
《后汉书·礼仪志》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bù,进食之意)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又据《后汉书·明帝纪》记载,皇帝在“养老之礼”上要亲自敬奉酒食,还要安排专人“祝哽在前,祝噎在后”。这两条文献的大意是:每年秋天的时候,朝廷都会进行人口普查,对符合年龄规定的老人进行授杖仪式(相当于今天的“老年证”)。至于为什么在王杖上端用铜鸠做装饰,据说是由于鸠鸟为“不噎之鸟”,嗓子眼大,吃饭总也噎不着。用它做装饰,祝愿老人吃饭时像鸠鸟一样不会噎到。《后汉书》中的其他记载更是表明当时老人吃饭噎着是常事,所以养老礼制才规定老人吃饭时,得有人专门陪伴左右,负责提醒别噎着。
至于“餔之糜粥”的规定,更是源于先秦时期的养老礼制。《礼记·月令》已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食饮”的记述。古人们吃的“粒食”属于“干饭”,又粗又涩,不宜消化。尤其是老年人的唾液分泌得很少了,更不易下咽,这时就需要液体的羹来佐食。这也是为什么老周公要“一饭三哺”以及古代养老礼制中朝廷颁赐给天下老人的慰问品是“糜粥”的原因。
提起“糜粥”,更为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自晋惠帝发出的来自灵魂的反问:“何不食肉糜?”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蠢笨无能近乎白痴的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当政之后,又是地震,又是大疫,下属告诉他,民多饿死,他却反问道:“为什么不吃肉糜?”可能这位白痴皇帝因为参与养老之礼而对“糜粥”很是熟悉,所以在他的认知中,平民百姓也能吃上肉粥吧,怎么可能会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呢?
羹不仅是的下饭食品,也是古代社会没有“等级性”的食品,无论贵族和贫民都可食用,因为《礼记·内则》中规定“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鉴于以上原因,羹备受古人青睐就不足为奇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