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有棘:李建永杂文自选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园有棘:李建永杂文自选集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40.27 6.2折 65 全新

库存7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建永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26443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29415604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甄选66篇经典杂文,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的结晶,笔致简约却不乏深度,亲切却能发人深省,幽默又兼具辛辣讽刺,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全书分为三辑:“遵大路”“殷其雷”“思无疆”,用静谧的文字写芸芸众生,考辞章典故,启人生真谛,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陪你谈理想、聊人生、看世情、品冷暖,陪你一起探寻这杂芜而温情的世界。

 



作者简介




李建永,笔名南牧马,杂文家,散文家。山西山阴人氏,现居北京,从业媒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杂文散文集《说江湖》《说风流》《母亲词典》《中国杂文•李建永集》《我从〈大地〉走来》等8种。







目录




辑 遵大路


1、欣 赏


2、拿得起,放得下


3、谈理想


4、蝙 蝠


5、谈 猫


6、说 怨


7、说“正”


8、说 靠


9、说 贼


10、说 驴


11、说反省


12、说逆境


13、说禽兽


14、说江湖


15、说风流


16、谈表现


17、曹刿论


18、拱手礼


19、吃苦是福


20、“节”字的颜色


21、须从规矩出方圆


第二辑 殷其雷


1、一驴一马的教训


2、吹与贪


3、晏子为什么辞姣?


4、孔子为什么只讲“以身为本”?


5、耳朵吃什么?


6、羡慕嫉妒恨


7、鼠猫晤谈记


8、裸官巫臣


9、陆虞候与豹子头


10、武二郎开店


11、李白之死因新论


12、板桥越狱


13、车上车下


14、三人行


15、剩者为王


16、没用的东西


17、撒娇的流派


18、英雄难脱美人手


19、官满如花谢


20、官箴十条


第三辑 思无疆


1、谈雅量


2、谈学问


3、谈理想


4、说追求


5、曱 甴


6、将饮茶


7、春风吹破琉璃瓦


8、说冬至


9、说睡觉


10、说 福


11、说长寿


12、为自己订个计划


13、有笔的人


14、红墨水·蓝墨水


15、零 读


16、吊 读


17、读书养气


18、文化在哪里?


19、阅读经典的问题


20、雷霆走精锐


21、《100年100人:20世纪中国杂文读本》序言


22、谚语是一个民族的回想与记忆


23、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杂文笔法


24、我从大地走来


25、我们喜欢的书


 







内容摘要




本书甄选66篇经典杂文,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的结晶,笔致简约却不乏深度,亲切却能发人深省,幽默又兼具辛辣讽刺,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全书分为三辑:“遵大路”“殷其雷”“思无疆”,用静谧的文字写芸芸众生,考辞章典故,启人生真谛,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陪你谈理想、聊人生、看世情、品冷暖,陪你一起探寻这杂芜而温情的世界。


 







主编推荐

李建永,笔名南牧马,杂文家,散文家。山西山阴人氏,现居北京,从业媒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杂文散文集《说江湖》《说风流》《母亲词典》《中国杂文•李建永集》《我从〈大地〉走来》等8种。



精彩内容

吃苦是福

大年初一早晨,我在自家公众号《谚云》上,晒出一篇除夕夜赶写的小文《谈理想——新年试笔》。一位朋友当即发来一个表扬帖:像牛一样勤奋啊!

用牛来褒奖我的,还有我的母亲。母亲常说,你就像你姥爷一样,是个老黄牛,回的时候驮一驮子,走的时候驮一驮子,几十年驮来驮去,你就是个老黄牛。“驮一驮子”的前一个“驮”字是动词,读如驼;后一个“驮”字是名词,读如垛,指驮载的货物。母亲说的是我每次回老家的时候,左手拖一个行李箱,右手提一个大铁桶,给父母的大家带回一些时鲜瓜果以及衣物和日用品,返程的时候再给自己的小家带走一些姐姐哥哥送的红豆、绿豆、白菜、苦菜、西红柿和土鸡蛋等。特别是父亲去世后这些年,我几乎每月抽出一个周六日回一次老家(疫情期间例外),来回往返,负重而行,的确如母亲所说的像老黄牛一样驮来驮去。母亲是心疼我受苦受累。辛苦自然辛苦,但我从来不认为这是受苦,反而觉得是一种甜蜜而快乐的“苦役”,有一种甘心付出后的幸福感。即如《诗经·邶风·谷风》所说的那样:“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俗话常说:“读书种田,早起迟眠。”还说:“书要苦读,田要细作。”说得真好。刻苦读书,辛苦种田,勤勉工作,同样需要具有一种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

首先要“肯吃苦”。我叫它“自找苦吃”。我跟女儿电话讨论为什么“自找苦吃”?女儿说,老子讲“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吃苦就是“大道”,吃苦就是好好读书,好好工作,不走捷径,不去“抖机灵”。其实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有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报。但是有些人就是不肯吃这个苦、受这个累,整日泡在网上打游戏、下象棋,有的连上班时间都在刷频、追剧、“葛优躺”;更有甚者投机取巧挖空心思不择手段撺掇是非,试图踩倒他人显出自己“木秀于林”,而且还期盼着在工作、学习和科研等方面收获满满硕果丰盈,老想着无因结果不劳而获,这怎么可能呢?女儿还给我讲了一个她特别喜欢的英文单词painstaking,由pains和taking构成,pains是疼痛、痛苦的意思,taking是取得、收获的意思,整个单词painstaking是艰苦卓绝之意,也就是说,成功是用痛苦换来的,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确,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的。那些怕吃苦的人,其一生就因为一个“怕”字而吃尽了苦头。所以吃苦之难就难在一个“肯”字上,正如《尚书·说命中》所言“非知之艰,惟行之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而“自找苦吃”的人,则是在自觉地寻找成功之路,至少也是在走上一条向善向上向好的攀登之路。

其次是“会吃苦”。我叫它“苦中作乐”。我曾在《北京日报》工作过短暂的一段时间,每天上午十来点钟到照排车间做版的时候,都能看到当时的《北京晚报》总编辑坐在电脑前,一条一条为当天的晚报新闻做标题,天天如此。作为总编辑每天到车间做标题,是不是“苦中作乐”呢?我看是的。你看他身后围着一大圈儿编辑记者,七嘴八舌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他坐在那里“择其善者而从之”,老总和编辑记者打成一片,其风也和煦,其乐也融融。后来我在某报社先后做过几个部门的主任和子报的副总编辑,经常到照排室跟编辑一起做版改标题,我也知道在个别人眼里,这是“越俎代庖”“自讨苦吃”的“苦差事”,但我能亲身体会到当年《北京晚报》那位老总的满足和快乐。当然,吃苦的目的不是为吃苦而吃苦,吃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吃苦是为了长本事。俗话说:“艺高一寸千磨难。”还说:“要人说个好,一世苦到老。”你想好,你想强,你想比别人更优秀,你就得比别人多吃苦,多付出,多承受打击和压力。我跟编辑部的同事们聊天时说过,以前在国际关系用语中经常讲“软实力”和“硬实力”,后来又有人提出“巧实力”。其实,所谓“巧实力”就是“笨功夫”。不管写文章还是做版面,不下足“笨功夫”,是不可能做精做好的。《中庸》讲得很到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如此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二,吃苦是为了磨炼意志品质。俗话说:“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这些我都有切身之经历。生在农村,十一二岁即开始挑水浇园,从担着半桶水、多半桶水到整桶水的过渡期,用不了一两年时间。此所谓“力是压大的”。作为十几岁的孩子利用假期割草打柴,一个人赶上天阴下雨归途蹉跎走夜路,田地里的庄稼叶子沙沙作响,令人毛骨悚然;猛不丁在冷风嗖嗖中“秃尸怪”(猫头鹰)一声怪叫,或者什么野兽长声嚎叫,你真会魂飞魄散!但是慢慢你就会习惯,你就能坦然地面对。这叫做“胆是吓大的”。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谓“动心忍性”,就是无论心灵经受怎样的煎熬,也要把苦吃下去,咽进肚里,铭刻心底;所谓“曾益其所不能”,则是表明连苦都能吃得下去,那还有什么受不了的!换言之,吃遍苦头者的能量大了去了。人常说,精品工序多。吃大苦受大难,是对人生好的教训和锤炼,苦难是人生的导师。我所说的“会吃苦”,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沿着自己规划的方向和目标行进的时候,免不了要吃苦受难。不过,他们心里都明白,喜欢做的事就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古人云:“朝斯夕斯,乐此不疲。”俗话也说:“苦中得乐是真乐。”一个人吃他想吃的苦、爱吃的苦,不就是在“寻欢作乐”吗?

后是“苦后甜”。我叫它“苦尽甘来”。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上人”的滋味究竟是怎样的?我等不得而知。不过,至少在我看来,在追求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甘愿吃得“苦中苦”,大多数人倒未必是非要做什么“人上人”吧,更多的则是想实现自身的价值乃至远大的理想抱负。所以我更喜欢另一句俗谚:“吃尽苦中苦,才知甜中甜。”在所有哲学范畴之“关系”中,我以为“因果关系”是重要的一对“关系”:有果必有因,有因方有果。其实,吃苦就是在“种因”。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因记述一个“磨针溪”的地名,而顺笔记下一则有关唐代大诗人李白少年时期刻苦读书的传说:“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这大概就是俗话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较早出处吧?没有青灯古卷埋头苦读的小李白,哪来光芒万丈流芳百世的李太白?我们今天读《李白全集》,每每感叹太白不仅才华盖世,学问也同样大了去了。就连近期热门的有关“三星堆”的考古文章,也少不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之类“大有学问”的太白诗句。李白去世六年后出生的唐代大文豪韩愈大加称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即是对“苦尽甘来”的太白之褒扬。也许有人会说,“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吃苦的价值和意义,正在于“苦尽甘来”。什么才叫“苦后甜”?“千淘万漉虽辛苦”“少年辛苦终生事”“采得百花成蜜后”“富贵必从勤苦得”……便是“苦尽甘来”的“苦后甜”。我们大可不必讳言“富贵”。连大圣人孔夫子都说:“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易经·系辞上》也说:“崇高莫大于富贵。”人生的“苦后甜”,无非是求富贵而得成功。那么成功的标志是什么?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话来概括,叫做“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可见,占据《左传》所谓“人生三不朽”中“立德”“立功”“立言”之一者,即为“人生赢家”。刘禹锡本来是同好友白居易一起欢送当朝宰相令狐楚赴洛阳时作此诗的,他所说的“功名将相”“声价文章”,原意是想承欢令狐相公。然而,如果世上没有刘禹锡等文士们的“声价文章”,后世又有几人知道作为“人上人”的令狐相公呢?而且,“声价文章”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仅“甜”及自身,还会无穷无尽地泽被后世。诸如上述“采得百花成蜜后”的李白、韩愈、刘禹锡等人的诗文,穿越千年而放射出来的不仅是辉煌灿烂的文学之光,更是彪炳人类历史的文明之光!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给后人留下颇有影响的两句名言——“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不过,“糊涂”和“吃亏”多包含着模糊性被动性的精明与含忍。所以俗话常说,“让人不傻,吃亏是福”;还说,“吃一分亏,受无量福”。但是“吃苦是福”却与之不同,它是真切地认识到“吃苦”是“播种福田”的必由之路,所以有志有识者才会自觉而主动地像老黄牛那样去艰苦奋斗。因为他们晓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这种“吃苦是福”的精神境界,不仅有理想有作为的个人和家庭应当具备,而且有梦想有前途的民族和国家亦当具有。

当我在除夕和春节写文章的时候,女儿也在某高等研究院的实验室里“搬砖”。她在“等样”间隙跟我通话,说从前只在《历史》课本上读到“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并没有太多具象化的认识。而这些年从读博留学的实验室到现在工作的实验室里,在所有节假日期间,加班干活的全是中国人(和个别的某国人)。女儿对我说,做科研讲究投入和产出,我想在其他方面也是的,我们中国人这么吃苦,这么投入,当然会有丰厚的产出,所以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是必然的。我说,是啊,俗话常说“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并说“吃不了苦,享不了福”,还说“吃得一时苦,换来万年福”。中华传统文化中本身就蕴含着“苦中有福”的朴素哲学和文化基因,这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文化遗产和文明结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