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8.64 4.0折 ¥ 169.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法) 爱德华·S.米勒(Edward S. Miller)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87564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9.8元
货号29388054
上书时间2024-11-02
橙色计划,即美国对日作战秘密计划,依笔者的观点看来是历成功的作战计划。在战前拟定的计划中,日本代号为“橙色”,美国代号为“蓝色”,以此为名的作战计划由美国军界秀的战略头脑谋划制定了近40年之久。从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施来看,尤其是考虑到太平洋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战前多年间诸多政治和技术因素的变化,效果非常成功。其他大国在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总体上都被证明遭遇了代价惨重的失败。比如名声在外的德军总参谋部,其赢得了战役,却输掉了战争。
关于橙色计划,目前尚无一本论著。这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出现缺失,从而造成了后人的误解。历史学界采信30年前由美国陆军研究人员撰写的概要。陆军的概要给橙色计划贴上了“防御失败”的标签,因为其忽略了美国海军为对日作战而制定的全面进攻战略(详见本书第28章)。这一战略计划仅有零星篇章曾在海军刊物上发表。许多学者探究过1941年的作战计划,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珍珠港事件调查期间曾公开出版。不过,这些学者同样对进攻战略毫无关注。奇怪的是,许多年代久远的档案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甚至70年代还未解密;战争已结束数十年,却仍然禁止研究。
作战计划的制定者们都曾宣誓保密,所以他们的观点、立场乃至身份迄今不为人知。解密之前那些年出版的回忆录中,作者们对自己当年的职责基本避而不谈;当代出版的报告则几乎毫无用处。在研究撰写本书的18年里,笔者使用了能够获取的二手来源材料,却发现大部分材料都在以前保密的档案文件里。这些档案文件分别保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现代军事部、海军档案馆,以及海军战争学院。
除了宏观战略,本书还探讨了战役计划。那些范围较广的中层计划有时被称作“战区计划”,大部分未曾公开。笔者并未试图论及战前与日本的其他事项,比如在外交、经济或文化方面的冲突,还有美国在武器生产、军事体制重组、情报、部署调动或战争演习等方面所做的准备。这些都不是作战计划制定者需要考虑的。两国军事力量的细节比较也被省略了,具体可查阅有关作战舰艇和类似方面的著作。
笔者也未能对日本的作战计划进行调查。除了语言问题和难于获取,日本在1945年被军事占领前也焚毁了许多档案——按照笔者的理解,日本的作战计划不像美国那样长远,其意图是在开战后数月即转入防御作战。防御计划很少有特别之处,肯定不像进攻计划那样吸引人。但是,美国的作战计划制定者对敌人意图的评估相当准确,因此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视角,对日本方面的战略进行深入透视。或许未来会有历史学家,就敌对双方的作战计划写出一部比较之作。笔者同样省略了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太平洋作战计划,那些都显得颇为粗陋。
另外,本书中的距离按照1海里等于6076.1英尺进行换算。1海里为1.15英里或1.85公里。“节”为“海里/小时”,1节为每小时1.15英里。海深1英寻为6英尺。吨位方面,美吨为短吨,每吨为2000磅。地名和拼写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用法,不按照战前战后用法。如Kwajalein(夸贾林环礁),不拼作Kwajalong;Formosa(台湾),不拼作Taiwan。
本书力图达到三个目标。,对美国太平洋战略从肇始到珍珠港事件做一个细节化的描述。橙色计划的版本有很多,包括官方版本与非正式版本,诸多版本存在于不同的时期,其中一些还相互矛盾。笔者关注那些依然适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条件下的计划版本,对那些战前即遭筛除淘汰的修正版本不予关注。第二,笔者将在“美国的谋划之道”诸章中,讲述作战计划的制定过程和制定者们的故
事。后,笔者将透过橙色计划,重新审视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将橙色计划与实际战况进行比较,将橙色计划作为战时一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构想加以对待。这种比较必然是有选择性的,但笔者旨在得到一个平衡的解释。笔者的研究结果指出,橙色计划合理有效、作用重大,可以成功带领美国走向胜利。
美国的谋划之道要想取得成功,办法就是将长期的努力投入到实际的检验中。这意味着美国人对现代的战略制定者们自有信心。尽管他们面对的世界,跟尼米兹当年面对的世界已经迥然不同,就像尼米兹面对的世界跟当年马汉面对的世界迥然不同一样。
本书的任何疏忽或遗漏都完全由作者承担责任。
基于对保密档案长达20年的研究,《美国陷阱》首度披露了橙色计划的全部意义,即美国如何使用海军绞杀日本,该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历了40年的形成过程。本书讲述了“疾进派”与“缓进派”两大作战计划学说派别之间的矛盾冲突,直白大胆地描绘出杜威、马汉、金和麦克阿瑟等领袖人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航空和其他技术手段为应用于该计划而做出的种种改良。本书展现出的橙色计划战略乃是战前美国海军在训练、船舶和飞机设计,以及两栖作战思想等方面取得进步的基础。
作者:爱德华·S. 米勒(Edward S. Miller,1930年—)
爱德华·米勒生于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雪城大学,并参加了哈佛商学院的高级管理课程,然后开始企业财务的职业生涯,并担任财富500强企业AMAX公司的首席财务官。1982—1984年,他被罗纳德·里根总统任命为美国合成燃料公司的财务副总裁。
从商界退休后,爱德华·米勒将其大部分空闲时间用于研究、学习和撰写美国海军的战争计划形成过程,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到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引 言
序 言
*一章 橙色计划与全球战争
第二章 美国的谋划之道:独立的参谋机构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的地缘政治
第四章 宏观战略
第五章 东太平洋堡垒
第六章 西太平洋沦陷
第七章 西太平洋大型基地
第八章 美国的谋划之道:“疾进派”与“缓进派”
第九章 “通票直达”方案
第十章 “缓进派”战略
第十一章 “疾进派”再起
第十二章 美国的谋划之道:专才专用
第十三章 略微理智的策略
第十四章 封锁日本
第十五章 对于战略的探寻
第十六章 美国的谋划之道:配合协作与战役计划
第十七章 坦途:大洋战役
第十八章 坦途:路径划分
第十九章 美国的谋划之道:“防御派”的逆袭
第二十章 “防御派”抗衡橙色计划
第二十一章 北线进攻
第二十二章 西太平洋大型基地,终下马
第二十三章 美国的谋划之道:战争前夜
第二十四章 戒急用忍
第二十五章 中太平洋舰队决战,1941 年
第二十六章 全面战争,还是有限战争?
第二十七章 美国的谋划之道:战时的作战计划制定者
第二十八章 战时的橙色计划:投入实施的大洋战略
第二十九章 战时的橙色计划:革新与“意料之外”
第三十章 战时的橙色计划:更好的战略
附表
参考文献
基于对保密档案长达20年的研究,《美国陷阱》首度披露了橙色计划的全部意义,即美国如何使用海军绞杀日本,该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历了40年的形成过程。本书讲述了“疾进派”与“缓进派”两大作战计划学说派别之间的矛盾冲突,直白大胆地描绘出杜威、马汉、金和麦克阿瑟等领袖人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航空和其他技术手段为应用于该计划而做出的种种改良。本书展现出的橙色计划战略乃是战前美国海军在训练、船舶和飞机设计,以及两栖作战思想等方面取得进步的基础。
作者:爱德华·S. 米勒(Edward S. Miller,1930年—)
爱德华·米勒生于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雪城大学,并参加了哈佛商学院的高级管理课程,然后开始企业财务的职业生涯,并担任财富500强企业AMAX公司的首席财务官。1982—1984年,他被罗纳德·里根总统任命为美国合成燃料公司的财务副总裁。
从商界退休后,爱德华·米勒将其大部分空闲时间用于研究、学习和撰写美国海军的战争计划形成过程,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到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即制定橙色计划是为了援救菲律宾。这招致了大量的批评:美国的不足(包括在西太平洋没有基地)使得该计划“令人头疼”;中太平洋进攻速度的缓慢,让其“比以前还要不切实际”;还打算借那些战前的岛礁基地援救马尼拉(事实上也没能救到);而麦克阿瑟无法在吕宋岛的海滩上击退日军,更是“预示了橙色计划的末日”。其他的谴责则有很明显的错误。拨款不足并不意味着这一战略的失败,也不能说明橙色计划比美国人能想到的替代方案花钱更多。进攻日程表也不是引诱英国加入同盟国阵营的诡计。断言橙色计划没有提供作战细节,或者橙色计划没有为打败日本做长期打算者,简直荒谬可笑。宣称“全面战争策略与海上战争并不相容”,更是大错特错。
对于橙色计划,鲜少有人予以肯定。罕见的赞美之词仅见于军事历史研究部(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一份未公开出版的文件之中。这份文件承认,橙色计划是国家政策工具——按照真实的战争条件进行校准,该计划能在有限的层面上帮助美国领导人“快速清晰地对期望和现实的可能性进行分辨”。由此而言,橙色计划“即便不算完美,也是相当成功”。
该计划之所以名声不佳,是由研究工作的疏忽导致。许多作战计划文件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乃至70年代依然被归类为“绝密”。美国陆军的历史学者显然只看过陆海军联合作战计划档案和陆军档案,没有查阅过大量的美国海军档案记录。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的美国海军官方战史及大部分私人著述,同样忽略了美国海军的战前往事。部分历史学者也就是通过对这一系列失败的战略版本进行审视,得出了消极的结论。更有一种令人遗憾的趋势,即只关注橙色计划中某些错误或离奇的特定细节,而不去关注橙色计划中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构想。
普鲁士战略家赫尔姆特·冯·毛奇伯爵(Helmuth von Moltke,即老毛奇)曾说过:“与敌人交战之后,所有计划都会成为泡影。”1941年12月7日,当珍珠港上空的滚滚浓烟还在翻腾时,美国便开始实施彩虹计划与海军WPL-46计划,但取消了计划中在太平洋方向发动进攻的任务。其鼓吹主动进攻的衍生计划,即舰队WPPac-46计划也随之取消。美国太平洋舰队遭重创,无法马上用主动进攻或实施作战的方式对“橙方”形成牵制。近期补充给大西洋舰队的力量要迅速归建太平洋,但这无法为增援新加坡的英国皇家海军解围。就拉包尔所作的部署也取消了。美国海军在这一战略三角地带之中采取守势,保卫东太平洋,并保持与这些海域中前哨据点及通往澳大利亚航线沿途据点的联系。在可怕的战争爆发首日中,美国仅有的进攻性反应,就是发布指令对日实施无限制航空战和潜艇战。
大西洋方向,彩虹5号计划的前提条件保持了完整。美国重申了将首先击败德国的承诺。然而随着战争的扩大,用少兵力牵制日本数年的推论被放弃了。美国对太平洋战场的投入是巨大的,整场战争中投入太平洋战场的海军力量远超大西洋战场。直到1944年地面力量在大西洋战场投入作战,这一局面才有所翻转。因此,美国的策略“几乎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坚定致力于欧洲优先的战略,另一方面在太平洋地区付出了几乎相等的努力”。
彩虹5号计划既没有明确对日作战的长期目标,也没有制定完整的战略或时间表。美国在战争的第二年才解决了这些遗漏,选择的作战计划则是一个橙色计划的翻版。
依照地理格局,战前的战略家们预计这场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阶段,日本大举进攻。这一阶段将持续六个月,本书第五、第六章将这一阶段的实际情况与战略家们的预期进行了比较。简言之,战争爆发当天东太平洋所遭受的进攻,并没有伤及其所承担的功能。这里仍是美国海军的避难所和未来进攻日本的跳板。日本第二次试图突破该地区,便遭遇了中途岛惨败。西太平洋方面,驻菲律宾美军由于采取了不明智的防守策略而遭失利,只能按照橙色计划的部署撤退到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的要塞。由于解围无望,驻菲律宾美军只能选择投降。日本军队则采取类似两栖突袭的作战方式,夺取了马来西亚及其资源。如同橙色计划的内容,美国的应对之策是部署海上袭击舰,封锁日本向本土输送资源的交通线。战争阶段以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辉煌胜利而告终。本书第二十五章论及此役,认为此役颇有几分符合1941年舰队作战计划制定者的预期。
在橙色计划漫长的生命中,被分析探讨多的正是“蓝方”在战争第二阶段发动的攻势。M 180日,“蓝方”的进攻将从日本的外围防线开始。一支规模得到扩充的舰队和远征军已经在菲律宾和通往菲律宾沿途岛屿的基地间站稳了脚跟。美国领导人从不怀疑,一旦条件允许,己方就会立即发动反击。跟战前的计划一样,关键的战略选择是进军路线。让“蓝方”军队从印度洋发起海上攻势,这在橙色计划进行谋划之初就已被否决。即便在该地区进行其他战役的方案(比如收复缅甸以援助中国)也有人拥护,但从印度洋方向发动进攻依然是不可想象的。在1944年想从西边攻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仍不比1907年时更可行。中国人没有能力承担这一行动;英国人则对中国人充满鄙夷和蔑视,反对发动强大的攻势;而美国人不愿在这一战区投入太多力量。如此,通往日本的捷径仍然是(横渡)太平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