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控的自尊:为何我们自卑又自恋
  • 失控的自尊:为何我们自卑又自恋
  • 失控的自尊:为何我们自卑又自恋
  • 失控的自尊:为何我们自卑又自恋
  • 失控的自尊:为何我们自卑又自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失控的自尊:为何我们自卑又自恋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2.92 2.2折 58 全新

库存20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 克雷格·马尔金 著 时代华语 出品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266514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401771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母亲是我见过的值得钦佩,也令我恼火的人——她是一个自恋者。
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上大学时,我仔细阅读了一篇心理学的介绍性文章。那篇文章里有一张希腊少年那喀索斯的图片,他正盯着池子里自己的倒影,图片的正下方,赫然印着一个粗体词:自恋。我读了旁边的描述后疑云顿消,却又惊又惧,因为这个词完全道出了母亲的矛盾。
在我的童年里,母亲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她异常外向,为人幽默,对别人非常照顾。整个世界似乎都绕着她转。母亲将近一米八的高个儿,梳着一头金发,她自幼在英国长大,带一口浓重的英国腔。无论她去哪里,似乎都能和人搞好关系,不管在杂货店还是在咖啡店、理发店。她关心朋友,鼓励他们挺过疾病,渡过难关;她致力于改善社区环境,有时打扫游乐场,有时组织烘烤面包特卖。她是父亲的好妻子,我和我兄弟的好母亲。她一直守护着我们,奉献关爱,提出劝告。
但是,当我逐渐长大,她慢慢变老,她的光辉便黯淡下去了。母亲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吹嘘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多么成功的芭蕾舞者,为了说明这一点,有时还笨拙地示范一下劈叉或者普利也。她丢出一大堆名字,炫耀自己和那些名人拌过嘴(虽然我无从得知这些是真事还是幻想)。她对自己的外貌愈加关注,发疯似的记录皱纹,跟踪身上出现的斑,还节食以保持身材苗条。她总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甚至是在他们诉说痛苦与焦虑的时候插嘴。有一次,我向她倾诉自己分手之后很难受,她心不在焉地咕哝说:“我可从没在找对象上出过问题。”我当时就被这样的逻辑震惊了。
母亲到底怎么了?我在大学里知道了自恋这个词,但完全不明白它意味着什么。她一直都是个自恋者,只是我不知道吗?还是因为年龄变大,她突然变得自恋?我可不可以做些什么,寻回我童年记忆里那个慈爱无私的女人?
于是我全力以赴,寻找答案。在图书馆里,我研读自弗洛伊德以来的心理学书籍和文章。作为心理学见习生,我和自恋心理领域的学者一同工作。我还读取了博士学位,帮助患有人格障碍的病人,希望能更好地了解自恋的形态——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但是,这些年我虽然学到了很多,却还是觉得自己的理解尚未透彻。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永远改变了我对母亲、病人,还有自己身上的自恋的看法。
那时我父亲刚过世不久,我和我妻子费了好大劲才说服母亲从很远的一所大房子搬到离我们近一些的一间小公寓。狭小的空间让她非常不满。“看看你们给我找的好地方。”她讽刺地抱怨道。
那晚她在附近的旅馆过的夜,第二天下午坐出租车到公寓和我们两个碰面。之后我们继续收拾行李,几乎没说话,也没让她帮忙。没过多久,我母亲又上了出租车,这回是在“装饰品”上花大钱。
就这样,母亲晚上住旅馆,白天购物,过了整整一周。一天夜里,她忽然长叹一口气宣布道:“我得让自己舒服点!”说完便进了卧室,而我们只听见翻东西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她出来了,穿着一双足有十厘米高的细高跟鞋——这可是莫罗·伯拉尼克。她骄傲地告诉我们,“好了”,她又叹了一口气,“现在我觉得好多了,至少我的鞋子比这个地方要好”。显然,这双鞋让她觉得特别。
那一刻触动了我。母亲把自觉独特当作一根拐杖,在不安、伤心或孤独的时候支撑她。她不向我,也不向我兄弟詹尼弗,或其他任何人倾吐自己是多么害怕独居,而是依赖于比别人感觉更好。年轻的时候,她无须做什么让自己觉得独特,因为别人会投以关注并献上殷勤;而随着年龄增长、美貌(大部分自信的来源)逝去,她认为自己不能再贡献什么,就淡出了社交和公民活动。她必须找到另一种方法突出自己,证明自己独特。
从这个角度考虑自恋心理,把它看作人们安慰自己的习惯,这让我与母亲的交往方式更加简单明确。我明白她的自恋心理忽起忽落的原因以及这种心理为什么变得具有破坏性。我还知道如何帮助她消除这种心理,让她诚实地倾诉她的痛苦。
我在试图理解母亲的过程中还明白了另一件事:自恋心理并不全坏。事实上,一定的自恋心理对于我们过上快乐、充实、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有益而且关键。我发现,自觉独特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爱人、伴侣、勇敢的领导者和无畏的探险者。它让我们更富创造力,甚至可能延长我们的寿命。
大量研究已证实我在成长过程中所看到的。我所钦佩的母亲年轻时的性格——热情、乐观、活跃,很大程度上都由自恋心理激发。母亲觉得自己独特,这给了她信念、信心和勇气。这使她相信,自己的智慧足以改变世界,自己的能力足以让她完成任何决意完成的事情,自己的勇气足以让她前进去尝试一切。自恋就是她的发射台。这让她成为尽责的母亲和充满活力的社区领导者。这不仅让她相信自己,同时也信赖别人,他们因此也有了信心。
我记得 7 岁那年,她和一位绝望的店主聊天,他的店快要关了。“我们需要你。”她温暖地笑着说,“我也需要你。不然我上哪找这么好吃的东西,聊这么有趣的天?”她的嘴夸张地噘了起来。“就是这样!”她跺着脚说,“你不可以搬走!我不会接受!”当时我正嚼着饼干,看到那个人原本垂头丧气,后来立刻变得兴高采烈。这就是我母亲的魔力,她觉得自己独特,也让其他人觉得他们自己独特。后来,那个人的店铺直到我念大学都经营得很好。
自觉独特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这仅仅是我在探索自恋奥秘过程中发现的令人惊奇的结论之一。接下来,你还将看到许多其他挑战现有看法的事实。为得出结论,我参考大量研究,大部分研究于近年完成;同时我也利用自己作为医生与病人合作的临床经验,生动地举例说明自恋心理好和坏的状态,以及它的微妙之处。(所有实例都是受我咨询的人;为保护隐私,相关信息已更改!)
我写此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你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人,与一起工作生活的他们打交道,也在于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我的探索当然也帮了我自己。
像许多自恋者的孩子一样,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从不允许自觉独特,甚至害怕尝试。我在表扬面前畏首畏尾,或者干脆拒绝——无论我如何成功,都觉得自己不够好。
年轻的我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后来,我又转向了相反的方向。我在话里掺入太多笑话和胡话,证明自己说的东西很有趣。终我发现,一贯的自我怀疑或不断的自吹自擂都不能带来幸福的生活,反而只能让我感到寂寞,被人误解。
幸运的是,我改变了自己并找到平衡,因此受益。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帮助了许多人。我坚信,每个人都有可能成长,无论我们的自恋程度是否过高。可喜的是,你将看到事实也支持这个结论。
在我为写这本书进行调查的数年后,一个异常炎热的夏天,我母亲过世了。当时我和我的兄弟在她身旁。那时我已经能从一个不同的、更细微的角度看待她的自恋心理。要不是这样,我确信自己无法怀着爱与她告别。
我之所以分享这些知识,是为了给你的生活带去同样的明晰与希望,正如我在自己生活中发现的。
愿此书助你克服自觉独特的短处,迎接美好的人生。



导语摘要

·觉得自己有特权,喜欢操控,渴求认同?
·内向、敏感、玻璃心,但又觉得自己很特别?
·羞于表露真实的感情?
·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你?
……

如果你有以上心理,那么你的自尊很有可能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这导致我们自卑又自恋,陷入一种自我拉扯的痛苦。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剖析自信、自恋、自卑三种心理状态。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理都在无私与自恋之间波动,适度的自恋对维持健康的自尊感不可或缺。同时,作者为人们如何识别及应对身边的自恋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本书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陷入自恋的危险状态,特别是帮助那些不够自信的人,找到自己的声音,自信且更具热情地生活。



商品简介

·觉得自己有特权,喜欢操控,渴求认同?
·内向、敏感、玻璃心,但又觉得自己很特别?
·羞于表露真实的感情?
·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你?
……

 

如果你有以上心理,那么你的自尊很有可能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这导致我们自卑又自恋,陷入一种自我拉扯的痛苦。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剖析自信、自恋、自卑三种心理状态。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理都在无私与自恋之间波动,适度的自恋对维持健康的自尊感不可或缺。同时,作者为人们如何识别及应对身边的自恋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本书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陷入自恋的危险状态,特别是帮助那些不够自信的人,找到自己的声音,自信且更具热情地生活。



作者简介

作者:
[美]克雷格·马尔金
Dr.Craig Malkin


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心理学讲师、首席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咨询师,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验。此外,他还成立了一家治疗与咨询公司,以帮助更多人解决社交、情感上的难题。


其研究领域侧重于人际关系,曾在《今日心理学》《时代》《赫芬顿邮报》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有关社交、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章,影响深远。



目录


前情与导读


部分 何为自恋? 001
章  关于自恋,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儿 002
第二章  自恋为何会成为一种流行病? 011
第三章  失控的自尊让我们自卑又自恋 025
第四章  自恋小测试 046


第二部分 自恋的起源  059
第五章  人为何会走向? 060
第六章  自卑与自恋的终极状态 082


第三部分 识别并应对自恋者 103
第七章  警惕性征兆,你觉察到了吗? 104
第八章  当改变已不可能,你会坚守还是放手? 119
第九章  行走职场,该忍受时忍受,该离开时离开 145


第四部分 促进健康自恋  171
第十章  让孩子更自信,呵护与监督一个都不能少 172
第十一章  世界这么大,真正的朋友在哪儿? 197
第十二章  自信生活:平衡自我利益与他人需求 218



内容摘要

·觉得自己有特权,喜欢操控,渴求认同?
·内向、敏感、玻璃心,但又觉得自己很特别?
·羞于表露真实的感情?
·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你?
……


如果你有以上心理,那么你的自尊很有可能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这导致我们自卑又自恋,陷入一种自我拉扯的痛苦。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剖析自信、自恋、自卑三种心理状态。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理都在无私与自恋之间波动,适度的自恋对维持健康的自尊感不可或缺。同时,作者为人们如何识别及应对身边的自恋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本书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陷入自恋的危险状态,特别是帮助那些不够自信的人,找到自己的声音,自信且更具热情地生活。



主编推荐

作者:
[美]克雷格·马尔金
Dr.Craig Malkin

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心理学讲师、首席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咨询师,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验。此外,他还成立了一家治疗与咨询公司,以帮助更多人解决社交、情感上的难题。

其研究领域侧重于人际关系,曾在《今日心理学》《时代》《赫芬顿邮报》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有关社交、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章,影响深远。



精彩内容

第九章 行走职场,该忍受时忍受,该离开时离开
简,41 岁,是一家小型软件公司的设计师。她在过去一年里向公司请的病假比之前整整九年请的都多。
“是这个新的项目经理,他叫德鲁。”她向我解释,“一想到得见他,我就觉得害怕,做不下去。在休病假的日子里,我心里跟火烧一样。”
德鲁因为在新产品上市方面的成功纪录而被简所在的公司录用。简的总裁对德鲁一个面临危机的项目印象尤其深刻。他在设计上的巧妙突破,把这个新的网站程序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他擅长创新性设计,但更擅长疏远同事。
“领导层忍得了他,”简继续说,“因为他把他们当国王王后供起来。”她端起咖啡,吹着杯口,抿了一口,她的手在抖。“因为他,我愁死了。他驳回我给团队提出的每一个创意,而大部分时间我坐在那里没话说。”
简说当他在场的时候,团队其他成员觉得自己就像废物。他不听取他们的创意,而是盘问他们的创意怎样给公司带来盈利。“别人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充满蔑视,然后他开始批评。‘这达不到预期效果。’他会说,或者‘我已经在另一个项目上试过,行不通。’什么都不好,除非是他给出的方案。”
“你试过和他谈一谈吗?”我问。
“根本没法和他说,”她叹气道,“每次有人想和他抱怨,他都走开。高层都蒙在鼓里,他在他们旁边只会说‘是’,所以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简遭了不少罪。早上还没开始工作,她的胃就翻腾得令她难受。夜里她睡不着,脑子里回想着糟的时刻。有一件事更让她受折磨。德鲁在整个团队面前羞辱了她的广告企划和配色方案,称它们“无聊、没有想象力”。但一周之后,他却把她的成果带到了高层会议上,归功于自己。无论她多么努力地把这样的回忆丢到一边,它们都会很快回来。她刚一入睡,脑子又开始转,产生幻觉:一个是她站在德鲁面前,响亮地对他反唇相讥;另一个是她挫其锐气,尖锐地批评他伤害团队士气。
“但是我不会做那样的事,相反地,我只是躲着他。”
“这有效吗?”
“没什么效果。他批评我不和他交流,说我不把他当自己人看。”她又抿了一口咖啡,手抖得比之前更厉害了。“我感觉没希望了,除了辞职,我还有什么可做的吗?”
“当然有。”我说,“我们先看看能不能让他对你好点。但是如果你不追究他的责任,他就做不到这点。这个意思不是说你当着整个团队的面让他难堪,而是鼓励他对你好点。”
在过去的一年,简看了四次医生,问题接踵而至,这绝不是巧合——流感、喉咙痛、背痛、脖子酸——她的身体需要越来越长的时间恢复,这也并不出人意料。显然,压力已经对她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她也可能不是遭罪的雇员。
生病天数的增加立刻带来明显的后果。每个人要么工作进度落后,要么必须加倍努力工作,弥补请假同事的任务。不称职的雇员会降低公司的生产力,终让他背上不适合工作这一骂名。如何解释职场上的无礼和欺凌现象?往往是自恋。
不幸的是,目前只有极少研究针对如何处理上述伤害。在其中一项关于应对自恋同事的研究中,人们采用的策略常见的有五种:忽略、对质、结交、辞职和通知资方。采用通知资方和辞职方式的人似乎对结果表示满意,但是对采用忽略、对质或结交方式的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了。据称这些策略,完全没用。
事实上,忽略他们的行为——简的做法——往往会造成更多的问题。保持低调可能让自恋的同事或老板更担心自己的表现,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坏消息。像德鲁这样的人越是担心搞砸自己的工作,就会变得越傲慢,越欺负人。在职场上也要像与伴侣、朋友相处一样,注意别变成厄科。
对质似乎也不能改善这些情况。批评自恋者的行为(“别打断别人!”)或指出他们的错误(“那张幻灯片完全错”)通常会让情况恶化。他们听不进坦诚正确的反馈,相反,他们变得更加生气,更有侵略性,于是原来受到苛待的员工会受到加倍斥责。另外,因为权力差异,正如简和德鲁之间,连坦率的反馈都不可能。对纠正老板的不当行为很少有人会感到自在,更别说是傲慢到令人难以忍受的主管或总裁。
那么简——或我们任何人——应如何直面德鲁这样的人,而不让形势恶化呢?
研究给出的经验是,只有让人们想起关系的重要性时,他们在分布谱上的分数才会下滑。受功利心的强烈驱使,因漠不关心或操控别人而责备他们,他们不会发生改变。只有看到合作与理解的好处时,他们才会改变。你已经看到,长时间利用鼓励关怀的策略会加深微自恋者对伴侣的忠诚度,教导他们想象别人的痛苦,会提升他们的同理心。
许多研究都持续跟踪已婚夫妇。但另外一些研究表明,似乎即便不是亲密关系,自恋者也能够被推向更体贴、更富同情心的方向——而同理心研究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在另一项试验中,研究者让自恋者读一篇文章,充满了我们、我们的,并统计代词的数量。这个简单的行动不仅让他们更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比如把口袋里的零钱给他们),也让他们对成名不再那么着迷!似乎仅仅是提及关系就能唤醒自恋者大脑负责体贴和关怀的部分,而不是负责名声金钱的部分。
那么我们需要的,就是提醒自恋者他们在人的世界里的位置。重新激活他们受屏蔽的同理心,并点亮他们大脑负责关心和体贴的部分。大多数处于分布谱的人根本不习惯为别人着想,对他们来说,向前比相处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从未成功体验过建立信任亲密的关系。但是如果他们认为“相处”也能够帮助他们“向前”,他们很可能重新尝试。
换句话说,提醒自恋者相互尊重和照顾的益处,并支持他们达成目标,可能是让他们在分布谱上降低分数的简单方法。处理职场中的不健康自恋包含两部分:,保护你自己,通过设定界限和提出要求实现;第二,刺激自恋者,通过突出体谅、合作与尊敬的好处实现。
在接下来的几页,你会看到六种干预方法。前三种是自我保护,后三种是刺激方法,你可以用来降低自恋者的自恋程度。每一项都是独立的策略,但是你可以(也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结合使用。好的方法包括保护你自己并且刺激你所应对的人。
但事先有一些提醒:所有的技巧都是基于对处于习惯范围内自恋者的研究。它们对患有 NPD 的人可能无效。有严重障碍的上司和同事可能不会在职很长时间,但是如果你运气够差,在自恋者触底之前碰到他们,你仍然应该试用这些策略,尤其是自我保护策略。把它们看作对改变的希望的评估,就像恋爱关系中的唤醒。
但要记住,当不良行为越过界线,升级为虐待,那么承担责任的是公司,而不是个人。欺凌行为需要系统法律的介入,阻止它不是你的责任,而是你雇主的责任。你会在本章的“向高层求救”部分获得具体帮助的方法。
并非所有的自恋者都是欺凌者,但多数是,而你需要在看到他们的时候将其认出——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欺凌者有时候溜到我们背后,就像抢劫犯在人们放松警惕的时候伏击他们。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在工作中出现粗鲁或不诚实的情况,所以当我们在遇到过分的行为时,自己也不太相信。于是自身就提出否认:他没有真的叫我笨蛋,她真没有因为她的过错而责怪我。我们说服自己,这并未真的发生。
或者,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受到批评,我们倾向于自责,这和我们在一段不开心的恋爱关系中一样。如:我们太过敏感了,我们只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我们真的搞砸了,等等。我们为同事的不良行为找原因,就像屏除父母或恋人的冷酷那样。我们需要他们,我们需要工作、吃饭、付房租、还贷款、养家糊口,我们不能就这么辞职,正如孩子不能随便走出不幸福的家门。
所以我们否认或屏除,希望明天会更好。有时候我们是对的,只是这天或这周不太顺利。但有时候,羞辱和斥责随时间增多,它们成了家常便饭。根据职场欺凌学会的心理学家加里·纳米和露丝·纳米的研究,常见的欺凌行为包括:
· 把错误怪到其他人头上
· 提出不合理的工作要求
· 批评雇员的能力
· 歪曲搬用公司条例,尤其是惩戒措施
· 暗示雇员工作不保,或直接威胁开除
· 侮辱和羞辱
· 忽略或否认雇员的成绩
· 排斥或忽视雇员
· 大喊大叫或尖叫
· 把创意或工作归功于自己
在工作中,每一项偶尔都会出现。但是如果你频繁地见到很多项,你就需要保护自己。你可以从保留详细记录做起。即使你自恋的老板不是欺凌者,你也应该这么做。



媒体评论

本书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一种连贯的方式来谈论在这些‘看看我'时代被广泛讨论但往往过于简单和过度戏剧化的主题。——佩格·斯特里普,畅销书作家

一本迷人的书。——英国《独立报》

在过去10年关于这类话题的所有已经出版的图书中,这本书对于情绪不稳的人来说,无疑是书。——《心理中心》

当然,这是我今年读过的好的书之一。不要被标题所迷惑……这本书适合任何试图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托德·卡什丹博士,畅销书作家

本书是朝着对人类行为有更加广泛而包容的理解的方向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使人们远离了偏见和狭隘的思维概念。——艾琳·厄斯特里奇博士,首席心理学家

作者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的颠覆性模型来分析自恋,并解释了为什么健康的自恋可能是一件好事。——格雷琴·鲁班,畅销书作家

如果你只想买一本关于自恋的书,那就买一本吧。——利昂·塞泽尔,畅销书作家

自恋者。他们无处不在……克雷格·马尔金博士的说法并非如此,他的新书表明我们完全搞错了。——《星期日泰晤士报》

反思自恋给心理健康中令人烦恼的问题之一——自恋,带来了亟需的同情和清晰的指导,而无需诉诸虚假的希望或天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特别的。——汤姆·伍顿,《赫芬顿邮报》博主

这本书使你免受自恋者的伤害……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人在伤害你而你却不知道?在这本来自哈佛研究人员、读起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