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无疑是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偌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聚焦唐人饮食、休闲冶游、节庆礼俗、精神信仰、文艺生活等五大方面,从一碗粥、一杯酒、一盏茶、一件华服、一次游赏、一阵歌吹、一段乐舞、一幅画、一纸婚约、一场考试等生活场景入手,深入具体而微的方方面面,试图重构出大唐三百年活色生香、轰轰烈烈的社会生活图景,表现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商品简介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无疑是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偌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聚焦唐人饮食、休闲冶游、节庆礼俗、精神信仰、文艺生活等五大方面,从一碗粥、一杯酒、一盏茶、一件华服、一次游赏、一阵歌吹、一段乐舞、一幅画、一纸婚约、一场考试等生活场景入手,深入具体而微的方方面面,试图重构出大唐三百年活色生香、轰轰烈烈的社会生活图景,表现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作者简介
常华,中国唐史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出版有《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三卷本),其中,《诗词里的中国》被美国弗吉尼亚图书馆收藏。喜读诗词,醉心古史,享受在二者间坐望风云。
目录
章 人间风味
粥香饧白杏花天
将进酒,杯莫停
一片树叶在大唐
跑赢时间的美器
第二章 大国欢娱
举国尽吹娱乐风
万里秋千习俗同
处处青楼夜夜歌
熔秦铸汉奏唐音
第三章 诗意栖居
金阙晓钟开万户
云想衣裳花想容
洞房昨夜停红烛
寒食家家出古城
第四章 精神之乡
三教之中儒尊
心行归依向一乘
山源夜雨度仙家
系马高楼垂柳边
第五章 盛世之范
吾唐取士堪夸
挥毫落纸如云烟
点素凝姿任画工
驼马由来拥国门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无疑是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偌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聚焦唐人饮食、休闲冶游、节庆礼俗、精神信仰、文艺生活等五大方面,从一碗粥、一杯酒、一盏茶、一件华服、一次游赏、一阵歌吹、一段乐舞、一幅画、一纸婚约、一场考试等生活场景入手,深入具体而微的方方面面,试图重构出大唐三百年活色生香、轰轰烈烈的社会生活图景,表现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主编推荐
常华,中国唐史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出版有《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三卷本),其中,《诗词里的中国》被美国弗吉尼亚图书馆收藏。喜读诗词,醉心古史,享受在二者间坐望风云。
精彩内容
粥香饧白杏花天“民以食为天”,考察近三百年的大唐风物,瞭望闾里巷陌中袅袅升腾的人间烟火,饮食,自然是我们对这个帝国首要的切入点。唐人吃什么?他们的饮食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在物阜民丰的背景下,唐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怎样的民生画卷?穿行于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唐人飨宴,它们又和自由奔放的唐人社会生活实现了怎样的映射与融合?毫无疑问,唐代饮食文化成为中华饮食文化重要的勃兴阶段,缘于其大一统的帝国根基。在隋末的乱世烽烟中,李渊父子一路征伐,斩将搴旗,最终激活了一个全新王朝的气脉。这个王朝的气脉是如此腾动而有力,老牌的商业城市长安、洛阳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日夜开放的贸易行栈和摊点店铺,丰富了两京的民生表情。随着社会的安定,商业和交通的繁荣也顺着大运河一路漫延,曾经长途贸易的奢侈品转而成为消费领域的必需品,许多固着一地的生产资料成为商品大流通中的重要支撑。当扬州、杭州、苏州等一大批新兴商业城市迅速崛起,当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唐代饮食文化的繁荣与鼎盛,已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李商隐的诗歌常常被人认为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但他的这首诗却让一碗粥的清香穿越千年,刺激着人们的味蕾。李商隐诗中所提到的“饧粥”,正是唐代民间非常有名的粥品,此粥加入杏酪、麦芽糖,不仅吃起来清香爽口,而且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当然,对粥情有独钟的唐代诗人不只李商隐一人,而粥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润州诗人储光羲曾对家乡加入茶叶煮熟的“茗粥”念念不忘,留下了“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的佳句;而皮日休的“朝食有麦,晨起有布衣”中所云的“”,同样也是指粥。由此,我们便可从诗人们一碗粥的乡愁之中,得以切入唐人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的饮食种类。由于南北运河的开通,南方大量的优质稻米源源不断地进入北方,和北方的麦、粟及各种杂粮一起,共同构成了民间餐桌上的主食。人们的想象力显然已不局限于一碗粥,在与多种原料的巧妙搭配过程中,一道道人间美食融入了唐人生活的智慧,更融入了唐人兼收并蓄的精神。“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杜甫诗句里提到的这种“青精饭”,正是一种在唐代非常流行的主食。这种以稻米为原料的米饭,已经不是简单地将稻米蒸熟了事,而是有着非常精细的制作流程,需要将南烛枝叶捣碎,渍汁浸米,历经“九浸九蒸九曝”,做成之后,“米粒紧小,黑如璧珠”。据说这种又名“乌饭”的“青精饭”营养丰富,可令人重返童颜,深为道家所钟。这就难怪杜甫希望吃上一碗“青精饭”,求得一副好颜色了。除了令人垂涎神往的“青精饭”,“团油饭”作为一种在唐代风靡岭南的美食,也在挑逗着我们的味蕾。这种米饭的制作工艺虽不似“青精饭”那样需要经过“九浸九蒸九曝”的繁复程序,但在配料上却下足了功夫。它需将稻米与煎虾,鱼炙,鸭、鹅、猪、羊肉,鸡子羹,蒸肠菜,姜桂,盐豉等合制,这些配料一听就已让口水直流。吃“团油饭”得讲究个日子,一般都是富贵人家妇女产儿三日或满月行洗礼时食用——生命需要仪式,享用美食,同样需要仪式。以米为主料的主食还能举出许多,像“王母饭”“雕胡饭”等,不一而足;说到唐代的另一主食——面食,更是与唐人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长安、洛阳两京本身就是面食之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古就以面食为主,唐王朝建立之后,尽管“稻米流脂粟米白”,在金黄的麦芒上接受自然的馈赠,寻找生活的诗意,仍是人们乐而不疲的舌尖意趣。唐代的面食是相当丰富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有自己的心头之好,一块面,一瓢水,在揉切擀压之间,就变化出各种身姿,构成了这个王朝特有的人间味道。先来说说面条吧。在唐代,面条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冷淘”,说的是过水的凉面,杜甫的《槐叶冷淘》,“青青高青槐嫩叶汁,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说的就是一种用青槐嫩叶汁和面的过水凉面。唐代医学家昝殷在他的《食医心鉴》中称面条为“索饼”。在这位杏林高手看来,榆白皮索饼、羊肉索饼、黄雌鸡索饼这些听名字就很诱人的面条,不仅满足着人们的胃肠之需,更是治病祛疾的食方。当然,面条还有一个名字,唐人再熟悉不过,那就是“汤饼”。所谓“汤饼”,其实就是汤面。束晰在《饼赋》中曾云:“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可见人们已经将汤饼看作了御寒取暖的重要主食。当然,汤饼也是皇家之好,其中唐中宗李显就十分喜食汤饼。然而,这位活在母后武则天阴影中的可怜皇帝,生命的最后结局同样也和汤饼扯上了联系。景龙四年(710)六月二日,就在复辟成功重登皇位仅仅五年之后,唐中宗李显在高兴地吃过自己宠爱的女儿安乐公主亲手烹制的汤饼之后,口鼻流血,暴毙而终。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那碗香气四溢的汤饼,竟潜藏着血腥的宫廷阴谋,而制造这起阴谋的,竟是自己最亲的两个人:一个,是曾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发妻韦后;另一个,就是安乐公主,那个自己曾用衣袍包裹的李裹儿……好了,让美食沾染上血腥就倒了我们探寻唐代饮食的胃口,还是继续我们的唐代面食之旅吧。如果说汤饼、索饼从名字上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面条差得太远,那么,作为面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面点,则更容易激发我们的想象空间。在唐代,我们今天常说的“点心”一词已经出现。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载:“世俗例,以早晨小吃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说。”韦巨源在他撰写的《食谱》中说,他在官拜尚书左仆射后,宴请唐中宗的面点多达二十五种:“单笼金乳酥”,是一种蒸饼类的面食,用料中加入了一定的乳脂,出笼后色泽金黄,酥香可口;“见风消”,是一种油炸饼,同样也是入口酥脆。尤其需要一提的是一种叫“唐安餤”的面食。这种面食是一种裹馅饼饵类食物,其显著特点是直径阔大,在馅料上下足功夫,在外观上更是诱人。史载,唐懿宗的爱女同昌公主去世,“上赐酒一百斛,饼餤三十骆驼,各径阔二尺”,可见这种面食的“块头”之大。更让我们惊异的,是《清异录》中的一段记载,内中说“郭进家能作莲花饼餤,有十五隔者,每隔有一折枝莲花,作十五色”。当面食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唐人的创造力和浪漫精神怎能不令后人折服?当然,唐人舌尖上的美食岂是米食和面食所能道尽,丰富多彩的副食同样也在见证着这个帝国的繁华。牛、羊、猪、鸡这些肉食,已经成为唐人的刚需,而喜欢狩猎的唐人,更是将鹿肉看作上等美味;南方的海味珍品也成为北方人的钟爱,蛤蜊、鲍鱼、虾、蟹、章鱼、海蜇等一系列食材,带着澎湃的海潮声,浩浩荡荡地加入唐人饮食的方阵之中。随着食材的多元化,唐人的烹饪技术也在实现着飞跃。《酉阳杂俎》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在贞元朝,有个将军家里什么都可以做成美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尝取败障泥胡禄,修理食之,其味极佳”。而《清异录》里记载的一个法名梵正的比丘尼,简直就是一个美食艺术家,用酱肉、肉干、鱼鲊、酱瓜等食材,硬是拼成了王维所居的辋川别墅二十一道景致。当丰富的食材激发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当舌尖上的唐朝将四溢的香气弥散在历史的深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帝国的骄傲!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唐代的开放与包容,不仅让这个强盛的帝国广有四海,万邦朝觐,更让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乐天居士这首诗中所提到的这枚小小的“胡饼”,正是在其中扮演了文化导入者的角色。如果说汤饼、索饼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饼”,那么,从西域传来并广泛融入唐人生活的“胡饼”,则和我们今天吃的烧饼十分接近。这种胡饼是在炉中烘烤而成,上着胡麻,内可着馅。据说唐代有一种叫“古楼子”的带馅胡饼很受欢迎,《唐语林》载:“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在京师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街市上不仅有流动吆喝着卖胡饼的小商贩,还有很多负有盛名的老字号,像长安的辅兴坊,就是一爿胡饼摊铺扎堆、食客云集之处。当然,很多人对这种美食喜之爱之,更愿亲手做之,美食达人白居易就是其中一位。“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在这首小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将自己亲手焙制的胡饼寄与友人万州刺史杨敬之时的那份得意之情。彼时的白居易,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顾况奚落为“长安居,大不易”的外省少年,而是一个深谙长安风物的达官显宦,这几枚他亲手焙制的胡饼,与其说是送给友人的,莫如说是在彰显着他对长安这座兼收并蓄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同频与融入。当然,说到胡饼,有一个人需要提及,他就是大唐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唐玄宗。这位打造了开元盛世的皇帝,驾驶着唐王朝的马车驶入了最辉煌的路口,但他在这个路口滋生的惰性,让他失去了继续直行的动力,驶上了不可逆转的窘途。据说安史之乱长安失陷后,唐玄宗仓皇逃往蜀中,路上饥渴难耐,“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曾经在开元这个年号下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也许不会知道,胡饼的盛行,正是在那个海晏河清的时代;而当唐玄宗走向天宝这个年号,走向安史之乱后荒凉的驿道,食遍珍馐的他蓦然发现,他手中拿着的胡饼才是世间至味!这是怎样的人生戏谑啊!毫无疑问,在唐人的饮食结构中,外来食品已然成为重要组成。胡饼的风行,只是唐人饮食“胡化”的一个缩影,随着“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从西域传来的许多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这种喜爱是可以迅速传染的,当众多西域食品从王府走向民间,它们的生命力便愈发旺盛。
媒体评论
作者力图展现历史兴衰中蕴含的诗韵、悲欢离合中富有的家国情怀,更有近三百年大唐芸芸众生的群体风尚,是一部区别于学界现有诸多唐史撰述的别样的唐史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以唐诗作为透视探讨唐代历史文化的得力抓手,发掘唐诗中特有的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追溯唐王朝的兴衰演变历程,寻觅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蛛丝马迹。
——拜根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