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田野:行走川桂粤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的田野:行走川桂粤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53.47 6.9折 78 全新

库存6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大鸣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76944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9315338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博雅项目”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开展的一项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本项目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发扬“博雅教育”精神,旨在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公益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迄今为止,博雅项目已经开展十年。2008年,博雅项目开始筹划,并在2009年首次开展,当时被称为“博雅教育——汶川震后社区重建计划科研考察与志愿服务”活动。博雅项目的初心在两个方面,一是雪中送炭,为汶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是立德树人,通过在当地的科研考察和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经过十年的发展,该项目现以人类学、社会学学科特色为基础,从开始重点关注灾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到逐渐将调研领域扩大至当地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婚姻家庭,甚至是扶贫工作、基础教育等方面。经过十年的积淀,博雅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博雅项目的实践教学基地已经从初的由张和清教授主持的映秀站、由罗观翠教授主持的水磨站、以及由笔者主持的南坝站,发展到如今地跨三省十地十四个站点的教学实践基地。在十年的探索中,在学校领导、学院老师以及校外社工站点的支持下,“博雅项目”结合人类学专业知识,将学生培养和灾区重建的研究与服务相结合,逐步探索出“学生-学校-社区”互动的服务实践育人新模式。“博雅项目”的教学模式和服务成果吸引了中山大学各院系专业的诸多学子参与到项目中,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我们采取成果集的形式,展出博雅项目的成果。此成果集摘录了博雅项目活动开展的十年里,学生们在田野调查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部分成果,内容包含当地基础设施的灾后建设、民族习俗、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婚姻家庭、民族特色建筑、灾难记忆、扶贫工作、基础教育等方面。这些成果均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融合多学科的研究视角,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共同合作完成的。这既是对过去十年成果的梳理,也是对项目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阅,恳请各位提出批评和指导!
这次博雅项目十周年的总集,不仅仅是对过往历次活动沧海撷珠般的挑选和整理,更是对整个项目提纲挈领的总结。是对每一位中大学子培养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公益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真正恪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大校训的殷切希望。博雅项目已然进入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有成长有收获也有挫折。能够坚持十年举办博雅项目,并将博雅项目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实属不易之事,在此要特别感谢学校和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为博雅项目付出的努力和支持。当然,博雅项目的成功还离不开全体师生对学术的钻研,对传统的敬畏,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我们热忱希望每一位志愿者都能践行“德才兼备,家国情怀,领袖气质”的中大人才培养方针,在田野中,在社会中,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期望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十年成果集能让大家看到我们十年的磨砺、十年的努力!


周大鸣
2018年6月15日



导语摘要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了城乡差别,感受到贫富差距,也感受到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胜利。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本书为中山大学暑期学生社会实践心得及调查报告精选,反映出大学“知、学、行”的教学和办学理念。大学生们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优势,为实习地的教育、旅游、生产和生活服务,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

周大鸣,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层次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第七届社会学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委员。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1)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2014)(2)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3)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4)获“广东省教学名师”称号(2011);(5)入选*首届“新世纪人才计划”(2004);(6)马工程教材《人类学概论》首席专家。



目录

目录
部分 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研究
龙脊古壮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多元主体互动
再造“尔玛”——北川羌族文化重构的思考
高定民族融合之路
第二部分 粤桂乡村调查
乡村变革下的宗族文化重构与三位一体治理模式
绿耕社工站对仙娘溪村经济文化建设的影响
乡村旅游业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织
第三部分 站点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
连南社工站介入妇女儿童生活方式的服务研究
汶川启创·水磨社工站介入震后旅游宣传的服务研究
汶川启创·水磨社工站介入居家养老的服务研究
总结



内容摘要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了城乡差别,感受到贫富差距,也感受到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胜利。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本书为中山大学暑期学生社会实践心得及调查报告精选,反映出大学“知、学、行”的教学和办学理念。大学生们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优势,为实习地的教育、旅游、生产和生活服务,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



主编推荐

周大鸣,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层次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第七届社会学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历史学科委员。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1)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2014)(2)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3)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4)获“广东省教学名师”称号(2011);(5)入选*首届“新世纪人才计划”(2004);(6)马工程教材《人类学概论》首席专家。



精彩内容

(三)宗族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探究宗族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意义。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宗族文化在当今的乡村中是如何发展的,这样一种发展又是受到什么样的作用力而进行的。以白花村为例,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宗族文化在农村的复兴其实受到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的改善是推力。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宗族文化有了更好的发展的环境。原先仅仅满足于温饱的农民逐渐在精神生活上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有精力、时间和金钱在宗族中做出更多的贡献。比如在白花村中,高家的宗族成员每人捐出5000元以修建新的高家祠堂,而据筹款人高先生的介绍,几乎每个家庭都按时拿出了捐款,筹款阻力较少。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宗族内成员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和活动组织等,使得宗族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成本大幅缩小,信息传递的管道更加通畅。这会很大程度上增强宗族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宗族受到更大的重视。例如在白花村中,有较多的家族时通过网络与当年祖先迁出地的族人重新取得联系,且普遍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群组保持成员间的沟通。当然,经济的改善还在许多其他的方面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宗族文化的发展,比如村内公共活动场所的修建,政府的特别财政支持等。总而言之,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作为上层建筑的农村文化建设,而农村文化当中,首当其冲的、与村民生活关系的就是宗族文化。在这种意义上,宗族文化在农村得到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然的。
宗族文化的拉力其实在前文当中已经有谈到,其实是农村现实生活的需要。村民对于更高的乡村治理水平的要求,从各个方面对于宗族这样一个凝聚人心、集合资源的组织表达了诉求。在乡村治理的层面,宗族作为一种现成的建构,对于村民具有一种向心力,十分有利于乡村秩序的构建。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必然对于宗族文化有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的乡村社会中,宗族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次才是一种管理体制。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宗族作为一种管理组织在对乡村的直接治理中作用早已极大弱化,因此当今宗族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这样一种文化现象首先要满足的就是村民对于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比如祭拜祖先、家族成员聚会等。但是要进一步发挥宗族在满足现实乡村治理方面的作用,必然要进一步在宗族文化建设上下功夫,让村民在其中找到归属,增强宗族的向心力。沿着这一逻辑,宗族文化在这种现实需求的拉力下获得发展。
在这样的兴起背景下,探讨宗族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意义,无疑就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当今的乡村宗族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却不只是与文化相关。因此在探讨宗族文化时,我们是以一种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它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