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9.13 5.4折 ¥ 54 全新
库存151件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曾宪溥 王健夫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6077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4元
货号29335968
上书时间2024-11-02
译本序
《死屋手记》是一部描写沙俄时代监狱生活的小说,它的引言和章初于一八六○年九月一日发表在《俄罗斯世界》上,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二年又陆续在《时报》上全部刊出。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要求废除农奴制、实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具有民主倾向的进步团体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尼古拉一世及其鹰犬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黑暗统治,对国内进步势力加以疯狂打击与迫害,把很多知识界人士关进监狱或发配边疆,妄图把他们同人民群众隔离开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因为参加进步青年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而被捕入狱的。
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于一八四九年春被捕,审讯持续了八个月,其中有二十一人以“参与阴谋活动”的罪名被判死刑,重要的证据之一是他们在集会上宣读了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那封著名的信。在十二月一个严寒的日子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其他成员被绑赴刑场。刽子手给他们披上白色尸衣,准备行刑,这时突然宣布:当局决定将死刑改为发配西伯利亚服苦役。
一八五○年一月二十三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之一、诗人杜罗夫一起,被押解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军事监狱,开始了四年漫长的苦役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投进了“漆黑的地狱之中”。苦役虽然使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他的世界观,却未能蒙住作家聪慧敏锐的眼睛。这期间,他广泛地接触狱友,细心观察和研究囚犯们的生活,搜集材料,构思未来的作品。严酷生活的篇章,丰富而强大的人民精神,展现在作家面前。在昏暗窒闷的囚犯病房里,他俯身在小桌上,将自己的印象、感受以及许许多多的民间谚语和俗语,记在他那本《西伯利亚笔记》里。这本笔记被保存了下来,里面记载的许多材料后来都被作家写进《死屋手记》和其他作品中了。一八五四年二月,陀思妥耶夫斯基获释出狱后,在给其长兄米哈伊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中写道,他在苦役期间搜集的材料“足足能写成几本书,……我从监狱里带出来多少人民的典型人物和性格啊!我曾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因此我十分了解他们……”
《死屋手记》发表后,立即为革命民主主义阵营所接受,被看做是“对卑鄙龌龊的俄国现实生活的愤怒揭露”。除了一小撮反动的当权者以外,绝大多数读者和评论家都热烈欢迎这部作品。一八六一年十二月末,屠格涅夫从巴黎写信给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十分感谢您惠寄《时报》两期,拜读后,甚感满意。我特别喜欢您的《死屋手记》,关于澡堂情景的描写,在文风上很像但丁;您对于笔下的各种人物(例如彼得罗夫),都有很多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
赫尔岑为向俄国国外读者介绍《死屋手记》,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有过精辟的论述:“此外,且不可忘记,这个时代指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前社会思潮高涨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惊心动魄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将永远赫然屹立在尼古拉黑暗王国的出口处,就像但丁题在地狱入口处的著名诗句一样惹人注目,就连作者本人大概也未曾预料到他讲述的故事是如此使人震惊;作者用他那戴着镣铐的手描绘了自己狱友们的形象,他以西伯利亚监狱生活为背景,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幅令人胆战心惊的鲜明图画。”
《死屋手记》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蜚声于世界文坛。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前,还没有一个俄国作家对西伯利亚苦役生活做过如此深刻动人的描写。苦役监狱里关押着各种各样的囚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因反抗沙皇政府的统治而被流放到这里来的。囚犯们每天被迫参加繁重的劳动,稍有一点越轨行为,就要遭受狱吏的严刑拷打,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到极其严重的摧残。打开《死屋手记》,一幅幅关于苦役生活的生动鲜明的画面,一段段对囚犯心理的描写,一件件离奇怪诞的犯罪事实,立刻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每章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每一章都和整部小说的主题紧密相关,都是为描写监狱生活服务的,对个别人物的刻画也都服从于这一主要任务。
然而,仅仅从描写监狱生活的角度来评价《死屋手记》,显然是不够的,作品的题材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讲述囚犯的经历以及他们所犯的罪行时,往往进一步探究他们犯罪的社会原因。囚犯并非都是天生的“恶人”或“痞子”。“到处都有好人和坏人”,监狱里的囚犯“也许一点儿也不比那些还留在狱外的人更坏”。囚犯也是按照同样的生活规律生活着,他们同样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些人善于思考,富有感情,尽管他们被一层令人厌恶的外壳包裹着”。囚犯也是人,因而应该受到人的待遇,——这是贯串全书的一个主导思想。另一方面,作者对于那些草菅人命的各级官吏和刽子手则充满强烈的愤怒。《死屋手记》中这种人道主义立场曾受到民主主义评论家皮萨列夫的高度赞扬。皮萨列夫在一篇专门评述这部作品的论文《已经死亡和正在死亡的》中写道:“大概未必用得着向那些有头脑的读者证明,一个被剥夺了一切公民权的罪犯,仍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读者都是有头脑的,因而,在我们这个时代,谈论囚犯的人类尊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危险的。”这里顺便提一下,就因为这篇文章,皮萨列夫几乎受到沙皇政府的审讯。《死屋手记》初在杂志上发表时,也曾受到书报检查机关的种种刁难和阻挠。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如平民对贵族和官僚的态度、金钱的作用、劳动的作用等等。一般囚犯对贵族出身的难友的敌视态度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大为吃惊,这在《死屋手记》中有大量的描写,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做了解释。在这方面,《请愿》一章写得特别深刻。尽管贵族出身的讲故事者戈梁奇科夫完全理解囚犯们对贵族的仇视心理,并竭力为这些囚犯辩护,但他们并没有把他看做是“自己的朋友”。普通劳动人民和贵族地主阶级之间“似乎永远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死屋手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卓越的艺术才能塑造了一些普通人民的光辉形象。作者往往用很短的篇幅,淡淡几笔就把他们勾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例如他笔下的彼得罗夫、巴克卢申、库利科夫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渴望生活,向往自由,和那些所谓有教养的人的悲观、彷徨、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迥然不同。他们大都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受尽了欺压和凌辱。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但他们在内心里都认为自己是无罪的,他们从未受到过良心的谴责,也从未感到过懊悔,他们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神圣权利充满坚定的信念。陀思妥耶夫斯基坚信,如果处在另外一种环境下,这些囚徒的天性和优良品质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发展。作家在本书后一章中曾感慨系之地写道:“这些人都是一些不平凡的人,他们也许是我国人民中有才华、强有力的人。然而,他们那强大的力量却白白地被毁灭掉了,被疯狂地、非法地、无可挽回地毁灭掉了。这是谁的过错呢?这究竟是谁之罪?”
然而,必须指出,被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正面人物来描写的并不是这些叛逆者,而是文静温顺的少年阿列伊、心地善良的寡妇娜斯塔霞·伊万诺夫娜以及那个从斯塔罗杜布旧教徒村来的殉教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初步提出了一种道德规范,并错误地把它当做俄国人民的理想。天性的纯洁与高尚,对宗教的笃信,真诚的人类之爱——这就是他赋予他所喜爱的人物的主要特点。作家在后期作品中塑造的梅什金(《白痴》)、阿辽沙(《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形象,更进一步发展了这些特点。列夫·托尔斯泰特别重视《死屋手记》的这一方面,并从中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本人的信念十分接近。托尔斯泰在一八八○年九月二十六日致友人斯特拉霍夫的信中写道:“我近日身体不适,一直在读《死屋》。反复读了多遍,不忍释手,我认为在包括普希金在内的整个新文学中,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好的书了。书中的观点(我不是指它的基调)令人惊叹:真挚而朴实,符合基督教精神。这是一本富有教益的书。我昨天反复欣赏了一整天,我很久没有得到过这样的艺术享受了。如若见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请转告他:我喜爱他。”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宗教信仰的空洞说教,他所宣扬的逆来顺受、超阶级的人类之爱等不健康思想,早已被革命人民所摒弃,但他那些以强大的艺术力量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群众的深重苦难和对统治者的愤怒抗议的伟大作品,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无怪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进步青年,一方面谴责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宣扬的消极思想,另一方面却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朗诵《死屋手记》,并对它的作者报以热烈欢呼。
王健夫
《死屋手记》是一部描写沙俄时代监狱生活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用客观、冷静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勾画出了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擅长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地揭示人的精神上的病态情绪。代表作有《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目次
译本序
部
引言
第 一 章死屋
第 二 章初的印象
第 三 章初的印象
第 四 章初的印象
第 五 章个月
第 六 章个月
第 七 章新交。彼得罗夫
第 八 章果敢的人们。卢奇卡
第 九 章伊赛·福米奇。澡堂。巴克卢申的故事
第 十 章圣诞节
第十一章演戏
第二部
第 一 章医院
第 二 章续
第 三 章续
第 四 章阿库莉卡的丈夫(故事)
第 五 章夏天
第 六 章监狱里的动物
第 七 章请愿
第 八 章狱友
第 九 章潜逃
第 十 章出狱
《死屋手记》是一部描写沙俄时代监狱生活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用客观、冷静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勾画出了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擅长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地揭示人的精神上的病态情绪。代表作有《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我们监狱位于要塞的边缘上,紧靠着要塞围墙。有时,你透过木桩栅的缝隙向外窥视上帝的世界,看看能否瞧见点儿什么?——你看到的只是一小块天空,高高的、野草丛生的土围墙,日日夜夜在围墙上来回巡逻的卫兵;这时你会这样想:若干年后,倘若再来透过木桩栅的缝隙向外窥视,你看到的大概仍将是这堵围墙,同样的卫兵以及那块小小的天空,不过,那天空并不是监狱上面的天空,而是另外一个遥远的、自由的天空。监狱大院长二百步,宽一百五十步,呈不规则的六角形,四周被高高的木桩栅围起来,木桩栅是由一根紧挨着一根深埋在土里的、上端削尖、横钉着木板条的高大木桩构成的:这就是监狱外面的一道院墙。院墙的一边开着一道坚固的大门,大门总是关闭着,日日夜夜由卫兵守卫着,只是在需要放我们出去干活的时候才打开。这座大门外面便是光明而自由的世界,那里的人们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生活在院墙里面的人,往往把外面的世界想象为某种无法达到的仙境。这里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它和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一样;这里有它自己独特的法律,自己的服装,自己的风俗习惯,这里是一座真正的死屋,这里的生活和其他任何地方的生活都不相同,人也是特殊的。我现在要叙述的就是这个特殊的角落。
你一走进这个大院,便会看见院子里有几排房屋。两排长长的木房沿着宽阔的内院两侧伸展开去,这就是狱室,囚犯们分类住在这里。接着,院子深处有一排同样的木房,这是伙房,它分为两部分;再往后,还有一排木房,它是一排被当做贮藏室和库房使用并堆放杂物的棚子。院子中间空荡荡的,是一块相当大的平地。犯人在这里集合排队,早上、中午、晚上在这里点名,有时一天要点好几次名——这要根据卫兵的多疑程度以及他们计算人数的能力而定。周围,木房和木桩栅之间,还有一大片空地。犯人中那些性格孤僻而又郁闷的人,都喜欢在工余时间到木房后面去散步,以避开众人的眼睛,想自己的心事。我常常在散步时和他们相遇,我喜欢端详他们那抑郁不乐、打着烙印的面孔,揣测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有个流放犯喜欢在空闲时数木桩的数目。木桩共有一千五百根,他一根一根地数着,并在上面做记号。每根木桩代表一天,他每天记下一根,这样,根据尚未做记号的木桩的数目,一眼便可以看出,到刑期结束时他还要在狱中待多少日子。当他记完这六角形的木桩栅的一边时,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还得在狱中度过很多年头;不过,在监狱里是有时间学会忍耐的。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在狱中被关押了二十年的犯人,在获释时如何向狱友们告别。有人记得他初入狱时还很年轻,那时他无忧无虑,既不考虑自己的罪行,也不考虑对自己的惩罚;可是出狱时他已变成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面色忧郁而愁苦。他默默不语地走遍我们所有的六个狱室。他每走进一个狱室,便向圣像祈祷,然后向狱友们深深地鞠躬,请求他们原谅。我还记得,有个犯人入狱前原是西伯利亚的富裕农民,一天晚上被叫到传达室。半年前他曾得到通知说,他原来的妻子已经改嫁,因此他伤心得要命。可是现在她却亲自探监来了,并给他送来了东西。他们谈了大约两分钟,两个人恸哭了一场,便永别了。等他回到狱室时,我看到了他脸上的表情……是的,在这个地方,人是可以学会忍耐的。
天一黑,我们便被关进狱室,一夜不许出屋。每当我走进我们的狱室时,我心里总是感到十分沉痛。一排又长又矮又令人窒息的大房间,动物油蜡烛发出朦胧的光线,屋里充满着使人喘不过气来的闷热气味。我直到现在还不明白,我怎能在这儿度过了十年。我在通铺上占有三块木板:这就是我的全部位置。在我们这间狱室的通铺上,一共睡着三十个人。冬天,门很早就上了锁,可是要等大伙都躺下睡觉,还得等上四个小时;睡觉前是一片喧哗声,吵嚷声,笑声,咒骂声,镣铐的叮当声,油烟的气味,剃去半边的头,打着烙印的脸,破衣烂衫,全都是被责骂和被侮辱的……唉,人的生命力真强啊!人是一种能习惯于任何环境的动物,我以为给人下这样一个定义是恰当不过的。
我们监狱里关押着二百五十个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固定的。一些人被送进来,另一些人期满后被放出去,还有的则死在狱中。唉,这里什么样的人没有啊!我想,俄国的每一个省、每一个地区,大概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被关在这里。这里也有非俄罗斯人,有几个流放犯甚至来自高加索山区。所有的犯人都是按照犯罪的程度来划分的,也就是说按照他们刑期的长短来划分的。应当说,这儿各种各样的罪犯都有。民事苦役流放犯是全狱犯人的基础。这类犯人的一切权利均被剥夺,他们已与社会完全失掉了联系,他们脸上的烙印永远证明他们是被抛弃的人。他们被流放到这儿来服苦役,刑期一般是八至十二年,刑满后作为移民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一些乡村。这里也有军事犯,他们的公民权未被剥夺,其处境类似俄国某些军犯连中的犯人。他们的刑期较短,刑满释放后往往被送回原地或西伯利亚的一些边防营去当兵。可是他们当中有许多人释放后,往往因再次犯下重大罪行而又立即被送回监狱里来,不过这次刑期就不是短期,而是二十年了。人们把这类罪犯叫做“终身犯”。尽管是“终身犯”,但他们的公民权并未完全被剥夺。后,还有一类可怕的犯人,他们人数颇多,主要是军人。这一类叫做“特别部”。犯人是从俄国各地发配到这儿来的。他们自认为是“终身犯”,也不知道自己的刑期。按照法律,他们应当从事两倍或三倍的苦役劳动。在西伯利亚开设繁重的苦役营以前,他们一直被关押在监狱里。“你们服苦役有期,而我们服苦役无限”——他们对其他犯人这样说。后来,我听说这一类苦役犯被废除了;此外,在我们要塞里,连民事犯部也被取消了,而只设单一的普通军犯连。当然,与此同时,狱方长官们也有所调换。所以,我所描述的是早已逝去的往事了……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这些往事现在回忆起来,犹如一场噩梦。我还记得我入狱时的情景。那是在十二月里的一个傍晚。已是黄昏时分,犯人们收工回来,正准备点名。一个大胡子士官终于把通向这座奇怪的牢狱的大门给我打开,让我走了进去。从这时起,我将要在这座牢狱里度过许多个年头,经受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我对于这种艰难困苦是不会有任何了解的。比方说吧,我无论如何也不敢设想:在整整十年服苦役期间,我从来没有单独一个人在一起过;一次也没有,就连一分钟也没有过。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更令人痛苦的呢?干活时,有卫兵监视,回到监狱,有二百多个狱友和我在一起,我一次也没有单独一个人在一起过!不过,还有比这更使我不习惯的事情呢!
......
我特别喜欢《死屋手记》,关于澡堂情景的描写,在文风上很像但丁;对于笔下的各种人物(例如彼得罗夫),都有很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屠格涅夫
《死屋手记》是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惊心动魄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将永远赫然屹立在尼古拉黑暗王国的出口处,就像但丁题在地狱入口处的著名诗句一样惹人注目,就连作者本人大概也未曾预料到他讲述的故事是如此使人震惊;作者用他那戴着镣铐的手描绘了自己狱友们的形象,他以西伯利亚监狱生活为背景,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幅令人胆战心惊的鲜明图画。——赫尔岑
我不知道在全部新文学中还有比《死屋手记》更好的书了,包括普希金在内。——列夫·托尔斯泰
《死屋手记》为“不可逾越的作品”。——列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