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8.76 4.0折 98 全新

库存7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澎湃新闻网 编,刘永钢、李智刚 主编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768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9251024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石库门的红色记忆
李智刚(澎湃新闻网常务副总编辑)

    黄浦江畔,波涛拍岸。滔滔江水,奔涌东流。
    西望,万国建筑群独具风情;东眺,陆家嘴高楼鳞次栉比。文化如水,见证荣耀与变迁,也浸润出城市的鲜明底色。城市之于文化,是容器,它装载了历史过往与精神记忆。文化之于城市,是灵魂,它镌刻出时代品格与独特色彩。
    红色,是上海靓丽的底色。1921年7月,身着长衫、中山装、西装的10多位有志之士,怀着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从四面八方赶到位于法租界的一幢石库门民居,轻轻叩响门环。在一间18平方米的房间,他们交流信仰、碰撞思想,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如今,这幢石库门民居,已成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人们一次次踏访的中共一大会址,时代的风云在此浓缩。
岁月流转,初心如磐。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此后,人们持续将目光聚焦于兴业路76号。2017年11月1日,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人数突破4200人,这比平时工作日增加了40%左右。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来到这里,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历史中汲取力量。
    2017年11月8日起,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专题报道,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官方数据显示,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153万人次来到这里,纪念馆单日接待量屡创新高,突破1万人次,远远超过设计承载量。这也是建馆60余年来,未曾出现过的景象。截至2020年10月,来瞻仰的参观者已超过320万人次。红色文化成为这座城市醒目的文化现象。
    近三年来,澎湃新闻以笔尖记录情怀,用镜头见证发展,一篇篇新闻力作搭准时代脉搏,找准思想共识点、情感共鸣点,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渠道上,通过全景视频、H5、海报、快闪视频、直播等表达形式,形成媒体传播矩阵,将“一大会址”日记打造为沪上知名IP品牌。
    居高声自远。澎湃新闻精选百余篇佳作集纳出版,记录时代鲜活的感悟,以及真实的思考。其中,不乏高屋建瓴的观点输出,也有反映朴素情怀的群像特写;既记录重大节日的时代光彩,也呈现疫情特殊时期的默默坚守。百余篇报道,精心提炼个体故事的个性元素,从平凡中窥见非凡,为讲好主旋律故事提供了生动案例。
    黄浦江水,长流不息。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在“万物皆媒”的舆论场里有一席之地,更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多年后,再来回望我们身处的时代,本书的百余篇作品,无疑是新时代红色精神的生动注脚。
    是为序。



导语摘要

《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讲述普通人在党的诞生地寻找初心的故事
    我心澎湃,初心永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澎湃新闻网、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推出《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一书。该书以日记体为体裁,记载2017年以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所见所闻,以彰显中共一大会址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所具有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价值。
    为落实2017年10月总书记在瞻仰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时发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讲话精神,澎湃新闻网迅速成立“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自2017年11月8日起,每天派记者驻守一大会址纪念馆,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发生在此寻找初心的故事。三年来,澎湃新闻记录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向这里,通过纪念馆的展陈了解历史,感悟初心。其中,有89岁的李建民老人,曾是周恩来警卫员,参观时数度落泪;有快递员打听到这里是一大会址,就特别想来;有想学习中国共产党年轻代表爱国情怀的拉美加勒比政党干部考察团;有拄着拐杖、视力模糊也要集体前来参观的35名残疾人……还有千里奔赴于此的中青年参观者,也有满头白发的老年人、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步履蹒跚的残障人士,甚至还有已经会讲解的保安、不为人知的文物保护修复师、坚持多年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甚至海外朋友来到这里,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历史中汲取力量。这些台前幕后的故事,是对革命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感染无数读者。
    作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的《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精选采访日记百余篇,约32万字、200幅图片。全书文笔流畅,感情充沛,可读性强,接地气,有强烈的现场感,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



作者简介

澎湃新闻网编,刘永钢、李智刚主编。澎湃新闻网为全国媒体融合转型的标杆,互联网原创新媒体,是我党在互联网上重要的舆论阵地,在国内外有相当的传播力、影响力。刘永钢、李智刚系澎湃新闻网主要负责人。



目录

序 石库门的红色记忆
2017年11月8日 兴业路76号,人们涌向这里感悟初心
2017年11月9日 青年:了解民族未来方向,定要知其过往
2017年11月11日 10月之后无“淡季”,每15分钟就有一场讲解
2017年11月12日 重温入党誓词热情高,68位村民专程前来
2017年11月16日 白铜群雕“定格”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刻
2017年11月17日 71岁老教授忆入党:这是我的第二次生命
2017年11月18日 中共一大有7次会议,创意展还原历史场景
2017年11月22日 浮雕《起点》长8米,以共产党纲领为背景
2017年11月23日 展览《伟大开端》迎第100万名参观者
2017年11月29日 纪念馆内书店门庭若市,十九大书籍热销
2017年12月1日 尾厅播放短片《追梦》,讲述建党以来历程
2017年12月2日 6幅浮雕展现伟大历史征程
2017年12月3日 多媒体设备互动性强,吸引老中青三代人
2017年12月6日 拉美加勒比政党干部考察团参观一大会址
2017年12月7日 参观队伍排到了街角,大客流催生驻点导游
2017年12月8日 上海33名民警列队进馆,重温入党誓词
2017年12月15日 20多位老干部前来瞻仰,年龄者已百岁
2017年12月17日 纪念馆里的父与女:传承历史,不忘初心
2017年12月19日 烈士衣冠冢中藏《共产党宣言》
2017年12月23日 老党员夫妇退休后做起志愿者
2017年12月24日 17岁的他们为一大会址纪念馆义务讲解
2017年12月26日 “绿军装” 接力讲解18年,他们来自上海武警总队
2017年12月29日 上海航天人:我们的航天梦一定能够实现
2018年1月2日 这台打字机曾为两位伟人“服役”
2018年1月3日 不让雨水渗进墙体,他们爬上屋顶平台
2018年1月5日 中国学者回忆带外国学者参观,“他们很感慨”
2018年1月6日 熟背五千字,高中生4轮闯关成志愿讲解员
2018年1月7日 把一大会址作为大家共同的目的地
2018年1月27日 三名小学女生联手画了幅董必武的瓜皮帽
2018年2月6日 12岁女生瞻仰“缅怀墙”,想起一篇课文
2018年2月8日 89岁老人数度落泪,他曾是周恩来警卫员
2018年2月16日 很多家庭新年站选在了这里
2018年2月17日 与《天问》第23号
2018年2月25日 7个月宝宝的红色站
2018年3月3日 她用“仿制”的办法保护革命文物
2018年3月5日 《周恩来在上海》展览开幕,展期一个半月
2018年3月11日 苏州情侣来这里为设计党史馆找灵感
2018年3月18日 两岁女孩听到国歌就安静下来并主动敬礼
2018年3月20日 84岁老党员:越艰苦,越要靠双手奋斗
2018年4月7日 25岁外地青年让老父亲满足心愿
2018年4月8日 35位残疾人集体参观:国家强大了很自豪
2018年4月22日 两百多名少先队员重走“一大”路 
2018年5月5日 致敬马克思:说说《共产党宣言》那些事
2018年5月8日 少数民族参观者:穿民族服装彰显大团结
2018年5月9日 站岗大半年,这位保安大哥已是半个讲解员
2018年5月12日 会址纪念馆亮相品博会,带来不少文创萌物
2018年5月15日 安徽500余名高中师生一起感受历史
2018年5月18日 28名少先队员现场手绘“党的诞生地”
2018年5月24日 纪念馆有一个照片盒,记录了无数参观瞬间
2018年6月6日 争议人物“上墙”,参观者为尊重历史点赞
2018年6月15日 迎观展高峰,定时讲解时间从2次增至6次
2018年6月20日 128件史料讲述马克思主义如何点亮中国
2018年6月27日 高温日接待万名参观者,纪念馆推新举措
2018年6月29日 党的生日临近,参观者从全国各地涌来
2018年7月1日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立首批领誓人队伍
2018年7月24日 相识60年,3位老友相约瞻仰一大会址
2018年7月25日 女生激动地指着杨子荣照片:“这是我偶像”
2018年8月1日 27名退伍军人脱下军装,“军魂”不变
2018年8月10日 探访馆内书店,这两类书每月热销两三千本
2018年8月24日 学生族络绎不绝,红色题材漫画畅销
2018年8月25日 47岁老党员成今年第100万位参观者
2018年8月28日 你想不到,文物展柜下方藏着湿度计
2018年9月1日 大客流成日常,他们的服务“润物细无声”
2018年9月24日 耄耋老人中秋感言:那个年代是她的一辈子
2018年9月30日 不开放的二楼什么样?这本手绘笔记本上有
2018年10月9日 他乘坐代步车全程无障碍参观
2018年10月18日 歌剧《晨钟》馆内上演:吹响心中嘹亮号角
2018年10月31日 这条路不长,却承载了无数坚定的脚步
2018年11月1日 153万人次涌向这里,寻找初心
这一年 上海掀起红色风尚,改革再出发
2018年11月27日 语音导览讲解器正在测试,快下月亮相
2018年12月11日 生活在国外,他们渴望了解中国历史
2019年1月4日 老人曾是特种兵,坐28小时火车来瞻仰
2019年2月5日 “妈妈,我也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吗?”
2019年3月5日 快递员:打听知道这是一大会址,就特想来
2019年3月6日 讲解员是如何炼成的?他们各有心得
2019年3月26日 制片人来寻找灵感,想做爱国主义影视作品
2019年5月17日 86岁老兵坐轮椅来参观,为党奉献很自豪
2019年5月28日 退休编辑自制红色主题电子相册迎“七一”
2019年6月26日 20年纪念馆“守夜人”将要退休
2019年7月1日 “老中青”三代共产党人在这里讲述初心
2019年7月5日 今天有夜展!妈妈们下班后带着孩子来参观
2019年8月27日 讲解员给暑托班的孩子讲党课:激动又欣慰
2019年9月17日 她在纪念馆工作4年:保洁没想象那么简单
2019年9月20日 这场展览筹备一年多,有难得一见的藏品
2019年10月1日 新晋“00后”讲解员在这里讲党的故事
2019年10月9日 看过国庆阅兵,他们在此体会到历史责任感
这一年 人们涌向兴业路76号,汲取奋进的力量
2020年1月10日 每当天亮时分,国旗就会在这里准时升起
2020年1月15日 参观者去年留言3万多条,他们写了什么
2020年3月13日 重新开放首日,教师夫妇获赠珍藏版手绘明信片
2020年4月13日 纪念馆首次网络直播,超50万人次观看
2020年4月24日 母亲推着轮椅带儿子参观,不错过一块展板
2020年5月26日 24岁小伙参观后明白了奶奶说的一句话
2020年6月9日 第三次来参观,他和朋友用手语热烈交流 
2020年6月19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发生了什么,答案在这里 
2020年6月23日 这个展览,纪念党的发起组成立100周年
2020年7月1日 七一,他们在兴业路76号重温入党誓词
2020年7月14日 四名小讲解员录视频,童言稚语中满是认真
2020年7月23日 6个遗址22道题,寻找党诞生的故事
2020年7月31日 再次带团参观前,他来这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2020年8月11日 高温天,52岁的他在没空调位置当保安 
2020年8月25日 带着三道题目,15名八九岁孩子前来游学 
2020年9月8日 来上海出差的后一天,他们来这里参观
这一年 三年间,320余万人涌向这里,感悟初心坚定前行
2020年11月17日 今日起闭馆修缮,馆外游客流连不舍 
一大会址采访日记感言
后记



内容摘要

《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讲述普通人在党的诞生地寻找初心的故事
    我心澎湃,初心永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澎湃新闻网、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推出《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一书。该书以日记体为体裁,记载2017年以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所见所闻,以彰显中共一大会址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所具有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价值。
    为落实2017年10月总书记在瞻仰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时发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讲话精神,澎湃新闻网迅速成立“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自2017年11月8日起,每天派记者驻守一大会址纪念馆,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发生在此寻找初心的故事。三年来,澎湃新闻记录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向这里,通过纪念馆的展陈了解历史,感悟初心。其中,有89岁的李建民老人,曾是周恩来警卫员,参观时数度落泪;有快递员打听到这里是一大会址,就特别想来;有想学习中国共产党年轻代表爱国情怀的拉美加勒比政党干部考察团;有拄着拐杖、视力模糊也要集体前来参观的35名残疾人……还有千里奔赴于此的中青年参观者,也有满头白发的老年人、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步履蹒跚的残障人士,甚至还有已经会讲解的保安、不为人知的文物保护修复师、坚持多年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甚至海外朋友来到这里,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历史中汲取力量。这些台前幕后的故事,是对革命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感染无数读者。
    作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的《我心澎湃——中共一大会址采访日记》,精选采访日记百余篇,约32万字、200幅图片。全书文笔流畅,感情充沛,可读性强,接地气,有强烈的现场感,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



主编推荐

澎湃新闻网编,刘永钢、李智刚主编。澎湃新闻网为全国媒体融合转型的标杆,互联网原创新媒体,是我党在互联网上重要的舆论阵地,在国内外有相当的传播力、影响力。刘永钢、李智刚系澎湃新闻网主要负责人。



精彩内容

采访日记两篇:
2017年11月8日,星期三,阴。
兴业路76号,人们涌向这里感悟初心
周 航 臧 鸣 王维佳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来自不同的地区……但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的地:兴业路76号。
    今天,延续此前多日的火热,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入口处依旧人头攒动。9时才迎客,但早晨8时30分入口前已排起长队,午间队伍不长,下午又很快排起长队。
    小到未入学堂的儿童,大至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人,既有党政干部,也有普通市民,或独行,或结伴……来自全国各地的他们,怀揣一个共同的目的:探访当代中国光荣与梦想的起点。

老人:信仰不能丢
    今天早上8时30分,还未迎客,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入口,早早排起80米的长队,直到马当路。
    不大的砖木结构两层石库门楼房,藏身于梧桐浓荫中的小巷里。96年前,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宣告一个新政党的诞生。此后波澜壮阔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皆以此为起点。
    8时45分,在两个女儿的陪伴下,80岁的李孟礼出现在了队伍中。来自河南郑州的他,为了瞻仰一大会址,特地向家人提出要求,昨天刚刚坐高铁到上海。
    “十九大刚开了,现在政策也好,一大会址是共产党诞生的地方,有重要意义。”这位老职工说,已经想不起是哪一年,自己曾来过一次上海,但没来一大会址。今日此行了却了一个心愿。
    “中共一大会址对青年人是种教育,我们是回忆过往。”88岁的茅玉萍说,他已有62年党龄,虽然来过多次,但近听闻中共一大会址有新的展示手段,就带着两个妹妹又来瞻仰。
    这一天,61岁的陆建忠也带着82岁的母亲陆品芳来了。陆建忠去年才从上海交通大学退休,这里他带学生来过很多次,但带母亲来还是次。
    这是他母亲专门提出的一个请求。“解放前,我们是穷人。现在我每个月有900多元农保,以前可不敢想的。”一直生活在上海崇明区竖新镇的陆品芳,对如今的生活感到满意,“书记前段时间来了嘛,我就想来看看。”
    在列出中共一大各代表经历的二楼展厅,陆建忠对着墙上的照片,向母亲一一介绍。18岁就入党,做过副乡长的陆品芳,看得很慢很仔细。
    看了建党历史,陆建忠自己也感慨万千,尽管他已来过多次。
    “我前几天和几位学生聊天曾说,当时红军长征要走两万五千里,没有信仰是坚持不下来的。”陆建忠说,“认准共产主义的目标,百折不挠,没有这种信仰中国是站不起来的。”他也担忧,现在不少年轻人不了解历史,迷茫了,他们应该来一大会址看看,“当时那么十几个人,就做出了那么伟大的事业,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不能丢啊。”

4岁儿童:我是中国人
    参观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尚且年幼的孩童。
    “我是中国人。”在妈妈孙志华手把手的帮助下,一个4岁的东北男孩瞻仰完一大会址后,在留言处留下了这样的字迹。“我在电视里看到书记爷爷来了。”这个男孩说,是自己让父母带他来参观一大会址的。
    所有展区中,男孩对基本陈列展区的“群英汇聚  开天辟地”部分尤感兴趣,要求妈妈介绍每一位代表的事迹。
“我觉得有必要前来瞻仰。”孙志华说,儿子提议后,她欣然允诺,“此行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对孩子是一种熏陶,对他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也都有帮助。”另一个5岁半的男孩站在“次工人运动高潮形势图”展板前,仔细聆听父亲冯海涛为他讲解。从京来沪旅游的行程中,冯海涛特地安排了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在冯海涛看来,这尤为重要,“虽然儿子只有5岁,但他上学后会学到这些历史。历史教育特别有意义,让他从小知晓中共成立初期的历史活动。”
    同一天内,一个6岁的上海男孩参观了两次一大会址。母亲戴春兰解释,儿子上午没有听到讲解,非常遗憾,缠着午饭后再来一次。果然,在下午听到讲解员的清晰讲解后,他高兴极了。
    “我跟着儿子听到了讲解,我自己也非常感动。他爷爷是解放军,他爸爸的爱国情怀浓郁,我儿子平时喜爱唱红歌。”戴春兰说。她的儿子补充道:“我喜爱的红歌有《共产儿童团歌》《解放军进行曲》等。”

集体重温入党誓词
    一辆辆大巴车停下,人们鱼贯而出。午后,长队稍有减退,很快就会恢复了“原貌”,一直持续到下午4时闭馆前。
    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团客,也是一大会址参观者中的一支支主力军。
    一队西装革履的游客迈入兴业路76号门后,件事是在序厅内,面对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集体重温入党誓词。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杜礼尧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说,区里周一组织几十位基层党员干部,来复旦大学培训一周。按照预定的日程,周三这天他们来了一大会址。
    “对党的历史我们已经很了解了,但是很多史料还是次看到。”杜礼尧一边参观,一边说。参观让他想起了入党的初心,这对自己的工作大有裨益。
    当天的参观人群中,另一支十几人的年轻人队伍也很显眼。他们穿着统一的红色T恤,正面左胸前有两行简洁小字:&ldq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