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问京都
  • 书问京都
  • 书问京都
  • 书问京都
  • 书问京都
  • 书问京都
  • 书问京都
  • 书问京都
  • 书问京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书问京都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0.29 4.5折 68 全新

库存14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枕书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2463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287915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吴从周

京都的小,我原先并不太有确切的概念。后来有一次枕书说要去郊外的岚山见朋友,是一趟遥远的行程。我对遥远这个形容好奇难耐,查了一番地图,才发现不过是从北京的四环外到市中心的距离而已。

我不知道是因为京都的“小”放大了她对距离的感觉,还是因为宜于安放身心的尺度,让她选择一直生活在京都。倘若在阔大堂皇的都市,恐怕确实难以沉静,别的小地方又多少担心闭塞。而她多年来学业与人生的进路都围绕在此,只好视为一种特殊的缘分。

还是先介绍一下本书的缘起。

十来年前,枕书初到京都不久,南通严晓星先生——也就是书中的嘉庐君,邀她在报上开一个专栏,以通信的形式谈京都的生活、读书和见闻。当时专栏的目的是为报纸读者增广一点域外新知,不知不觉竟然连绵至今。而且从生活见闻,渐渐按捺不住涉入历史、民俗、文献、版本等等,不太顾及“阅读门槛”这件事了。

一个并不那么通俗的专栏,能延续十年之久,在流行速朽的当下算得上罕见。而且报纸专栏已然是一种媒介形式的落日余晖,书信体更是一种堪称古典的写作形式。书信集这个词,

说起来仿佛在上个世纪。能够初具规模且再次成书,多赖嘉庐君的苦心维持。

至于用书信体,嘉庐君的原意是读起来亲切自然。我觉得今时今日的书信体,不妨将之视作某种叙述的“计谋”。这种形式本身就传递着作者的趣味,读者亦可代入私人对话的情境,获得一种视角独特的体验。书信是一种高语境的表达,私人对话,来言去语。“前番来信问某事”,便可穿越时空,拾起无穷细节。

先前的部分书信已于2017 年在中华书局结集成册,题作《京都如晤》。《书问京都》可视为续集,“书问”即通信,而“书”亦可与“书籍”双关。开篇始于2012 年,不过头两年的部分仅是朝花夕拾,取一二遗珠,主体则是近四五年的思考与写作。相隔数年,文字风格、个人兴趣及处世心态,自然都与时推移。

作者客居京都的头几年,难免有旅行者的冲动和热情,急于收集前所未见的奇观宝藏,将它们一一描摹陈列。之后几年,慢慢洗去了这一点躁动与犹疑。因此相比《京都如晤》,这本书呈现出更为沉静、确信的状态,也不乏松弛的趣味。

自从住到吉田山脚下,枕书的生活大略不出家、学校与书店的范围,仿佛恪守修道院的守则。出门散步,也总在附近的寺庙。说要爬山,二十分钟即已回来,就是在家门口的吉田山上走了一圈。鸭川举足可至,河里有野鸭、白鹭,有肥大的鲤鱼浮潜,岸边摇曳着野燕麦,是散心和跑步的胜地。但她也很少去,说是过于遥远,仿佛是一条界河,对岸是她轻易不愿踏入的空间。

只有周末出门上课,才顺便在市中心的百货店买一些生存物资。会高兴地说起有什么应季的美味,比如很好的笋,新上市的海胆。有时候是熊本县产的丑番茄——因为长得不好看而便宜,却是浓郁的美味。

这样枯燥乏味的生活节奏,我也颇受连累。每次来京都团聚,极少作悠闲的嬉游,多半要帮她检索资料、校对文稿,出门旅行也多为考察遗迹。曾经坐长途火车去和歌山县海南市,探访善福院管理的山井鼎之墓,村庄萧条,令人疑心是否只有我们贸然造访。也曾花费整个下午,在向日市的老城区里,一栋屋一栋屋地看过去,比照资料图片寻找狩野直喜的故居。跋涉至腿麻脚软,后打电话到市政部门,才知道早已改建,无从分辨。

总而言之,这些年里,她都保持着一种离群索居的状态,沉溺于故纸堆和个人趣味。这种状态如乘桴浮于海,随心而游。只是再苦心加固的龙骨与肋板,也难以抵御突如其来的风暴与暗礁。不过与海上的自由相比,风浪的威胁则是理应承受的挑战。

近来,枕书少有的改变是喜欢上观鸟。识得许多新的鸟名,知道山里的常客是栗耳短脚鹎、杂色山雀、大山雀、灰鹀、北红尾鸲和灰鹡鸰。了解事物的名字是一件奇妙的事,能说名字,便似乎有了更多感情的牵连。难怪许多宗教与民间传说里,格外看重名字的意义。

再说回本书标题中醒目的“京都”。千年古都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凝固不动的标本,但即便是以十年去度量,京都也发生着许多变化。银阁寺坂道上,从前的店铺已多半改换门庭,“更可恼为迎合游客趣味,出现了一些出售粗劣版画的店铺,从前精美而略价昂的明信片都不见了”。京大附近忽然开了一家炸鸡店,年轻的学生排起长队。叫做电球的小酒馆,不知何时悄悄换了主人。一些熟识的旧书店,因为店主年老,也慢慢歇业。人总是更喜欢周遭是稳固、永恒的,这种熟悉感是一种保护壳,免于时间飞逝的恐慌。但毕竟是徒劳,流逝与离去一直在提示我们人生的随机和有限。在这缓慢却无可逆转的流逝中,古都不仅是她生活与学习的背景,也是她观察世界的重要参照。

这本书里的京都,跟热闹的旅行消费符号几无关系。书中所涉,一部分是年年举行的祭典,比如吉田神社的节分祭、春夏秋三季的书市,以及长居于此的日常生活与人情往来。另外则大多与书和学问有关,京都自古是日本文化的中心,这里聚集着来自中国、朝鲜半岛的书籍与知识,并孕育出新的文化风景。书中也写到去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搜集资料、查询档案的见闻。在京都买书、读书,并以此为基点,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我很羡慕。

2020 年之后,世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在书中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记。疫病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宏观、抽象的世界格局如何变化,还有日常生活的习惯与记忆如何被改造。因此,这一年的记录有其独特的价值。

如今的京都,游客绝迹造成的萧条自然已是常态,从前被当做旅行地标的老店铺陆续关门或缩小经营规模。面对这种萧条,即便是保守的本地人也态度复杂。一面是觉得终于排除了外来观光者的打扰,回归属于本土的秩序和平静,一面又感到某种今不如昔的失落与对未来难以排遣的忧虑。信里讲到一处很有意思的细节,说本地人提到奈良的鹿,一面感叹它们不吃游人胡乱投喂的食物,终于拉出了健康的粪球;一面又忧心没有足够的食物,令它们满街扫荡,饥不择食地掠夺居民的花圃和菜园。

防疫措施不断提醒人们这是非常时期,人与人之间需保持距离,而日本“紧急事态宣言”的反复与无效又造成普遍的疲惫。信里写到,有一次电车遇到跳轨事故而延误,广播里不断给等待的乘客道歉。在活着的人听来那语气是客套谦恭,但一想到刚有生命逝去,这种“道歉”是如何的残忍——死亡在别人眼中只是“麻烦”。据说很多人持这样的道德观,在城市里自杀是不道德的,因为影响别人,而跳轨更是其中不高尚的一种。负责的办法是悄悄地、无声无息地在这无边的世界上消失。初听枕书讲述这些事时,就为这种直白的冷血感到震惊。

这或许是日本社会特有的疏离与冷漠,我不能确定。但能抵御日常荒谬之事的,可能也是日常坚持的一切,比如古书店协会在秋天决然恢复的古本祭,比如花艺人在商场角落年复一年安置插花。人的创造与善意,总会带来温情、希望,并在传递中收获奇妙的回馈。

书里还写到了曾经一起经历的旅行,其中很多细节我已想不起来,看到文字,才还原至丰富鲜活。这也充分说明了记录的意义,如果生命被遗忘俘虏,那么每一天的流逝则难免近于没有意义的重复。

我喜欢的篇章,是后的《异乡人的西云院》,仿佛曲终奏雅,让人遐想此后的新乐章。西云院是我跟枕书多次去过的地方,院内花木葱茏,四时不绝,尤其是夏天的荷花,令人难忘。我从未留心院内的石像,而枕书偶然发现一尊石像下面的台石刻着“杏山王鞬南”、“大明国”等字。之后她翻检各种资料,搜集到这位明人在京都生活的寥寥几条记录。从中大略可知王鞬南是一名医生,明末自福建渡海来日本,在京都继续行医,很受人敬重。他在京都大约生活了十二年,后葬在西云院。

他为什么来,为什么没有回故土,又如何辞世,这些问题,都无从得知。西云院本就是

在历史中被裹挟至此的朝鲜人所创,后来也专门收留来自中国、朝鲜的亡魂。我们熟识的在京都的友人每到春天,就会想念故乡的香椿。我们也叹息过日本人居然不大吃杨梅和丝瓜,不知在京都生活过的这位福建医生是怎样面对异域风物、故国之思?异乡人总是“在”而“不属于”某地,同时他所“属于”的地方,又在世事推移中无法返回。全球流动的今日,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益成常态。终,这种天长日久的悬置和抽离,反倒成为了身之所托,心之所寄。

向虚无处求实在,在无着落处得真意。就好像梦中听见“扑”的一声,想是瓶中牡丹凋谢,醒来果然如此。



导语摘要

“书问”者,书信也;“书问”者,问书也。2012年至2021年,跨越十载,在作者从游学之地京都寄回故乡的信札里,四时更迭,人事代谢,但不变的是她对书的热爱与对知识的痴迷。此番收录的四十一通信札,见证了作者读书、买书、访书乃至写书始终如一的热忱。



作者简介

苏枕书,江苏南通人,热爱书籍与自然。已出版《京都古书店风景》《京都如晤》《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等作品多部。



目录

序 


壬辰年 二〇一二年


奈良的晚上


癸巳年 二〇一三年


东京巡礼


丙申年 二〇一六年


框内,框外?


南纪旧闻


诱我如痴几上书


丁酉年 二〇一七年


纸之话


读十砚山房傅增湘旧藏


读书漫游


朝鲜藏书印


春季书市


“别的慰解”


杏雨书屋之行


缓缓归


天理大学观书记


戊戌年 二〇一八年


节分祭前夜


东大寺的礼物


溶溶春水浸春云


牡丹坠落的清晨


春季古书市日


乱买书


风景此处佳


秋夜忆南山城


岁末得书


己亥年 二〇一九年


梅雨薰风翻书页


宁乐之游


怀人书


庚子年 二〇二〇年


非常时期


春蔬之味


莫名其妙结束的非常时期


解封以后


车中闲语


南腔北调


药用与饮食


古书店与藏书印


小城奇遇


万山不隔中秋月


久违的书市


山鸟不知名


海东琴事说琴山


辛丑年 二〇二一年


梅信到窗前


异乡人的西云院


后记



内容摘要

“书问”者,书信也;“书问”者,问书也。2012年至2021年,跨越十载,在作者从游学之地京都寄回故乡的信札里,四时更迭,人事代谢,但不变的是她对书的热爱与对知识的痴迷。此番收录的四十一通信札,见证了作者读书、买书、访书乃至写书始终如一的热忱。



主编推荐

苏枕书,江苏南通人,热爱书籍与自然。已出版《京都古书店风景》《京都如晤》《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等作品多部。



媒体评论

每次提到京都,就想起在京都的枕书,想起枕书笔下的京都。枕书的文字有灵性,有品位,美好且执着。古人所云“从吾所好”,用在这册《书问京都》是合适了。——止庵(作家、学者)

再一次,苏枕书把既熟悉又陌生的美好京都讲述给我们,令我们沉醉在她的书页间。——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