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7.1 5.4折 ¥ 8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迟福林 著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76397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264931
上书时间2024-11-02
把握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的客观趋势,全面促进消费,是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是我国赢得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务实推进消费导向转型下的结构性改革,破解制约消费潜力释放、消费结构升级的结构性矛盾。未来5-10年我国消费的增长趋势如何?消费结构将发生哪些重要变化?消费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扮演何种角色?全面促进消费面临着哪些结构性矛盾和改革任务?对此,结合以往的研究,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需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中国消费》为主题形成2020-2021年度改革研究报告,对上述问题做出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中国消费》对我国消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了全面分析,准确把握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为新发展阶段如何有效扩大内需,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迟福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山东、海南等地方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多家高等院校的特聘教授。
多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出版中英文专著四十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八百余篇,形成研究报告七十余部,提交了大量政策建议报告,在决策和实践层面产生积极影响。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15年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
前言
总论 消费新时代的中国
“十四五”是我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个五年,也是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的重要五年。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赢得我国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客观把握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的大趋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消费。要务实推进消费导向转型下的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一、消费新时代的主要趋势
二、消费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消费导向转型下的结构性改革
章 全球消费市场
进入消费新时代,作为14亿人的大国,我国仍是全球成长潜力的新兴消费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坚持扩大内需,全面促进消费,进一步做实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中长期的战略选择。
节进入消费新时代
一、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二、新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
三、新消费人群形成
四、新消费理念普及
五、进入消费新时代的推动力
第二节疫情冲击下的消费
一、2020年:消费受到疫情严重冲击
二、疫情未改变消费长期增长趋势
第三节“十四五”: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一、消费市场持续增长
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三、我国将成为全球消费市场
第二章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
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的亮点在于14亿人的消费结构正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升级的趋势和特征十分明显。“十四五”时期,我国步入服务型消费社会。消费结构升级是一场深远的革命,意味着全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新消费和新业态将不断涌现。
节以服务型消费为主的升级
一、物质型消费占比下降
二、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
三、服务型消费占比不断上升
第二节走向服务型消费社会
一、走向服务型消费社会的趋势
二、服务型消费的增长空间
三、“十四五”:基本形成以服务型消费为主的消费新结构
第三节服务型消费社会的深刻变革
一、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三、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
第三章城市拉动消费
改革开放初期,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我国城市承载了较多的生产功能。进入消费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演进呈现新的时代特征。城市承载的消费功能逐步增强,能够有效集聚人口的消费型城市逐步崛起。人口和消费向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集聚的特点日益突出,我国有望涌现一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节城镇化进程与消费升级的融合
一、消费升级与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拉动消费升级
三、消费功能和消费承载力影响城市竞争力
四、国内城市竞相培育消费新业态
第二节城镇化的消费增长空间
一、城镇化仍处于加速发展区间
二、城镇化带来巨大消费与投资需求
三、城镇化形成公共消费的巨大规模效应
四、城镇化引致的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第三节大城市和都市圈成为消费中心
一、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新趋势
二、都市圈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风向标
三、区域一体化推动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发展
第四节城镇化与消费升级的国际影响
一、追求国际品质商品与服务的新兴大国
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崛起
三、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第四章全面促进农村消费
2019年底,我国拥有5.5亿农村人口,即使15年后城镇化进程到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农村人口数量仍将有3.5亿人左右。随着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消费加速升级,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仍有较大市场空间。电子商务加速覆盖农村,全面促进农村新型消费既有利于激活农村消费,又有利于促进城乡消费市场融合。
节农村是一个消费大市场
一、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农民群体
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三、农村是一个成长中的消费大市场
第二节农村消费的悄然变化
一、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提挡升级
二、农村居民公共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三、农村居民新型消费较快增长
第三节全面促进农村新型消费
一、要素下乡为全面发展农村新型消费提供重要条件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新型消费
三、以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四、以数字消费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第五章消费催生产业变革
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消费对产业结构变革的牵引作用和对投资结构的引领作用日益提升。未来5~10年,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有效发挥消费牵引作用,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形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形成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格局。
节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变革的良性互动
一、产业结构升级伴随消费结构的演进
二、服务型消费新趋势催生服务业发展新业态
三、2025:服务业占比将达到60%左右
第二节服务型消费推动服务型制造
一、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
二、服务型制造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服务型制造将进入较快发展期
第三节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科技变革
一、消费结构升级为科技变革提供应用市场
二、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
三、重构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以智能制造赢得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
第四节绿色消费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一、绿色消费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二、加快新能源革命进程
三、绿色消费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第六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突出,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当前,14亿人的消费大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优势,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在充分发挥14亿人消费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二、服务型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回升·
第二节消费导向转型的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
二、产业结构变革: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
三、产业链变革:消费结构升级引领产业链走向中高端·
第三节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恢复·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步趋于稳定·
三、消费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四节消费导向的经济增长是个大趋势·
一、消费既是增长的动力,更是增长的目的·
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一个客观规律·
三、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
第七章消费导向转型下的结构性改革
推进消费导向转型,涉及经济领域重大关系的再平衡,涉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这需要深化以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需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注重需求侧改革,在有效应对疫情短期冲击的同时,形成中长期消费潜力释放的长效机制;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显增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节推进消费导向转型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推进消费导向转型
二、消费导向转型带来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三、消费导向转型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
第二节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的利益结构调整
一、消费导向转型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现实性凸显
二、2035: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将提升至55%左右
三、以调整财产关系为重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四、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节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一、增加公共消费的现实性增强
二、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助推消费升级
三、全面促进农村公共消费
四、扩大重点领域公共消费
五、以公共消费为重点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四节形成消费潜力释放的动力机制
一、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现实需求
二、把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
三、推进需求侧管理与需求侧改革
四、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深化市场监管变革
第八章中国消费: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利好
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有潜力的新兴市场,是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未来10~15年,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开放,不仅能够有效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能,也将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不仅为我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提供更大空间,也将有利于全球分享我国改革开放的红利;不仅成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的重要力量,也将对大国关系的调整及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积极影响。
节全球的服务业市场
一、服务业市场扩大开放的重要进展
二、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带来巨大投资空间
三、我国将成为全球的服务业市场
第二节全球的服务贸易国
一、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二、服务贸易的优质发展
三、我国将成为全球的服务贸易国
第三节海南自贸港:打造全球的免税购物基地
一、以打造全球的免税购物基地为重要目标
二、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全球分享中国14亿人消费的新平台
三、以消博会为契机完善免税购物服务体系
第四节消费导向转型下的制度型开放
一、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程
二、消费导向转型倒逼制度型开放
三、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消费导向转型的重大任务
四、以制度型开放推动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
第五节中国消费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利好
一、中国消费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消费将助推全球消费市场复苏
三、服务贸易市场蕴含全球经贸合作新机遇
四、14亿人消费与数字技术融合释放巨大创新动能
五、中国消费:改善大国经贸关系与推动区域经贸合作的重大利好
把握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的客观趋势,全面促进消费,是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是我国赢得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务实推进消费导向转型下的结构性改革,破解制约消费潜力释放、消费结构升级的结构性矛盾。未来5-10年我国消费的增长趋势如何?消费结构将发生哪些重要变化?消费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扮演何种角色?全面促进消费面临着哪些结构性矛盾和改革任务?对此,结合以往的研究,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需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中国消费》为主题形成2020-2021年度改革研究报告,对上述问题做出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中国消费》对我国消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了全面分析,准确把握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为新发展阶段如何有效扩大内需,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迟福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山东、海南等地方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多家高等院校的特聘教授。
多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出版中英文专著四十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八百余篇,形成研究报告七十余部,提交了大量政策建议报告,在决策和实践层面产生积极影响。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15年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
《中国消费》一书对我国消费新时代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阐述,系统提出了全面促进消费的一系列观点,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提出了前瞻性、战略性的对策建议,对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 魏礼群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消费》一书提出以全面促进消费赢得我国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务实推进消费导向转型下的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对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要启示,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 宋晓梧
《中国消费》对我国消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了全面分析,准确把握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为新发展阶段如何有效扩大内需,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卓元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消费》一书鲜明地提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紧扣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对消费导向转型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常修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