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49.13 6.3折 78 全新

库存9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戴伟思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12755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29252279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在1846 年至1848 年之间,一次非同寻常的航行创造了一项纪录,至今未被改写。一艘名为“耆英号”(Keying)的中国船成为艘——也是一艘——自行从中国出发经好望角驶入北大西洋的中式帆船。同时,它也是有史以来首艘既抵达了英国又造访了美国东海岸的中国建造的船。

上述史实并不广为人知,本书旨在阐述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

这次航行由一群香港投资人组织,他们中有些人后来成了香港一些主要机构的创始人。执行航行任务的船员东西方混杂,其中一小部分是英国高级船员和水手,大部分是广东水手及其船长。随同航行的还有少许乘客,包括一些投资人、一名真伪莫辨的五品文官、一名画师,甚至还有一名裁缝、一名道具商人和一个有名的戏班子。由于天气和帆船性能的双重原因,这艘船不得不折向美国东海岸,分别在纽约和波士顿停留,经历多起船员闹事分裂事件之后,这艘船终抵达伦敦。

这是经证实驶入过大西洋并抵达美国和欧洲的中式帆船。其目的既非科考也非探险——此二者乃19 世纪非商业非战斗航海活动的主要目的——而具有典型的香港特色:它是一项商业策划,意在通过向游客展示船员们在甲板上的生活场景以及甲板下面船舱内收集的古怪的中式物品来赢利。它是一个超前的主题乐园。

这艘帆船完成了它的航行,就此而言算是成功的。不过航行过程非常缓慢,它临时绕道美国,再加上船员间发生纠纷以至于在纽约对簿公堂,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它的航程的拖延。预期4~6 个月的航程实际花费了15 个月。而在伦敦,一项我们如今或许认为过于冒险的商业计划让整个项目每况愈下。因此,本书也讲述了该次航行在1848 年至1855 年的后续发展。到了冗长的结局后,除仅存的几位船员散佚于历史记录,这艘帆船几乎完全被人们忽视了,在利物浦对面默西河的泥滩上屈辱地走到了生命尽头。

“耆英号”的故事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随着时光流逝,这两点几乎都模糊到难以辨认,因为在漫长的19 世纪,无论在西方世界还是在中国,人们生存和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导致这一段历史插曲几近湮没。



导语摘要

1846年12月,一群英国投资人购入一艘中式帆船,并以签署《南京条约》的时任两广总督耆英的名字命名。该船在广州和香港招募了中国船员与欧洲船员,并装有供流动展览用的形色色的中国物件,计划从香港驶往伦敦大赚一笔。“耆英号”的航程一波三折,途中问题不断,更意外地抵达了大西洋的彼岸——波士顿和纽约,并因拖欠船员的工资而在纽约对簿公堂。在经历了多起船员分裂事件后,它终于在1848 年抵达伦敦,在泰晤士河畔公开展览至1853 年。之后,它在被拍卖后被拖送至利物浦,*终被拆毁。作者通过现存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对该船结构、船员和航程进行了深入调查,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曲折跌宕的航海和商业故事。



作者简介

戴伟思(Stephen Davies),曾在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务多年,后进入香港大学任教,教授历史和政治学,并在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担任电视演讲人。2005年出任香港海事博物馆首任馆长,2011年被法国授予 “海洋功勋”荣誉骑士勋章,后成为中国船舶建造公司的首位研究员。他还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撰写了一千多篇文章及数十本著作,大部分以历史和海事为主题,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历史、政治理论、考古、造船等方面。戴伟思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局限在图书馆里,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曾驾驶一艘1150米长的单桅帆船航行8万多千米,并利用自己的经验撰写了红海和东南亚的游艇自驾指南。现为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科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目录

导论:东洋西洋,景象有别/ 1  


香港码头一瞥/ 4


传统中国船只/ 6


西方船只/ 8


舰船不同,管理迥异/ 9


驾蒸汽轮驶向未来/ 11


将至:横帆舣装/ 12


为何“耆英号”看上去大不相同:造船工艺大相径庭/ 14


无情的目光/ 23


野心勃勃的航海者/ 29


中式帆船的世界/ 31


审视“耆英号”/ 35


 


部分“耆英号”的旅程/ 39


章 起因、采购、出航/ 41                                                      


其船其谋/ 41


投资人/ 46


中国船?英国船? / 53


项目花费/ 56


黄埔船员,香港船员/ 63


准备起航/ 66


第二章 船名由来/ 75


第三章 船员,以及前往纽约的航程/ 86


下定决心,则万事俱备/ 86


段航程/ 101


起初一帆风顺/ 101


行进缓慢,问题浮现/ 110


第二段航程/ 117


依旧迟缓/ 117


风力微弱,船底附着/ 126


帆船的转向系统/ 130


中式帆船的性能/ 135


在圣赫勒拿岛/ 140


第三段航程/ 142


慢上加慢/ 142


船员制度对比/ 146


蜗行牛步,驶向西北/ 151


果断抉择/ 152


第四章 停留纽约,遭遇麻烦/ 161


抵达/ 161


娱乐大众/ 169


“耆英号”被自己的船员扣押/ 171


就灯塔税上诉国会/ 183


体察背景/ 185


一艘帆船,两种管理/ 187


第五章 后一段航程——驶向终点/ 194


离开纽约/ 194


逗留波士顿/ 200


横渡大西洋/ 205


遭遇风暴,海上维修/ 208


抵达英吉利海峡/ 212


评价“耆英号”的表现/ 214 


第六章 旅程终点:停驻伦敦/ 219


第七章 残局/ 229


“耆英号”的后时光/ 229


船员的命运/ 239


查尔斯·凯利特/ 239


中国船员与中国帆船/ 244


销声匿迹/ 250


 


第二部分 就船论船:类型、建造及性能/ 255


第八章 “耆英号”是什么样的船? / 257


第九章对 “耆英号”可能形状的再评估/ 277


第十章 “耆英号”的尺寸与形状/ 289


第十一章 它能开多快?/ 306


 


第三部分 历史的废料场/ 315


第十二章航程终结/ 317


 


附录“耆英号”的画像/ 325


索引/ 342



内容摘要

1846年12月,一群英国投资人购入一艘中式帆船,并以签署《南京条约》的时任两广总督耆英的名字命名。该船在广州和香港招募了中国船员与欧洲船员,并装有供流动展览用的形色色的中国物件,计划从香港驶往伦敦大赚一笔。“耆英号”的航程一波三折,途中问题不断,更意外地抵达了大西洋的彼岸——波士顿和纽约,并因拖欠船员的工资而在纽约对簿公堂。在经历了多起船员分裂事件后,它终于在1848 年抵达伦敦,在泰晤士河畔公开展览至1853 年。之后,它在被拍卖后被拖送至利物浦,*终被拆毁。作者通过现存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对该船结构、船员和航程进行了深入调查,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曲折跌宕的航海和商业故事。



主编推荐

戴伟思(Stephen Davies),曾在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务多年,后进入香港大学任教,教授历史和政治学,并在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担任电视演讲人。2005年出任香港海事博物馆首任馆长,2011年被法国授予 “海洋功勋”荣誉骑士勋章,后成为中国船舶建造公司的首位研究员。他还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撰写了一千多篇文章及数十本著作,大部分以历史和海事为主题,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历史、政治理论、考古、造船等方面。戴伟思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局限在图书馆里,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曾驾驶一艘1150米长的单桅帆船航行8万多千米,并利用自己的经验撰写了红海和东南亚的游艇自驾指南。现为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科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