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74.58 6.8折 258 全新

库存7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建德 著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29983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58元

货号27877277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推荐序:奇人,奇书,奇问    我认识李建德是在中国演化经济学会的年会上。他头发灰白、身板笔直、说话铿锵有力。我一问,方知他比我还年长三岁,今年已是七十有七了。    说他是奇人,奇在年长童心。别人都是退休安享晚年的年龄,他却还在经济学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领域奋发耕耘,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奇在他经历曲折。李建德上大学时就对理工科感兴趣,却被分到农经系。读《资本论》上瘾,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却被打成“反革命”坐牢,依然对资本论的兴趣不减。别人看来,他应当是伤痕文学的典型人物,他却是用逻辑和科学批评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批评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结论竟然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第三奇在他的研究方法,既不是时髦的新古典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也不是正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是用前沿的认知心理学、脑科学和神经经济学,来分析经济学基本的原理和逻辑问题,重新分析黑格尔、马克思、波普尔、哈耶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人自觉在跨学科的研究上走得够远,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问题都有所涉猎。但是,用前沿和未成熟科学如脑科学这样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古老的哲学经济学问题,还真是头一次看见有严肃的学者去做。更令人惊异的是,做这种尝试的竟然是年过七十、身居学术边缘地带的中国学者。这得有多大的定力!    说他是奇书,一是因为他的写作风格,接近黑格尔、马克思、波普尔,而非目前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数理经济学。里面没有数据和数理模型,但是逻辑清清楚楚,令我想到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此种经济学的研究风格,连亚当·斯密也没有如此逻辑清楚,只能是受马克思的感染。二是他的内容几乎涵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所有方面,其框架之宏大,在经验主义传统的中国实属罕见。如果读的不是中文,我会以为作者是爱好哲学、喜欢构造庞大体系的德国人。三是在目前经济学的分类体系里无法界定他的类别,既非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也不像是制度经济学,是否可以成为逻辑经济学?四是他的研究方法,并非关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自娱自乐,而是观察时务,深研案例。他设计的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创生方案,在方法上和实践上,都超越孟加拉国小微信用银行的方案,让我拍案叫绝,全力向国内金融主管部门推荐。所以,他的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是柏拉图式的象牙塔研究。    说他是奇问,是我把他的工作,归纳为一个方法论问题: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如认知科学和复杂科学的研究,能否回答经济学的基本难题?例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议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信念有无科学基础?    我目前对神经元经济学还涉猎不深,对李建德的成果还不能下结论。据我所知,目前神经元经济学和复杂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性的探索,还未涉入经济学政策的争论。国内外至今少有人用新兴交叉学科的进展来探索经济学没有解决的基本问题。例如,复杂科学在演化经济学的应用,有人用分岔、突变、相变、涌现、序参量这样的科学概念,来描写东欧的转型和苏联的瓦解,也有人用复杂科学的方法来理解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稳定机制,都属于解读哲学上“量变引起质变”的科学模型,但是没有人尝试过把神经元与复杂科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上升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大脑”这样的哲学高度。    如果评价李建德的方法论,我认为他的特点,是高度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使命感,即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他坚定地支持马克思,而否定哈耶克。李建德的出发点,不是阶级斗争论,而是科学方法论。    第二是接受马克思的信念,要用科学来取代哲学,把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置于科学而非哲学的基础之上。如果成功,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当改名为马克思经济学,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要接受实验,包括历史实验的检验。苏联瓦解以后,重新恢复马克思经济学在知识界的信心,是一个极具勇气的理论创新。    第三,是难得的中国学者以平等心态来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大家,左右对立的马克思和哈耶克,在研讨中又不失科学的客观性和对话的严谨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界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失去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超出马克思和列宁的预期。但是至今中国理论界没有发展出系统的理论,来提高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李建德的探索勇气,回到马克思的初心,即从哲学、科学、逻辑上探索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时俱进地引入演化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和复杂科学的进展来更新经济学的探索,后从微观机制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论证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合理机制,从认知经济学的角度反驳了哈耶克对社会主义可行性的质疑。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目前在中国与西方,当属西方所谓的异端经济学界敢吃螃蟹的人。我写这段话的时候,正好传来英国公投脱欧的消息。英国是亚当·斯密的故乡,自由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马克思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和资本论的地方。大英帝国的衰落史,见证了英美模式的衰落,也是哈耶克预言失败的见证。李建德能够平心静气地批评马克思和哈耶克的逻辑漏洞,需要的不仅是政治勇气,而且是学术根底。在这点上,李建德走在我们这一代经济学家的前面。    我愿意在这里挑战下一代的经济学学子,假如你有攻占经济学基础的雄心和勇气,假如你对付目前经济学的主流课程游刃有余,那不妨来试读李建德的呕心力作,测试一下你的逻辑分析和科学直觉,能否来一次经济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及脑科学的对话。无论你赞成还是批评李建德的著作,我相信你都会大大增加对经济学问题、经济学逻辑和经济学方法的兴趣,从而摆脱西方中心论的限制,走向全球化、信息时代、多元视角的新经济学。    中国的学术传统,写序言当然要美言作者的努力。但是,作为用复杂科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物理学家,我也有责任提出我不理解的问题,向李建德求教。我觉得李建德对社会主义和科学的信念,可能高估了波普尔要求科学理论可以证伪的能力,低估了社会经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哲学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困难。    我个人以为,李建德对哈耶克的批评是相当有说服力的,因为劳动分工虽然导致个人层次上的知识分离,但是由此来否定人类计划的可能性是错误的。现代的摩天楼、铁路、登月飞船、卫星导航,以及秦始皇的郡县制、英格兰的中央银行、普鲁士的义务教育和福利系统、美国的联邦制和托拉斯,哪个不是人类设计的经济组织和政治制度?渐进自发组织和关节点的顶层整合是互补而非对立的演化机制。如今,跨国公司的力量超过中小国家,跨国公司内部的计划程度,远超苏联的计划经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的订单生产,大大提高了市场经济的计划成分。所以,李建德指出,认识论不是列宁简单理解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而是神经元基础上构造的认识世界的模型。现代复杂科学和整体论的思维,在个人分立知识的基础上,有构造“社会大脑”的可能。这是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大贡献。    我的保留意见是,李建德忽视了“瞎子摸象”意识到的认识的复杂性和渐进性。在多元竞争的开放社会和共生演化的过程中,“社会大脑”(=社会共识)的演化未必是均衡论的收敛过程,而可能是非均衡论的发散过程,也就是可能出现几个社会大脑竞争共存的格局。个人在选择社会大脑的时候,依然不能避免哲学倾向的指导。换言之,无论是原子论、神经元论、演化论还是复杂科学,都不能断言科学将会取代哲学倾向或宗教信仰。否则,我们无法理解,当代科学与宗教同时兴盛的“怪象”。因为,任何时代的科学都只是相对真理,对复杂世界的把握永远具有局部、近似的性质,从而永远无法消除几家竞争的格局。    在这个意义上,李建德从“等价交换”和“互利双赢”原则出发,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也带有科学假说的性质。因为“等价交换”和“供求关系”一样,潜在的价值和供求无法直接观察测量,它们和中医的阴阳概念一样,只是隐变量。国际分工是不平等的,美国垄断高科技的领域,不可能有等价交换,例如中国企业购买芯片受西方禁运的限制,不得不付出不合理的高价。考虑交易成本的复杂性,只增加剩余价值的测算困难,却不足以否定剩余价值存在的理由。剩余价值是分工和剥削的经济基础,是显而易见的直觉,因为“资本家无利不起早”。新古典经济学的优化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相比,完全是违背常识的。因为优化的结果是利润率为零,哪家企业可以生存?哪个资本市场能接受零回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纯属线性数理模型构造的“空想资本主义”。    但是,马克思要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测量剩余价值,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马克思忽略了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平衡,在全球开放竞争的格局下,只考虑分配不考虑国际竞争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而才成为西方经济学批评的对象,而在指导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上的实际效果,也是值得探讨的。从方法论上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演化论的,但是经济学的等价交换和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又是均衡论的概念,和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共同之处,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因为直到20世纪70年代,物理学才发展出描写非线性非均衡的数理模型,用来理解生命起源,我们到20世纪80年代,才运用非平衡态物理学的方法,逐一破解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难题。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老牌工业革命国家英国会输给后起的德国、苏联和美国,为什么苏联瓦解而中国崛起,技术革命和产业的新陈代谢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在开放竞争和产业代谢的条件下,只有成熟产业可以测量产业平均的劳动时间和经济效率,极具不确定性的新兴技术或衰老产业的经济前景都无法预测,如何能测量可持续的经济效益,谈论可能湮灭或淘汰的产业平均劳动时间有何意义?反倒是观察到的“农村包围城市”,比生产力发展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有更多历史案例的支持。换言之,老子和孙子的自然辩证法,比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思维辩证法,更符合历史的实际。当然,要把中国人的智慧改造成西方可以理解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就得超越李建德目前已经达到的高度了,那就是,要超越马克思和哈耶克,还得整合老子和孙子的方法论。    我们期待李建德初吃螃蟹的尝试,将来能带动一代年轻人来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学视角,并融入世界学术之林,成为新世纪的思想盛宴!    也期待中国的出版界和理论界,能鼓励李建德这样的原创性探索。在开放竞争的时代,有争议才有新意。有百家争鸣,才能使中国学术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本人愿意和李建德分享探索的风险与快乐!                                                   陈平                                                   2016年5月11日,初稿于上海南翔浏翔花苑                                                   6月24日修改于武汉,闻知英国脱欧之后                                                   2018年11月4日定稿于上海南翔

导语摘要
 《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以认知科学的历史观为基础,从中导出了联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联结的四个结论。一是开放式地重新定义了存在、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使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命题既是认知科学的结论,又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规则。二是讨论了个体的意向性信念是大脑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涌现,而个体信念则是制度的基础,从而直接对接了认知科学与制度经济学。三是分析了人类文明的*源头是个体的理性建构,并由充分自信的理性主体敢于付诸实践地创建,这不仅为人类文明的演化提供了认知科学的解释,也颠覆了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四是发现了哈耶克“知识的分立”的神经元网络结构基础,彻底破除了哈耶克个体主义方法的认知基础。作者进而分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批评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元论,论证了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李建德,曾用名彭建德,汉族,无党派。祖籍广东,1941年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农业经济系。曾在江西遂川县的乡镇基层工作16年,1980年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招聘考试成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993年7月调入江西财经大学,历任该校的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2003年受聘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终身教授,制度经济研究所所长,于2013年退休。大学期间立志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曾以《资本论》为样板,以生产资料公有与劳动力私有这对基本矛盾为主线,对社会主义各基本经济学范畴逐一展开分析。改革开放后,开始探寻如何解决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诸基本问题,逐步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直至制度经济学等领域拓展,并于2000年出版《经济制度演进大纲》。至2003年,累计发表成果170余项,210余万字,得到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5次。而后向演化经济学、合作经济学和作为社会科学基础的认知科学等学科拓展。

目录
 导言

第1章 个体认知与社会意识


1.1 个体意识


1.1.1 外在感觉


1.1.2 内在感觉


1.1.3 自我意识


1.1.4 认知模式


1.2 个体认知


1.2.1 行为决策


1.2.2 意识与非意识


1.2.3 学习


1.2.4 语言


1.2.5 思想自由


1.2.6 存在决定意识


1.3 社会意识


1.3.1 认知他人


1.3.2 共有意识


1.3.3 社会大脑


1.3.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2章 认知科学的历史观


2.1 元规则


2.1.1 科学研究纲领


2.1.2 元规则


2.1.3 元规则的意义


2.2 硬核的结构


2.2.1 排除哲学命题


2.2.2 多层次分析


2.2.3 小心求证


2.2.4 建构与演化


2.2.5 因果与复杂性


2.3 外围保护带


2.3.1 在实践中调整


2.3.2 吸收一切文明成果


2.3.3 回应学科的发展


2.4 科学研究纲领的深化与退化


2.4.1 劳动价值论尚需完善


2.4.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待深化


第3章 稀缺及其适应


3.1 稀缺


3.1.1 稀缺的普遍性


3.1.2 稀缺的相对性


3.2 适应性行为


3.2.1 适应的行为模式


3.2.2 达尔文过程Ⅰ


3.2.3 达尔文过程Ⅱ


3.2.4 表现型


3.3 动机与目标


3.3.1 自利与利他


3.3.2 需要、偏好与效用


3.3.3 幸福


3.3.4 使用中物品的性质


3.3.5 平等


3.4 实现适应的方式


3.4.1 理性


3.4.2 小结:人与物之间关系


第4章 生产、分工与制度


4.1 生产与分工


4.1.1 生产与技术


4.1.2 分工及其涌现


4.2 制度


4.2.1 制度的功能


4.2.2 制度的形式


4.2.3 制度与自由


4.3 制度的单元与分类


4.3.1 制度分析中的单元


4.3.2 制度的分类


4.4 达尔文过程Ⅲ


4.4.1 生产、分工与制度的共生演化


4.4.2 三个达尔文过程的共生演化


4.5 文化决定论及其案例研究


4.5.1 文化决定论


4.5.2 区域性产业文化:以中童为例


4.5.3 社会文化:以缠足习俗为例


第5章 制度的分析方法


5.1 成本收益分析


5.1.1 制度分析史概要


5.1.2 交易费用与制度成本


5.1.3 收益成本分析


5.1-4 制度比较分析


5.2 博弈分析


5.2.1 博弈论与制度


5.2.2 从博弈论到认知科学


5.2.3 行为经济学


5.3 演化分析


5.3.1 经济学的非历史倾向


5.3.2 从重复博弈到随机稳定


5.3.3 演化中的理性


5.3.4 人类行为的两重性


第6章 自然界的演化及启示


6.1 宇宙的演化


6.1.1 关于宇宙的理论


6.1.2 从大膨胀到行星形成


6.2 生物的演化


6.2.1 化学时代与信息时代


6.2.2 原细胞、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


6.2.3 植物的演化


6.2.4 动物的演化


6.3 演化是普遍规律


6.3.1 生物演化论


6.3.2 自组织理论


6.3.3 社会演化的历史验证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以认知科学的历史观为基础,从中导出了联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联结的四个结论。一是开放式地重新定义了存在、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使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命题既是认知科学的结论,又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规则。二是讨论了个体的意向性信念是大脑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涌现,而个体信念则是制度的基础,从而直接对接了认知科学与制度经济学。三是分析了人类文明的*源头是个体的理性建构,并由充分自信的理性主体敢于付诸实践地创建,这不仅为人类文明的演化提供了认知科学的解释,也颠覆了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四是发现了哈耶克“知识的分立”的神经元网络结构基础,彻底破除了哈耶克个体主义方法的认知基础。作者进而分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批评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元论,论证了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

主编推荐
 李建德,曾用名彭建德,汉族,无党派。祖籍广东,1941年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农业经济系。曾在江西遂川县的乡镇基层工作16年,1980年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招聘考试成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993年7月调入江西财经大学,历任该校的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2003年受聘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终身教授,制度经济研究所所长,于2013年退休。大学期间立志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曾以《资本论》为样板,以生产资料公有与劳动力私有这对基本矛盾为主线,对社会主义各基本经济学范畴逐一展开分析。改革开放后,开始探寻如何解决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诸基本问题,逐步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直至制度经济学等领域拓展,并于2000年出版《经济制度演进大纲》。至2003年,累计发表成果170余项,210余万字,得到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5次。而后向演化经济学、合作经济学和作为社会科学基础的认知科学等学科拓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