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典名选丛书 大家读孟子
  • 名典名选丛书 大家读孟子
  • 名典名选丛书 大家读孟子
  • 名典名选丛书 大家读孟子
  • 名典名选丛书 大家读孟子
  • 名典名选丛书 大家读孟子
  • 名典名选丛书 大家读孟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典名选丛书 大家读孟子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9.17 4.2折 69 全新

库存5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子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ISBN9787805547497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29240736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怎样读《孟子》

《孟子》一书为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等人编订,主要记录孟子游说诸侯及与时人、弟子的问答,体例上则有意模仿《论语》,往往根据某一主题对内容进行编排,但并不严格。故阅读《孟子》,除了逐字逐句地细读外,还有两条线索值得关注,一是时间线索,二是思想线索。《孟子》一书主要记载孟子的思想,但孟子的思想不是书斋中的沉思、玄想,而是在游说诸侯的实践中的宣教、主张,是对一个个具体现实问题的回应。孟子不是冥想的哲学家,而是充满济世情怀的行动者。故读《孟子》,就不能脱离历史,不能抽象地看待其思想,而应结合其生平活动,了解其言论、主张的具体情境,想见其精神气质、音容笑貌,这样才可以“知人论世”,真正读懂、理解孟子。
据谭贞默《孟子编年略》:“孟子四十以前,讲学设教;六十以后,归老著书。其传食诸侯当在四十以外。”大致反映了孟子的生平活动。孟子为邹国人,其游说诸侯应当是从邹穆公开始的。故学者认为,《梁惠王下》2.12“邹与鲁鬨(hòng,争斗)”章是孟子早期游说诸侯的记录。据该章,邹国与鲁国发生争斗,邹国的长官被打死三十多人,而邹国的百姓却在一旁见死不救,看热闹。这时孟子在邹国已有了一定的声望和影响,于是穆公便向孟子请教。周广业《孟子四考》说:“孟子之仕,自邹始也。时方隐居乐道……会与鲁鬨,有司多死者,公问如何而可?孟子以仁政勉之。”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孟子实际上是遇到了“人民为何不爱国”的问题。孟子认为不能以官吏甚至君主代表国家,国家的主体是民众,而非君主、官吏,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是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百姓的冷漠,责任在官吏,邹国的官吏平时缺乏仁爱之心,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现在算是得到报应。解决民众的“爱国”问题要靠“行仁政”,执政者只有执政为民,造福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民本、仁政是贯穿孟子一生的核心思想,仔细考察则可以发现,这些思想都是孟子在应对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孟子在邹国附近活动一段时间后,前往齐国。齐国是当时东方强大的国家,由于稷下学宫的设立,更是成为战国时期文化的中心。稷下学宫兴办于桓公田午之时,在威王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宣王、湣王时为兴盛,到襄王、王建时逐渐衰落下来,及秦并六国、齐国灭亡而结束,前后大约经历了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由于稷下学宫采取多元并立,平等共存,争鸣驳难,融合发展的文化政策,当时的儒、墨、道、法、名、阴阳、小说、纵横、农家等各派著名人物,都曾登上稷下的学术舞台,奏出了一曲百家争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主要是在齐国稷下学宫进行的。孟子一生曾两次来到齐国,荀子也曾在学宫“三为祭酒”,稷下学宫对古代文化贡献可谓大矣!孟子次到齐国正值齐威王执政,可能由于当时孟子的影响还不够大,《孟子》书中未见其与齐威王的对话。不过,《告子》篇中所记载孟子与告子的论辩则发生在这一时期,孟子的言论多有不合逻辑之处,是其思想还未成熟的表现。孟子在齐国未得到重视,无法施展抱负,这时听说宋偃王欲行仁政(《滕文公下》6.5:“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于是前往宋国。孟子到宋国后,发现宋偃王身边多为奸佞小人,只有一位薛居州可称为善士,对宋偃王的仁政产生深深的忧虑。按照孟子的想法,“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仁政的动力在于君王的不忍人之心,而保证君主能够行仁政,就要在其身边安排大量的善士,对其劝诫、进谏,乃至影响、感化。故孟子一定程度上涉及规范权力的问题,孟子说:“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所说的“大人”是指有德、有位,与君主关系密切且得到君主信任的人,只有这些人能够影响国君,纠正国君的过错。但孟子一方面想规范、引导权力,另一方面可以凭借的力量又十分有限,在他那里,“仁政如何可能?”是一个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
孟子在宋国活动未果,不过却遇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滕文公。(《滕文公上》5.1:“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言必称尧舜,给后来的滕文公留下深刻印象。不久滕定公去世,滕文公即位,于是派人将已回到邹国的孟子接到滕国,协助其推行仁政,一时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不少人闻风而至。农家学派的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本来属于儒家的陈相被其学说所吸引,成为许行的门徒,《滕文公上》记载的孟子与陈相的辩论,即发生在这一时期。不过,孟子虽然有机会得君行道,但滕国只是一个小国,不久齐人在滕国附近的薛筑城,直接威胁到滕国。滕文公问该怎么办?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也无法回答,只能说勉强为善罢了。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意识到要推行仁政于天下,仅靠滕国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时孟子通过滕国的仁政实践已产生较大影响,于是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浩浩荡荡来到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时年孟子五十余岁。
孟子一到魏国,便受到梁惠王的接见,《孟子》开篇章即记录了二人相见的情景:“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由于涉及义利之辨,一开始便话不投机。除上面一章外,《梁惠王》还有四章记录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都是劝导其推行仁政。几年后,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孟子“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于是离开魏国前往齐国。孟子第二次到齐国,时值齐宣王执政。《孟子》一书明确记载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达十四处之多,另有一次虽只言“齐王”,但从内容看也应指宣王。另外像著名的“知言养气”章,记录的也是这一时期的事。孟子初到齐国时,与宣王的关系尚可,二人的对话态度和缓、气氛融洽,著名的有以宣王对牛的不忍之心,启发其推行仁政等。但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久,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国因燕王哙让国而发生内乱,齐国乘机出兵,很快攻下燕国,宣王向孟子请教:是否应吞并燕国?孟子从其民本立场出发,主张“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孟子这一看法实际是将人权置于主权之上,是中国古代版的人权高于主权论。不过孟子并不认为任何国家都有讨伐别国的权力,只有“天吏”也就是合法授权者才有资格征伐不道,救民于水火。但是齐国攻占燕国后,不仅不行仁政,反而“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完全违背了孟子的意愿,站在了燕国民众的对立面。于是孟子向宣王建议,尊重燕国人的意见,择立一位燕王,自己从燕国撤兵。但宣王没有听从孟子的建议及时撤兵,结果“燕人畔(叛)”,其他各国也出兵救燕,齐军因此大败。经历罚燕之事后,孟子对宣王大为失望,认识到他不是一个仁义之君,言谈中多有批驳、讥讽,常使“王顾左右而言他”。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决心离开齐国,当弟子充虞问其是否不愉快时,孟子回答:上天大概还不想平治天下,如果想平治天下,当今之世,除了我还会有谁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孟子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坚定的自信退出政治舞台,孟子的自信并非某种精神自慰,而是来自这样一种信念: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的发展必将是以民心、民意的实现为目的的,故政治必须符合人性,只有符合人性、维护人的尊严的政治,才是有前途的政治。这就决定了王道必定战胜霸道,仁义必定战胜强权。人类政治终必定回到仁政、王道上来,我的时代尚未到来,若到来,必定是仁政、王道的时代。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关于孟子的记载较为简略,后世学者往往根据《孟子》一书对其生平活动进行考订,清代学者在这方面做了较多工作,如周广业《孟子四考》、狄子奇《孟子编年》等,但作为古籍一般不好寻找。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有关于孟子生平的考证,值得重视。笔者与刘宝才教授合著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先秦卷》对先秦诸子的生平活动做了系统的考证,其中关于孟子部分已整理为《孟子行年考》(见本书附录),可参考。
概括一下,孟子游历诸侯的经历大致为:

        在邹国游历(四十岁左右)—次到齐国(齐威王执政)—到宋国(宋偃王欲行仁政)—在滕  
     国行仁政(滕文公行仁政)—到魏国(梁惠王执政)—第二次到齐国(齐宣王执政)—告老还家,著
    《孟子》。



导语摘要

自升格为经并列入“四书”,《孟子》就成为中国士人的教科书。它以富于文学性、思想性的文字记载,将孟子的语言技巧、性格气质跃然纸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令人信服的逻辑辩论,激励人心的浩然正气……娓娓道来立身处世的修养原则、人格品质、精神境界与治国理政的民本思想、仁政举措、圣王之道等,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产生了至深至著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名师梁涛教授耕耘孟子研究领域20余年,深入分析孟子的核心思想,阐释怎样读《孟子》及读《孟子》的现实价值,引领读者进入孟子思想的堂奥,真正读懂、理解孟子,冶炼自己成为大写的人。



商品简介

自升格为经并列入“四书”,《孟子》就成为中国士人的教科书。它以富于文学性、思想性的文字记载,将孟子的语言技巧、性格气质跃然纸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令人信服的逻辑辩论,激励人心的浩然正气……娓娓道来立身处世的修养原则、人格品质、精神境界与治国理政的民本思想、仁政举措、圣王之道等,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产生了至深至著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名师梁涛教授耕耘孟子研究领域20余年,深入分析孟子的核心思想,阐释怎样读《孟子》及读《孟子》的现实价值,引领读者进入孟子思想的堂奥,真正读懂、理解孟子,冶炼自己成为大写的人。



作者简介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孟子研究院秘书长,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研究,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2008)、《儒家道统说新探》(2013)、《“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2017)、《新四书与新儒学》(2020)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会科学奖。



目录

导读
一、孟子的生平事迹
二、怎样读《孟子》
三、孟子的思想学说
001 / 梁惠王上
〇义利之辨〇与民偕乐〇五十步笑百步〇为民父母〇仁者无敌〇天下定于一〇保民而王
030 / 梁惠王下
〇与民同乐〇推己及人〇交邻国之道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〇与百姓同之〇君之职责〇识才选贤〇汤武革命〇尊贤纳言〇尊民意,行王道〇弃王道,燕民叛〇仁政为民〇与民同心,共卫家国〇强为善〇保国之策〇尽人事,待天命
069 / 公孙丑上
〇王霸之辨〇知言养气〇以德服人〇仁政五策〇四端之心〇反求诸己〇与人为善〇立身处世
101 / 公孙丑下
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〇达尊有三〇为政之责〇燕可伐与〇怒批陈贾〇辞官去齐〇去齐宿昼〇三宿出昼〇舍我其谁
125 / 滕文公上
〇人皆可以为尧舜〇三年之丧〇恒产恒心〇劳心劳力〇一本二本
154 / 滕文公下
〇不见诸侯〇大丈夫〇出仕之道〇食功非食志〇使君为善〇攘邻之鸡〇距杨墨,放淫辞
173 / 离娄上
〇善法并重〇仁与不仁〇得失天下〇反求诸己〇天下国家〇为政不难〇仁者无敌〇得民心者得天下〇居仁由义〇仁道在迩〇大老归之,天下归之〇率地食人,罪不容死〇眸子不掩其恶〇男女授受不亲〇易子而教〇格君心之非〇论毁誉〇好为人师〇不重师道〇不告而娶〇仁义礼智乐
201 / 离娄下
〇先圣后圣,其揆一也〇为政之本〇君臣之道〇上行下效〇非礼之礼〇不为而有为〇言人之不善〇无过不及〇惟义所在〇赤子之心〇深造自得〇以善养人〇人禽之辨〇《诗》亡然后《春秋》作〇私淑孔子〇西子蒙不洁〇交友匡章〇尧舜与人同耳〇齐人有一妻一妾
224 / 万章上
〇封弟有庳〇以意逆志〇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〇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235 / 万章下
〇孔子集大成〇论交友〇交往之道〇出仕之道〇不见诸侯〇知人论世〇卿之职责
255 / 告子上
〇人性善恶〇人无有不善〇生之谓性〇仁内义外〇义内与义外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〇理义悦心〇苟得其养,无物不长〇一曝十寒〇舍生取义〇求放心〇首重本心〇不知养身〇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〇大体与小体〇天爵与人爵〇人有良贵〇仁胜不仁〇仁在乎熟〇为学之道
297 / 告子下
〇礼与食孰重〇人皆可以为尧舜〇义利之辨〇王霸之辨〇引君志仁〇今之良臣,古之民贼〇国家税制〇以邻为壑〇好善优于天下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〇教诲之术
319 / 尽心上
〇知天·事天·立命〇知命·尽道·正命〇求在我与求在外〇万物皆备于我〇众人之行〇论耻〇善与势〇尊德乐义〇豪杰之士〇佚道与生道〇所过者化,所存者神〇善政与善教〇良能、良知〇若决江河,莫之能御〇德慧术知〇品评人物〇人生三乐〇君子所性〇圣人治天下〇借物喻志〇利与善〇执中行权〇无为心害〇善始善终〇性之·身之·假之〇士不素餐〇士之职责〇窃负而逃〇居移气,养移体〇圣人践形〇施教五法〇行道之法〇在礼不答〇亲亲·仁民·爱物
356 / 尽心下
〇不仁者梁惠王〇春秋无义战〇尽信《书》,不如无《书》〇规矩与巧〇杀人之亲,祸莫大焉〇御暴与为暴〇以身作则〇利者与德者〇仁贤·礼义·政事〇仁得天下〇民贵君轻〇仁·人·道〇昭昭与昏昏〇性命之分〇人之六品〇距杨墨〇诸侯之宝〇扩充仁义〇善言与善道〇遵德俟命〇说大人,则藐之〇养心莫善于寡欲〇崇中道,恶乡愿〇道统之传


385 / 附录:孟子行年考
399 / 延伸阅读



内容摘要

自升格为经并列入“四书”,《孟子》就成为中国士人的教科书。它以富于文学性、思想性的文字记载,将孟子的语言技巧、性格气质跃然纸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令人信服的逻辑辩论,激励人心的浩然正气……娓娓道来立身处世的修养原则、人格品质、精神境界与治国理政的民本思想、仁政举措、圣王之道等,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产生了至深至著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名师梁涛教授耕耘孟子研究领域20余年,深入分析孟子的核心思想,阐释怎样读《孟子》及读《孟子》的现实价值,引领读者进入孟子思想的堂奥,真正读懂、理解孟子,冶炼自己成为大写的人。



主编推荐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孟子研究院秘书长,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研究,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2008)、《儒家道统说新探》(2013)、《“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2017)、《新四书与新儒学》(2020)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会科学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