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1.36 4.7折 ¥ 129.6 全新
库存22件
作者【美】罗伯特·M.波西格 威尔·杜兰特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31548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29.6元
货号29213031
上书时间2024-11-02
作者按语
本书内容均来自于现实生活。虽然出于修辞的目的,已经进行了很大改动,但请读者务必从本质上视其为事实。不过,不要将其与正统禅宗佛教徒修行的大量相关真实信息等同视之。书中关于摩托车的部分也并非十分准确。
愈成长,愈虚荣。这就是我,一个年近九十五岁的老人。到了这个年纪,我本应对沉默的艺术了如指掌,本应清醒自明,知道每个有学识的读者都已听过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和与之对立的观点。然而,我还是怀揣一颗忐忑之心,准备不计后果地告诉这个世界,或告诉亿万分之一的世界,我对万事万物的思考。这种做法格外荒谬可笑,毕竟到了我这个年纪,年轻时的做事方法或观点早已根深蒂固,几乎无法真正理解这个制造困扰的百变世界,而且还往往会从往事中寻找慰藉,或向家里寻求安全感。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写?好奇的读者来信,叫我谈谈对人类生命和命运这些永恒问题的看法,而这只是一个虚荣的借口。可事实上,撇开所有写作中的孤芳自赏,我之所以会写,主要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对于其他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我准备以非正式的方式,摒弃晦涩难懂的文字,在这个一只脚已跨进坟墓的年纪讲述我对那些终极谜题的感受。其实,在很多年前,我就曾不顾一切地在《哲学与社会问题》(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Problem,1917)、《哲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1926)、《转变》(Transition,1927)、《哲学的宫殿》(The Mansions of Philosophy,1929)和《论生命的意义》(On the Meaning of Life,1932)中阐述过这些问题。我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谜。生命是一条由看不见的源头淌出的河,奥妙无穷;生命是“由众多彩色玻璃组成的穹顶”,想来太复杂,说来太浅显。
然而,对和而不同的渴望是我永恒的动力。唯愿可以讲述出恢宏的经验和历史,用过往闪烁的光亮凸显未来,从混乱的感觉和欲望中发现意义,发现生命洪流的方向,从而多多少少控制这条洪流,这种永不满足且形而上学的欲望是我们这些问题人类的优秀品质之一。我们所了解的超出了我们的能力,也可以说,我们的能力胜于我们所了解的。
从贸然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到生命的车轮兜了个圈儿回到死亡为止,纵使徒劳,我们也要尝试了解整个人类。当我们从少年、青年、壮年步入老年,在经历人生的每一个年龄段期间,让我们正视哲学在形而上学、道德、政治、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并且让我们把渺小的步伐协调起来,环绕我们这个充满智慧的星球。这会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肤浅、陈词滥调和错误的影响,但这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接近我们复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更接近真理的全貌。
请不要企盼这里有任何新的哲学体系,亦不要期待任何惊天动地的思考。这不是来自哲人的神圣启示,而是一部人类的谦卑自白。书中的文章都很简短,其的自豪之处是其主题,而非深度和长度。如果你在这里发现了任何新颖的东西,那纯属偶然,或许还会令人遗憾。知识会增加,然而,智慧即便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进,却不能代代相传。我无法指导所罗门(智慧之王)。
所以,勇敢的读者,我要警告你们:阅读本书,请自担风险。可你的陪伴会带给我温暖。
——威尔•杜兰特
在《柏拉图对话集》中,斐德洛是一个爱好哲学的普通雅典青年。而在本书中,斐德洛重返人间。他曾经是学哲学的学生,同时也是教修辞学的教师,但是由于哲学理念与文化的世界观冲突,他终于因精神崩溃而住院。出院后,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开始了一场骑着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静。
这一回归自己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寻求“良质”,即东方哲学里的禅思,并用摩托车维修之道对其进行阐释而实现的。这便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名的由来。
与此同时,书中还批评了西方世界的二分法或二元论,如人文与科技、精神与物质、神秘主义与机械论、艺术与工业、心灵与机械、东方与西方等相对意识。
从1968年到1978年,威尔•杜兰特曾几次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自己正在写一本名为《落叶》的书。他说:这是一本不太严肃的书,是我对政府、生命、死亡与信仰的思索,我简单、公正但并不地回答了所有重要问题。不过在杜兰特逝世之后,包括他的后人在内没有一个人知道《落叶》的存在。直到2013年,这部手稿才意外重见天日。
应读者要求,在人生的后阶段,杜兰特将他对“从青春到老年,宗教与道德,以及性、战争、政治与艺术”等问题的思索,化作了片片落叶回馈世人。《落叶》是杜兰特个人的书写,是他倾注六十余年心血,深研哲学、宗教、艺术、科学与世界文明所精粹出的后的智慧之语,回应了人类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学问题。杜兰特在哲学和历史方面的精深造诣,使得这些简洁而微妙的思索“真正通俗而有价值”。
罗伯特•M.波西格(1928-2017),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在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和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后因精神崩溃住院接受休克疗法,痊愈后成为电脑技术员。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开始一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静。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终其一生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著有《哲学的故事》《文明的故事》《历史的教训》等作品,其中《文明的故事》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
部 008
第二部 112
第三部 218
第四部 384
CONTENTS
章 生命开始
CHAPTER ONE Our Life Begins 24
第二章 论青春
CHAPTER TWO On Youth 28
第三章 论中年
CHAPTER THREE On Middle Age 36
第四章 论老年
CHAPTER FOUR On Old Age 43
第五章 论死亡
CHAPTER FIVE On Death 47
第六章 论灵魂
CHAPTER SIX Our Souls 51
第七章 论神明
CHAPTER SEVEN Our Gods 60
第八章 论宗教
CHAPTER EIGHT On Religion 68
第九章 论基督再临
CHAPTER NINE On a Different Second Advent 76
第十章 论宗教和道德
CHAPTER TEN On Religion and Morals 84
第十一章 论道德
CHAPTER ELEVEN On Morality 94
第十二章 论种族
CHAPTER TWELVE On Race 104
第十九章 论艺术
CHAPTER NINETEEN On Art 166
第二十章 论科学
CHAPTER TWENTY On Science 176
第二十一章 论教育
CHAPTER TWENTY-ONE On Education 183
第二十二章 论历史的洞见
CHAPTER TWENTY-TWO On the Insights of History 206
注释
NOTES 234
年表·文献
Chronology & Bibliography 237
在《柏拉图对话集》中,斐德洛是一个爱好哲学的普通雅典青年。而在本书中,斐德洛重返人间。他曾经是学哲学的学生,同时也是教修辞学的教师,但是由于哲学理念与文化的世界观冲突,他终于因精神崩溃而住院。出院后,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开始了一场骑着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静。
这一回归自己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寻求“良质”,即东方哲学里的禅思,并用摩托车维修之道对其进行阐释而实现的。这便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名的由来。
与此同时,书中还批评了西方世界的二分法或二元论,如人文与科技、精神与物质、神秘主义与机械论、艺术与工业、心灵与机械、东方与西方等相对意识。
从1968年到1978年,威尔•杜兰特曾几次在接受采访时提及自己正在写一本名为《落叶》的书。他说:这是一本不太严肃的书,是我对政府、生命、死亡与信仰的思索,我简单、公正但并不地回答了所有重要问题。不过在杜兰特逝世之后,包括他的后人在内没有一个人知道《落叶》的存在。直到2013年,这部手稿才意外重见天日。
应读者要求,在人生的后阶段,杜兰特将他对“从青春到老年,宗教与道德,以及性、战争、政治与艺术”等问题的思索,化作了片片落叶回馈世人。《落叶》是杜兰特个人的书写,是他倾注六十余年心血,深研哲学、宗教、艺术、科学与世界文明所精粹出的后的智慧之语,回应了人类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学问题。杜兰特在哲学和历史方面的精深造诣,使得这些简洁而微妙的思索“真正通俗而有价值”。
罗伯特•M.波西格(1928-2017),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在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和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后因精神崩溃住院接受休克疗法,痊愈后成为电脑技术员。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开始一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静。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终其一生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著有《哲学的故事》《文明的故事》《历史的教训》等作品,其中《文明的故事》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摘自本书第26页
让这场旅行成为肖陶扩这个想法,是在几个月前由他们两位激发的。或许与他们之间潜伏的摩擦也有关系,不过我并不知道。
我想在任何婚姻里摩擦都免不了,但是他们的情况比较不幸,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他们之间不是个性不合,而是别的问题。双方都没有错,但是都没有办法解决,就连我也不一定有化解的方法,只有些个人的看法。
这些看法始于我和约翰对一件小事有了不同的意见:一个人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独立维修自己的摩托车?对我来说,尽量使用买摩托车时附送的小工具箱和使用手册,然后自己维修,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约翰反对这么做,他认为应该让师傅负责维修才不会出错。这两种看法都很普遍,如果我们没有花这么多的时间骑摩托车一起旅行,没有坐在乡村路旁的野店一起喝啤酒并且随兴闲聊,那么这点意见上的分歧就不会扩大。只要我们谈的内容是天气、路况、民情、往事或是新闻,谈话自然就很愉快。然而一提到车况,话就说不下去了。大家都保持缄默。就好像两个老友,一个是天主教徒,另一个是基督徒,正在一起喝啤酒,享受人生,只要一谈到节育,谈话马上中断。
当然,发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好像发现自己补好的牙又脱落了,你不会袖手不管,你会到处寻找,找到了再塞进去,塞紧了还要好好想想是怎么掉的。你会花这么多时间,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有趣,而是因为它萦绕在你心头,让你放心不下。只要我一谈到摩托车维修的问题,他就会坐立不安。这样一来只会使我想更进一步地探索下去。并不是故意要激怒他,而是因为他的不安似乎象征了某些隐而未显的问题。
当你谈到节育的时候,横亘在你们中间的并不是人口多寡的问题,那只是表象,真正起冲突的是信念。基督教看重的是实际的社会问题,而天主教徒则认为那是亵渎天主的权威。你可以滔滔不绝地阐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一直到你自己都听烦了,却仍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并不认为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有何好处,他自有比实用更重要的价值观。
约翰的情况就是这样,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解摩托车维修的实际价值,一直说到喉咙沙哑,但是约翰仍然无动于衷,只要一谈到这方面,他就一脸茫然,不是改变话题就是看向别处。他不想听我说下去。
在这方面,思薇雅倒是和他意见一致。事实上,她的反应甚至更激烈。在她比较体贴的时候,她会说:“这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脾气来的时候就说:“简直是胡说八道。”他们根本不想了解,连听都不想听。我越想深入了解为什么我如此被技术工作所吸引,而他们却如此憎恨,原因就变得越模糊不清。结果原本只是小小的歧见,后却演变成一道鸿沟。
很明显,他们并不是能力不足,夫妻俩都属于聪明之辈,只要他们肯花心思,在一个半钟头内就学得会如何靠听发动机的声音维修车子,这样不但能省下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更不必时时刻刻担心车子会出状况。他们应该知道这一点,也可能不知道,我不清楚。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好还是顺其自然吧。
但是我记得有一次在明州的沙维奇,当时天气差点把我热昏,我们在酒吧里待了大约一个钟头,出来的时候摩托车晒得几乎没法骑上去。我先发动好准备上路,而约翰仍然在用脚踩启动器,我闻到一股汽油味,就像炼油厂传出来的一样,便告诉了他,以为足以提醒他是发动机溢油了,所以无法发动。
“对,我也闻到了。”他边说边继续踩,不停地用力踩,有时还跳起来踩,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一直到他踩得气喘如牛,汗流浃背,再也踩不动时,我才建议他不妨把火花塞拿出来晾干,让汽缸通通风,然后我们可以回去喝杯啤酒再出来。
噢,我的天,真糟糕,他根本不想沾手那些东西。
“什么东西?”
“噢,别提什么工具和什么那些东西了。它没有理由发动不起来。这是一台全新的摩托,而且我完全是照手册上说的去做的。你看,我照他们说的把阻风门拉到底。”
“阻风门拉到底?”
“手册上是这么说的。”
“发动机冷的时候才这么做!”
“我们至少进去了半个钟头。”他说。
我听了暗吃一惊。“但是约翰,你知道今天天气有多热。”我说,“即使是大冷天也得半个多钟头才能冷却下来。”
他抓抓头,“那为什么不在手册里说明呢?”他打开阻风门,再一踩就发动了。“这就对了。”他高兴地说。
就在第二天,仍在附近地区,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一次。这回我决定什么也不说,我太太催我过去助他一臂之力,但是我摇摇头,我告诉她,除非他真正感觉需要别人的帮助,否则别人的介入只会引起他的厌烦。所以我们就走到一旁,坐在阴凉的地方等。
发动不了的时候,他对思薇雅特别客气,这表示他已经愤怒到极点了,而思薇雅在一旁露出“天啊,又来了”的表情。其实只要他问我一句,我一定会立刻上前帮他,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大约花了十五分钟,他才把车子发动。
后来我们在明尼通卡湖畔喝啤酒,大伙儿都围着桌子喝酒的时候,只有他一言不发。我看得出来,他是为刚才的事耿耿于怀。过了好一阵子,他的心情稍微放松了,才说:“你知道……刚才发动不了的时候还真是……让我火冒三丈,心想非把它发动起来不可。”开口说话似乎让他轻松了一些。他又说:“他们店里只剩下这一台破车。他们也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是退回工厂,还是随便卖掉,结果看到我进店,正巧身上又带了一千八百美元,就这样做了他们的替死鬼。”
我几乎是半请求地让他试着去听发动机的声音,他试得很努力,但问题还是一样,于是他干脆回去和大伙儿再喝一杯,话题就到此为止。
他并不是固执的人,心胸也不狭窄,既不懒惰也不愚蠢,所以这件事要解释起来还挺不容易的,就当成一个“未解之谜”随它去吧,对于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穷追不舍又有什么好处呢?
我曾经想过,是不是我在这方面比较特别,但是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大部分骑摩托车旅行的人都知道如何调试发动机。开汽车的人通常不会去碰发动机,不论多小的城镇都会有一间修理店,提供车主昂贵的、专门的工具和诊断用的设备,这些都是一般车主不会购买的。同时汽车的发动机比摩托车复杂多了,一般人也不易了解,所以不自备修理工具情有可原,但是约翰骑的是宝马R60,我敢打赌,由这里至盐湖城不会有任何修理店,假如他的触点或是火花塞烧坏了,他就完了。我知道他没有多备一套,他根本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万一在南达科他州或蒙大拿州坏了,我真不晓得他该怎么办,或许把车子卖给印第安人吧。现在我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在小心地避免谈起这方面的问题,他想宝马的车子有名的就是很少在路上发生机械方面的故障,这就是他的如意算盘。
起初我认为,这只是他们在对待摩托车时特有的态度,但是后来才发现情形并非如此……有一天我在他家等着一起上路,注意到水龙头在滴水,我记得上次就在滴,事实上已经滴了很久。我提醒他这件事,约翰告诉我,他换过新的皮圈,但还是滴水,他说了这些就不再提了,也就是说事情到此为止。如果你试过修理水龙头,但是情况依旧,那就表示你命中注定有个会滴水的水龙头。
我很惊讶,水龙头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滴答答地响,他们难道不会神经衰弱吗?然而我发现他们一点都不担心,也不去注意这件事。所以我的结论是他们不怕被水龙头打扰。有些人的确如此。
我不记得是什么改变了这个判断……好像是思薇雅正要说话,而滴水声又特别大,无意中引起她情绪上的变化。她的声音一向很轻柔,而有一天她想大声说话压过滴水声,这时候孩子们走进来打断了她,她不禁发起脾气来,仿佛是滴水声引起的。事实上是这两件事引起的,而让我惊讶的是她并没有怪罪到水龙头上,她甚至有意不去怪罪它。其实她早已注意到水龙头的问题,只是刻意压制自己的怒气,那个该死的水龙头几乎要把她逼疯了!但是她仿佛有隐情,不肯承认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我很奇怪,为什么要对水龙头压抑自己的怒火?
想起摩托车的问题,我一下子开了窍,啊,事情清楚了!
问题不在于摩托车,也不在于水龙头,问题在于他们无法应对科技的产物。这样一来,发生的各种状况便明朗起来了,我知道,就是科技的关系。思薇雅曾经很不喜欢一个朋友,因为对方认为电脑程序设计很有创意。而他们夫妻的绘画和相片里则完全没有跟科技有关的景物。这就不难理解,她为何不会对水龙头大发脾气,因为人们总是在长年累月都深深厌恶的对象面前一再压抑自己的怒气。这就不难理解,约翰为何只要一碰到维修车子的问题就会打退堂鼓,即使他已经很明显地在为此受苦。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明白,这些都是科技惹的祸。这就是为何他们要骑着摩托车到乡野去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而我总是把他们不愿意去面对的问题搬到台面上来,因此使他们二人十分尴尬。这就是为何只要我们一谈到这方面的问题,谈话就会中断。
还有其他的事情也解释得通了。提到痛苦的字眼时,他们偶尔会用“它”或“它们”来代替,比如说:“避不开它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