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数字新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64.38 7.3折 88 全新

库存7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荷】塔玛拉·维茨格、【美】C. W.安德森、【比】戴维·多明戈、【加】阿尔弗雷德·贺米达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56107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177616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Tamara Witschge,C. W. Anderson,David Domingo,Alfred Hermida

学科的问题

同类书籍通常为读者提供一门学科的发展现状,查考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考察它的历史与未来。这些手册被解读为与这门学科紧密相关的权威读物。本书读者将会知晓那些围绕着新闻业的历史与未来而展开的诸多讨论(Downie,Schudson,2009;Lee-Wright 等,2012;Peters,Broersma,2013;Anderson 等,2012),以及相关的新闻学研究(Zelizer,2004;Boczkowski,Anderson,2016)。我们希望,本书可以帮助学者们反思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推进未来的新闻研究与理论的发展。

同时,我们不想让本书扮演图书这样的“角色”,即对新闻研究和这门学科当前面临的种种议题的权威性描述。我们是否可以把新闻研究视为一门学科(或者把数字新闻研究视为一门子学科),这并不是本书关注的主要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本书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审视21世纪新闻业的新方法,而非仅仅探察这一领域的边界。我们将研究这个领域的不明确性和不确定性。

如果说与其他同类书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本书可视为一份请人们(重新)思考这个领域及其方法和理论的邀约。早在2000年,芭比?泽利泽尔就注意到,确实有必要“构建一个更为综合、广泛的新闻学术体系……以推动新闻研究沿着一条全新的路径发展”(Zelizer,2000)。15年后,我们仍然认为这是当前该领域为迫切的需求之一。同时,本书的各个章节展示了学者们进行新闻研究可借鉴的、丰富的视角,也是邀请读者们思考和发展出洞察和分析的新方法。确切地说,我们希望这本书被“使用”而非仅仅被“思考”,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是以鼓励读者进行实际应用为目的的。

除了提倡新的视角和方法以外,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汇集多方的声音且提供偶尔出现在不同章节(有时是同一章节里)的互相矛盾和对立的发现、观点等。应该明确的是,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这一领域提供一个全新的范式。正相反,我们的立场是,我们需要离开新闻研究中已经达成一致的对新闻的同一化理解,朝向对新闻和新闻业的一个更为多元的理解。差异、分歧和多元是本书的核心主题。这个趋势正在发生,不仅在学术领域里,也在学者们视为研究对象的现实世界中。如果读者们能从这本书中领悟到什么,那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数字新闻中的“数字”

虽然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发展出数字新闻研究的一门子学科,但其标题中确实含有“数字”一词。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的崛起(以及对新闻业和新闻研究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本书的中心。其中相互补充的章节解释了,当我们想要探索和分析数字新闻的时候,需要说明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和新的实践,需要重新思考理论和发展出研究策略。我们并不希望暗示的是,在数字技术被引入以前,新闻是一个稳定的概念和一种稳定的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本书并不关心这些议题,不比较传统新闻和数字新闻,以及传统新闻业和数字新闻业之间的异同,也不会建立相关的因果关系。数字环境被看作一个给定的事实,对于本书编撰者或者参与者,传统新闻业的功能并非提供“比较基准”。

本书展示了新闻环境与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而非在传统新闻业和未来新闻业、主流新闻和另类新闻以及数字新闻和非数字新闻(或前数字新闻)之间划清界限。过去几十年里,在新闻领域发生的根本变化不能轻易被归因于一个因素,不管这个因素是技术的、文化的、社会的,还是经济的。发生在这个领域的种种趋势也并非指向新闻实践的某一个方向,因而新闻研究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径。为了使我们的研究领域被公正地看待,我们需要和研究对象一样复杂的理论与方法(见第36章),以及包含了这个领域的分散性和混杂性的理论与方法(见第11章)。

已经发生在这个领域的诸多变化不能被简单地精炼为技术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数字”这一说法有可能具有误导性。在本书中,我们使用“数字”作为一个“捷径”来指涉当代新闻领域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体。不容否认的是,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崛起引发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局限于新闻领域,也发生在社会层面。

本书结构

第Ⅰ部分讨论的是“不断变化的环境”,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解释那些与新闻有关的、我们认为很重要的领域;提出民主、权力、代理、金钱和伦理的问题。始终贯穿该部分内容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在一个混合的、有各种参与者在场的数字媒体环境中,我们如何就新闻业的那些根本方面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或者如何强化这些方面。被囊括在第Ⅰ部分中的章节共同勾勒出了数字新闻的图景,凸显了这个领域里变与不变之间的张力。为了理解当代环境的复杂性,第Ⅰ部分的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视角以及对局部情况的敏感体察,以此把变化的机制、因素和过程置于职业、产业和社会演化的背景当中。

第Ⅱ部分的主题是“数字时代的新闻实践”。这一部分的各个章节并非仅仅识别和区分生产实践与消费实践,而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这一复杂性给研究者们带来的种种挑战。位于挑战中心的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趋势:新闻业的分散化(Ringoot,Utard,2005)与混杂化(Chadwick,2013)。这两个趋势不仅促使新闻语境、新闻实践和新闻从业者变得更为丰富多样,也许更为根本的是,这种差异化在现如今的数字化环境中还不是很清晰,这已经被描述为一种“混淆疆界”的现象(Carlson,Lewis,2015)。第Ⅱ部分中的各个章节探索的是人们以观众、使用者、生产者、消息提供者、专家或市民等身份接触新闻的不同方式。每一章节以特有的方式对现有的分类方法提出挑战,并且针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实践给出了全新的概念。

第Ⅲ、Ⅳ部分各自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即理论和方法是如何回应上述这些挑战的,以及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发生在新闻这个领域的种种变化。在解释复杂性上,我们提倡的不是用僵硬的模型去处理田野调查,而是需要能够描绘出多样性和混杂性的理论和方法工具。我们需要研究不同的行动者如何定义他们与新闻的关系,他们如何通过互动来形塑新闻生产,以及让新闻业发展演进和拒绝变化的因素是什么。第Ⅲ部分聚焦“新闻业的概念化”,提供种种有时互补、有时矛盾的方法,将“新闻”概念化为实践、机构、领域、网络或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还提供新闻业中关键行动者的新概念,包括记者、公众、空间和技术。

后,第Ⅳ部分的各章节为读者提供“研究策略”。它们回顾了可用的方法论工具,并且提供了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现有的方法是如何帮助我们解释这个领域中学者们所面对的挑战的。正因为如此,这些方法中的每一个都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它们说明变化着的生产与消费实践;它们提供对访问和存取“大数据”的深刻理解,以及抽样、分析与当前新闻业一样易变的事物的方法。这些章节提倡这样的方法和研究策略:使新闻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质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涉及强调新闻工作的物质层面的视角、民族志、重构采访、Q-方法和三角测量)。

那么新闻研究的下一步是什么呢?这本书的各个篇章是如何说明这个问题的?如上所述,这本书并没有遵循某个被一致认同的范式,也不是为了得出这样的一个范式。很有可能的是,这本书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新的疑问,而非已有的疑问被解答。在阅读目录时读者会感受到很多张力。这些张力不会缓和,而且更有可能的是,在读者阅读具体内容的时候会变得更为剧烈。这本书囊括了这个领域的复杂性以及张力和不确定性。

和第37章的作者Costera Meijer一起,我们呼吁在新闻研究领域有更大的空间容纳怀疑、矛盾和混乱。对于我们,这意味着一个学科的成熟;能够与未知共存,而不是要知晓一切;寻找和包容灰色地带,而不是熟练地限制研究对象;为很多有可能矛盾的关于什么是新闻和什么是记者的定义创造空间;以及承认新闻能以很多方式影响社会,远远不止其在西方社会里的民主角色(Zelizer,2013)。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为该领域的研究方法添砖加瓦。对我们而言,这本书展示了方法的多样性,而正是这一多样性使得这个研究领域如此令人着迷和包罗万象。

编 者



导语摘要

《数字新闻》系统地介绍了数字新闻领域的过去、现状与前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探讨数字新闻与民主、全球媒体权力、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络框架与把关、情绪与新闻、公民目击、作为实践的数字新闻、流动的新闻业、通过访谈重构生产实践、大数据分析等内容。每个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数字新闻领域进行全景式展示。 《数字新闻》适合刚进入数字新闻领域的行业人士与学生作为实践与学习的参考,也适合数字新闻专业的教师作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



作者简介

塔玛拉·维茨格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媒介研究与新闻学副教授


C. W.安德森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媒介文化副教授


戴维·多明戈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新闻学副教授


阿尔弗雷德·贺米达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目录

第Ⅰ部分 不断变化的环境   1
第1章 数字新闻与民主   3
引言   3
批评新闻与民主范式的理由   4
沟通式民主的不同模型   6
新闻的不同概念     7
谁在做新闻   8
得与失   10
不同新闻形式的融合     12


第2章 全球媒体权力     13
传统媒体权力     13
新媒体生态系统   14
新媒体力量     17
结论   19


第3章 数字化新闻媒体与少数族裔     20
对少数族裔观众的约束   21
少数族裔的新闻实践:动员逆流与弥合差距   24
结论   28


第4章 新闻业务     29
我们所了解的新闻业务   30
越来越数字化的新闻业务     33
新闻业务的未来   37
结论   39


第5章 数字新闻伦理     41
媒体伦理的起源   41
重点问题     42
功能概念     43
认知概念     45
结构概念     47
批判概念     49
总结   50


第6章 社交媒体和新闻   51
定义社会媒体     51
新闻环境     52
新闻的背景     54
新闻实践     55
总结   57


第7章 网络框架与把关   59
引言   59
媒体控制理论:把关与框架     60
网络把关:一种以人群为中心的理论   62
网络框架:一种以人群为中心的理论   65
结论   67


第8章 新闻的亲密化     68
引言   68
社会媒体和新闻消费     69
社交媒体中的新闻工作者     70
前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亲密性   72
公众新闻工作者的衰落   74


第9章 情绪与新闻   78
引言   78
新闻与情绪:有问题的结合     79
数字新闻与情绪:追踪“数字颠覆”的后果   81
受众参与与真实性     82
结论   86


第Ⅱ部分 数字时代的新闻实践   87
第10章 网络新闻业     89
引言   89
记者和公众的关系变化   90
参与与控制的张力     92
数据驱动的实践   93
网络公共领域     95
新闻研究的未来   96


第11章 融合新闻实践   97
反对对立     97
整合与语境     99
社会形态与功用的融合:媒体介入   99
技术与形式的融合:社会目击   101
新闻与营销融合:重视真实     102
结论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104


第12章 新闻参与的生态   105
引言     105
“生产”内容     106
沉默的大多数     108
情感和社区作为参与的驱动因素   108
参与的生态     110


第13章 新闻编辑室里的创新   112
新闻编辑室的创造性破坏   112
一种商谈过程     113
影响新闻编辑室创新的因素     114
结论     119


第14章 外包新闻工作   121
引言     121
外包:划定界限     122
外包:产业结构和劳动条件     123
外包和工作实践     124
外包与技术     126
规范影响和结论     126


第15章 半专业记者     129
认同危机:命名参与性     129
活动和创造力:实践和动机并行   131
反应性:信息提供者,从消息来源到新闻资源   132
互动性:接入、工具和UGC专业平台   133
社区商品   135
UGC的失衡与矛盾     135


第16章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消息来源   137
大众传媒时代的消息来源   138
重思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来源   140
是多元公共领域,还是基本认同的新时代     143
结论:构想新闻文本之外的新闻来源   144


第17章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行动者     145
在线动员与权力结构的强化     146
连接型行动的兴起     147
抗议渠道   148
数字监督:监测和披露政治信息   149
媒介接触的终极解释   150
激进主义与新闻的多步骤模型   151
讨论和结束语     152


第18章 公民目击     153
引言     153
作为专业理念的目击   153
媒体目击   155
作为远距离苦难的视觉表征     156
专业目击与公民目击   158
结论     160


第19章 超本地新闻     161
定义超本地新闻     161


我们对超本地新闻的了解   163


超本地新闻的可持续性:公司专营与独立经营   165


超本地新闻理论     167
结论     168


第Ⅲ部分 新闻业的概念化   170


第20章 数字新闻的规范性模型   173
引言     173
参与性     174
去机构化   176
创新     178
企业家精神     180
结论     181


第21章 大众、受众和公众   182
引言     182
文化受众研究和新闻   183
公众     184
受众     185
大众     186
结论     187
注释     188


第22章 作为实践的数字新闻   189
引言     189
实践理论   189
引入作为实践的分享   191
Twitter:一个分享信息、新闻与评论的平台     192
精英们的Twitter实践   193
政治激进分子的Twitter实践     194
新闻工作者的Twitter实践   194
紧张和矛盾     195
结论:共享和新闻业的未来     197
注释     197


第23章 描绘新闻业中的人机差异   198
引言     198
人类—技术维度的概念化   199
新闻业及其社会行动者     200
新闻业及其技术行动元     201
技术依赖的概念化     202
结论     203
注释     204


第24章 新闻消费的空间和地点   205
引言     205
从大众媒体消费到数字媒体实践   206
对新闻受众的空间的概念化     208
数字消费场所—家庭、工作、公共和虚拟空间   211
结论     213
致谢     213
注释     213


第25章 新闻制度     214
身份和规则     214
持续性     217
改变     219
结论     221


第26章 新闻场域     223
引言     223
场域隐喻   223
解释,场域和个人     226
新闻的权力     227
新闻场域的变化     229
结论     231


第27章 新闻网络     232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 数字新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