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6.14 5.2折 ¥ 8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玛丽·乔·麦克科纳希,汉唐阳光 出品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ISBN9787203115229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29153223
上书时间2024-11-02
序 章 风暴前线
在蒂尔加藤街的一家咖啡馆里,女人们正吃着黑森林蛋糕和薄皮苹果卷,计划着为她们“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妇女联盟”的俱乐部办一场电影之夜。在咖啡馆外,身着围裙的少女们,晃动着金色的发辫,与穿着皮裤的少年们走过宽大的窗户,从“新德意志学校”回家。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仰望天空,希望能见着银色的“齐柏林”飞艇从头顶掠过。卖报纸的小贩叫卖着《森林报》和《德意志民众报》,在一片空地上,绑着纳粹卐字臂章的小男孩们,正在纳粹青年俱乐部和体操协会那些十几岁少年的指导下,练习游行。希特勒的生日就快到了。庆祝游行将要上演!纳粹党员们会穿上他们的制服衬衫游行,他们的手臂笔直伸向前方,像元首一般行礼……
“蒂尔加藤街”的这些场面或许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但这类午后景象在巴西南部的许多小镇却是极富代表性的,二战前夕,有100万德裔人口在那里生活。同样,意大利裔和日裔也居住在自墨西哥至阿根廷的众多国家。当二战在欧洲即将爆发时,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担心的是法西斯分子,尤其是纳粹在拉丁美洲的颠覆活动会威胁美国的安全。1939年和1940年,美国国务院、海军和陆军部的联合计划委员会共召开了100次会议,除6次以外,所有会议都将拉美问题摆在了议程的首要位置。
作为一名记者,我在这个地区工作了30多年,有时也听到一些二战时的故事,但由于那时候采写中美洲内战及其他题目的压力,我没能继续关注二战。我的父亲是一名美国海军军官,战争期间曾在太平洋、地中海和南美洲服役。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会回忆起一些有关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的故事。
他提到,福塔雷萨的美军基地会在周日向当地整个社区开放,这一天被称为“全民日”,巴西人和美国人会在当天为对方演奏自己的音乐。他说那时他的船员晚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上岸后,会被要求尽可能频繁地出现在不同的地点,以便营造出在当地活动的美国人比实际更多的印象——阿根廷此时被认为是支持纳粹的。可当我终于有时间去探究这些故事更多的细节时,父亲已经不在了,关于战争的许多问题我都没能问到。我只能靠自己的探索去满足好奇心了。
我发现,一场西半球的影子战争在各个国家引发反响,而拉丁美洲也影响了这场全球之战。那些在其他情境里更广为人知的强大且迷人的人物扮演了重要而富有想象力的角色:罗斯福、纳尔逊·洛克菲勒、沃尔特·迪士尼、奥森·威尔斯、传奇的纳粹德国间谍头子海军上将威廉·卡纳里斯,以及他的对手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身的创始人“野蛮比尔”多诺万。轴心国和盟国争夺着这片大陆民众的心灵和思想,也争夺着其海上航线和自然资源——从石油、橡胶到钨和工业钻石——以供应他们的战争机器。他们的间谍从大使馆、公司办公室和码头酒吧窜出来活动。每一方都紧紧跟随另一方的脚步,如同探戈舞者。
本书便讲述了这场全球冲突期间拉美大陆风波背后的人物故事。并不是所有人的名字都那样如雷贯耳:有在拉美国家遭绑架的家庭,他们被带至美国的集中营,成为一个鲜为人知的囚犯交换计划的筹码;有试图到达美洲大陆以逃脱大屠杀的犹太家庭;有在拉丁美洲出生的商人和移民社区领袖,由于不幸拥有德国、日本或意大利的血统,他们被列入盟国的黑名单,被冻结了资产,甚至有更悲惨的遭遇。本书也讲述了一支25000人的斗志昂扬却被埋没的巴西军队——一支在欧洲战斗的拉美部队——如何在意大利为盟国浴血奋战;还有大西洋海战,这场二战中持续时间久的军事行动,在南方海域把大大小小的船只卷入其中。
如同探戈舞快慢自如,即使舞者一方静止不动,另一方也能移动,盟国与轴心国间的竞争步调在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而斗争所覆盖的地域范围也异常广阔——从得克萨斯州以南的格兰德河边界到阿根廷的南极地区,跨度6640英里。为了能公正描述这场致命斗争中那些相互关联的行动的错综复杂性,我打算在连贯的叙事中展现二战期间拉美的精妙故事,就像马赛克瓷砖,拼合在一起便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时隔已久,由于我们已知道了战争的结果,便很难想象纳粹德国在1943年之前有多么强大,对盟国的威胁有多么严重,每个人对这场冲突的走向又是多么茫然。在战争的酝酿阶段,乃至欧洲和太平洋的战争爆发期间,拉美地区成了一个双方都参于争夺的地方。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敬佩那些以不同方式参与战争的人们的智慧和能量,他们没有获得勋章,往往也没有得到认可。我同样开始意识到,那个时代并未仅仅化为历史,反而是今日我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根源,例如,在华盛顿的“反恐战争”中实施的非常规引渡——强制抓捕和重新安置,与70多年前长沼一家和萨珀尔一家及其他人所遭遇的一模一样。美国的情报搜集和中情局的行动均由此起步,它们在拯救生命的同时也着手摧毁那些对美国政策不利的政府。那段战争岁月映射出美国人现在的痛苦讨论——邀请谁进入这个国家并成为美国人,又将谁拒之门外,为什么?
到目前为止,拉美裔一直是美国人口增长的推动力。2004年,拥有本书所涵盖的拉美国家血缘的拉丁裔美国人数量,已超过了加利福尼亚州的非拉美裔白人人口,而加州是美国人口多的州。尽管如此,从格兰德河到火地岛的土地却很少出现在美国人的头条新闻和历史故事当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一幅员辽阔的地区虽然有6.5亿人口,却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在美国,边界以南的地方仍然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其“后院”。
有关二战怎样在拉美展开的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时候变得更加广为人知了。
二战时期,对于战争双方而言,能否控制拉丁美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场战局的演变。同盟国和轴心国都不遗余力地想要控制拉美的海上航线和重要自然资源,并且力争影响这片大陆上民众的思想。两大阵营中的各方力量,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在拉美上演了一系列商业、文化、外交等层面的激烈对决:美英与德意政府间的对抗转化为大型跨国公司间的角力,美国政府借助好莱坞的力量在拉美塑造自身形象,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与纳粹“阿博韦尔”间谍展开情报战……
作者依据历史文献以及对知情者的大量采访,展现了许多关于二战时期美洲大陆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墨西哥空军“阿兹特克之鹰”远赴亚洲参战,巴西境内发起的“橡胶之战”,美国为了进行人质交换,对拉美各国的大量日裔、德裔平民展开秘密抓捕和拘禁。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幸存者的个人回忆,通过回顾战争中个体的命运,展现了这场世界大战的残酷及复杂。
作者简介:
玛丽·乔·麦克科纳希(Mary Jo McConahay)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作为一名独立记者报道拉丁美洲事务。她游历过70个国家,从孩提时代起,就对二战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之前的作品包括《玛雅之路》《两个女战地记者》和《烈火中的友谊》等。
译者简介:
任逸飞,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硕士、人类学硕士,公众号“历史研习社”专栏作者,现从事文创工作。
序 章 风暴前线 / I
部 奖赏
章 南半球空域的战斗 / 3
第二章 黑色黄金,助燃战争的石油 / 27
第三章 白色黄金,橡胶士兵们的故事 / 54
第二部 不受欢迎的人
第四章 “他们不能进入的地方”:犹太人的生活 / 87
第五章 白蝴蝶之地上的纳粹与非纳粹 / 117
第六章 在印加国度抓捕“日本人” / 134
第七章 囚犯也是家中事 / 153
第三部 魔术师
第八章 诱惑 / 173
第九章 间谍与间谍大师 / 201
第十章 玻利瓦尔行动,德国在南美洲的间谍活动 / 231
第四部 战士
第十一章 大西洋之战:南方海域 / 251
第十二章 抽烟的眼镜蛇 / 272
致 谢 / 297
参考文献 / 299
索 引 / 319
二战时期,对于战争双方而言,能否控制拉丁美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场战局的演变。同盟国和轴心国都不遗余力地想要控制拉美的海上航线和重要自然资源,并且力争影响这片大陆上民众的思想。两大阵营中的各方力量,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在拉美上演了一系列商业、文化、外交等层面的激烈对决:美英与德意政府间的对抗转化为大型跨国公司间的角力,美国政府借助好莱坞的力量在拉美塑造自身形象,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与纳粹“阿博韦尔”间谍展开情报战……
作者依据历史文献以及对知情者的大量采访,展现了许多关于二战时期美洲大陆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墨西哥空军“阿兹特克之鹰”远赴亚洲参战,巴西境内发起的“橡胶之战”,美国为了进行人质交换,对拉美各国的大量日裔、德裔平民展开秘密抓捕和拘禁。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幸存者的个人回忆,通过回顾战争中个体的命运,展现了这场世界大战的残酷及复杂。
作者简介:
玛丽·乔·麦克科纳希(Mary Jo McConahay)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作为一名独立记者报道拉丁美洲事务。她游历过70个国家,从孩提时代起,就对二战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之前的作品包括《玛雅之路》《两个女战地记者》和《烈火中的友谊》等。
译者简介:
任逸飞,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硕士、人类学硕士,公众号“历史研习社”专栏作者,现从事文创工作。
第九章 间谍与间谍大师
拉丁美洲的间谍之战是两个“间谍大师”的决斗,再没有谁比他们更加与众不同了。一位是神秘的海军上将威廉·卡纳里斯(Wilhelm Canaris),来自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阿博韦尔,他是个见多识广的人,既有技巧又行事大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中作风有条不紊的埃德加·胡佛,则是美国打击犯罪的一张铁面,他从未出过国,却终铺下一张卓有成效的FBI特工国际网络。这两个人都掌控着数以百计的特工,而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人掌握的力量为强大。
当希特勒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并入侵波兰后,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担忧便是纳粹在拉美实施的颠覆和破坏活动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然而,此时并不存在任何正规的间谍网络来追踪纳粹在该地区的一举一动。“无畏者”威廉·史蒂芬逊领导的英国安全协调局——其任务是说服华盛顿参战,在南北美洲搜集情报并进行宣传——直到1940年5月才在洛克菲勒中心设立自己的机关。
部分是出于过时的礼貌客套,美国在开展对外间谍活动方面远远落后。1929年,国务卿史汀生(Henry L. Stimson)关闭了美国密码局,该局又被称为“黑室”(Black Chamber)。作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身,“黑室”负责破译其他国家的外交密码。“绅士们不会互相去看他人的信件。”史汀生表示。
希特勒的间谍却没有这样的愧疚。
1936年,卡纳里斯的“阿博韦尔”特工与他们的日本同行在墨西哥会合,三年之后,纳粹在拉美的谍报网络开始运转起来。
想象一下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某个晚上墨西哥城里的沙龙聚会:打扮入时的男人和女人,交谈中混杂着西班牙语、德语和英语,开怀畅饮,放声大笑,间或喃喃细语。环顾室内,你大概不太可能看见美国或英国的特工向墨西哥的上流人士或外国外交官打探情报。
但你一定会看到为卡纳里斯的“阿博韦尔”工作的其他人,譬如活泼的金发女郎——电影演员希尔达·克吕格(Hilda Kruger)。在德国,克吕格曾是纳粹宣传部部长戈培尔的情妇,据传闻她前往美洲是由于被戈培尔可怕的妻子玛格达(Magda)赶出了局。
克吕格在旧金山停留了很久,时间长到她足以和一位啤酒大亨的继承人发展出感情,并且拒绝了他的求婚,之后她便继续向南前往好莱坞。克吕格希望能在美国电影里出名,可她糟糕的英文让她无法得到好的角色。不过她在好莱坞遇见了亿万富翁、石油大亨约翰·保罗·盖提,盖提很快成了她经常性的陪同,他们一起前往墨西哥城。在那儿,这位富于魅力的德国人成了整个城市备受赞誉的人物,也成为不止一位墨西哥内阁成员的情妇,包括即将于1944年被选为总统的米格尔·阿莱曼。枕边谈话成了值得传递的情报。
克吕格的纳粹特工同伴们,其经历一样多姿多彩。“阿博韦尔”在墨西哥的负责人是身材高大、一头金发的格奥尔格·尼古拉斯(Georg Nicolaus),代号“麦克斯”。身为柏林德意志银行高管的儿子,“麦克斯”曾在哥伦比亚的银行工作,也在厄瓜多尔担任过工程师,能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在德国,他接受过电报通讯以及调配制造炸药的化学配方的训练。然而在墨西哥城,格奥尔格·尼古拉斯不太可能接收到实施爆炸的任何指令,无论该指令是来自卡纳里斯上将,还是正对可能削弱拉美国家中立立场的秘密暴力活动心烦不已的德国外交部。不过他的电报技术倒是大派用场。
“麦克斯”从墨西哥城很熟练地与遍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德国间谍接上线。他同时还掌控着“阿博韦尔”在美国的两处机关,他们负责挑选有用的公开出版物,搜集并翻译其中的资讯,并交由麦克斯发往德国。在对“北部边境”又进行了四轮接触后,麦克斯向柏林报告称,他获取了大量用于制造美国轰炸机和战斗机的机密原料:达到量产级别的石油、铝以及钢铁。
尼古拉斯的副手是弗雷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布吕格(Friedrich Karl von Schlebrügge),代号“莫里斯”,作为普鲁士男爵的他曾于1938年在墨西哥生活了一年,伪装成销售缝纫机的商人。而实际上,这位男爵的专长是向墨西哥军方售卖瑞典产的装甲车、坦克以及通信设备。
“莫里斯”戴着单片眼镜,脸上还有一道像是因击剑造成的伤疤,周身显露着贵族气派,他与墨西哥官员很熟络。“莫里斯”此前率领纳粹空军一支俯冲轰炸机中队参与了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的行动,但鉴于在西半球有经验的间谍十分匮乏,他很快接受了电报和隐形墨水的训练,并被派回了墨西哥。在当地,他招募了两名特工人员,其在搜集和发送情报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瓦尔特·贝克(Walter Baker),一名船务公司雇员,负责为墨西哥湾港口内的商务船只、油轮和战舰提供航海日程表;卡洛斯·雷泰尔斯多夫(Carlos Retelsdorf),代号“格伦”,一名商人,在他位于韦拉克鲁斯的咖啡农场里有一台功率强劲的无线电发射机,当地的间谍网络正是用它与德国方面取得联络。
埃德加·维斯伯拉特(Edgard S. Weisblat),一位有着波兰血统的优雅绅士,也身处墨西哥。他不是为“阿博韦尔”而是为盖世太保——纳粹德国令人恐惧的秘密警察机构——效力,并且是其能力强的特工之一。他假扮成一名企业家,主动提出为墨西哥国防部建造快艇,以此为掩护,他得以从美国和英国的公司征集船舶的照片与设计图。
希尔达·克吕格、“麦克斯”、男爵、维斯伯拉特以及该网络中几十余名特工人员就这样秘密地从事着间谍活动,小心翼翼地避免侵犯到墨西哥的中立。甚至柏林的大使吕特·冯·科伦贝尔格(Rüdt von Collenberg),即便作为公众人物,在商人、银行雇员乃至政府公职人员间搭建线人网络时也都极度小心谨慎,虽然这些线人并非都是德国人,但他们都效忠希特勒政权。通常,那些为纳粹德国发动战争提供资金的公司会为他们各自在墨西哥分支机构里的特工打掩护,这些公司包括法本集团、拜耳、巴斯夫(BASF)、爱克发(Agfa)以及赫斯特(Hoechst)。
在珍珠港事件以前,当大多数——并非所有——拉美国家都感到要被迫加入同盟国阵营时,他们把中立视为一种神圣的地位。中立使他们能够维持与尽可能广泛的国家间的关系。华盛顿并非一个天然盟友,也不是一个能自动结合的伙伴——许多拉美人对这个巨大的北方邻居既恐惧又怨恨,这不仅是由于其施行“炮舰外交”的历史。拉美人往往不仅对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作为其“母国”的国家,而且对欧洲都感觉更满意。拉美人与欧洲国家间的贸易也十分热络,他们钦羡于德国的工业成就和军事专业化,法国与意大利的文化和艺术,英国则是金融和基建投资的来源地。能够负担得起孩子出国的家庭一般都会将子女送往欧洲,而不是美国,去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期盼这份留学经历能让他们在未来成为家乡的领导者。
那么有何必要与其中任何一个强权结盟呢?为了维护与其他国家间的商业和外交关系,保持中立是更明智的做法。此外,对于一些拉美国家而言,欧洲的战争是强大的帝国间的战争,完全可以作壁上观、置身事外。
而与此同时,对轴心国的间谍来说,在“中立”国家维持存在感是很重要的。卡纳里斯上将选择阿兹特克的都城作为其特工机关在拉美的总部,是因为德国需要紧紧盯牢墨西哥能够提供的石油以及其他可用于战时工业的原始资源:用于爆炸物的汞,用于制造飞机机身的锰、硫黄、铝,以及铁和钨。而墨西哥与美国之间又共享着一条可供渗透的边界,当华盛顿方面还在权衡是否要加入战争的时候,德国与日本已经意识到其急需了解美国的战备状态、科技,以及舰队的动向。
在墨西哥的初几年,纳粹特工在活动时根本无须担心被捕。尽管法西斯主义与总统拉扎罗·卡德纳斯的革命政府所宣扬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无论是卡德纳斯还是其内阁成员都没有正式地反对过法西斯,当地也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在抓捕间谍上。令人大感惊愕的是,墨西哥警察和官方人士都极容易被贿赂。另外,拜美国、英国以及荷兰石油公司的抵制行动所赐,墨西哥石油的买家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它们的钱支持了墨西哥政府的计划,墨西哥自然也没必要去招惹它们。
同时,纳粹间谍可以在街道上看到法西斯支持者的好戏,“金衫党”(Gold Shirts),一个民族主义、反犹反共的议会党团(Acción Revolucionaria Mexicana,墨西哥革命行动党)公开举行游行示威,有时甚至采取暴力形式,他们昂首阔步地行法西斯军礼。当地意大利社区不甘示弱,也组织了一群少年进行鹅步(goose-stepping)游行,向轴心国表示支持。极右翼的“统一主义者全国联盟”(National Union of Synarchists),一个人数众多的天主教农民团体,坚决反对卡德纳斯实施的教育世俗化改革,其成员与纳粹和日本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们在游行时也以同样强劲的手势敬礼。希特勒青年团在当地的德国学校和德国中心都有分支,这些地方也是纳粹党的总部。在墨西哥北部,当地居民都支持希特勒,卐字旗在那里成了一种装饰图案,出现在住宅的地板上,甚至是坦皮科大教堂中殿的地面上。
麦克科纳希在拉丁美洲有数十年的工作经验,对细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没有记者比她更适合探索拉美卷入二战的隐秘往事。
——杰克•伯恩斯坦(普利策奖得主)
《风暴前线》以非同寻常的视角审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善了20世纪拉丁美洲历史上缺失的一环。本书内容新颖且具有学术价值,给人带来阅读快感。
——斯蒂芬·金泽(沃森研究所国际与公共事务高级研究员)
只有像麦克科纳希这样的作者才能捕捉到两大阵营之间戏剧性对峙的细微差别和本质。
——W.乔治·洛弗尔(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作者讲述了美国为控制拉丁美洲资源所采取的措施,叙事中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和意想不到的转折。此书情节紧张,信息量大,对于任何想更好地了解二战及其爆发原因的读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麦克科纳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讲述者。尤其是当她深入探寻鲜为人知的区域时,她讲述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作者的叙事技艺精湛。书中不仅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而且涉及许多足以成为好莱坞电影主人公的人物。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