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6.27 3.8折 ¥ 6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陈雳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43590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29150544
上书时间2024-11-02
《再创均衡》是“宏观经济周期与资本市场研究”系列丛书的*部。均衡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寻求在整体经济的框架内解释生产、消费和价格,本书通过供给侧改革的历史进程,辅之以经济学原理解释,并结合金融证券行业的独特视角,从周期研究方法论的角度,体现这一重要国策对经济发展的深度影响及思考探索。本书结合钢铁、有色炭等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不同行业,浴火重生的案例,全景再现了中国经济再创均衡、向好的发展历程。
陈雳,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金融行业分析师。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校外导师、四川“万人计划”专家、四川大学硕导,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财新》专栏作家,四川省证券期货业协会研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工商联特聘专家。
章〓客观的“平衡”与主观的“均衡”
节 “看不见的手”体现的经济自由主义
一、“看不见的手”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文化背景
三、“看不见的手”作用的前提条件
四、“看不见的手”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看得见的手”下的政府干预
一、关于政府干预作用的争论
二、政府干预的促进作用
三、政府干预的抑制作用
四、“看不见的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局限性
五、“看得见的手”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节〓如何认知当前经济发展前景与挑战
一、劳动力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
二、资本发展要素由总量转向结构优化
三、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四、外贸格局已发生深刻转变
第四节〓全球经济十字路口的预警指标
一、几大重要指标的含义及其在经济预警中的作用
二、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三、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必由之路
第二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塑均衡的重要市场实践
节〓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转型升级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意义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历程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措施
第二节〓定价权之争:从钢铁行业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格局
一、钢铁产能的压减置换
二、钢铁去产能的长期积极意义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重组提速
第三节〓行业集中度:从煤炭行业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
一、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第四节〓差异化方式:从有色金属行业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征
一、有色金属行业存在的问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影响
第三章〓寻求“均衡”:供需、产业升级与贸易摩擦
节〓供需决定价格:构建基础的周期研究框架
一、从总量角度看供需与价格
二、从行业自身角度看供给与需求
三、产能过剩与结构性失衡
第二节〓产业链角度实现纵向深度
一、什么是产业链
二、产业链的增值和创造价值
三、产业链的层次性
第三节〓从电力行业看科技赋能的重要影响
一、煤从空中走的特高压输电技术
二、取不尽的绿色可再生能源
三、新能源、智能电网发展
第四节〓日本“失去的20年”:“日美贸易战”对中国的启示
一、“日美贸易战”的缘起
二、广场协议及其相关影响
三、日本股票市场受到的冲击影响
四、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
五、信息科技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
六、日本经济已摆脱房地产依赖陷阱
七、德国与日本广场协议后经济发展对比
八、海外市场对中国贸易摩擦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在不断打破中重塑:政策与创新双轮驱动视角
节〓政策变量: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时俱进的环保因素
一、解决环保问题刻不容缓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在算环保账
第二节〓科技是生产力——大国博弈,科技为王
一、发达国家对持续发展的科技投入
二、美国每年研发投入全球
三、欧洲科技研发投入各有侧重
四、日本研发强度与投入高速增长
五、科技股在全球股票市场表现强势
第三节〓全球科技发展主要领域和未来趋势展望
一、人工智能让机器拥有人类智力
二、物联网发展势头迅猛
三、云计算应用前景广阔
四、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将发生质的飞跃
五、航天科技体现各国科技硬实力
第四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创新助力
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二、我国创新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现状
三、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科技创新
第五节〓“新老基建”协同发力支撑经济发展
一、“新老基建”的定义及具体内容
二、政策驱动:多部委发声释放基建信号
三、新基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五章〓预见未来:“均衡”研究框架对证券研究的后续思考
节〓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为什么会不完全准
一、美林投资时钟在中国出现过哪些误差
二、相对海外市场,A股更具备长期吸引力
第二节〓微观“均衡”经济研究方法赋予的宏观意义
一、“均衡”的本质
二、再创“均衡”的意义
三、从中国角度看“均衡”
第三节〓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均衡”理论创新思考
一、创造“均衡”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创造“均衡”的具体措施
三、“创造均衡”的现实思考
第四节〓服务实体: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一、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新三板实现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滴灌
三、绿色金融实现对投资者的引导
四、科创板实现对新兴产业的赋能
五、防范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终将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五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版: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一、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二、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
三、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
四、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
五、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附录〓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后记
《再创均衡》是“宏观经济周期与资本市场研究”系列丛书的*部。均衡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寻求在整体经济的框架内解释生产、消费和价格,本书通过供给侧改革的历史进程,辅之以经济学原理解释,并结合金融证券行业的独特视角,从周期研究方法论的角度,体现这一重要国策对经济发展的深度影响及思考探索。本书结合钢铁、有色炭等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不同行业,浴火重生的案例,全景再现了中国经济再创均衡、向好的发展历程。
陈雳,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金融行业分析师。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校外导师、四川“万人计划”专家、四川大学硕导,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财新》专栏作家,四川省证券期货业协会研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工商联特聘专家。
“看不见的手”体现的经济自由主义
一、“看不见的手”诞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运行中,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如影随形,时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称市场经济“无形之手”,其发展历史悠远。
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欧洲封建国家初进行原始积累的一种经济政策,也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一系列变化的产物,以国家财富的增加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理论包括财富观、对外贸易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等内容。
重商主义者视金银为的财富形态,他们认为经济活动必须基于金银的增加。一国财富的真正增加应当表现为金银储备持续增长,因此金银也就成为了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
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才能真正使一国财富增加。国内的商贸活动只不过是金银转移的过程,并不能使金银从本质上得到增长,买卖活动只能增加或者减少一方的财富,只有将本国产品输出国外,换回金银财富才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因此,重商主义者格外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并认为这是增加一国财富的途径,必须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才能保障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自由贸易的进行。
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之一,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来保障,从而加大、激励国内的工业生产。正是靠着重商主义的理念,英国、法国、荷兰等多个西欧国家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赚取了巨额财富,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7世纪中叶,即次工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已经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并在许多行业内迅速展开;农业也成为商品性农业,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改善;这一时期,英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了巨大利益,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积累。进入18世纪中叶,从英国发起的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农业、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迅速崛起,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发达以及对外贸易为兴盛的国家。之后,伴随着殖民扩张,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国家,国内生产力达到,这时候就需要更大、更开放的市场来消化它国内旺盛的生产力。显然,重商主义关于提高国内生产力的观点已经不符合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其主导的经济体系显然已经制约了英国经济的自由发展。
英国学者埃里克·罗尔指出:“以新技术发明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式向人们表明,旧的经济关系已经不适应新的生产力。蒸汽机、动力织机以及珍妮纺织机的出现,要求更广泛、更自由和更灵活的社会、经济(终还有政治)结构,如果人们想充分利用这些新机器的潜力的话。”由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理论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此外,由于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其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时资产阶级统治力量还较为薄弱,为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顺利进行,必须扫清封建残余势力,扫除重商主义的种种限制政策,在这一经济背景下,“看不见的手”理论应运而生。
二、“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文化背景
“看不见的手”理论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民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兴起于17—18世纪,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主要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兴起的。英国也参与了启蒙运动,并走在欧洲的前列。在启蒙运动中,人们开始了对人类自身本性的思考,并将中世纪以来封建神权至上的观点转向了以强调社会美德、道德情感等至上的哲学思想,人性本身的欲望、需求和权利不再被压抑。在这一时期,培根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从而开启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大门。
霍布斯提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社会是个人的总和,社会组织的存在是为个人服务的。被称为“自由主义之父”的洛克则更为激进,他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提出要限制国家权力,次阐释了国家分权学说,解放人性、探求人性、重建人道主义成为这一时代摆脱封建统治的思想核心。哈奇森作为启蒙运动中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他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亚当·斯密,他认为人具有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道德感受,会因外在感受而内生出对善恶的评价,人的伦理道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是判断他人行为与自身行为的标准。他不仅强调人的自然情感,将这种情感基于人的理性之上,而且同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了以同情为基础的道德情感主义哲学而不同于唯理主义学派。但是亚当·斯密在强调同情、仁慈的同时,也发现了合乎情感理性的利己主义,这也为“看不见的手”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亚当·斯密的经济观与伦理观巧妙结合起来。
荷兰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于18世纪出版《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一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更多的遭到了嘲讽与批评。在书中,他将人类社会比作蜂巢,起初每只蜜蜂都是出于对自身欲望的追求,因奢侈挥霍、炫耀自豪使得这个社会处在繁华并生机勃勃的情形中,“恶德就这样养育了机智精明,它随着时代及勤勉一同前行,并且给生活带来了种种方便,它是真正的快乐、舒适和安然。”然而一些“蜜蜂”认为这样的状态并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于是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放弃奢华,变为节俭朴素地生活,却终导致这个国家商业萧条、民生凋敝。曼德维尔通过这样一个例子阐述了个人恶德带来了社会的繁荣,他从的人性自私出发,认为人类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谋取一己私利,即使有助于他人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把这种自私称为个人恶德,它成为现代社会繁荣的基础,各人都谋求自己的幸福,必定能使整个社会的幸福增加,假若没有这种私利,社会将难以维持。于是,“如果从道德的角度看,受自利驱策的商业社会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为基础而建立起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奇想。”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即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美德和商业社会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一节的内容批判了曼德维尔的学说,并称其为放荡不羁的体系。亚当·斯密认为曼德维尔混淆了美德与恶德的概念,个人出于本性而追求自身利益并不能称其为恶德,“把每种激情,不管其程度如何以及作用对象是什么,统统说成是邪恶的,这是曼德维尔那本书的大谬所在。”
事实上,亚当·斯密是在批判曼德维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旨在说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有助于促进社会利益。只不过和曼德维尔相比,亚当·斯密的观点比较温和。尤其在经济领域,合理利用自利的本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投入到经济活动当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在这一意义上,个人自利也可以算是一种美德。
三、“看不见的手”作用的前提条件
“看不见的手”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是有赖于自由竞争的市场;二是有赖于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三是需要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
(一)自由竞争的市场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人人享有平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自由竞争的市场要求人们公平竞争,遵纪守法,一旦有破坏市场规律的违法行为出现,必将受到规则的束缚和惩罚。尊重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在利益分配中寻求公平公正,对市场参与者、竞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适当调整,使其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获得相应的利益,终实现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合理均衡。因此,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保证了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是约束“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自由竞争是指,“在商品经济中不受到任何国家的限制,其必要条件是众多的生产者面对众多的消费者,以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支配市场,操纵价格。”亚当·斯密之所以强调自由竞争的重要性,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归于长久以来他深信不疑的自然秩序学说,而自由竞争的市场为接近他所认为的自然秩序,遵循这一秩序必然不能有过多的人为干预。二是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作用的发挥使得市场能够自然达到均衡的状态,这一过程如有人为干预反而会有损社会利益。三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于分工的基础上,而分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类本身特有的交换倾向而自由发展的结果,这一自由发展无需任何人为因素的干预。另一方面是增加生产者的人数,扩大生产规模。这一条件的实现必然是出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的增加则是因为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的节俭而产生的,相反,当时政府和教会充当的是奢侈与妄为的角色,这样的行为恰恰有损于社会财富的增加,为了避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行自由放任的竞争原则。基于此,亚当·斯密提出:“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越自由普遍,事业将越有利于社会。”
(二)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作为公正旁观的内心监督,道德条件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强。市场经济中如果每个人都从自身利益化出发,丝毫不考虑他人的合法利益,不仅市场秩序难以维持,社会发展也会停滞不前。因此,亚当·斯密提出了基于情感共鸣的个人对自身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即“看不见的手”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这也成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
亚当·斯密在对自身行为标准进行评判时,引入了同情理论。而对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时,则是基于是否与公正旁观者的感情相宜这一机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讲,生活中往往离不开与他人打交道。在对自身行为做出评价时,人们喜欢先参考别人的看法。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是在意他人的眼光,喜欢得到别人的称赞而害怕被别人厌恶。因此,我们会通过别人的看法来衡量自身的行为是否正确合适。
亚当·斯密指出,借助于别人的赞扬或者批评有时候是不可靠的,这只能作为一审的评判,终的评判还需要借助于高级法庭,也就是我们内心的那个公正的人。因为真正值得我们被赞扬或被批评与我们实际受到的赞扬或批评有时候是不同的。有些人出于奉承或者虚伪而对我们进行高度赞扬,这种赞扬通常不会引起我们对自身的满意,这时我们需要求助于内心的人来告诉我们是否应该受到赞扬以及如何对待这种不值得的评价。“如果外部那个人为了我们并未做出的行为或者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动机而称赞我们,内心的那个人就会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知道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称赞,所以接受它们就会使自己变成可悲的人,从而立即压抑住这种没有理由的喝彩可能产生的自满和振奋的心情。”同样,受到不公正的诋毁时,我们也会产生愤怒的感情,也需要求助于内心那个人来帮助我们纠正所产生的错误,从而给予自己公正的评价。只有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会对人们不公正的赞扬或批评表现出正确的态度,并能够对自身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
亚当·斯密认为,正是人本性中存在自身的欺骗性才使得人们往往难以对自身行为做出公正的评价,这时候需要我们求助于内心那个公正而有理性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良心。
亚当·斯密对良心的论述是在调和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这也正是“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所遇到的障碍之一。虽然“看不见的手”在客观上调和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但是如果人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侵害他人利益,它将不能正常运行。亚当·斯密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天性使然,人们往往看重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这会使得我们为了私欲而不顾他人利益,这时内心的法官便会做出公正的评判,良心的作用得到发挥。
(三)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
“看不见的手”的第三个保障要素即正义的法律。既然人们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受到公正旁观者的监督,自然也会顾及到他人的利益,经济秩序的运行也会达到理想的状态,那么为何还需要正义的法律保障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理想的经济制度所向往的并非仁慈,而是公平。在经济领域中仅仅依靠仁慈是不行的,它不具有强制性,而且仁慈的人不一定能做到正义。第二,合作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