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小书 文学漫识(精)
  • 大家小书 文学漫识(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家小书 文学漫识(精)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9.08 4.0折 48 全新

库存10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宪益 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44857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129095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代序:了不起的杨宪益

李 辉


此刻,2009年11月29日,上午10时30分,杨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八宝山举行。我没有去现场,而是开始了这篇怀念文章的写作。
我知道,杨先生一定不习惯告别仪式。这些年,他不止一次说过,他去世后一切从简,与十年前去世的妻子戴乃迭一样,悄悄地走,连骨灰也不保留。经历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怒大哀之后,他真的把许多事情看得很淡,活得洒脱。这一时刻,对于我,除了尊重他的意愿,还有更好的悼念吗?
杨先生后一次住进医院,是在今年的“十一”期间,家人说这段时间病人少,病房方便,为他选择了煤炭总医院。过去他住院,都是几个人一间的大屋,这一次,他终于有了自己单独的病房。房间不大,但有单独的卫生间,有两张床,另一张床正好可以让日夜照顾他的小年师傅使用。未承想,这里,成了老人九十五年生涯的后一站。
9月下旬,我将去南京,行前特地去小金丝胡同家中探望他,以便将他的近况转告他的南京妹妹杨苡老师。外表看,他与前不久没有太大差别,脸色红润,神态慈祥。一开口说话,却让我有些吃惊。声音低而嘶哑,几乎没有清晰的字句。不过,交谈几句后,开始恢复正常,与以前一样可以连贯地与人交谈,声音也不再细弱无力。他指指脖子,说,喉咙里长了东西。我一看,脖子上可以看到一个鼓起的包,是瘤子在挤压
声带。
他还是习惯地拿起一支烟。如以往一样,我为他点燃烟——虽然清楚这是严重违反医嘱。
我们闲谈。我告诉他,杨苡老师说冬天她还要来北京住几个月,等着为您祝寿。他说,他们家里人都长寿。“我母亲活到了九十六,我今年也快九十五了。够了。”很骄傲的样子,说完,淡淡一笑,又吸上一口烟。
我心里“咯噔”一下。九十五岁当然已经是了不起的高寿,但眼前这位极其可爱的老头,随意说出这句话,还是让我联想到一些现实中的预兆,不免有些伤感。一个老人,如果心里有个未实现的愿望,它时常会支撑他活下去。前年,杨先生曾大病过一次,大家担心他能否过关。当时,他惦记着与两个妹妹的约定,等杨苡腿部骨折伤好,从南京来北京过冬,三人一起庆祝他的九十四岁生日。他一直念叨着这件事,他真的挺了过来,高高兴兴地等到了三兄妹的欢聚。
这一次,在快到九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又住进了医院。手术当天下午,去看他,他还能正常交谈,但气力与声音已不如半个月前。几天后,他忽然需要鼻饲,再去看他,与我的交谈,就只能用闪亮的目光和温暖柔软的手了。
与杨先生的后一次见面,是在他去世的前三天。杨苡老师上午来电话说,哥哥呼吸忽然困难,医生与家人商量,如果严重,是否可以切开气管抢救。杨先生和家属的意见比较一致,届时放弃这一抢救手段。我想,对于杨先生,这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再让老人受折磨的痛苦,让他平静地远行。下午,我赶去医院,走进病房,却惊喜地看到他居然又挺过来了。气力虽衰,但神志清楚,眼睛还能睁开,看见我走近,他晃晃右手,伸过来。手依然温暖,柔软。
无法交谈了。告诉他,我第二天要到外地去,回来后再来看他。临走告别,他用手指指沙发。沙发上放着一包书,这是他的一本合集《去日苦多》,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书赶着印出来,清醒中他看到了自己题签的新书。我拿起一本,放进书包。看他虚弱、渐趋衰竭的样子,对他的康复我真的不抱太多乐观。
11月22日下午,我在外地接到杨苡老师电话,说:哥哥可能快不行了,低压只到了30—50之间。她很镇静——这些日子她一直表现得很镇静。她说,她已经做好了坏结局的精神准备。第二天,早上,8点钟,电话又响了。她说:“我哥哥走了,早上6点多钟走的。”
翻译家、学者、诗人杨宪益先生,永远走了。他不再为去日之多而苦了。

结识杨先生是在二十多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记得还是作家张辛欣带我次走进他家。
杨先生住在百万庄外文局大院里。当时,他是英文刊物《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的主编,负责把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翻译出版,这是当年新时期文学走向世界的途径。于是,他和戴乃迭成了不少作家的朋友,一时间,众星拱月,热闹非凡,杨家就是一个文学沙龙,成了中国作家与外国客人交往的场合。喝不完的酒,抽不完的烟,聊不完的天……在经历过“文革”牢狱之灾,承受了爱子自焚的痛苦之后,历史转折时期的全新环境,“往来无白丁”的热闹非凡,尚能让这对夫妇,以酒浇愁,以酒忘忧,全身心投入到另一天地。
1988年年底,我所供职的《大地》副刊,请居住北京的七位前辈在新的一年里联袂开设一个随笔专栏,名曰“七味书谭”,他们分别是:金克木、杨绛、黄苗子、杨宪益、冯亦代、董乐山、宗璞。(其中年轻的宗璞老师,如今也已年过八旬了。)为开设这个栏目,曾请他们聚会,除杨绛和董乐山外,其他五位前来。虽然七人未到齐,但也属难得。我为他们五位拍摄了一张合影,杨先生笑眯眯坐在中间。
“七味书谭”于1989年年初开张,几个月过去,局势突变,七个人中,出国的出国,退隐的退隐,本可以热热闹闹精彩万分的专栏,也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随后,负责编辑这个栏目的钱宁兄也漂洋过海,存放“七味书谭”的卷宗留在了铁丝网文件筐里。“七味书谭”存稿没有再获刊发,放了一两年,有的退还给了作者,有的则不知去向,其中好像有杨先生的两篇文章。
进入90年代,杨家一下子清静了许多。退休,退隐,80年代的热闹已是过眼烟云。这时,与他相聚的大多是过去结识的老朋友。老朋友中间,他不算年龄长的,但他好像格外受到大家的照顾甚至“宠爱”,聚会时常就安排在他的住所附近,特别是在戴乃迭病重和去世之后。
戴乃迭去世之前,他们已从百万庄搬到了友谊宾馆,聚会经常安排在国家图书馆大院里的东坡酒家。戴乃迭去世后,他单独搬到尚在修建的西四环路旁边的一处新寓所。大家相约,驱车到他家里聚会。近十年,他搬到了后海小金丝胡同的女儿家里。连续几年为他过生日,就他的方便,聚会一般都安排在什刹海周围的饭馆。如有聚会,他很乐意参加。天冷时节,裹着大衣,头用围巾包得严严实实,他坐在轮椅上,沿着小路被推到饭馆。
聚会时,他言谈并不多,总是笑眯眯地在一旁听,兴致一来,顺手拿来饭桌上的餐巾纸或口袋里的烟盒,在上面写上几句打油诗。大家传看一圈,或有人当场续上几句,或被哪一位放进了口袋带走。
有一年,为他过生日,正逢雪后,什刹海一片白茫茫。我去把他接出来,大家在什刹海东南角的一个客家饭馆里聚会。郁风老太太后来写了一篇《雪漫什刹海》,以诗意之笔描述了这一次聚会。她写道:“这地方并不豪华,却有前面、右面三扇像电影屏幕似的大玻璃窗,雪漫什刹海的全景尽在眼底。我坐在宪益左边面对大窗的位置,冰雪中游滑着的小人儿,比桌上的菜还要清楚地在我眼前飘动。我们每人面前是陶器小钵头盛满糯米酒香甜味的花雕,这不至于使杨宪益醉倒。有一次类似的聚会,他喝下一整瓶二锅头,又喝威士忌,又喝花雕,结果好玩极了,白发朱颜的瘦高老头被两人搀扶着向外走,左晃右晃像跳摇摆舞。……”
杨宪益九十大寿聚会上的七位八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前排左起:丁聪、黄苗子、杨宪益、罗沛霖(杨敏如的丈夫);后排左起:郁风、唐瑜、杨敏如。如今,只有杨敏如健在,已是九十九岁的老人,依然思路清晰,笔耕不辍,谈话声音洪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敏如先生2017年12月15日病逝于北京,享年102岁。——编者注
]
这一次生日之前,杨先生刚被检查出病,家人都建议他去住院治疗,但他拒绝了。他的确是一个奇迹,从小抽烟、喝酒的他,到了九十岁,居然还从来没有住过医院。这也是他在疾病面前常常若无其事的本钱。席间,他拿过一张餐巾纸,写上打油诗一首递给郁风:“无病莫求医,无事莫写信,信多事必多,医来必有病。”
这样的聚会有好多次,但唯独这一次,才被郁风老太太的文章详细记录下来,留住了那一天的雪景,留住了杨先生被白雪映衬的豁达。
两年前郁风走了,今天,杨宪益也走了,两个有着同样豁达性情的老人,要在天堂相逢了。他们会不会谈到什刹海的一次又一次的聚会?会不会谈论起郁风为戴乃迭画的那幅有名的水彩肖像画?这幅画,杨宪益一直挂在房间。画上还有郁风写的一句话:“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这句话,像诗。



导语摘要

本书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介绍古希腊、罗马文学。杨公留学英伦时即主攻古典文学,又常常泡图书馆,遍观史地、民俗、音乐、哲学诸学科著作,因而在介绍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及萨福、维吉尔、奥维德等诗人的创作活动时能够将地中海、古埃及、两河文明及北欧文明融会贯通,既有大量的*手资料,又提纲挈领,于平易、浅近的叙述中蕴含隽永、悠长的韵味。后一部分论中国文学,考订《庄子》原书篇目、《穆天子传》成书年代、李白《菩萨蛮》词牌的来源、《水浒传》版本的演变、唐传奇《白猿传》本事,以及汉文典籍中金花小娘、板桥三娘子、新罗长人诸文学形象的出典等。
本书收录的各篇随笔虽多为短制,但一篇之内往往纵贯古今,融汇中西,所需的知识储备常常超越某一文明或某一学科的范围,而非一般专业学人所能驾驭。杨公学兼中西,自幼又有良好的旧学功底,因而能够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示一幅广阔的中西文化相互交往、相互融通的图景,读来饶有兴味。



作者简介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诗人。江苏盱眙人,出生于天津。早孤,由母亲教养成人,祖父杨士燮为前清翰林,父亲杨毓璋曾做过中国银行行长。中学入英国教会创办的新学书院,1934年入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读古典文学及英国文学,并于此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爱侣戴乃迭(原名Gladys Tayler,1919—1999)。1940年归国成婚,任教于战时后方各大学,并供职于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与戴乃迭合作,把我国大量的文学名著译成英文,《诗经选》《楚辞》《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的英文版均获好评,在西方产生广泛的影响。著有《译余偶拾》《漏船载酒忆当年》等作品。



目录

一 论欧洲文学
希腊文学
荷马( Homeros)
萨福( Sappho)
阿里斯托芬和希腊喜剧
《维吉尔· 牧歌》前记
古代罗马帝国的天才诗人奥维德
《罗兰之歌》译本序
英国诗人神游元上都
萧伯纳——资产阶级社会的解剖家
古苑新葩——祝希腊获奖二诗人诗选中译本出版
二 论中国文学
《庄子》的原来篇目
《穆天子传》的作成时代及其作者
《高僧传》里的国王新衣故事
关于《白猿传》的故事
唐代新罗长人故事
明代记载中的罗马史诗传说
改头换面的外国民间故事
中国的扫灰娘故事
《酉阳杂俎》里的英雄降龙故事
板桥三娘子
薛平贵故事的来源
金花小娘
红梅旧曲喜新翻——昆曲《李慧娘》观后感
《水浒传》古本的演变
《水浒传》故事的演变
《蒲松龄著作在国外》序
要出版红学丛书
《逸周书· 周祝篇》《逸周书· 太子晋篇》和《荀子· 成相篇》
十四行诗,鲁拜体及唐诗
李白与〔菩萨蛮〕
论词的起源
李义山《锦瑟》诗试解
鲁迅的《自题小像》诗



内容摘要

本书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介绍古希腊、罗马文学。杨公留学英伦时即主攻古典文学,又常常泡图书馆,遍观史地、民俗、音乐、哲学诸学科著作,因而在介绍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及萨福、维吉尔、奥维德等诗人的创作活动时能够将地中海、古埃及、两河文明及北欧文明融会贯通,既有大量的*手资料,又提纲挈领,于平易、浅近的叙述中蕴含隽永、悠长的韵味。后一部分论中国文学,考订《庄子》原书篇目、《穆天子传》成书年代、李白《菩萨蛮》词牌的来源、《水浒传》版本的演变、唐传奇《白猿传》本事,以及汉文典籍中金花小娘、板桥三娘子、新罗长人诸文学形象的出典等。
本书收录的各篇随笔虽多为短制,但一篇之内往往纵贯古今,融汇中西,所需的知识储备常常超越某一文明或某一学科的范围,而非一般专业学人所能驾驭。杨公学兼中西,自幼又有良好的旧学功底,因而能够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示一幅广阔的中西文化相互交往、相互融通的图景,读来饶有兴味。



主编推荐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诗人。江苏盱眙人,出生于天津。早孤,由母亲教养成人,祖父杨士燮为前清翰林,父亲杨毓璋曾做过中国银行行长。中学入英国教会创办的新学书院,1934年入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读古典文学及英国文学,并于此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爱侣戴乃迭(原名Gladys Tayler,1919—1999)。1940年归国成婚,任教于战时后方各大学,并供职于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与戴乃迭合作,把我国大量的文学名著译成英文,《诗经选》《楚辞》《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的英文版均获好评,在西方产生广泛的影响。著有《译余偶拾》《漏船载酒忆当年》等作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