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与儒家礼仪论集(第一辑)
  • 佛教与儒家礼仪论集(第一辑)
  • 佛教与儒家礼仪论集(第一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佛教与儒家礼仪论集(第一辑)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7.09 5.6折 48 全新

库存6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金华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30389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8552675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礼仪,是人类精神文明长期发展与演变的产物。它既是人们日常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村落、族群、团体、国家之间往来的规则与约定。其形式与内容复杂多样,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画面,甚至肢体的动作来完成,体现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形态与风俗习惯,以及发展程度的差异,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层面,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精神面貌。

 

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礼仪基本是在各个族群中独立发展的,彼此之间的影响较少。随着使用先进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力,除了果腹之外,生活资料有了盈余。于是,物物交换或馈赠便成为可能。由于人们的交往多了,出于社会联系中公平的需要,作为彼此之间遵守的规则与约定的礼仪便出现了。礼之原意,即是礼物。“礼尚往来”也保留着礼物交流的意思。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毛斯(Marcel Mauss,1872—1950)从中发现了人际关系的结构。就我国古代来说,夏朝、商代即已有了文明,到了周朝,便形成了精致完整的一套典章制度,其中即包括丰富的礼仪文化。进入春秋时期,礼又被加以强调,《左传》里提到“礼”字达462次之多!而《礼记·礼运》所说:“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更是将“礼”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对礼之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阐释。所以,即以“礼尚往来”为例,它不仅仅体现为经济内容,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尤其是后者的作用,对于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更为巨 大。

 

《仪礼》《周礼》与《礼记》并称“三礼”,是记载古代儒家礼仪的重要经典。尽管其成书的年代尚有争议、说法不一,但其书中的内容已广泛存在于西周,甚至商朝的甲骨文、钟鼎文里了。后世儒家对此进行总结、整理,加以完善,成为制度化,从而形成了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庞大系统。他们将此系统的礼仪制度划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大类,涵盖了朝廷、地方的官方典礼、政治活动,以及人们日常的交际等许多方面,史称“五礼”。礼仪至汉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的都城长安成为中心。后世因时事更易,日渐衰落,特别是三国交战,加之“五胡乱华”之后,长安丘墟,礼崩乐坏,成为儒家学说走向式微的重要原因之 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儒家“礼崩乐坏”之时,作为其间大肆传入中国的佛教,却一再将古代的礼乐文化加以搜集、消化、吸收,乃至创新,融入印度佛教的梵呗中去,成为其教化芸芸众生的有力武器。例如,兴起于南北朝梁代的“水陆仪轨”,即是这种融汇了梵、汉两种文化特征的超度仪式,其中有礼、有乐,还有画面、声音相配合,让人身临其境,展现了卓有成效的感染力。再像寺院里日常的早晚功课,也是礼、乐交融的产物,其中的九种跪拜礼,即源于《周礼》一书中的《春官·大祝》。所以,宋代的二程、司马光在游览了寺院之后,不得不感叹“三代礼乐尽在其中”“三代礼乐在缁衣中”了。

 

这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一部分。上文提到的“水陆仪轨”中的仪轨,也有称之为“礼仪”或“仪礼”的,在古代印度有时也与僧团的行事制度相交叉,比如布萨、安居、自恣,或出家、受戒、诵戒等。但在我国,一般以具体的法事仪式来体现,与佛教梵呗的制作、发展、演变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如南北朝以来的放生、祈雨、行像、八关斋戒、盂兰盆会、慈悲道场忏法、丧葬仪式等,数不胜数,其中相互关系的复杂性,涉及中国文化、本土风俗习惯、民众心理,以及佛教教义等各个方面,远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需要时间潜心研究,才能正本清源、理清脉络,展示其内在发展变化的深刻轨迹,贡献给学界,呈现在读者面 前。

 

本书选编了2015年5月3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办的“第二届曹王禅寺佛教与儒家礼仪论坛”的相关论文,又融合我国台湾地区教界大德、学者的佳作,因缘际会,殊途同归。其中既有对某种佛教礼仪的特别解读,也有对儒家礼乐的深入探讨;既有推陈出新、关注现实之作,也有重在礼仪传承意义的论述;还有对《易经》中礼仪论说之挖掘;等等。虽然篇数不多,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符合我们的预期。

 

这里,要特别感谢上海曹王禅寺的大力支持,住持曙红法师独具慧眼,选择了“佛教与儒家礼仪”这样一个对于现代中国转型社会格外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作为长期专门研究之主题。脚踏实地,深入下去,持之以恒,相信未来的收获,是可以期待的。

是为序。

夏金华



导语摘要

礼仪,是人类精神文明长期发展与演变的产物。它既是人们日常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村落、族群、团体、国家之间往来的规则与约定。佛教与儒家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礼仪规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收录的论文,既有对某种佛教礼仪的特别解读,也有对儒家礼乐的深入探讨;既有推陈出新、关注现实之作,也有重在礼仪传承意义的论述。资料翔实,论证有据,适合对佛教、儒家及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商品简介

礼仪,是人类精神文明长期发展与演变的产物。它既是人们日常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村落、族群、团体、国家之间往来的规则与约定。佛教与儒家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礼仪规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收录的论文,既有对某种佛教礼仪的特别解读,也有对儒家礼乐的深入探讨;既有推陈出新、关注现实之作,也有重在礼仪传承意义的论述。资料翔实,论证有据,适合对佛教、儒家及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主编夏金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宗教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过多部佛教相关学术专著。历任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市第十三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目录

瑜伽焰口的意义及其仪轨之集成 释了中  


汉传佛教的派辈及其礼制成因 陈建华


阿尾奢法——内外缘的考察 李建弘


论“礼崩乐坏”是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兼以佛教礼乐的发展进程为例 夏金华  


音声入道——《高僧传》唱诵思想研究 刘翔


华土佛教文献中的世俗内容与儒道思想 严耀中


《儒行》的现代意义:如何做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李尚全


佛教礼仪中国化及其传承意义略论 唐忠毛


论儒家仪礼思想的内在本质——以《春秋》为核心 张志宏


《周易》古礼研究的若干问题 张朋



内容摘要

礼仪,是人类精神文明长期发展与演变的产物。它既是人们日常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村落、族群、团体、国家之间往来的规则与约定。佛教与儒家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礼仪规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收录的论文,既有对某种佛教礼仪的特别解读,也有对儒家礼乐的深入探讨;既有推陈出新、关注现实之作,也有重在礼仪传承意义的论述。资料翔实,论证有据,适合对佛教、儒家及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主编推荐

主编夏金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宗教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过多部佛教相关学术专著。历任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上海市第十三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