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7.39 6.1折 ¥ 78 全新
库存87件
作者崔允漷,鄢亮,曾宏,王毓舜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04762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8983397
上书时间2024-11-02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温江经验》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区域推进学历案的实践,介绍了温江选择学历案的缘由、推进经验、初步成效、问题与反思等;第二、三部分精选了小学、初中各学科2至3篇具有示范性、代表性、操作性的学历案。每篇都配有“导读”,揭示特色亮点或创新点,还配有“设计说明”,阐释“为什么这样设计”,生动呈现了学历案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
崔允漷 教授
教育学博士。*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是有效教学、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荣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教学科研荣誉,主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
鄢亮,男,1972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现任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规划课题“研修转型促进区域学为中心课堂变革实践研究”,为成都市温江区学历案区域推进改革试验项目组组长。先后有多篇文章在全国、省、市会议交流或发表。
曾宏,男,1974年11月生,中学高级教师。先后主研作文教学、综合实践、美育等领域课题,在小学、初中、高中担任学科教师、行政管理工作。现任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副局长,负责区域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及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王毓舜,中学高级教师,参研、主研的课题成果连续两届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多篇论文获获省、市一等奖或发表。参与编写、出版的主要著作:
1、《构建课堂自主参与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2、《课堂教学设计新视角——成都市温江区老师专业提升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3、《课堂教学智慧撷英——成都市温江区教师专业提升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温江经验》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为区域推进学历案的实践,介绍了温江选择学历案的缘由、推进经验、初步成效、问题与反思等;第二、三部分精选了小学、初中各学科2至3篇具有示范性、代表性、操作性的学历案。每篇都配有“导读”,揭示特色亮点或创新点,还配有“设计说明”,阐释“为什么这样设计”,生动呈现了学历案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
崔允漷 教授
教育学博士。*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是有效教学、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荣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教学科研荣誉,主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
鄢亮,男,1972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现任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规划课题“研修转型促进区域学为中心课堂变革实践研究”,为成都市温江区学历案区域推进改革试验项目组组长。先后有多篇文章在全国、省、市会议交流或发表。
曾宏,男,1974年11月生,中学高级教师。先后主研作文教学、综合实践、美育等领域课题,在小学、初中、高中担任学科教师、行政管理工作。现任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副局长,负责区域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及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王毓舜,中学高级教师,参研、主研的课题成果连续两届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多篇论文获获省、市一等奖或发表。参与编写、出版的主要著作:
1、《构建课堂自主参与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2、《课堂教学设计新视角——成都市温江区老师专业提升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3、《课堂教学智慧撷英——成都市温江区教师专业提升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开创“落实课标、学为中心”的教学新局面
(代序)
崔允漷
感动于温江教育人的火辣干劲!感谢温江教育人8年来的执着参与!向温江教育人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的先锋式探索致敬!
我与温江教育人的相识始于2012年的秋天。整个温江区研培中心的专家在孟蜀华主任的带领下,不远千里,从西部的“天府之国”,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到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开展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主题的研修——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区级教研机构而言,确实是一个大动作。8天的研修中,我的印象无非就是: 温江的教研员专家听报告、写博文、做作业都比较认真,互动也比较积极。本想事情会就此结束,可他们来自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的确有一种“来了就不想走”的品质: 个班后,接二连三,几乎每年都有研修人员来我们中心交流学习,交流形式有大班也有小班,有专题培训也有面对面点评作业……总之,在这8年时间里,我与他们中的一些专家见面的次数非常多,多到好多专家我一见面就能直呼其大名。我非常敬佩温江区几任教育局领导的远见与魄力,以及区教研中心各位领导的决心与毅力!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在全区推进“落实课标、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培训专家。特别是近几年他们将关注点聚焦于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在区域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创造了重要经验,堪称“区域深化国家课程改革的温江方案”,非常值得总结与推广。温江的实践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区域的整体推进,区研培中心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推动教师全员参与学历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形成了具有引领性的学历案区域推进模式;二是将原本我们主要在高中实践的学历案应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并有所创新突破,为学历案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鉴于此,本人愿意充当温江学历案推进实践的者。
同时,本人也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些背景性的专业理解与思考,以表示对温江教育人的敬意,并为同道提供一些参考!
一、 深化课程改革从方案做起: 从“教案”到“学历案”
说起来,世界上早有记载的教案已有200年历史了。教案源于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统觉论及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此后其弟子莱因基于形式训练说将其演变成“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和应用。这是世界上个有理论指导的教学法,也是教学法(教育学)真正从思辨的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所以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19世纪中期起,甚至形成了“要学教育,必去德国”的风尚,包括美国、日本、苏联都派留学生去德国学习赫尔巴特教育学。于是,“五段教学法”成了当时世界上的、科学的、权威的教学法。1895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赫尔巴特教育研究会(1910年改名为美国教育研究学会),以至于“在19世纪90年代期间,对这个精心建立的专业共同体的兴趣,像浪潮一样,席卷了美国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Eby, F., & Arrowood, C.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34: 786.正如美国在1894年至1895年的报告中指出的:“在今天,美国比德国更信奉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Connell, W.F.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0: 61.到了20世纪初,人们认为“每一个好教师都应该为每一节课准备一份教案,五个形式阶段都须非常明显”。Kilpatrick, W.H., Deweys Influence on Education. In P.A. Schilpp (Ed), The philosophy of John Dewey [M]. La Salle, IL: Open Court, 1939: 465.这一教学法后来经过日本传入中国,并且在传入中国之初,这种教学方法被视为“教案”的同义词。与之相应,这种教案主要关注的是上课程序的设计,而对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则关注不多。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受到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教案开始发生了变化。苏联沿袭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形成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五环节”,即导入、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与布置作业;有时甚至还明确规定每个环节所花的时间范围,如导入2—5分钟,复习旧知识5—10分钟,讲授新知识10—25分钟,巩固新知识5—10分钟,布置作业2—5分钟,以此为新授课的基本模式。同时,还发展出复习课、讨论课、练习课等多种课型。在这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处理教材,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教师)用什么方法或策略把教科书中的内容说清楚。这样的教案在我国差不多持续了半个世纪。
到了新世纪初,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教师开始拥有了课程视野,尝试探索教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教案的变革就是教师实践尝试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中,学案、导学案、教学案、作业单等教学方案变革尝试先后出现。其中影响的是学案与导学案。学案的格式有多种,但比较经典的是由学习目标、知识构成、学习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部分组成的,它成功的地方是在技能训练部分,即对作业的精心设计。众所周知,作业质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特别是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真的能精准设计作业,实现作业校本化、班本化,让作业更适应自己所教的学生,那一定会带来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资源链接与课后作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学案与学案没有本质差异,它们都重视课后作业的精选与适应性设计。除此之外,导学案还关注教师如何导学,告诉学生有哪些资源。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这些做法都是必要的。不过,笔者认为,学案、导学案之所以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除了关注作业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下做法所带来的效应: 学案与导学案是课前发给学生的,是教师设计好文本帮助学生学习,以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方案互动。也就是说,加强了学生与方案的互动才是学案、导学案成功的关键。反观教案,教案是教师自己用的,由于没有一个教师将教案发给学生,因此学生看不到教师用心设计的东西,只能凭“工作记忆”记住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那点东西,效益太低。教师们自己也会经常感觉到“为什么我那么认真教了,但学生没学会”,其原因也就在于此。可是,估计推行学案、导学案的人当中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从方案的专业化来看,无论是学案还是导学案,至少还存在下列五大问题: 一是虽号称“学之案”,而非“教之案”,但却没有体现对学习主体“何以学会”的学习经历的完整设计,名不符实。二是只有作业的训练,没有突显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的设计。没有评价,就无法知道学生有没有学会;没有评价,就无法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学案与导学案普遍淡化或隐去对教的设计,重视对学习方法或策略的建议,但却没有完整地设计学的过程,更没有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理念。四是学案和导学案仍然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或材料,教师还是按照那份没有发给学生的教案在教学,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立场。五是训练取向没有体现课堂学习的进阶,没有体现形成性评价及其对教学过程的调节;通常,学案或导学案或放在课前预习,或放在课后练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容易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基于这样的思考,同时吸收了学习科学的成果,笔者团队重新概念化了教学方案的本质,建构了一种新的教学专业方案——学历案(learning plan),并与中小学教师开展持续的实践探索。
何为学历案?它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单位的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一份完整的学历案就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或课程单元,它至少需要包括学习主题/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6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详细的编写指南。它是替代教师教案的一种专业方案,它是一种微型课程计划、一张学生学习认知地图、一份累积性的学习档案、一种质量监测的文本。详见: 崔允漷.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6-6-9.卢明、崔允漷等.教案的革命: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尤小平.学历案与深度学习[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