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线之战(卷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线之战(卷一)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46.39 4.7折 98 全新

库存14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詹姆斯·霍兰德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46009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8552367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西线之战(卷一)》为非虚构类图书,它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从1939年到1941年的战事进程。叙事角度较新颖,不仅覆盖了常见的政治和军事领袖的表现,更是将容易忽略的普通百姓和一线士兵的回忆萃取出有代表性的案例。从经济、科技和战争资源全方位剖析了参战国各方的情况,以详实的数据让读者理解历史进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西线之战(卷一)》由四部分构成。*部分,从波兰战争到全面爆发的过程,描绘了大战爆发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交战各方的战前备战细节。以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一直被诟病的盟军的“绥靖政策”和“静坐战争”,包括对张伯伦这个有争议的角色的出色挖掘,还原其积极备战的贡献以及推动丘吉尔担任新首相的行为。第二部分,讲述了德国入侵北欧到法国战败的过程,作者对这段广为流传的历史加入了有趣的角度,解释了法军在军事装备和数量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为何会如此快速地输掉了战争。第三部分,英国在失去了*重要的盟友的情况下,如何独自抵抗住了德军的空袭以及海上的潜艇猎杀。第四部分,讲述德国进攻南欧地区,占领了希腊。作者对美国的备战工作以及英美的合作始末描述得非常详尽,诠释了美国如何从一个军备落后国家迅速转变为军事强国的根源。

《西线之战(卷一)》是一本能令人深刻认识“西线总体战”的历史书,它精彩刻画了各国如何通过多层面的角力争取战争胜利的过程。此外,诸多历史真相并非是广为流传的那样非黑即白,作者用海量的数据作了逻辑分明的论证,给读者留下了重新思考的空间。



作者简介

《西线之战(卷一)》由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霍兰德创作。霍兰德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著作颇丰,著名作品有《马耳他堡垒》、《不列颠之战》、《炸坝者》。他还以虚构的二战士兵杰克·坦纳为主角创作了9本历史小说。他经常在电视和广播节目中作为嘉宾出席,参与过不少纪录片的制作,如《冷战》、《热喷流》、《诺曼底1944》。



目录

目录


地图


出场人物


文字说明


引子


 


部分 战争爆发


第1章 倒计时


第2章 外交斡旋


第3章 时日无多


第4章 无可挽回


第5章 终宣战


第6章 沧海之上


第7章 攻势侦察


第8章 缺车少油


第9章 现代军队


第10章 挺身而出


第11章 见微知著


第12章 黄色方案


第13章 内部战线


第14章 决心已下


第15章 孤家寡人


第二部分:骄狂德国


第16章 威悉演习


第17章 挪威之战


第18章 孤注一掷


第19章 向西进军


第20章 马斯河竞赛


第21章 粉碎马斯河


第22章 铁钳合围


第23章 英国绝境


第24章 胜利逃亡


第25章 法国终结


第26章 空中力量(一)


第三部分 战天斗海


第27章 空中力量(二)


第28章 不再孤单


第29章 踌躇不决


第30章 鹰击英伦


第31章 艰难跋涉


第32章 厉兵秣马


第33章 钱、技、物


第34章 灰色大洋


第35章 领袖之辱


第36章 风向渐转


第四部分 战争扩大


第37章 噩梦沉沦


第38章 否极泰来


第39章 远洋之上


第40章 怒海争锋


第41章 命运多舛(一)


第42章 进退维谷


第43章 得失之间


第44章 命运多舛(二)


第45章 水星降临


第46章 酷暑骄阳


第47章 工业潜能


第48章 麻烦不断


附录 5


战前爆发时各国海军实力(主要舰艇)


军事实力对比(1940年5月10日)


1940年飞机产量


军火产量(1939年—1940年5月)


军火产值(1940—1941年)


军火生产增长幅度(1940—1941年)


对德国封锁的影响


战争对英国贸易的影响


1939年8月—1941年6月的时间线


致谢



内容摘要

《西线之战(卷一)》为非虚构类图书,它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从1939年到1941年的战事进程。叙事角度较新颖,不仅覆盖了常见的政治和军事领袖的表现,更是将容易忽略的普通百姓和一线士兵的回忆萃取出有代表性的案例。从经济、科技和战争资源全方位剖析了参战国各方的情况,以详实的数据让读者理解历史进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西线之战(卷一)》由四部分构成。*部分,从波兰战争到全面爆发的过程,描绘了大战爆发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交战各方的战前备战细节。以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一直被诟病的盟军的“绥靖政策”和“静坐战争”,包括对张伯伦这个有争议的角色的出色挖掘,还原其积极备战的贡献以及推动丘吉尔担任新首相的行为。第二部分,讲述了德国入侵北欧到法国战败的过程,作者对这段广为流传的历史加入了有趣的角度,解释了法军在军事装备和数量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为何会如此快速地输掉了战争。第三部分,英国在失去了*重要的盟友的情况下,如何独自抵抗住了德军的空袭以及海上的潜艇猎杀。第四部分,讲述德国进攻南欧地区,占领了希腊。作者对美国的备战工作以及英美的合作始末描述得非常详尽,诠释了美国如何从一个军备落后国家迅速转变为军事强国的根源。


《西线之战(卷一)》是一本能令人深刻认识“西线总体战”的历史书,它精彩刻画了各国如何通过多层面的角力争取战争胜利的过程。此外,诸多历史真相并非是广为流传的那样非黑即白,作者用海量的数据作了逻辑分明的论证,给读者留下了重新思考的空间。



主编推荐

《西线之战(卷一)》由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霍兰德创作。霍兰德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成员,著作颇丰,著名作品有《马耳他堡垒》、《不列颠之战》、《炸坝者》。他还以虚构的二战士兵杰克·坦纳为主角创作了9本历史小说。他经常在电视和广播节目中作为嘉宾出席,参与过不少纪录片的制作,如《冷战》、《热喷流》、《诺曼底1944》。



精彩内容

引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60多个国家超过6 000万人员的死亡。无数座城市被夷为平地,国家边界被重新划分,数百万平民背井离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生活在中东、非洲、巴尔干、阿富汗,甚至美国的人们经历了种种生离死别的痛苦。从全球视觉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史上单次规模的灾难。其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也为严重,没有其他任何战争会影响到如此多的国家和如此多的人。

直到今天,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谓了解仍充满了猜测和神话,并非全是事实。在过去的60多年里,我们对这场浩劫的分析陷入了固定模式,尤其是对西线之战的研究——这段历史主要指以纳粹德国为首的轴心国与西方同盟国之间的冲突。

从战后70年开始,历经过战争的那代人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消逝。在写作本书的同时,仍健在的当年的年轻老兵也已步入了90岁,我要趁他们还在世时采访他们。他们的战争经历是近段时间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书籍的主要关注对象。

战争中表现出的人性,是初吸引我关注这一题材的主要因素。现在想来,仍有点不可思议,欧洲在短短几十年前陷入过那样一场如此激烈并带有毁灭性的冲突。我经常会想,如果我是个生活在当时的年轻人会怎么做;我会参加空军、海军或者陆军么?我如何面对失去朋友和家庭的情况?我如何面对恐惧,或是那些更为残酷的处境?或是背井离乡直到战争结束?

这些问题非常吸引人,紧张的冲突让人胸潮澎湃。随着我知识和理解力的丰富,我意识到那段历史依旧存在诸多疑问。那场战争涉及的面实在太广,还有许多东西需要人们探索。

今天,发现新资料和学习新观点比以往更为容易——旅行成本降低,更多档案被公开,特别是数码影像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拜访过德国、奥地利、挪威、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印度、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南非和澳大利亚,研究档案、采访老兵、探寻实地。在我刚开始这个庞大的项目时,研究档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铅笔作笔记;而现在,以前整周的工作量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南卡州要塞军事学院(Citadel, the Military college of the South),我只用了1天时间就拍回了马克·克拉克将军的所有文件。回到家后,我可以不慌不忙地仔细研读这些文件,更多的细节可以被挖掘出来。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题材仍获得持续的关注,尽管与此相关的著作、文献、杂志及电影不断涌现,但大部分观点因循守旧,甚至以讹传讹。大众的印象普遍为:在战争爆发之初,纳粹德国有着世界上训练好的军队,装备好的武器和设备;1940年的英国是孤独地对抗德国,屹立不屈,直至美国参战;随后,美国的经济优势压垮了德国的军事优势,同时东线那些规模惊人的战役彻底击败了德国。这就是战后60年里的主流观点。

然而,一些革命性的观点开始在学术圈涌现出来,慢慢改变了主流看法。我自己的观点也随着自己曾撰写的一些军事小说发生转变。尽管这些小说是虚构的,但它们均根植于缜密的细节研究。我写作时,愈发意识到需要了解战争更多微小的层面,比如曾经使用过的制服和武器,甚至包括它们如何被使用,某些特别战术是如何被发展出来。

这些研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一幅不同于过往的画面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们需要对希特勒本人的思想作更深层次的研究,以前的我们太容易被前线发生的激烈战斗所吸引。是的,军事上战术层面非常重要,但如果其他方面不产生同样水平的作用,仅凭战术是难以赢得战争的。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总是将关注点放在战争的高层中,比如那些将军们的决定。回忆录也是这样的顺序:首先是将军们和那些功勋卓著的战争英雄,然后是“普通”的男人和女人们。在过去的30年里,关于个人战争体验的书已出版了很多,但它们缺乏与大背景的有机交融。比如:当我们读到美军士兵的回忆时,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迫击炮弹雨中缩在散兵坑里瑟瑟发抖,不过,他为什么在哪里?为什么遭到的是迫击炮的袭击?陆军、空军和海军又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们的主流认知,还是那些流传甚广的偏见:英军部队行动迟缓,经常浪费大量的时间在“煮”茶;美军部队邋遢且不守军纪;德军的机枪是质量好的;德军的虎式坦克是战争中好的坦克,诸如此类。

这些论调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正确吗?事实上并不全对。比如:美军或者英军的士兵谈起虎式坦克,他们会告诉你那是头恐怖的猛兽,比盟军军火库里的任何东西都要厉害——它身材巨大、火炮凶猛、装甲厚实。这些盟军的观点只能说基本正确,虎式坦克的结构非常复杂,从机械层面看它们并不可靠,难以在战斗中长时间保持战斗力,更适合短途行驶。长途运输只能依靠铁路,由于火车平板车的尺寸问题,虎式坦克必须在运输前换上特制的窄型履带。此外,虎式坦克对汽油的消耗量也非常惊人,德国在其列装的1942年已开始出现汽油的严重短缺。还需要注意的是,虎式坦克的重量很大,战争时期的大部分桥梁都无法承载它们的通过。因此,其在进攻时发挥作用的效率由于现实因素会大打折扣。面对这一恐怖武器的美军士兵可不会谈论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它就是个巨大且恐怖的死亡机器。但历史学家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不能仅凭某些人的表述就认为某种特定武器比其他武器更致命。随着对这些细节问题的逐步剖析,深究某些一贯以来的观点,一幅不同于传统画面的场景出现了。

战争一般理解为三个层面:战略层面,运行层面和战术层面。战略层面指的是全景——总目标;战术层面指的是前线的战斗是如何进行的;运行层面指的是实现战略和战术层面所需要的途径,即细节:装备、弹药、物流、资源、战争经济学(包括如何将人和设备从A点运送至B点,让战争维持下去)。

举例,如果和参加过不列颠空战的英国空军老兵聊聊,他也许会讲述在某天的战斗中他被击落,但在次日早上又驾机重上蓝天。他是从哪里如此迅速地获得了新的飞机?我有次向托姆·内尔(Tom Neil)问过这个问题,他于1940年的那个夏天在英国皇家空军第249中队驾驶飓风战斗机。“飞机从哪里来?怎么来的?我完全不知道,”他说,“但是每个早上,就像是奇迹般的,我们总能得到崭新的战斗机。”

如果和参加过诺曼底之战的盟军坦克手聊聊,他几乎会肯定地说:他的谢尔曼坦克在某个下午被击毁,但在次日早上,他就驾驶着新坦克重新投入战斗了。新坦克从何而来?“我们去后勤仓库里领。”,一位英军谢尔伍德游骑兵团的上尉这么告诉我。当我追问时,他回答,从诺曼底登陆战至第2年5月战争结束,他一共损失了3辆坦克,但他从未有一日无坦克可开。

这个运行层面往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研究中易被忽略的部分。同时,它也是有趣的一部分。一旦你试图开始理解这个更为复杂的层面,各种新想法会紧跟着跳出来,这给战争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令人兴奋不已。

*

我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构思这套三卷本的作品。开始落笔时,我提醒自己必须要设立明确的写作目的。这是一段情节跌宕起伏的作品,应当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这一阅读过程。本书不仅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更是汇集了学术界近段时间以来的新思潮。本书不仅涉及军事历史,更是囊括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研究二战史的体会告诉我,这几方面是无法分割的。甚至可以说,只有把这些方面综合在一起研究,才能得到更清晰的历史画面。

本书不会事无巨细地描述每一个被卷入西线之战的国家的命运。我更关注那些主要的参与者:轴心国方面的德国和意大利,同盟国方面的英国和美国(事实上他们仅是协同,并非正式形式的同盟)。在他们之间的是法国,战争爆发时法国在同盟国一方,然后投靠协约国一方(部分加入同盟国作战),后加入了同盟国直至战争结束。其他国家,如:挪威、荷兰、希腊、比利时也会有所涉及,但不会那么具体。此外,我在战场的范围上也作了主观的限制规划——发生在苏联和远东的事件对西线之战有着巨大的影响,毕竟东、西方不可能彻底分割。

我希望通过一系列人物的经历以丰富历史的细节,这些人物从政治家、将军、工商业巨子到上尉、士兵和老百姓。他们的故事将战争历程变得栩栩如生,且更好地阐释了整个西线之战的图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是宏大的——空中、陆地和海洋;从挪威的峡湾到非洲的沙漠、从明媚的地中海到晦暗的大西洋。这是段伟大的历史,即使多年已过,仍有待我们去探索。



媒体评论

Advance Praise for THE WAR IN THE WEST

《西线之战(卷一)》一书的发行评语

 

 

这部写作手法细致入微的历史作品犹如一幅精巧编织的挂毯,霍兰德先生选择了全新的角度成功建立了引人入胜的描述诠释那些人们早已熟知的事件。他注重执行层面的描写,如部队和船只的动向,交战国双方的全面竞争情况。他描述了难民、普通民众、士兵以及政治精英的表现,避开了无用的细节以干扰读者的注意力。这听起来容易,但写作难度颇大。霍兰德先生完成了一部经典且卓越的作品。

——《华尔街日报》

 

一份鲜活的、独特的、独创的研究,消除了人们曾对英国在战前和战争初期立场的诸多误解……不会令人失望的阅读体验。

——《奥马哈快报》

 

詹姆斯·霍兰德是新一代二战历史学家中的佼佼者。他有力地挑战了不少已公认的事实观点,得出了引人入胜的全新结论。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

 

凭借这本令人惊艳的首册作品,这个系列必将成为多卷本二战历史书籍中的翘楚。

——安德鲁·罗伯茨,

《纽约时报》畅销书《战争风暴: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历史》《拿破仑:一生》作者

 

这本精彩绝伦的历史书横空出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多看法将被改变。

——戴维·爱德格顿教授,伦敦国王学院

 

詹姆斯·霍兰德创作了一部多维度描写西线战争的作品。他将战争初期各阶层的亲历者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发我们重新思考这场历史上破坏性和影响性*的战争。

——约翰·布克利教授,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蒙蒂的士兵:英国陆军和欧洲的解放》

 

《西线之战(卷一)》很好地展现了詹姆斯·霍兰德对二战多年研究的心得。他巧妙地找到了在希特勒、丘吉尔与罗斯福这些政治巨头和战场上士兵之间的平衡。霍兰德对作战执行层面的描述也体现了*的历史研究潮流。我已在书架上空出了《西线之战(卷二)》、《西线之战(卷三)》的位置,他的作品总是令人期待。”

——罗伯特·齐迪诺,《德国的战争方式》《国防军的溃败》作者

 

这部有趣而又扎实的巨著澄清了诸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传说,它不仅讲述了政治史、军事史,还是一部关于普通人的历史。对那些希望了解这段波澜起伏历史的人来说,该书不容错过。

——托马斯·开尔文,《万物之心:一个印第安人的传奇故事》作者

 

这部作品脱颖而出,霍兰德给我们带来了新意。每一页都充满激情,给我自认为熟知的这段历史带来了更深刻的解读。

——内尔·奥利弗

 

霍兰德将涉及这场复杂的全球战争的军事、外交、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巧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通过事件亲历者的角度重温历史事件,这些人物包括战略层面的政治家、将军,战术层面的普通士兵、老百姓。

——《出版者周刊》

 

引人入胜的作品。

——《科克斯书评》

 

扎实的研究和高超的写作,霍兰德理清了关于战争初期的一些谬论。这部作品体现了*研究的成果和更为全面的分析。接下来的两卷作品也不容错过。

——《卫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