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40.36 5.4折 75 全新

库存1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康乐;低音出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36140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28542127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作者简介

康乐(1950—2007),台湾台南人。大学就读于东海大学历史学系。1973年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得傅乐成指导。1978年入耶鲁大学历史系。1983年博士毕业,此后长期就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著作有《从西郊到南郊》《佛教与素食》等,并担任《新桥译丛》总主编,与妻子简惠美合作翻译马克斯·韦伯著作十余种。



目录

序 
导 言 从草原游牧封建制到家产制
篇 代人集团
章 “帝室十姓”与“国人”
第二章 拓跋魏的国家基础
第二篇 文明太后
第三章 文明的崛起
第四章 文明的改革
第三篇 从西郊到南郊
第五章 国家祭典的改革
第六章 民爵与民望
第七章 孝道与北魏政治
第四篇 附录



内容摘要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主编推荐

康乐(1950—2007),台湾台南人。大学就读于东海大学历史学系。1973年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得傅乐成指导。1978年入耶鲁大学历史系。1983年博士毕业,此后长期就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著作有《从西郊到南郊》《佛教与素食》等,并担任《新桥译丛》总主编,与妻子简惠美合作翻译马克斯·韦伯著作十余种。



精彩内容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分别代表了两个关系既密切、却又颇有一点距离的文化体系—“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两千年来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的仪式。
在北魏史的研究领域里,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无疑是个聚光的焦点,特别为中国史家所津津乐道。孝文帝的致力汉化,当然是个无可争议的史实,只是,史家在研究这个主题时,多半强调拓跋人“汉化”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有意无意间似乎忽略了当孝文帝开始推动其汉化政策,尤其是迁都洛阳时(A.D.493),北魏的国势正处于极盛;然而,就在孝文帝迁都不过三十载之后,北疆即爆发了“六镇之乱”(A.D.523),北魏帝国的丧钟自此响起。从某个角度来看,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汉化运动,反而间接导致了帝国的土崩瓦解,为何如此?
《从西郊到南郊》叙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想解答的则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本书中,笔者除了分析孝文帝汉化运动背后的客观形势压力外,更着重探讨其个人意志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除此之外,笔者也尝试从反对者——姑且称之为“保守派的代人贵族”—的角度,来了解他们反对汉化的缘由。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正反的辨证过程,让我们在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能更清楚地看出当年这出悲剧的来龙去脉。
书与论文的写作形式到底不同。本书收集旧稿十余篇,写作时间前后相距长达七八年,重复之处在所难免,既要成书,斧削自是必要;年岁渐长,涉世日深,观点自也有所不同;新出资料的补充更是写作者的义务。本书面貌与旧作相去甚远,自属必然。然而斧削之举,观点之变,读者见仁见智,意见或许不尽相同。爰将旧稿发表时地列于文末,读者若有兴趣,可自行参阅。
踏入史学领域已有二十年,长路漫漫,如果没有师长亲友的一路扶持,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在这里要特别感激家人对我无止境的关怀与信心,多年来的引导与启发,史语所诸友的问难、鼓励与支持,以及当年海外进修时好友夏伯嘉、柯娇燕(Pamela Crossley)的情谊。没有他们,或许就没有本书的问世。个人也深切了解,这一点点的小成果,与他们的期望之间实有甚大落差;然而,来者犹可追,期待今后的努力能尽快地弥补这个差距。此外,在本书的电脑编排过程中,彭明辉兄协助解决许多技术上的问题,特此致谢。后,谨以本书献给先父尔珪公、先师蓝孟博(文徵)、祁乐同与傅乐成诸位先生在天之灵。

康乐
1994年12月12日



媒体评论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