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7.18 4.1折 ¥ 42 全新
库存38件
作者蒋勋 著 时代华语 出品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46596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8540579
上书时间2024-11-02
自序
二十世纪九○年代,我在一家电台主持了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每星期一次,大约一个小时,谈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我当时在大学美术系任,但是不觉得广义的“文化”应该局限在狭窄的艺术范围。相反的,社会里许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现象,常常比艺术更能反映出文化的本质。
我把一星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做话题,也许与食衣住行有关,也许是从一个谋杀案件里看到的伦理或爱情关系,也许是价值体系里不容易觉察的保守性与堕落性……
文化往往不是呈现在上层的文化礼中,却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之中。
这个节目一做十年,得过金钟奖,随着电台的路况实时报告频道,成为全岛无远弗届的收听节目。
十年的录音,收藏在电台的仓库,当年负责录音控制室的翁先生因肝病去世,我也中止了这个节目。
许多年后,有做公益的朋友找出录音,制作成数字光盘,我授权捐给监狱的受刑人,使我常常收到狱中的信,告知他们在寂寞困顿中从声音得到的些许安慰。
二○○八年初联合文学的玉昌、晴惠谈到他们家多年来保留的一套录音,询问文字整理的可能。
我对过去的东西没有太多眷恋,船过水无痕,不想再听,也不想再看。
但是一年中,玉昌、晴惠真的整理出了这本《生活十讲》,我没有太多话说,只能说:谢谢!
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无论多么混杂浊乱,十年过去,在一个崭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蒋勋
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于八里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蒋勋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蒋勋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自序
讲 价值
第二讲 官学
第三讲 伦理
第四讲 信仰
第五讲 谈物化
第六讲 创造力
第七讲 文学力
第八讲 爱与情
第九讲 情与欲
第十讲 食代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蒋勋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蒋勋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讲 价值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受过高等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问题?
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在我那一个年代就开始发生。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创作力、关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过,从联考分数的学校到联考分数的学校,我都过。以我所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可是专门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九九八年发生震惊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女孩子因为和另一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友交往,在慌张之际,就把化学方面的专长用出来,她调出了“王水”,犯下谋杀案。
我们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分数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处理上是零分。
她是坏或是残酷吗?我不觉得,她根本没有其他选择。平常她没有这样的准备,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我称她为“无所措手”族,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后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很茫然;她当然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个案非常明显的就是我们说的“好学生”,他们要进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他。从很多年前我就很怕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因为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是指向一个育的架构,这个架构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我听过很多明星学校内发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拒绝联考的小子》,就已经指证出明星学校内,为了考试、拿高分,同学之间如何斗争,如何去伤害别人。我听过太多这一类的事,也隐约感觉到考试导向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孩子会发生很可怕的事。
而这些已经发生的闻事件,就是我们受的“恶果”。
从文学中寻找人生的解答
我举一个例子,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大概初中一二年级,我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敏感的时候。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重。我不知道女孩子会不会这么严重?以男孩子来说,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严重的,那是一种来自于生理上奇怪的压力。
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学。我在书店文学书,在文学里削减了许多欲望上的苦闷,并尝试去解答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这些难以解答的课题。
因为这样,有一段时间,我原来很好的功课就耽误了,那几次考试的结果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学校、被家里指责成一个坏学生、坏孩子。我想,在那一刹那之间,我是非常容易变坏的。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自信,不但没有变坏,并且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同一个时间,我的同伴一头钻进考试里。这些同学,今天我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过得不快乐。他们考上了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有些也留学回来了,但对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所发生的问题,他们都没有办法面对。
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我们评断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断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才生不表示不会犯罪,他可能熟背法律条文,了解各种法令,可是对于“什么叫作罪”不一定理解。所以我们会看到“高等学府的法律系学生为了购买手机,在电梯内抢夺女孩皮包”这样的闻。
自由是什么?罪是什么?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小小的事情去伤害别人?我记得闻出来时,所有的朋友都在说:“想要手机,我送他一只嘛,怎么会愚蠢到这种地步呢?”
这只是提醒我们,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好学生、好孩子即使犯案,手法都是笨的。他跑到PUB去,在电梯内抢劫,当场就被PUB里的人抓到。 PUB 是一个龙蛇杂处的地方,那里的年轻人其实都比他聪明,比他更懂得人性上的复杂。当他忽然发现掉入一个自己没有办法处理的世界时,已经来不及了。
是悲剧吧!却令人难以同情。
这个社会一直在制造这样的一批“好学生”,他们本身也扬扬得意,因为一路走来都是被捧得高高的“资优生”,因为他们可以考到那么好的学校、那么好的科系。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有问题。
我要呼吁的是,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
这几年来发生的资优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了我们的育应该拿出来做好的检查。为什么在这么一个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的自负都消失了?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士的自负在校园中式微了?我觉得,这是育本质上的问题。
当然,这几年来,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开始注意到社区活动,开始注意到人文育、艺术育,但是我觉得做得不够。譬如说,大学开始艺术欣赏,却没有适当的师资,后可能就变成一个形式。
我想强调的是说,学校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所,这些孩子不能够这样被牺牲。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是给孩子好的音乐、好的文学、好的电影,让他们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我曾经帮朋友代课,带大学舞蹈系先修班的孩子,他们大概都是大一的程度。因为要代三个星期的课,我很想认识他们,所以请他们画自画像,然后准备两分钟的自我介绍。他们不是美术系的学生,当然自画像画得不是很好,我的目的也不是要他们画得好,只是希望他们可以在镜子里看看自己。课后,好多学生告诉我,这是他次透过镜子好好地看自己。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一九九八年的林口弒亲案,一个十九岁的孩子和同伴联手杀害熟睡中的双亲,后来母亲醒来,向他们求饶,他的同伴不敢下手,因为同伴常常去他家,妈妈对他们很好,后是这个孩子动手。
我想,他从来没有在镜子里面对自己吧!他自己的美或丑、他自己的残酷或温柔,他都不了解。所以当他做出这样的事时,可以无动于衷。
人真的应该常常在镜子中面对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当我在课堂上,请学生做这个作业的时候,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后都哭了。我才发现他们内在有一个这么寂寞的自己,是他们不敢面对的。
原本限定两分钟的自我介绍,后我们都停不下来。过程中有人跑上台,拿卫生纸给说到伤心处的同学,我问他:“你觉得你的同学,这时候只需要卫生纸吗?”他懂了我的意思,就坐在朋友旁边,听他把话讲完。
还有一些学生完全不肯讲,上台以后,只看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句话也不说。我当时也没有强迫他们讲。到了第三个礼拜,我私下和这一批学生吃饭,因为我不能让他们的话不讲出来,后他们说了,我才知道这些不说话的孩子有这么多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听过这些话吗?没有。老师听过这些话吗?没有。在升学体制中,没有人给他们这样的管道。
学校的辅导室是空设的。你说这些学生,会无端端地跑到辅导室去做心灵的告解吗?挂一个辅导的牌子有什么用,要真正去发现他们,用艺术的方法引导他们,把他们内心的东西引出来才有意义。因为这些说不出口的话,积压到一定的程度,会出事情的,这令我非常担忧。
一切都在商品化
所以我们提到价值观,重点不在于年轻人的价值观,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
以电视节目来说,媒体关心的是有没有广告,会不会卖?这就会让孩子模仿到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用“买卖”作为价值判断。社会在制造商品,人也变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费化的鼓励中,就会产生对于戕害生命无动于衷的结局。
如果要检讨的话,就应该是做整体的、全盘的检讨,而不是在个体行为上。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其实,我们的社会对于人的商品化、物化,比欧美国家严重许多。你可以看到,政治在商品化,政治人物露面前要先经过商业化的包装,譬如某位“长”和一个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人,站在一起倡导族群融合,譬如选举活动的设计让我们不管他当不当选,都觉得难过。
育也在商品化,一切都在商品化,连宣传公益都要靠广告包装。
这个现象让人非常害怕,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以实际行动做一些制衡的话,就只能被牵着鼻子走,而那些令人错愕的事也会继续发生。我们无法期待打开报纸会看到什么好消息,照这样走下去,结局只会越来越严重。
物质消费成了共同价值观
我们知道工业革命先发生在英国,距今约两百年,而制衡的力量也在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一方面科技发展得很快,资本主义兴起,人们开始从农村往城市聚集,就在一座巨大的城市中,商品消费的观念形成。
因为把大量的工人找来,就要付出大量的薪水,所以需要大量的生产。生产之后,当然就要有大量的消费,如果没有消费,货卖不出去,就赚不到钱,养不起这么多的工人,工厂就会倒闭。基本上,消费生产是一个连锁的机制,一开始不见得不好,生产、消费,刺激更多的生产,就有更多的消费。
从一年生产出五百辆车子,到一年生产出五千辆车子,然后是五万、五十万,一直到一年生产五百万辆车子的时候,怎么办?只好靠广告竞争,刺激原本不需要购买的消费者购买。
于是消费和生产就变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人也常常在不自觉中消费。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买这件衣服?为什么要买这块面包?为什么要买这车子?是需要,或是因为物质消费已经变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譬如在前面提到的闻个案中,那位大学生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只手机呢?以前我们说,实在饿得没有饭吃了,只好去抢钱,这还值得同情,因为那是层次的选择。可是今天很多的抢劫事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连犯罪这件事情都被物化,堕入消费循环中。
蒋勋是个懂美的人。 ——三毛
蒋勋是我的半颗安眠药。——林青霞
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席慕蓉
蒋勋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张晓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