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0.7 4.5折 ¥ 68.8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经纬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52471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8元
货号28482751
上书时间2024-11-02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人类学主题书评集,分为“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人类学家”、“走进人类学方法”、“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性别与社会”和“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五大板块。书评作为一种独特的载体,游走在学术体系的边缘,有人认为它无足轻重。然而,书评和一篇学术论文相比,其读者却百倍于后者。人类学作为一门闻者甚少的学科,书评更是肩负了向公众普及学科知识的重任。确切地说,是搭建象牙塔与公共领域之间重要的桥梁。阅读、评价前人的作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反诸己身,形成自己的学术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更好地将人类学与当下的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相信这本文集会给每一位潜在的人类学家,提供可以参考的阅读与写作指南。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馆员,作家、译者、书评人。长期从事人类学、民族史、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力图向公众传播学术新知。作为正在上升阶段的新一代学者中的引领者,已经出版《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二十世纪神话学的四种理论》《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等6部译著,其中多部再版。著有《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的人类简史》《博物馆中的极简中国史》《田野:一个人类学家的旅程》等多部作品。 在知乎、得到等网络平台担任授课讲师。在“知乎”开设专栏课程《博物馆中的中国史通识》。
编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人类学家
1.人类学的祖师爷/3
2.马林诺夫斯基在南太平洋的书单/9
3.马塞尔·莫斯的关键词/15
4.不缺传记的人类学家/21
5.我们都是有良知的野蛮人/27
6.一种很不错的度过人生的方式/31
7.他是一只见证20世纪民族主义浪潮的“青蛙”/37
第二编 走进人类学方法
1.我曾做过田野,我看到了/49
2.时代各有问题,田野无处不在/55
3.我们该如何研究中国/61
4.如何成为研究网络社区的“老司机”/66
5.爱民族,爱艺术/70
6.民族植物学的妙用/76
7.透过“小历史”,审视今日事/80
8.从历史深处走出的“二人转”/86
9.当我们告别漫漫长夏/94
10.灾害面前,人类该如何应对/100
第三编 人类学与当代中国
1.个体化在中国:迟到三百年/111
2.中国大工地/118
(外一篇:费孝通与沈雁冰的1930)/128
3.“中产”之后怎样?/135
4.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141
5.五位人类学家眼中的麦当劳/147
6.打开古人垃圾袋的正确方式/152
7.万顷碧波下的记忆/157
8.我们的凉山兄弟/164
第四编 性别与社会
1.一个非洲女孩的生命史/173
2.闺女·媳妇·婆婆/179
3.你若有情,便是女神;你若无情,便是剩女/186
4.BJ的胜利,妻子的胜利/189
5.谁动了他们的乳房/192
6.家政女工也有春天/195
7.“灰姑娘”那穿越国界的赌博/199
第五编 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
1.就算在潘多拉星球,也要遵守过渡礼仪/209
2.厨房里也有人类学/216
3.从咖喱想象印度/222
4.一位不写印度的印度作家/225
5.重庆森林:人们忍不住好奇,又不敢走近/228
6.日本人的切腹和吃稻谷/231
7.她为樱花辩护/234
8.书后没有的译后记/242
9.东南亚与她迷人的民族主义/247
10.走向后殖民的现代性/253
11.与世界分享收益,也分享风险/259
12.天堂并未远离/266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人类学主题书评集,分为“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人类学家”、“走进人类学方法”、“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性别与社会”和“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五大板块。书评作为一种独特的载体,游走在学术体系的边缘,有人认为它无足轻重。然而,书评和一篇学术论文相比,其读者却百倍于后者。人类学作为一门闻者甚少的学科,书评更是肩负了向公众普及学科知识的重任。确切地说,是搭建象牙塔与公共领域之间重要的桥梁。阅读、评价前人的作品,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反诸己身,形成自己的学术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更好地将人类学与当下的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相信这本文集会给每一位潜在的人类学家,提供可以参考的阅读与写作指南。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馆员,作家、译者、书评人。长期从事人类学、民族史、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力图向公众传播学术新知。作为正在上升阶段的新一代学者中的引领者,已经出版《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二十世纪神话学的四种理论》《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等6部译著,其中多部再版。著有《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的人类简史》《博物馆中的极简中国史》《田野:一个人类学家的旅程》等多部作品。 在知乎、得到等网络平台担任授课讲师。在“知乎”开设专栏课程《博物馆中的中国史通识》。
如何成为研究网络社区的“老司机”
当代社会,人们在网络上生活的时间已经不亚于现实生活。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体验。如何研究这些从二次元并接到三次元的人类行为呢?“老司机”遇到新问题。“人类学家似乎更滞后于或更不愿意关注线上的社会群体。但是,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遍布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达到如此的程度,使我们已经无法回头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家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不将互联网和计算机中介的沟通形式吸收到研究中,他们再也不能充分地了解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许多重要的方面。”
这一全新认识让曾经擅长研究文化与群体,并对此逐渐心生厌倦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重新燃起斗志。可怎样研究网络社区中的行为,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当原本那些在烈日下种地、捕鱼的现实生产者,变成了宅在空调房里、网上挖掘“比特币”的矿工,靠打游戏赚钱的职业电竞选手和代练者。
这时,你需要一本研究手册:《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指导》。作者罗伯特·V. 库兹奈特教授,是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位受过人类学训练的社会化媒体研究者。出于工作需要,他通过对eBay 等电子购物网络对人们消费行为的长期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虚拟社区的观察经验。
当他把这些经验运用到YouTube 或Facebook 等全新的社交网络时,原本模糊的网络社区就完全呈现出来,通过线上、线下的连接,明确了这种全新沟通方式和现实的联系。“根据我们的定义,对于全世界少至1 亿,多至10 亿人来说,参与在线社区是社会体验中常规和持续的部分。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爱荷华某农民是大豆种植者合作社的一员,在会议期间积极地在社团论坛上发言。土耳其的社会学学生经常使用她的社交网站,并在她喜爱的音乐家粉丝网上发帖。患有癌症的年轻人经常去在线群体寻求建议和帮助。令人尊敬的行业主管披上虚拟的外衣,在虚拟世界的后巷里过着秘密的第二人生。”基于这样的认知方式,一种针对网络社会的全新研究方法就如期诞生了。
深知入门级研究者对网络社区的茫然与困惑,库兹奈特尝试了零起点的介绍方式。从选择研究主题和网络社区开始,他首先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参考依据。其次,针对网络社区的资料采集,他给出了建议。不同于那些现实田野调查中的访谈、口述资料,以及由各种材质媒介记录的碑刻铭文,网络社区的信息通过“新闻组、讨论版、博客、列表、维基百科、游戏空间、社交网络和虚拟世界”的形式保存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搜索引擎和方法获取这些资料,就构成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借助这样的方法,库兹奈特对现有的民族志研究提出了满怀雄心的挑战。“想想有这么一份关于专业群体如医生或律师工作生活
的民族志,我们真的可以做出一份有意义的叙述,其中完全不涉及也不分析线上论坛、电子邮件、即时信息和公司网站的内容吗?我们是否可以提供一份民族志,试图理解‘吞世代’和青少年的社会世界,但不提及也不研究手机使用和对话、短信息、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站吗?当我们面对特定的主题,如当代音乐、电视、名人或电影的粉丝社区,游戏玩家社区,业余艺术家或作家,或者软件开发者,如果不涉及线上数据和计算机中介的沟通这类细节,我们的文化素描将会极其苍白,因为正是这些线上内容使得这些社会集体成为可能。”
事实证明,网络社区与社会科学研究者传统上研究的现实社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人们之间的联系渠道出现了更加多元的形式,但从诉求上看依然可以追溯到基本的人际互动。当我们把人们在网络社区上的行为还原到人类本质的欲求时,我们发现,研究传统、前现代社区的民族志方法再次发挥了作用——描述。我们用讨论区、留言簿替换“教堂、晒谷场前人们交换信息的小广场”,用发帖、刷好评替换“狩猎、交换”,用晒图、点赞替代“分享、互惠”,而研究者要做到的,只是以整体的方式,将这些场合和行为联系记录下来。
在作者看来,“传统的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之间重要的差别可能是研究伦理”。因为论坛或社交网站上内容的公共性还较为模糊。但他也提到十年前,“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发展快的领域之一”,在今天,这个说法比当时更贴切。因为,网络民族志的发展,能帮助我们理解大豆种植者网络合作社、土耳其社会学学生,以及披上虚拟外衣的行业主管的世界。
借助该书,或许能让我们在朋友圈点赞、抛扔精灵球之余,用另一双眼睛,观察到那些网络行为、新词背后互动方式的文化本质。正如译者所言,“我们将是网络的一部分,经由新的社会化形式进行交往:从隔壁的人延伸到遥远的全球的他人,从消极的潜水者到繁忙的商业产销者,从愚蠢可笑的视频瞬间到我们分享的吓人的经文。我们文化中每个受到祝福的元素都会在我们的线上连接中来回穿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