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珍藏版)下
  •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珍藏版)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珍藏版)下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5.16 4.0折 38 全新

库存25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汤一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05133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7920303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打开这本书,你可以了解中国重要的文化典籍,走近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朗诵承载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经典名句,感悟传统思想和古代智慧的时代价值。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主编。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悦库时光”播讲,内页扫码收听音频。

目录
第一单元仰观俯察 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天文台   
○宇和宙   
 天是什么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怎样生育万物
○变通之道   
 万物生生不息
○天地之化莫不有常   
 天地变化有规律
○仰观俯察   
 栖居在美丽的天地之间

第二单元万物之灵 中国古人对人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历法    
○人最为天下贵   
 人是万物之灵
○天地人相为手足   
 天地如画,人点睛
○与天地合其德   
 顺应自然,成人之美
○天行健   
 司马光自强不息

第三单元天人之际 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八?卦   
○天地不仁   
 无为的智慧
○万物与我为一   
 人能知道鱼的快乐吗
○天人相类   
 天与人能互相感应吗
○制天命而用之   
 遵循自然规律创造奇迹
○天与人交相胜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第四单元谐自然 中国古人的生态观
△古人的农业生产观    
○不违农时   
 打春牛,打出五谷丰登
○竭泽而渔   
 网下留情,请给鱼一条生路
○牛山之木   
 古人是怎样植树造林的
○揠苗助长   
 郭橐驼种树

第五单元抚今追昔 中国古人的历史感怀
△咏史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千年一叹
○蜀 相   
 杜甫乱世思贤才
○乌江绝句   
 李清照诗讽偏安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缅怀壮士

第六单元盛德日新 中国古人的进取精神
△商鞅变法    
○旧邦新命   
 不断创新建周朝
○盛德日新   
 林则徐改诗
○日新又新   
 文彦博的红豆与黑豆
○不法常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新德新知   
 张载自新

第七单元格物致 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
△四大发明    
○候风地动仪   
 科学家张衡
○麻沸散   
 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圆周率   
 祖冲之的成就
○造纸术   
 纸的改进
○指南针   
 从指南车到指南针

第八单元天人同庆 中国古代的节日文化
△为什么要过节   
○元 日   
 辞旧迎新的春节
○正月十五夜   
 憧憬光明的元宵节
○苏堤清明即事   
 饮水思源的清明
○端 午   
 端午思屈原,重温爱民情
○八月十五夜   
 希冀圆满丰收的中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祈求健康长寿的重阳

第九单元师法自然 中国古代艺术的自然神韵
△艺术宝库莫高窟    
○张旭善草书   
 “书”源造化
○别构灵奇   
 “画”夺天工
○饮 酒   
 “诗”法自然
○伯牙学琴   
 “乐”追天籁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尚天开

内容摘要
  汤一介先生说:“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孔子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要讲道德、讲学问,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话,学会‘做人’。”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珍藏版)下》围绕“博学”这一话题,精心挑选数千年来对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今天仍然备受关注的九个主题(对天地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天人关系、生态观念、历史感怀、进取精神、发明创新、古代节日、古代艺术),以“经典原文+解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原文都出自中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如《左传》《老子》《论语》《孟子》《礼记》《史记》等。这些承载了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名句,含义深刻,琅琅上口,让孩子在诵读之间受到熏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每个主题还以众多生动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体现出古代思想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以及对今天人们的启示。
  本书首版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曾获CCTV新闻联播重点报道,中宣部、 、共青团中央三部委联合推荐。中文繁体字版权输出香港地区。

精彩内容
中国古代的天文台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天象观测,每个朝代都要设立观测天象的机构,并且建造相应的设施,这就是观象台。
早在夏朝,统治者就开始修建观象台了,那时候叫“清台”,商代叫“神台”,周代叫“灵台”。历代的帝王都认为自己是“天子”,是秉承上天的意志的,只有他们才有权知道天象昭示的吉凶。所以他们禁止地方官员和私
人设置观象台。
现存最早的观象台遗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建于东汉中元元年(56)。最兴盛的时候,全台共有四十二名工作人员,负责星象、日月、风雨等各种天文气候现象的观测,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制度。汉代以后,观象台规模和人员编制更为庞大,管理和组织制度更加完备,成为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的重要场所。
唐代在长安、杭州、开封等地都设有观象台,仅长安就有三座观象台同时工作,宋代在开封有四座观象台。这段时期,天文仪器的制造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水运仪象台、可以活动的浑仪在这个时期纷纷出现。
元朝统治者在全国建了二十多座观星台,其中河南登封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这座观星
台高十余米,构造精巧,气魄宏伟,观测到的数据非常精确,是当时西方的天文台所无法比拟的。
明朝正统年间在今北京朝阳区建造的观象台,是现存规模最大、仪器最完备的古代天文台。台上八件大型天文仪器,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天文知识和欧洲近代天文学理论建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宇和宙天地四方曰宇①,往古来今曰宙②。
《尸子》注解①宇:原义是屋檐,后来引申为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
②宙:原义是房屋的正粱,后来引申为久远的时间。
听老师讲天是什么这句话出自《尸子》。《尸子》传说是战国时期的学者尸佼所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称,上下四方广阔的空间叫作宇,古往今来辽远的时间叫作宙。现代科学的宇宙概念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学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了不起的。
几千年来,我国无数的学者都努力探究宇宙的奥妙。
早在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就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天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多个关于天道的问题。屈原在《天问》中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请问最远古的时候,是谁将它传述下来?天地混沌尚未分开,根据什么办法去考察它?
昼夜不分昏暗迷蒙,谁能清楚地认识它?高高的天宇有九重之多,是谁把它建造得如此神奇?……最初,古人认为天地就是一个上面有盖、下面有底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