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十世纪以来,文学史著作的编写,随着古典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而发展,它的演变,与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理论和方法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大都与高等学校文学史教学的状况相一致。近20年来,学术思想尤为活跃,产生的著作更多,并逐步表现出体现文学本位和中国文学民族特点的意图。
但是,人们对现有文学史著作仍不太满意,觉得从总体架构上看仍变化不大。至少在两个方面基本未变:,大致按朝代顺序划分成几个段落进行叙述的总体框架基本不变;第二,在每一个段落中,依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指导思想来选择主要的叙述对象基本不变。因为这两点,我们可以从一部文学通史中看到某一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面貌,但却难以看到某一文体盛衰兴亡的全过程;可以看到某一时期社会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社会文化的反映,但却较少看到文学自身的艺术构成。说到底,是没有真正立足文学本位,而是有意无意地站在了历史本位;是历史本位主义而不是文学本位主义。努力突破历史本位而回归文学本位,这是我们编写此书的根本出发点。
在这项工作开始之前,我们就首先明确要求自己是立足文学本位来研究社会文化中的文学,而不是立足于社会历史来研究文学中的社会文化。即使在文学史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但应当注意在从社会历史出发之前就必须想到终要落脚到文学。诚然,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研究者原本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对其发展历史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历史学家可以立足历史学去研究,社会学家可以立足社会学去研究,心理学家可以立足心理学去研究,但这与文学家立足文学本位而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是两回事。这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忽略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而后者必须着眼于这种本质特征。
其次,我们要求自己必须主要着眼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着眼于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不是主要着眼于跟文学相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只有着眼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才是真正立足于文学本位;换过来说也一样,即真正立足于文学本位的研究,必然会着眼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比如,如果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研究者可以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特征、语言同意象展示、意境构成、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关系,以及语言变迁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等等;再比如,如果认为“文学是情感的艺术”,研究者可以从情感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情感的内涵、情感的特征、情感的表达等等;又比如,如果认为“文学是形象的艺术”,研究者可以从形象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构成、形象的意蕴、形象的塑造、形象的演变和发展等等;又比如,如果认为“文学是作家心灵的艺术”,研究者可以从作家主体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作家心灵的表现、作家的心路历程、从作家心灵中倒影出的社会人伦等等。
……
导语摘要
《中国分体文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文学史,其年代自先秦至晚清,其编纂方法则依文学体裁及其发展历史为板块结构,共分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四卷,构架具有创新性。《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第3版)》包括包括戏曲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各种戏曲剧种、表演形式的传承演变,戏曲理论的评析,名家名剧的介绍等等。条理清晰,文字顺畅,使学生易记易懂,便于把握中国戏曲发展得脉络轨迹,十分适合其高校教材的定位。全书统稿工作主要由李修生、赵义山负责。
作者简介
赵义山,1953年生,四川省南部县人。文学博士,天府学者特聘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著有《元散曲通论》《明清散曲史》《中国分体文学史》等。
目录
内容摘要
《中国分体文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文学史,其年代自先秦至晚清,其编纂方法则依文学体裁及其发展历史为板块结构,共分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四卷,构架具有创新性。《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第3版)》包括包括戏曲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各种戏曲剧种、表演形式的传承演变,戏曲理论的评析,名家名剧的介绍等等。条理清晰,文字顺畅,使学生易记易懂,便于把握中国戏曲发展得脉络轨迹,十分适合其高校教材的定位。全书统稿工作主要由李修生、赵义山负责。
主编推荐
赵义山,1953年生,四川省南部县人。文学博士,天府学者特聘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著有《元散曲通论》《明清散曲史》《中国分体文学史》等。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