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第一卷)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8.26
6.2折
¥
7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人文》编辑部 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50099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8469107
上书时间2024-1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总是时刻面临着来自非文明要素的挑战。换言之,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即是一部企图通过寻求理性或科学能力以应对生活或者说支配环境之雄心彰显的历史。说得直白些,就是如何确认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我思我在”的命题。就人文的不确定性而言,在当下,她尤其需要作为孪生姊妹并自以为是的科学的理解。本来,没有人文的不确定性为其张目,科学只能以自身的式微结束自己。
由此,我们想到那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兼容并包”。“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这句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话,在今天看来同样适合我们的《人文》。世道人心,人文关怀,皆无迹可寻,实在有失学术之大体。然则考据或实证之价值,却也不全在于校勘辑佚,将饾订獭祭视为现代学术之根本。毕竟考据之学,虽始于儒家经籍的训诂,但其目的却在于明理,只是世风日下,弃宏纲巨目而不顾,寻其枝叶,较其铢两,在细枝末节处耗费了无端心神,问其究竟,却答不出所以然。流弊所及,则是在当今之世,竞也有种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倡导,用功虽深,所学却窄,见树不见林,能人而不能出,毕其心力而渺然一得者,既乏高瞻远瞩之雄心,又无总览并包之气魄。鉴于此,本刊以人文关怀为中心,治学方法上不求一律,既不菲薄考据,又不惮乎义理,而倡导考据和义理并重,所谓自创新解,必当言之有据而不哗众取宠。
汉宋之争久矣,近世以来的中体、西用,科学、人文以及当下的学术、思想之争无不充盈着学派的张力。我们无意于“前朝”的剑影,更无意于“今世”的鼓角。我们于此倡导博古通今的真学问,培育明体达用的新文风。其间所论学术,必遵轨道,重师法,求系统,务专门,不做无根之谈;所发文章,必讲法度,明事理,通文法,求晓畅,切忌言之无物。然则在这熙来攘往的时代,学术为名利所绑,文章为时势而作,良有以也,所以学风和文风的端正实难刻日而求,但是,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我们既志在于此,就当笃行正道,只求其是,不求其异,发乎其所不得不发,言乎其所不得不言也。
为此,我们更愿意在“比慢”中“坐”而论道。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此之谓也。
商品简介
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总是时刻面临着来自非文明要素的挑战。换言之,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即是一部企图通过寻求理性或科学能力以应对生活或者说支配环境之雄心彰显的历史。说得直白些,就是如何确认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我思我在”的命题。就人文的不确定性而言,在当下,她尤其需要作为孪生姊妹并自以为是的科学的理解。本来,没有人文的不确定性为其张目,科学只能以自身的式微结束自己。
由此,我们想到那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兼容并包”。“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这句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话,在今天看来同样适合我们的《人文》。世道人心,人文关怀,皆无迹可寻,实在有失学术之大体。然则考据或实证之价值,却也不全在于校勘辑佚,将饾订獭祭视为现代学术之根本。毕竟考据之学,虽始于儒家经籍的训诂,但其目的却在于明理,只是世风日下,弃宏纲巨目而不顾,寻其枝叶,较其铢两,在细枝末节处耗费了无端心神,问其究竟,却答不出所以然。流弊所及,则是在当今之世,竞也有种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倡导,用功虽深,所学却窄,见树不见林,能人而不能出,毕其心力而渺然一得者,既乏高瞻远瞩之雄心,又无总览并包之气魄。鉴于此,本刊以人文关怀为中心,治学方法上不求一律,既不菲薄考据,又不惮乎义理,而倡导考据和义理并重,所谓自创新解,必当言之有据而不哗众取宠。
汉宋之争久矣,近世以来的中体、西用,科学、人文以及当下的学术、思想之争无不充盈着学派的张力。我们无意于“前朝”的剑影,更无意于“今世”的鼓角。我们于此倡导博古通今的真学问,培育明体达用的新文风。其间所论学术,必遵轨道,重师法,求系统,务专门,不做无根之谈;所发文章,必讲法度,明事理,通文法,求晓畅,切忌言之无物。然则在这熙来攘往的时代,学术为名利所绑,文章为时势而作,良有以也,所以学风和文风的端正实难刻日而求,但是,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我们既志在于此,就当笃行正道,只求其是,不求其异,发乎其所不得不发,言乎其所不得不言也。
为此,我们更愿意在“比慢”中“坐”而论道。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此之谓也。
目录
《人文》缘起
为什么讲诗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迦陵学舍
近代日本的中国哲学研究
世界主义,规范的人类共同体与文化宽容
《新编剑桥圣经史》翻译与研究札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对话
人文学科:行走在路上——人文学科的困境与选择
“热风”的温度——鲁迅在一九一九
“五四”前夕知识界的孔教讨论——以《甲寅》和《新青年》为例
五四新潮:一九一九年文学期刊掠影
《周易正义》文本演变及校勘问题
王玄谟北伐和北魏南征瓜步是北强南弱的分水岭
短长篇
关于日本,他们在《南开思潮》中说了些什么——为总结早期南开日本研究的准备阶段所做的准备
鲁迅与北京的学苑史迹考(一)
老舍《骆驼祥子》的修改
宋朝专法述论
正当程序的公式与要素
殉道者,受虐狂与解放过去——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探寻黑格尔辩证法的“秘密”——解读马克思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天堂广场》:一段纽约往事
学林
韦政通和王道的传世情谊
姜庆丽论近年来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走向
书评
提倡中国日本史研究“回归原典”的学术意义——再读刘岳兵:《“中国式”日本研究的实像与虚像》
约稿启事
内容摘要
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总是时刻面临着来自非文明要素的挑战。换言之,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即是一部企图通过寻求理性或科学能力以应对生活或者说支配环境之雄心彰显的历史。说得直白些,就是如何确认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我思我在”的命题。就人文的不确定性而言,在当下,她尤其需要作为孪生姊妹并自以为是的科学的理解。本来,没有人文的不确定性为其张目,科学只能以自身的式微结束自己。
由此,我们想到那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兼容并包”。“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这句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话,在今天看来同样适合我们的《人文》。世道人心,人文关怀,皆无迹可寻,实在有失学术之大体。然则考据或实证之价值,却也不全在于校勘辑佚,将饾订獭祭视为现代学术之根本。毕竟考据之学,虽始于儒家经籍的训诂,但其目的却在于明理,只是世风日下,弃宏纲巨目而不顾,寻其枝叶,较其铢两,在细枝末节处耗费了无端心神,问其究竟,却答不出所以然。流弊所及,则是在当今之世,竞也有种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倡导,用功虽深,所学却窄,见树不见林,能人而不能出,毕其心力而渺然一得者,既乏高瞻远瞩之雄心,又无总览并包之气魄。鉴于此,本刊以人文关怀为中心,治学方法上不求一律,既不菲薄考据,又不惮乎义理,而倡导考据和义理并重,所谓自创新解,必当言之有据而不哗众取宠。
汉宋之争久矣,近世以来的中体、西用,科学、人文以及当下的学术、思想之争无不充盈着学派的张力。我们无意于“前朝”的剑影,更无意于“今世”的鼓角。我们于此倡导博古通今的真学问,培育明体达用的新文风。其间所论学术,必遵轨道,重师法,求系统,务专门,不做无根之谈;所发文章,必讲法度,明事理,通文法,求晓畅,切忌言之无物。然则在这熙来攘往的时代,学术为名利所绑,文章为时势而作,良有以也,所以学风和文风的端正实难刻日而求,但是,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我们既志在于此,就当笃行正道,只求其是,不求其异,发乎其所不得不发,言乎其所不得不言也。
为此,我们更愿意在“比慢”中“坐”而论道。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此之谓也。
精彩内容
《人文(卷)》:
赵牧:您的意思是受这样一套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一开始就对人文学科造成挤压,那么西方呢?据我所知,有关西方人文学科没落的观点也经常被提到的。
张宝明:具体到人文学科,我觉得既然它的学术建制来自西方,中国的人文学科所遇到的尴尬在西方也会遇到。西方的人文同行自启蒙运动以来,也一直反思或批判启蒙现代性的工具论教条。当然,工具论和反工具论、实用论和反实用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矛盾,只是这矛盾到了启蒙运动以后,尤其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了诸多弊端,西方的人文学科对工具论、实用主义的批判是更为严厉了。我并不是在人文学科和对这些西方主导价值观的批判之间画等号,西方的人文学科内部也存在诸多矛盾,其中就有站在启蒙现代性的一边而对人文主义极力抨击的。正是这种相互抨击,造成了西方人文学界百家争鸣和自由辩论的空气。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西方人文学科的长期活跃。
当然,也存在一种声音,说西方的人文学科面临或已经没落。我们知道,西方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像这样笼而统之的结论,而没有针对具体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同一国家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是不合事实的。这说法可能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就是许多西方的高校在招生的时候也类似于中国,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区别,而那些热门专业,一般跟工程技术和商科有关,人文学科则一般都被归人冷门专业,报考的人相对偏少。另外,我看到一篇文章曾提及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跟踪了英联邦在整个20世纪雇佣大学教员的动态趋势,结果显示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九五年之间,人文学科的教职员工总数下降了百分之四十一,而社会科学教职员工的总数增加了百分之二百二十二,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数减少了百分之十二。引述该报告的美国学者弗兰克·唐纳古认为这种趋势也同样发生在美国,所以他认为,从教员人数变动这一点也可得出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萎缩已发生了近一个世纪了。
相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指出,人文学科从来就不是以人数取胜的。报考的人少或跟招生量本来就少有关,或跟社会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有关,或者跟如唐纳古所说的跟大学的公司化有关,也或者这三个因素本来就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从这里,唐纳古仅仅根据教员人数的变动比例而得出人文学科萎缩的结论是不客观的,因为伴随着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每年进入美国大学的学生总量仍在快速膨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进入了新兴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社区大学和盈利性学院,这些新兴学院对人文学科没做出任何承诺,但它们的扩张却在迅速拉低人文学科教员的比例。所以,相对数字并不能充当衡量人文学科萎缩或没落与否的标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薛涌的文章,就描述了美国的劳工阶层家庭对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实用主义偏好,但他们这种偏好,并不影响美国人文学科的整体繁荣,尤其是那些常青藤院校,一直以来就弥漫着一种务虚的传统,而他们的学生,因为接受了务虚的教育,往往能超越性地看待问题而更容易成为各个行业的翘楚。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