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创新引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上海的创新引领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5.34 4.4折 80 全新

库存6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书生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9952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0元

货号27918945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国家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所展开的这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当代中国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从此阔步展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这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而且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实践。比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宣传思想、文化文艺、新闻舆论、网络安全、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作出战略部署;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探索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实施精准扶贫,持续改善民生;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制度治党、管权、用吏;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再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是产生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原创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点、着力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出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就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以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为研究起点、研究对象,把70年来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讲清、经验阐明、逻辑理顺、道理论透,在解读中国实践中孕育学术成长、构建中国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要勇于进行学术创造,从自己的学术视角来认识、研究、总结这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和伟大实践,阐明独到见解、提出独创学说、提升原创能力。

 

凡学必有史,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提升中国学术的原创能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坚持以史为纲、论从史出,才能厚植学术根基,真正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史为纲”。中国的学术必须真正深入到中国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基本史实,才会具有厚实的根基,才会孕育真正的自信,才会形成真正的中国学术。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个学科分类的史学研究,做到以史为据、史由证来,形成一系列专门的“史著”,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厚重的史学支撑。要坚持“论从史出”。史实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更是检验学术的标准。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要努力从扎实的“史著”出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依据历史史实、遵循学术规律,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提炼出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形成体现中国学术原创能力的“论著”。

 

2017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启动实施了上海市“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研究。本系列研究坚持“以史为纲”“史论结合”,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奋斗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辩证揭示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总结经验,前瞻未来,为更好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两年来,承担系列研究任务的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上海多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辛勤工作,始终坚持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历史研究为支撑,尊重学术规律,弘扬学术精神,追求学术精品,形成了一批既客观准确描述历史,又具有扎实学理基础的学术论著,汇编成这套“上海市纪念新中国成立70年研究丛书”,呈现了上海社科理论界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应当具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上海社科理论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

 

是为序,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徐炯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导语摘要
 本书以上海的中心建设历程为例,认为新兴全球城市地位的迅速提升,并非单纯依靠外部资本、技术与分工体系,而是更多依托城市自身的内生作用和自主战略选择,以本土的优势要素资源吸引外部资本,方能更好地推动全球要素的地方化配置。

作者简介
 方书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兼任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

目录

 

部分:老工业基地时期的创新引领(1949—1977)

 

章创新引领与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及演化19

节计划经济下创新方向的切换20

 

第二节经济发展中创新引领的再现30

 

第三节老工业基地与创新引领的演化47

 

第二章计划经济下的创新引领58

节技术创新及其表现58

 

第二节组织、制度与国家创新76

 

简评三种类型的创新及其组合93

 

 

第二部分:迈向全球城市时期的创新引领(1978—2019)

 

章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引领的四个阶段99

节创新引领的准备(1978—1989)99

 

第二节创新引领的新起步(1990—2000)111

 

第三节创新引领的展开(2001—2011)119

 

第四节创新引领的深化(2012—2019)128

 

第二章迈向世界城市的创新引领139

节创新引领下的城市功能演化139

 

第二节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创新引领162

 

第三节科技创新成长中的创新引领197

 

简评迈向全球城市中的创新引领222

 

第三部分:上海创新引领的形式与机制

 

章理论指向与历史背景227

节创新以及创新的形式227

 

第二节近代上海创新引领的表现232

 

第二章老工业基地创新引领的形式与机制241

节基础:技术创新241

 

第二节顶层设计:制度与国家创新244

 

第三节实现形式:综合创新250

 

第三章迈向全球城市的创新引领形式与机制255

节基础: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255

 

第二节顶层设计:制度与国家创新260

 

第三节实现形式:综合创新264

 

简评两种创新引领的异同269

 

结语创新引领上海经济的长期增长(1949—2019)272

附录288

参考文献302

 

 

 

 

 

 

图1 2上海市外贸在全国占比(1950—1977)23

 

图1 3上海市外贸总值及全国占比(1949—1977)24

 

图1 4上海市工业总值及全国占比(1949—1977)28

 

图1 5上海市工业利润总额及全国占比(1952—1977)29

 

图1 6上海市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49—1977)30

 

图1 7上海市工业总产值及全国占比(1958—1976)43

 

图1 8上海市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占比(1949—1977)44

 

图1 9上海市第三产业结构(1952—1978)56

 

图2 1上海市工业产值及全国占比(1978—1989)101

 

图2 2上海市对外出口额及全国占比(1978—1989)102

 

图2 3上海市与广东省、福建省GDP环比增长率(1979—1989)102

 

图2 4上海市年GDP值及增长率(1978—1989)103

 

图2 5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1978—1989)103

 

图2 6上海市工业利润总额及全国占比(1978—1990)104

 

图2 7上海市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78—1990)104

 

图2 8上海市年GDP值及增长率(1990—2000)112

 

图2 9上海市对外出口额及全国占比(1990—2000)112

 

图2 10上海市与广东省、福建省GDP环比增长率(1990—2000)113

 

图2 11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1990—2000)114

 

图2 12上海市工业产值及全国占比(1990—2000)115

 

图2 13上海市年GDP值及增长率(2001—2011)120

 

图2 14上海市外贸值及环比年增长率(2001—2008)120

 

图2 15上海市对外出口额及全国占比(2001—2011)121

 

图2 16上海市工业产值及全国占比(2001—2011)121

 

图2 17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2000—2011)123

 

图2 18上海市年GDP值及增长率(2012—2018)129

 

图2 19上海市对外出口额及全国占比(2012—2018)130

 

图2 20上海市工业产值及全国占比(2012—2018)130

 

图2 21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2012—2018)132

 

图2 22上海市城市功能的演化(1949—2019)160

 

图2 23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增长趋势(2010—2017)217

 

 

表1 1上海市重、轻、纺工业产值(1952、1956)33

 

表1 2上海市工业结构(1950—1965)37

 

表1 3上海市工业结构(1950—1976)56

 

表2 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183

 

表2 2上海自贸区主要经济指标(2012—2014)195

 

表2 3上海自贸区主要经济指标(2015—2018)196

 

表2 4上海市科技创新券服务事项清单(2019)209



内容摘要
 本书以上海的中心建设历程为例,认为新兴全球城市地位的迅速提升,并非单纯依靠外部资本、技术与分工体系,而是更多依托城市自身的内生作用和自主战略选择,以本土的优势要素资源吸引外部资本,方能更好地推动全球要素的地方化配置。

主编推荐
 方书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兼任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