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0.8 6.0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文崇礼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21546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8471323
上书时间2024-11-02
还在青少年时期就觉得唐景崧是个人物,是晚清朝中一个有故事的人物,便总想为之做点什么。却因世人对唐景崧的生平存在一些争议和非难,而彼时可供查验的史料奇缺且散乱杂芜,有心无力,终未能遂愿,及至退休,依然耿耿于怀。
因缘际会,2016 年秋,灌阳县决定将同胞三翰林研究与开发作为实施“文化兴县”战略的重点内容,登门商讨,一拍即合,商定由我负责延请专家者,从基础的史料工作做起,做完整,做系统,做扎实,力争三年之内出成果。而后,兵分三路:一路立足桂林,一路奔赴台湾,一路深入北京,展开全方位、大规模史料搜集与整理工作。
论从史出,这是做历史人物研究的基本常识。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艰苦努力,终将采集到的上千万字资料按编年体形式整理编纂成28 本约800 万字的资料长编。对于这套资料长编,广西历史学会会长唐凌教授撰文称:“填补了晚清历史的空白,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窗口。”
史料搜集和整理过程中, 我等越细读深研, 越发敬重其事迹, 感佩其精神, 一致认为,唐景崧一生中为耀眼的个性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从下面两个维度去观察分析,会更加凸显:
一是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维度看,唐景崧走的是由“士”而“仕”的正途。入“仕”之后,面对朝政腐败、民生凋敝、国家惨遭西方列强蹂躏,唐景崧忧患焚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令其做出种种震惊朝野的“士子”之举。
1882 年4 月,法军占领河内,越南告急,中国南疆告急。清廷内部陷入主战与主和喋喋不休的争吵之中,唯六品候补主事唐景崧挺身而出,上折请缨,单枪匹马千里南征,赴越南招抚刘永福抗法,且表示不用封官,不需拨款,如果不成功,就算客死异乡也毫无怨言——此是何等书生意气, 热血激情!1894 年甲午战争,中国作为战败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之《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日本。作为署理台湾巡抚,唐景崧理应无条件服从朝廷决定“回京陛见”,但唐景崧根本不顾自己的前程,于1895 年4 月1 日,一日五次致电朝廷,申言台湾万不可割让,并“代递血书”恳请废约,如若废约不成,愿与台湾军民一道誓以死守。拳拳爱国之心,天地日月可鉴!为排除唐景崧的阻碍并撇清关系,清政府5月20 日下达圣谕,革除唐景崧的顶戴并饬令其内渡回京。这时候的唐景崧只要借梯下楼,一切皆顺风顺水,但唐景崧却断然选择留在台湾组织民众抗倭保台。及至后来,甚至采取成立“民主国”的特殊举措,力图为大清王朝守护台湾。
好“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禀性,在唐景崧身上表现得尤其鲜明。从这个维度上着眼,堪称“热血翰林”。
二是从晚清社会大背景的维度上观察分析,看谁在为中国的尊严,为国家安危和领土主权而战。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日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腐败无能,在西方列强迫使下,清廷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日甚一日,有诗曰:“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中法、中日两次战争中,涌现出不少浴血奋战的英雄,而唐景崧从越南到台湾,马不停蹄,冲在前线。什么是爱国主义?当国家和民族遭受外敌威胁和侵犯时,敢于挺身而出,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无惧牺牲,英勇战斗,这就是具有境界、值得社会敬重的爱国主义,唐景崧正是其中的典范。1940 年,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印行的《民族英雄唐景崧》一书,对唐景崧评价说:“在越南抗法和乙未台湾抗日战争中,态度至决,策划至多,主持指挥至力的首推唐景崧先生,其在这两场战争中的表现,堪称一代民族英雄。”专家团队研究认定,这个评价是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评价所称的“民族英雄”与“爱国主义”的内涵也是一致的。
我们的立场和观点,肯定与旧有的一些观点和说法存在不一致,甚至尖锐对立,也可能会引出一些新的非议和争论。这不要紧, 也很正常, 只要撇开偏见, 摒弃臆断, 坚守“论从史出”,一切都可以化解,坦露出来的自然就是真相。
对唐景崧有非议的观点和说法主要集中于乙未台湾抗日这个时段,大概在三个方面:一是说其“消极抗日”;二是说其“携款潜逃”;三是将“台湾民主国”与“台独”联系,疑有“台独”之嫌。
先说“台湾民主国”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无须多费口舌,只要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不会将其与“台独”联系挂钩。且两岸学界均无疑义,国家也早就定性——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将“台湾民主国”定性为“这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御敌保台的应急举措,其目的不在于独立建国,而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再说“消极抗日”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复杂,但分阶段切块来看,也是不难弄清的。一看唐景崧在什么情况下署理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两个多月后,阶段中国惨败,台湾保卫战即将打响之际, 台湾巡抚邵友濂调湖南巡抚。“台湾防务极关紧要”,翻遍满朝文武官员名录,再也找不到比唐景崧更合适的人选。于是朝廷于10 月13 日,就地擢升其署理台湾巡抚,授职谕旨千交代“责任綦重”,万嘱咐“妥为筹备”,可见朝廷那时候对唐景崧是多么的信任和倚重。二看署理巡抚后至乙未战争爆发(1895 年3月底)5 个多月时间里,唐景崧在防务军备上是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接任巡抚后,唐景崧即着手整顿军防,从台南、澎湖、台中、台北四个方面继续补充完善台湾防务,申请军饷、购买枪械、广招义勇、增补统领、组织团防,并密切与刘永福、杨岐珍等将领会商,协调指挥,全面提升了防倭保台的战力部署。朝廷曾秘密责令闽浙总督谭钟麟去暗访和督查过台湾的布防,得出的结论是:唐景崧“布置防营,似尚周密”,“尚无不合之处”;直到乙未战争打响前几天,谭钟麟还在密呈皇帝的督查汇报中评价唐景崧说“器局开展,才识优长,理财用人,舆论悉洽”。可以肯定,唐景崧署理巡抚5 个多月的工作,特别是军备防务工作是在朝廷监控下进行并得到认可的。三看澎湖失守,唐景崧该担什么责。乙未台湾保卫战于1895 年3 月23 日在澎湖打响,尽管唐景崧密切筹划指挥前线作战,血战三天,守军将领伤亡殆尽,但日军仍攻入城内,澎湖失守。唐景崧自知罪过,两次向朝廷请求严加处分,军机处群议后向光绪皇帝报告,不仅没有给予处分,反而“着加恩宽免”。四看澎湖失守至撤职开缺(1895年5月20日), 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唐景崧说了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这期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商签《马关条约》,涉及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问题,直接导致台湾局势由防御日军进犯向反割让、争主权转变。作为台湾巡抚的唐景崧不仅没有放弃防御之事,而且在澎湖失守后,为阻止日军继而进犯台湾,加强了全境布防。4 月1 日,在回复军机处问询时,唐景崧就南、中、北三路如何调整军事部署作了全面汇报, 得到朝廷认可后表示:誓以死守护。但是,随着中日谈判有关割台的消息不断传入,引起台湾军民极度不满,义勇尤其强烈,唐景崧忧心如焚。到了4月17 日《马关条约》正式签订,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日本,全台震怒,忧乱四起,自此反割让、争主权成为唐景崧的主要任务:不断向朝廷申明台湾不能割让的万千理由并强烈表示临处危地,誓以死守的决心;不断提出拖延交割,争取西方列强押台保台的种种方案,以至成为落实割让条款的阻碍,迫使清廷于5月20 日谕令将其撤职开缺。
上述四个阶段,合起来是唐景崧署理台湾巡抚的全过程,实在看不出“消极抗日”的问题。那么,后来呢?后来唐景崧在台湾包括“民主国总统”任内总共待了14 天, 这14 天也得从三个方面看:首先,如果唐景崧稍微圆通一点,按开缺谕令要求立即“回京陛见”,不就平安无事了?起码不会“休致回籍”,更不会遭人非议了,但唐景崧偏没有这样做。虽有被台民强留的因素,但终究是主观决定, 断然选择留下来与台湾人民一道抗击日寇。这不正体现了其爱国血性和生死与共的担当精神吗?其次,唐景崧组织领导抗日斗争,虽然只坚持了14 天,过程中也的确存在一些文官用事和处置不当的地方,难道因此就可以指责其“消极抗日”吗?须知此时的台湾已割让日本,主权不存,为谁而战?况且清政府将军政骨干大部分内调,并下令切断了一切外援。联想一下,甲午战争中北洋精锐败得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唐景崧坚守14 天,还苛求他什么?后,失败后的台湾社会局势已经完全失控,在极度混乱之中唐景崧仓皇内渡。假如不走呢?兵匪涌入城内烧杀抢掠,“总统府”起火,火药局爆炸……唐景崧已无藏身之地。而日寇叠加悬赏四处布网缉拿,叛乱分子全城搜寻疯狂追杀,如果不走,留给唐景崧的只有死路一条,难道非得要死于乱枪之下才称得上英雄?
三说“携款潜逃”的问题。这原本就是个伪命题,是日本间谍为了抹黑唐景崧、扰乱台湾局势编造的,被不明真相或别有用心的人引用炒作出来的假消息,书中已有详细考证,此处不做多的阐述。
对历史人物,特别是像唐景崧这样处于晚清风口浪尖上的历史人物,有看法有争议很正常,但一定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坚守“论从史出”的原则——史之不存, 论何而来?史之不确,论何而立?史之有误,论何以立?一百多年前唐景崧与弟子丘逢甲同谒延平郡王祠, 宣誓抗日,合成一联:“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对联虽然是为郑成功而题,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德意志思想家歌德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历史给我们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借此,希望如歌德所言,能激起读者诸君对唐景崧这一特定历史人物的历史热情。
文崇礼
2018年8月20日
于上海七一阁
本书从寒窗苦读中进士到热血请缨赴越南联络刘永福抗法,到任职台湾,后署理台湾巡抚领导乙未抗日,到自台湾仓皇内渡并被勒令休致回籍(桂林),到在桂林革新桂剧、发展广西教育,再到图谋复出却客逝广州,全面叙述了唐景崧的一生。书中对唐景崧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解读,对以往种种以讹传讹的陈年旧账均罗列史料加以澄清,充分肯定了唐景崧抗日保台的英勇壮举,还历史以真相,还人物以清白,重塑了唐景崧的历史形象。
文崇礼,男,1953年生,广西灌阳人,方志专家,作家,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广西党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中共广西防城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副巡视员,首任广西方志馆馆长。主持编撰拍摄多个专题共480集的地情纪录片,开全国影像修志先河,其中《广西古建筑志》获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出版物)奖。发表散文、小说、杂文、影视剧本、报告文学作品200万字,代表作品有电视连续剧《桃园姐妹》、报告文学《洒向人间都是爱》、电影剧本《大道之行》、长篇小说《五十吴歌》等。
序言 001
章寒门学霸 001
第二章京城消磨 018
第三章热血请缨 034
第四章富春探底 061
第五章密谋永福 079
第六章纸桥大捷 099
第七章山西陷落 131
第八章总理前营 159
第九章班师入关 204
第十章台湾巡抚 224
第十一章力阻割台 251
第十二章仓皇内渡 288
第十三章创新桂剧 310
第十四章教育维新 326
第十五章抱憾客逝 341
参考文献 353
后记 358
本书从寒窗苦读中进士到热血请缨赴越南联络刘永福抗法,到任职台湾,后署理台湾巡抚领导乙未抗日,到自台湾仓皇内渡并被勒令休致回籍(桂林),到在桂林革新桂剧、发展广西教育,再到图谋复出却客逝广州,全面叙述了唐景崧的一生。书中对唐景崧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解读,对以往种种以讹传讹的陈年旧账均罗列史料加以澄清,充分肯定了唐景崧抗日保台的英勇壮举,还历史以真相,还人物以清白,重塑了唐景崧的历史形象。
文崇礼,男,1953年生,广西灌阳人,方志专家,作家,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广西党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中共广西防城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副巡视员,首任广西方志馆馆长。主持编撰拍摄多个专题共480集的地情纪录片,开全国影像修志先河,其中《广西古建筑志》获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出版物)奖。发表散文、小说、杂文、影视剧本、报告文学作品200万字,代表作品有电视连续剧《桃园姐妹》、报告文学《洒向人间都是爱》、电影剧本《大道之行》、长篇小说《五十吴歌》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