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1.9 6.6折 ¥ 48 全新
库存25件
作者[美] 芮塔·菲尔斯基(Rita Felski)著,刘洋 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15292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7904560
上书时间2024-11-02
古往今来,人们容易被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出戏剧,击碎心灵。
这种体验,不仅是一瞬间,更是永恒;不只是个人感受,更是万人共鸣。这正是文艺存在及重要的原因。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文学之用》正是探讨这一问题的理论书,是《新文学史》主编芮塔·菲尔斯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学理又好读的文字,直击“文学、艺术这一神秘的虚构行为”与读者、现实世界产生的关联,探究“文学、艺术如何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发生改变”。《文学之用》抱着这样的使命出发,并提供了四种思路,为学术意义上的“文学之用”与普通读者日常阅读的“文学之用”架起桥梁。
书中,作者穿搜于福柯、本雅明、韦伯、詹明信、奥斯汀、《千与千寻》、希腊悲剧……在思想与具体作品之间逡巡,在历史经典与当下创作之间跳跃。
★作者介绍:
芮塔·菲尔斯基(Rita Felski),曾任《新文学史》主编,弗吉利亚大学英语系小威廉·柯南讲座教授;美学、文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杰出学者。
她1979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于莫纳什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代表作:《批评的极限》《女性主义之后的文学》《创制时间:女性主义理论与后现代文化》《现代性的性别》《超越女性主义美学:女性主义文学与社会变迁》。
2010年,获古根海姆奖。
2000年,获威廉·帕克·赖利奖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给在协会期刊上发表“杰出文章”,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语言和文学研究中有声望的学者)。
★译者介绍:
刘洋,南京大学英语系(牛津大学英语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现代英国文学。文章见于《外国文学评论》等。
导 言 1
一 认识 35
二 着魔 79
三 知识 121
四 震惊 165
结 论 207
古往今来,人们容易被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出戏剧,击碎心灵。
这种体验,不仅是一瞬间,更是永恒;不只是个人感受,更是万人共鸣。这正是文艺存在及重要的原因。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文学之用》正是探讨这一问题的理论书,是《新文学史》主编芮塔·菲尔斯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学理又好读的文字,直击“文学、艺术这一神秘的虚构行为”与读者、现实世界产生的关联,探究“文学、艺术如何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发生改变”。《文学之用》抱着这样的使命出发,并提供了四种思路,为学术意义上的“文学之用”与普通读者日常阅读的“文学之用”架起桥梁。
书中,作者穿搜于福柯、本雅明、韦伯、詹明信、奥斯汀、《千与千寻》、希腊悲剧……在思想与具体作品之间逡巡,在历史经典与当下创作之间跳跃。
★作者介绍:
芮塔·菲尔斯基(Rita Felski),曾任《新文学史》主编,弗吉利亚大学英语系小威廉·柯南讲座教授;美学、文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杰出学者。她1979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于莫纳什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代表作:《批评的极限》《女性主义之后的文学》《创制时间:女性主义理论与后现代文化》《现代性的性别》《超越女性主义美学:女性主义文学与社会变迁》。
2010年,获古根海姆奖。
2000年,获威廉·帕克·赖利奖获(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给在协会期刊上发表“杰出文章”,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语言和文学研究中有声望的学者)。
★译者介绍:
刘洋,南京大学英语系(牛津大学英语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现代英国文学。文章见于《外国文学评论》等。
着 魔
流 行 艺 术 常 被 斥 为 迷 惑(disorienting)和蛊惑(bewitching) 受众,这两个词让人想起古代的魔法。 在长久以来(longuedurée) 的现代世界中,小说常被斥为向读者施加魔法:它就像危险的毒品,诱惑人们远离日常生活,寻求更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愉悦感。读者们被语言的力量迷惑,无法区分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他们失去理智,做出像疯子一样的行为。 在《 堂吉诃德》之后,有一批小说急于诊断这种控制心灵的虚构作品的危害,同时宣扬自己可以对其进行治疗。尤其是现代主义,它宣称自己是驱魔的艺术,对文 学的伪造性和它骗人的能力提出了极多批评。同时,电影很快取代小说,成为受谴责多的诱惑观众对非现实世界着迷的媒介。
…………
着魔的特质是一种强烈的参与感,是一种完全陷入审美客体、对其他 任 何 事 漠 不 关 心 的 状 态。 斯 蒂 芬 · 格 林 布 拉 特(StephenGreenblatt) 曾写 道: “看 也 可 以 使 人 着 魔: 当 关 注(attention)这一行为在其自身周围形成了一个圈,把除被看客体之外的其他东西都排除在外之时。”当你被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或一幅画包裹起来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被封闭在全神贯注所形成的泡泡中,这与日常认知的漫不经心完全不一样。这种浸没感是自我包裹和自我维持的,有其明显的界限;回到现实世界是让人很不情愿的,甚至是很烦人的。 当片尾的摄制人员名单出现、影院的灯光亮起,当你不情愿地合上书、抬头看周围的现实世界时,你会有一种别扭的重新适应的感觉,一种类似 于 机 器 齿 轮 重 新 调整 的 震 颤 感, 会 感 到 一 瞬 间 的 难过和遗憾。
着魔是被不同寻常的强烈感知和情感浸透的;它常被拿来与醉酒、麻醉或做梦类比。着魔过后,世界上的颜色看上去更亮了,感知力更强了;在迷幻的敏锐中,细节看上去也更明显了。 它产生的效果是令人无可比拟地兴奋,因为人们会有强烈的愉悦感,还有强烈的紧张感,感觉正在失去自我控制与自主性。 你头脑中的分析性部分退到了后台;你内在的审查与批判力荡然无存。你不再用清醒和客观的眼光审视文本,而是被难以抑制地拉入它的轨道。 自我和文本之间的清晰界限消失了,留下的是混沌原始的混合物。 着魔具有震惊体验的某些本质特性,却没有后者让人焦躁和引发冲突的特点;它使人在狂喜中忘我,而非粉碎自我。 你把你的周围事物、你的过去、你的日常生活都抛诸脑后;你只存在于当下和崇高的文本中。岌岌可危的不仅是你的自主性,还有你的能动性。你无法掌控你的反应;你会不由自主地一页页翻书,你的双眼会紧盯着屏幕,像是在梦游。 人们对着魔的描述常常会特别强调移动能力的丧失,即一种被钉住、被镇住、无法移动的感觉,而此时你的思想已游移到别处。 时间慢了下来,直到静止:你感觉自己被困在了永恒不变的当下。 你不会感觉到你是文本的主人,你完全听任它摆布。你被它吸收进去,被卷入其中,被诱拐走,被包裹在极乐之中。 你会被催眠、被迷住、被附身。 你努力重拾自己,但终无奈放弃,停止了反抗,无言地投降。
审美着魔体验受到政治批评者的负面评价,这很令人吃惊吗? 大家都知道,布莱希特曾冲冠一怒,为之奠定基调:
我们不能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理解剧场。 让我们走进一间剧场,观察它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在特殊场景中一动不动的人物:他们看上去好像是在努力地紧绷着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只有在累了的时候才会放松。他们不怎么与彼此交流;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就像是一群睡着了的人之间的关系……的确,他们睁着眼,但他们是瞪着眼而不是在看,就好像他们在听却没听进去。 他们着迷般看着台上,就好像回到中世纪———女巫与神父存在的时代一样。
如布莱希特所见,剧院中的观众似乎是走错了时代,像是迷信、蒙昧时代不幸的遗留物。 他们迷茫,恍若梦中,让我们想起了早已逝去的恶魔附体与魔法仪式盛行的时代。 这种反应在科学时代极其反常,在这个时代,人们引以为豪的是怀疑态度和理性质询。 理性不会将愉悦感排除在外,但如布莱希特所言,它带来的是另一种愉悦感,夹杂着反省与评判。 史诗剧场(epictheatre)培养的是观众的批判力,让他们带着思考去看,去评价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而不是让他们听任魔咒的摆布。
像布莱希特一样,许多文学学者以其去神秘化的本领和警觉的姿态为豪。我们可以参考女性主义对视觉快感和男性凝视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审美意识形态和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后结构主义关于怀疑与审问的话语,以及新历史主义关于权力与遏制的论断。 批评者们常试图退到幕后,揭露神像的泥塑本质,或将其打碎,证明美丽的形象背后是与其不符的政治现实。在这个意义上,着魔是批判的对立面和敌人。 着魔意味着从此不再受批判思想的约束,意味着发了疯或失了智,意味着被所看之物蛊惑,而非对其进行清醒和冷静的审查。
杰拉尔德·格拉夫,2008年任美国现代语言学协会主席
数十年来,文学理论家和普通读者在“我们为什么阅读”这一问题上的观点有霄壤之别。但芮塔·菲尔斯基展现了不可能之事:两者之间不仅有话要说,而且相互依赖。
《文学理论期刊》(Journal of Literary Theory)
这是一次对文学的英勇辩护。本书充满了将对文学发展起到振兴作用的观点……
这是一部有灵气的作品。
盖尔·麦当娜,南安普敦大学英文教授
正如我期待的那样,本书思考质量极高。
超出我期待的是,本书写作质量也极佳——晓畅直白、幽默典雅……
我被本书的价值观说服了。我非常喜爱此书。
珍妮特·里昂,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教授
《文学之用》一书生动、细致,是一部关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力作……
本书精心写就,涉及面广,大量引用经典和流行文学以佐证作者本人对文学价值的看法。
身为教师,我认为它的每一章都有启发课堂的助益。
《学术事务》(AcademicMatters)
《文学之用》一书虽是为文学学者而写,但对其他热爱阅读、好奇阅读为何如此令人着迷的读者而言,它颇具吸引力。这两种读者(普通读者与学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也正是本书成书的基础…
马克·鲍尔林,埃默里大学英文教授
近年来,文学与阅读逐渐失去年轻人的青睐,这部宣言出现得正是时候……
文学为什么会打动人心?本书对此问题进行了解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