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囊(400万册纪念版,直面人生的难题,刻在骨头里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 皮囊(400万册纪念版,直面人生的难题,刻在骨头里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皮囊(400万册纪念版,直面人生的难题,刻在骨头里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4.38 4.9折 49.8 全新

库存5824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崇达,果麦文化 出品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88945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7872661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皮囊》是蔡崇达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
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一系列刻在骨肉里的故事,体现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通过本书,与读者分享其对三大现代人共通命题的思考,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自2014年12月面世至今,《皮囊》累计销量已逾400万册,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韩寒、白岩松、刘德华、刘同、蒋方舟、李敬泽、阿来、阎连科等人推荐。
《皮囊》(2019)封面升级,使用具有皮肤质感的SKINS COVER,包裹一篇篇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作者简介

蔡崇达
作家
198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石镇
“读懂中国”非虚构创作中心主任
作品多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大奖



目录

序:带上旅途的书
序: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序:认心、认人的《皮囊》
皮囊
母亲的房子
残疾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的神明朋友
张美丽
阿小和阿小
天才文展
厚朴
海是藏不住的
回家
火车伊要开往叨位
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内容摘要

《皮囊》是蔡崇达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
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一系列刻在骨肉里的故事,体现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通过本书,与读者分享其对三大现代人共通命题的思考,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自2014年12月面世至今,《皮囊》累计销量已逾400万册,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韩寒、白岩松、刘德华、刘同、蒋方舟、李敬泽、阿来、阎连科等人推荐。
《皮囊》(2019)封面升级,使用具有皮肤质感的SKINS COVER,包裹一篇篇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主编推荐

蔡崇达
作家
198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石镇
“读懂中国”非虚构创作中心主任
作品多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大奖



精彩内容



  序1:韩寒╱带上旅途的书

  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不想说老蔡的文字是哪种,因为不希望读者在阅读前有个讨厌的推荐人给他们先入为主的印象。
  很早前就看过他的几篇短文,于是这本书便成了我很期待的一样事物。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这本书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

  序2:刘德华╱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认识崇达仅三两年吧,懂他真诚,因为有过几次掏心详谈,知他能写,却没有机会真正看过他的文章,直至崇达送我这书。
  打开《皮囊》,读到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
  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崇达的《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序3:李敬泽╱认心、认人的《皮囊》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你都有点像祥林嫂了。好吧好吧,我信了。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下地狱或上天堂或在荒野上游荡?我读古人的记叙,总觉得,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蔡崇达写了一本书,就叫《皮囊》。
  当我看到,父亲死去,而儿子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时,我忽然发现,有点不对了。
  是的,我的泪腺受了刺激,有液体分泌,我知道,那叫泪水。
  我说服自己,这不值得流泪,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过是、仅仅是人世间每时每刻发生的事。
  这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一种刻骨的愤怒,愤怒于,人在受苦,而他竟注定孤独无助,儿子也帮不了父亲,一切皆是徒劳。或许,皮囊的冷酷法则就是,它从不许诺什么,它不相信奇迹,不相信心。
  是啊。皮囊有心。
  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比如认父亲,蔡崇达是80后吧,我曾经说过,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就失踪了,不是去了远方就是面目模糊,他不再是被尊敬、畏惧、审视、反抗的对象,他直接被屏蔽,被搁置在一团模糊的阴影里。
  而在蔡崇达这里,父亲出现了,被反复地、百感交集地写,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后离去。
  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
  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长大了。
  这个长大的人,从父亲开始,一个一个地,把与他有关、有缘的人照亮。他为此专门写了这么一本书。
  西方之巫说: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
  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这就是苏珊·桑塔格所说的人的世界。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
  伤痕累累的心。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好的。
  除非死心,除非让心睡去。怀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这是多么有意思,虽然我们到底不能确定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灵魂--中国人把它叫做心,永远贪恋着这个皮囊。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哪一个中国人真的向往过冰冷的天堂?哪一个不是希望回到人世,希望把经过的再过一遍?

  但这一遍和那一遍是不同的,
  就像醒着和睡着不同。
  写作就是再过一遍。
  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
  把栏杆拍遍。把心再伤一遍。

  我不能肯定这本书是什么,我甚至不能肯定它是小说还是自传,但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不轻松不愉快不时尚甚至也不"文学"--文学没有那么重要,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学是轻的。蔡崇达写得不太好的时候,还会有一点生涩的文艺腔,但当他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时,他不文艺了,他站在这里,艰难地扪心而说。
  --这时,他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



媒体评论

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皮囊》这个书名具有指向本质的意味,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叙说出来,讲述一个一个生命的故事。
——阿来(作家)崇达在几年时间里从记者做到了主编,快却扎实。但这本书并不是与这种事业有成关联的成功学贩卖,他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真正直视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白岩松(主持人)很早前就看过他的几篇短文,于是这本书便成了我很期待的一样事物。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
——韩寒(作家、导演、赛车手)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崇达的《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 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刘德华(香港影星)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李敬泽(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皮囊》那么坚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忆和当下,使这种新生的"非虚构"写作的林地里,又兀自展现这么一片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来。
——阎连科(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这个故乡,这样的父亲母亲,这些经验,解释了文字世界里的蔡崇达,不论是在那些特稿里,还是在散文和小说里,所持有的那些标准,古典的、有秩序的、凝练的、深情的、神性的,而不是碎片的、表面的。他试图企及的,是古典时代作家们所拥有的那种“整理世界”的能力,一种分类、看透、浓缩、发散、重塑、预知的能力。
——韩松落(作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