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卷)
  • 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卷)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1.58 5.4折 58 全新

库存9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杰 华景时代 出品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49038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7920785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公元前5世纪前后,人类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东西方几大文明共同进入一个创造性思维意识集体迸发与进取的时代,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各主要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等等。一大批第 一流的思想家几乎同时出现在东西方历史舞台上,共同承担了人类的首度思维大分工。回顾那一时期,简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迹时代,充满了惊人的巧合。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 一次把这一时期出现的人类文明精神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恰恰是轴心时代这短暂的辉煌,所产生的思想文化影响后世数千年,到如今各个地区依然沿着圣贤哲人指导的路劲规范前行,虽然中间出现过突围或游离的现象,但都是短暂的和小范围的,zui终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走向依然紧紧围绕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之上,就像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一样,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坚定的凝固力,使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终能团结在一起,更加坚定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信仰。本书即站在文化发源的先秦时代,以中国哲学的发源与演变为范式,以期引领读者幽深的思想探源。

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突破,体现在人文精神的重新建构。正是这次巨变产生的新的思想和理念,奠定了中国哲学与文化zui基本的框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第 一次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道德价值zui为紊乱的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而这个乱世恰恰是中国思想乃至世界思想zui为繁荣的黄金时期。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阴阳家,等等,九流十家的思想纷纷上场,相互碰撞、融合。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提出“仁”与“礼”价值信仰。道家“清净无为”,法家“专任刑法”,墨家“兼爱非攻”、阴阳家“五德终始”……诸子思想在碰撞和交汇中,不独是以深邃的思想、深切的悲悯关照着社会、守望着文明、彰显着理性,更是“以身说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所恪守的信仰,从而使得自己的思想具有震撼人心的磅礴力量!这些思想家的思想驱动着历史不断朝向文明前进,成就了贯穿在中国哲学精神深处不可遏抑的历史正义!丰富了中国哲学体系,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架构,提升了中国哲学的恢弘气象。

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的因素,产生伊始就吸引了更多人向孔门聚拢,其七十二弟子,更是人才辈出,为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上做出重大贡献。孟子、荀子分别从仁义道德和礼法制度的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思想。其后,“独尊儒术”之汉,“一准乎礼”之唐,使得儒家思想大放异彩,从而成为中国哲学的主干。宋明汲取老释理学与心学两座“心性之学”奇峰,通天拔地。中国哲学由此在形而上的思辨上大大前进一步。鉴于心性之学空疏蹈虚之流弊,明清实学力挽狂澜,救偏补弊,注重观照社会实际问题,影响到中国哲学至今。

从中国思想发展路径来看,“轴心时代”精神突破的实现离不开“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积淀。“前轴心时代”即夏商周上古三代。在中国早期的原始宗教意识中,已经蕴含了一个民族所有历史文化、文明发展的因子,“蕴含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中华文明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该具备的文化雏形因素都已具备,并且随着原始宗教绝 对神性信仰的倒塌,其他文化在原始宗教的荫敝下应运而生,

发生在商周之际的哲学突破,体现在宗教意识的变革。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谓“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此时期,神的绝 对权威地位下降,而人的地位上升。主要是由社会政治事件——周代商的朝代更迭引起人们对天命发生怀疑。武王伐纣之际,周人经济和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殷商,西周统治者在政权建立之初,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政权合法性问题:作为“大邦殷”政权统治下的“小邦周”何以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殷商,获得统治权力?当时民众信仰的“天命神权”落向何地?这个今天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当时却是一个“思想解放”问题。在周商交替的过程中,周人在提出“德”这个概念的同时,丰富了德的内涵:主张“以德配天”;政治上主张“敬天保民”;肯定了人的价值。从此,中国人以及中国哲学精神把注意力集中在德的问题上来。这意味着,中国哲学从商周之际就开启了“祛魅运动”,从而型塑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特质:在人的大道上前行。

中国古代哲学的脱胎和演进,在先秦时期即完成了哲学方面的两次重大转变,从而奠定中国社会2000多年发展的思想路径。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伏跌宕,但总体而言,却是一脉相承,赓续不断,不离其宗。中国哲学的特质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定格,中国哲学的文化基因也于斯时成型。

本书主要选取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视角,揭示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与脉络。从原始宗教与神人的关系开始讲起,追本溯源,梳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厘清中国哲学主干上的硕果。通过这十八讲,简要勾勒了中国哲学精神在先秦时期两次重大转变的基本脉络与核心思想。给读者展示出一个完整的中国思维精神进化的过程,清楚认识到中华的文化在国家治理、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以为现实服务。

立足当下,中国哲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坚持专门研究与普及推广相结合的路径,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一方面,专门研究是普及推广的前提基础,通过专门研究,对哲学及哲学精神做出新的解释和选择,对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挖掘和阐发;另一方面,做好普及推广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家所了解和接受,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对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中国哲学教研工作的党校人,希望广大领导干部能够从中国哲学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打牢修身做人的基础,夯实为官为政的根基。所以,近年来将精力转向到中国哲学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上来,发起了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人作为中国实学研究会现任会长,一直致力于建构新实学体系、打造新实学流派。此工作需要从学术体系、应用探索、团队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助力新实学的创建,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实学力量。



导语摘要

      

先秦哲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本书主要选取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视角,从原始宗教与神人的关系开始讲起,追本溯源,梳理中国哲学发展的路径,厘清中国哲学主干上的硕果,揭示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具体通过十八讲,简要勾勒了中国哲学精神在先秦时期两次重大转变,给读者展示出一个完整的中国思想进化的过程,清楚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直接、间接作用,以为现实服务。



作者简介

      


王杰,山东淄博人,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发起人、倡导者,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中国实学会溧水书院院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副会长。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之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主要思想解读嘉宾。


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人民论坛》等专业核心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及图书评论200余篇,已出版著作有《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荀子注释》等,主编《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四册)、《领导干部国学公开课》(上下册)、《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公开课》、《领导干部国学课二十五讲》、《实学文化丛书》(五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箴言》。


 多次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或访谈,为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各部委、国有大型企业党校、高等院校多次讲授《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儒释道与中国文化》等,深受听众欢迎。


获中共中央党校2008—2009年度学位研究生“优秀教师”、2013—2014年优秀教学奖。


人生格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目录

      


第 一讲 殷商时期的原始宗教政治与神权决定论 / 001


殷商原始宗教政治意识: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 / 002


殷商时代:以上帝、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天命神权论 / 006


占卜、祭祀与战争:殷商政治生活之根本 / 012


巫觋集团:神界与人界关系的沟通者与解释者 / 016


第二讲 殷周至春秋时期的神人关系 / 021


殷商时期:神性至尊 / 022


西周时期:神人互补 / 024


春秋中晚期:人的凸显 / 029


第三讲 西周时期神权政治向伦理政治的转向 / 033


政治忧患意识:一种新的天命价值观 / 035


德政原则:以“敬德保民”为核心的政治道德体系 / 041


第四讲 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 / 047


殷周神权政治价值观的崩解 / 048


民本论:伦理政治价值观的核心 / 050


重人事轻神事: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 / 055


第五讲 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的价值依据以《易传》儒道思想结合为例 / 063


《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考辨 / 064


人类社会演进图式与“三材之道” / 067


《易传》与理想人格塑造 / 070


《易传》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 076


第六讲 超稳定伦理政治模式:孔子的“仁—礼”思想及其展开 / 081


仁论:内在价值规范及思想内涵创新 / 083


礼说:礼的价值的多层面呈现 / 088


礼的治国安邦作用与政治教化功能 / 099


超稳定的仁—礼伦理政治模式:对传统之礼的新诠释 / 104


第七讲 现实的超越与政治的批判——孔子政治理论体系的构建 / 111


天命、人性思想与政治价值依据 / 113


第八讲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 / 123


德治的内在规定及逻辑展开 / 124


德治主义之前提设定:君主的道德修养与自觉 / 126


民本原则:以富民教民为政治归趣 / 129


德主刑辅:一种宽猛相济的治民方法 / 133


第九讲 孔子的政治理想人格论 / 137


第十讲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学说 / 145


曾子与《大学》辨:一个需要重估的原始课题 / 146


孝道观:对儒家伦理思想精髓的体悟 / 150


对道德修养的强调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152


“三纲领”学说:对道德主体实践的指导 / 154


“八条目”理论 —— 修己正人的道德政治论 / 15


第十一讲 《中庸》:构建以“诚”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 / 165


子思与郭店竹简、《中庸》:辨析与结论 / 167


心性性命论的三重结构:自然、道德与政治层面 / 177


正身与正世:儒家德治主义理想的进一步阐释 / 185


对尧舜禅让说的论证:终极政治理想的实现途径 / 191


构建以“诚”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 / 197


第十二讲 超凡入圣:孟子的自我道德修养及理想人格塑造 / 207


修身、修心与道德修养 / 208


节欲寡欲与存心养性 / 210


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 212


第十三讲 孟子政治哲学中的六大理论辨题 / 215


人禽之辨 / 216


义利之辨 / 217


王霸之辨 / 219


夷夏之辨 / 221


君主一夫之辨 / 222


天下国家之辨 / 223


第十四讲 人性善假设:孟子仁政思想建构的逻辑前提 / 225


孟子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见解 / 227


对人性本善的假设与证明 / 228


四善端的涵养与扩充 / 231


孟子人性理论的分析 / 232


第十五讲 孟子仁政思想中的经济利益原则与道德教化原则 / 235


经济利益原则:制民之恒产与取于民有制 / 236


道德教化原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 243


第十六讲 民贵君轻: 孟子的民本政治模式 / 247


民本政治模式之提出 / 248


民本政治模式之阐释 / 249


民本政治模式之影响 / 252


第十七讲 荀子:构建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 / 255


礼的内涵变迁及基本政治功用 / 256


礼的核心:等级制度的确立与维护 / 259


礼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之本 / 260


援法入礼与隆礼重法——礼法之互补性 / 261


第十八讲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论纲 / 265


历史哲学观的突破与超越 / 266


对社会构成及主体需要问题的剖析 / 268


先王后王并重论及其历史价值 / 272


对人性问题的理论阐释及其构想 / 276


 


参考文献: / 285



内容摘要

      


先秦哲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本书主要选取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视角,从原始宗教与神人的关系开始讲起,追本溯源,梳理中国哲学发展的路径,厘清中国哲学主干上的硕果,揭示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具体通过十八讲,简要勾勒了中国哲学精神在先秦时期两次重大转变,给读者展示出一个完整的中国思想进化的过程,清楚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直接、间接作用,以为现实服务。



主编推荐

      

王杰,山东淄博人,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发起人、倡导者,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中国实学会溧水书院院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副会长。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之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主要思想解读嘉宾。

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人民论坛》等专业核心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及图书评论200余篇,已出版著作有《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荀子注释》等,主编《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四册)、《领导干部国学公开课》(上下册)、《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公开课》、《领导干部国学课二十五讲》、《实学文化丛书》(五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箴言》。

 多次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或访谈,为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各部委、国有大型企业党校、高等院校多次讲授《国学智慧与为政之道》《古代官德与干部修养》《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儒释道与中国文化》等,深受听众欢迎。

获中共中央党校2008—2009年度学位研究生“优秀教师”、2013—2014年优秀教学奖。

人生格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精彩内容

      

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

 

 

中国是世界文明形态中文化发展zui早zui发达的国家之一,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雅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儒家的人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及其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中国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确立之前—殷周至春秋中后期的神人关系之演进过程做一鸟瞰式的评述,以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儒家人学思想的内涵和实质。

               一、 殷商时期:神性至尊

 

据近年来的考古资料发现,中国zui早的文字符号的产生是在夏朝(公元前21世纪)之前。但是从文字发生学和思想发展史的视角来考察,真正能够为我们后人所识读的文字即甲骨文,却是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的。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原始宗教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整个社会中到处弥漫着原始宗教的气息,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 对统治的地位(在殷商人眼里,几乎每一种与人关系密切的自然物、自然现象都有它们的神及神灵)。“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zui初的神产生了。”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 对无上的权威下“剥离”出来,而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zui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祀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神之大节也。”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目的在于沟通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殷商社会崇拜天帝,祭祀祖先,认为人间任何事情都要受到冥冥之中神的支配。因此,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帝王贵族们的私人生活,诸如战争、祭祀、农业、气象、祸福、凶吉、狩猎、疾病、生育……都要求神问卜。人对神的祭祀活动,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理,希望借助神灵的伟力来消除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以及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殷人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尚不具有“道德上”的意义,是“敬而不亲”,也就是说,殷人之所以敬畏和崇拜神,主要是由于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能给人世间带来吉凶祸福。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了殷人无论从事任何事情,如祭祀、征伐、田猎、稼穑等,无不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尚书&m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