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周勋初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唐人笔记小说考索(周勋初文集)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0.97 4.6折 68 全新

库存8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勋初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6811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424061

上书时间2024-11-02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小引


研究唐代文史的人都知道,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至为发达,曾经提供过不少宝贵的资料。《新唐书》的传记部分出于宋祁之手,宋氏喜欢采录笔记小说入史。《资治通鉴》的情况也差不多,司马光在采录某种资料之后,还经常加以考订,说明去取的原因,后来他又将之编为《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于此可见其寝馈之深。《旧唐书》中也有不少地方引用笔记小说中的材料,例如《唐临传》中“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馀衣……”一段,全袭《大唐传载》;又如《朱敬则传》中“代以孝义称,自周至唐,三代旌表,门标六阙,州党美之”一段,全袭《隋唐嘉话》。这就说明,后人若要深入钻研唐代史事,也就一定要在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上下功夫。

但是我国古代的文人常有一种偏见。他们重视正史,而对那些提供原始资料的笔记小说,则往往有意忽略,因此很多著作失传了。有些留存下来的文字,经过后人窜改,已与原书有所出入;有的经过书贾改编,更是弄得面目全非。有的本子经过多次传抄,也就产生了不少讹误。后人若要利用这些史料,又得下一番整理的功夫。

由于前人重视正史,所以历代都有研究新、旧《唐书》的著作问世,到了清代更是出现了不少名著,如罗士琳、陈立、刘文淇、刘毓崧合撰《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岑建功撰《旧唐书逸文》十二卷,沈炳震有《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丁子复有《新旧唐书合钞补正》六卷,王先谦有《新旧唐书合钞补注》二百六十卷,赵绍祖有《新旧唐书互证》二十卷……而像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八卷之类的专题著作,更是指不胜屈。反观唐人笔记小说的研究,则寂寞无闻。这种情况自然与古时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有关。时至近代,由于西洋学术的输入,人们对小说的看法已起根本变化,由轻视转向推崇,从而研究传奇的风气日趋兴盛,但对其产生的源头,那些短小精粹、融文史于一炉的唐人笔记小说,则仍不予重视。这种现象无疑是不正常的。偏颇的观点,不仅妨碍对其本身的探讨,同时也必然会妨碍正史与传奇的研究的深入。所以今天研究唐代文史的人,视野尚须开阔,研究领域尚须拓展。对唐代笔记小说进行认真的整理,深入的研究,以此为中介,可在唐代文史研究领域中闯出一条新路。这本小书便是我在这方面工作的初步结集,希望获得同行的指正。

 

 



导语摘要

《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曾于1996年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收入《周勋初文集》2000年版中。周勋初先生回忆该书出版过程较为坎坷,幸得原江苏古籍出版社社长薛正兴先 生慧眼识珠、敦促出版事宜,但后期未能修订再版单行本,实为遗憾。此次再版,虽收入新版《周勋初文集》,但是独立印行,弥补缺憾,以飨读者。这本书是周先生在唐代笔记小说 方面研究初的结集。周先生精心爬梳资料,考证翔实,以期开阔唐代文史研究者的视野,拓展唐代文史研究领域。该书上篇从目录学着手,在学术史的角度考察唐代笔记小说内涵特 点、兴起传播和校雠整理等相关问题;下篇对作家作品进行考订,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为唐人笔记小说研究提供综合研究的实例。



商品简介

作者简介

周勋初,上海南汇人,1929年生。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1956年底考回母校读副博士研究生,未及毕业即留校任教,自此后一 直任教于南京大学。周先生治学涉及诸子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典文献学、近现代学术史等学科领域。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中国唐代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



目录

目录


 


 


 


小引


 



上编通论


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唐代笔记小说的崛兴与传播


唐代笔记小说的校雠问题


唐代笔记小说的整理心得


——就《唐语林校证》事答客问


 


下编作家作品考


韦绚考


卢言考


卢肇考


赵璘考


《隋唐嘉话》考


《明皇十七事》考


《常侍言旨》考


《刘幽求传》考


《酉阳杂俎》考


《玉堂闲话》考


《唐语林》考


后记



内容摘要

《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曾于1996年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收入《周勋初文集》2000年版中。周勋初先生回忆该书出版过程较为坎坷,幸得原江苏古籍出版社社长薛正兴先 生慧眼识珠、敦促出版事宜,但后期未能修订再版单行本,实为遗憾。此次再版,虽收入新版《周勋初文集》,但是独立印行,弥补缺憾,以飨读者。这本书是周先生在唐代笔记小说 方面研究初的结集。周先生精心爬梳资料,考证翔实,以期开阔唐代文史研究者的视野,拓展唐代文史研究领域。该书上篇从目录学着手,在学术史的角度考察唐代笔记小说内涵特 点、兴起传播和校雠整理等相关问题;下篇对作家作品进行考订,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为唐人笔记小说研究提供综合研究的实例。



主编推荐

周勋初,上海南汇人,1929年生。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1956年底考回母校读副博士研究生,未及毕业即留校任教,自此后一 直任教于南京大学。周先生治学涉及诸子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古典文献学、近现代学术史等学科领域。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中国唐代学会顾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



精彩内容

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小说”一词,在我国古代文士的笔下往往略含贬义,有人以为某种记载不太可信,也就会以“小说家言”称之。但不管他人怎样对待这种体裁,古今文士还是喜欢写作“小说”,这只要检查历代书目,就可发现“小说类”的著作愈来愈多,而且“小说”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简直有兼收并蓄之势,把其他部类中的许多著作也陆续吸收或融合进去了。

这种情况何以会出现呢?


历代书目中子、史二部的递为兴衰与相互渗透

中国学术重源流之辨,而考古代学术分类的源头,则又必须上溯《汉书·艺文志》中所作的学派区分。班固沿用刘歆《七略》的成果,删取其要而成六“略”。《诸子略》中,分列儒、道、阴阳、法、名、墨、从横、杂、农、小说十家,其中“小说”一家就显得很特殊。因为《汉书·艺文志》中所著录的,有先秦至西汉时期的各类著作。战国之时,百家蜂起,西汉之时承其馀绪,仍有各派人物在活动,因此刘歆、班固等人按照各派宗旨进行分类,也就指明了我国学术源流的演变,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十家之中前面九“家”都有其明确的宗旨,可以列出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杂家”与儒、墨、名、法等家有所区别,未能独标宗旨,但仍有其代表性的著作——《吕氏春秋》二十六篇。颜师古注:“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此书的历史地位,联系当时形势就可明白。战国之末,由秦统一天下之势已很明显,学术界也就出现了统一思想的要求。首先反映这一趋势的,就是秦国的权相吕不韦,他集合了各学派中人物编成《吕氏春秋》一书,所以《汉书·艺文志》“杂家”的小序中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师古曰:治国之体,亦当有此杂家之说。)见王治之无不贯,(师古曰:王者之治,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此其所长也。”可见先秦各家都有用世之意,“杂家”则是为适应一统天下的政局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学派。吸收各派之长,为建立新的政权服务,这也就是他们独树一帜的学术宗旨。程千帆先生《杂家名实辨证》曰:“杂家者,百家所从入,期于为治切,盖秦学也。”载《闲堂文薮》,齐鲁书社1984年版。

“小说家”的情况就不同了,《汉书·艺文志》小序曰: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刘、班给“小说”下的定义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亦即并非出于上层人物之口,在当时来说,显然评价很低,这是后人常以贬义称呼“小说”的原因。刘、班在《诸子略》的序中又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小说家言既不能用以经世,又不能形成一种具有明确宗旨的学派,这在重视政治实用价值的古时学者看来,地位当然不高了。刘、班一方面说“诸子十家”,一方面又说“可观者九家而已”,似乎“小说”不成其为“家”,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显示出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或许刘、班嫌这种“街谈巷语、道听涂说”的“小说”内容太浅薄,可又难于归入其他类别中去,而小说家所表达的一些见解仍不失为某一方面的议论,因而不得不归入《诸子略》中去的吧。

但上述评语中仍有对“小说”加以肯定的地方。班固引用孔子之语证成自己的见解。按“小道可观”之词原出《论语·子张》,实为子夏之语,汉人行文习惯,可以归为其师先圣之语。班固引此,也只是借此提高自己立论的权威性就是了。因为儒家所理解的“小道”之中究竟包含不包含“小说”,无法加以证明,但这一评价却为“小说”在学术领域中争得了一席之地。后世文士纷纷写作“小说”,也可聊当“刍荛狂夫之议”。

与班固同时的桓谭在《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卷三一江淹《拟李都尉从军》李善注引)与《汉书·艺文志》中的评语约略相同。时至东汉,儒家之外的学派均遭排斥,难以经世了,小说更是说不上有什么治国之用,因此只能用于“治身理家”,但这样说却也承认了“小说”自有其价值。

《汉书·艺文志》中共著录了小说十五家。根据书名和班固自注,可以约略推知其内容。中如《伊尹说》二十七篇,《师旷》六篇,《天乙》三篇,《黄帝说》四十篇,班固以为皆出后人依托。《鬻子说》十九篇,《务成子》十一篇,妄称古人,均为后世所加。《周考》七十六篇,《青史子》五十七篇,或称“考周事”,或称“古史官记事”,其内容当近于史部中的“杂史”一类,或许由于《汉书·艺文志》中只有《春秋》一类,而没有单列史部,而《春秋》又在《六艺略》中,所以刘、班才把上述诸书分到《诸子略》的“小说家”中去的吧。同类著作还有《臣寿周纪》七篇,顾名思义,当与上述诸书情况相同。

“小说家类”中还有《宋子》十八篇,班固注:“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既然如此,那他又为什么不把此书列入道家中去呢?“道家”类中不是已经收入了许多黄老学派的著作么?看来此书内容也有“迂诞”的问题,和《黄帝说》类同,故而列入“小说家”类。同类之中还有《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应劭曰:“道家也。好养生事,为未央之术。”也当属于“黄老”一派。此书之前为《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刘向《别录》称饶为“齐人”,大约也是一名燕齐方士。燕齐方士每以黄老学派的面目出现。《封禅方说》十八篇之出于方士,更不待言。

《汉书·艺文志》的“小说家”类中,当以《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对后世的影响为。“虞初”成了小说家的代称。班固说他为“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颜师古也说:“《史记》云:虞初,洛阳人。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者也。”按《文选》载张衡此赋,李善引薛综注曰:“小说:医巫厌祝之术。”说明虞初本身也是一名方士,与《史记·封禅书》中的记载相合。小说之中包括着好些怪诞的方术。《汉书·艺文志》与《文选》注中还引应劭释《虞初周说》曰:“其说以《周书》为本”,则又可知这些文字与杂史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今《逸周书》中仍有很多怪诞的记载,如《王会》篇等即是。参看胡念贻《〈逸周书〉中的三篇小说》,载《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

由此可知汉代学者对“小说”一词的理解:“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中包含着许多非现实生活中所有之事,按其内容而言,虽然不能列入可以经世的学派,但也应该算是学术中的一种支流别派。因此刘、班等人以此列入《诸子略》中,还是合适的。

这十五种书中的文字,今已遗佚殆尽,其中《百家》百三十九卷,唐时尚存,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七《虫篇》中说:“成式尝日读《百家》五卷”,可惜他没有明确说明引用过其中的哪些材料,以致后人无法窥测其内容。

鲁迅在研究了上述诸书的性质之后说:“右所录十五家,梁时已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惟据班固注,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可见小说自始起其内容就介于子、史之间。

以上是对《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所作的考察。大家知道,记录古代著作的书目,除《汉书·艺文志》外,要以《隋书·经籍志》为重要,因为前者著录了先秦至西汉末的绝大部分重要著作,后者续此而作,著录了东汉之后的绝大部分重要著作。二者互补,先唐时期学术界的情况可以约略觇知。但《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的著作体例有巨大差别,因为前者是把古代学术分为六类而著录的,后者是按四部区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而著录的。这两种体例在我国学术史上都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只是从魏代起,四部分类法逐步占了上风,并在皇家书库的编目中世代相沿成了定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