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6.81 4.4折 ¥ 3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钱宁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4400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6919665
上书时间2024-11-02
序言 一孔之见
本书是《论语》的释读之作,也可视为《新论语》续篇。《新论语》通过原文重构以呈现孔子学说的内在逻辑,注译之外,未敢多加论述;本书则对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整体性阐释,一些发现和看法,虽不免疏浅,却似前人未言,是书中会意用心之处。
《新论语》出版后,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论语》中有许多“道理”,这些“道理”能否发展成为“定理”?定理可以实践验证,反复运用,并能进一步推演出更多的论断。如果不能,只能说明这些“道理”过时了或不具备“普世性”。
沿此思路,我尝试着将《论语》的“道理”做定理化表述,从孔子学说的 “仁”“忠恕”等重要概念入手,通过经典章句的语义分析,解析相互关系,在简单陈述的“箴言”中,寻找出更深一层的逻辑判断。探索过程中,时有令人惊喜的发现,《论语》就像一座矿山,富含“道理”的土壤里,蕴藏着丰富的“定理”矿石。
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孔子学说如此深刻和系统,一定会有自己的方法论吧?伟大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方法论,没有方法论的思想家,不会有思想体系,只会有思想火花。如果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孔子的思想就形成不了学说,《论语》也只能是一部“思想火花集”。
的确,孔子有自己的方法论,这在《论语》中有过明确阐述。《子罕篇》中,孔子解释了认识事物的“两端法”,这是深入理解其学说的关键。以其方法,反观其说,就会发现,“两端法”体现在孔子学说中所有的重要观点里——仁之忠恕、性之善恶、礼与法、君子和小人等等,孔子说自己“一以贯之”,诚哉斯言!
这时,另一个在心里盘桓很久的问题也浮现出来:在孔子“仁”之说和“两端法”的背后,是否还有更高更深的“道”?
答案是肯定的。孔子一生都在寻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8》)而他“五十以学《易》”,也是为了“悟道”。
道理者,若其理不成“定理”,便不是“理”;若其理之上没有“道”,也成不了“道理”。
那么,孔子学说中的“道”是什么呢?在这方面,《论语》只留下只言片语。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13》)由此可推断,孔子学说中的“道”,就是关乎“性与天道”的“天人之道”。
孔子的“天人之道”,可以说是孔门未传之学,不过,探究其“道”,似可另辟蹊径。孔子晚年有关“性与天道”的论述,虽然“不可得而闻之”,但据子贡的说法,其终思考集中在“性与天道”之间的关系上。如果以“性与天道”为起点,以其“两端”方法论为指引,通过推演,还是有可能一窥“天人之道”的奥秘。简言之,就是以其说寻其法;再以其法探其道。这一路径,让我们有可能抵达孔子学说中高深之处,也就是传说中千年传承的“圣贤之道”。
就内容而言,此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阐释了孔子的仁学。通过分析仁、忠、恕、不为、克己、知止、礼、仁政等核心观点的内涵,发现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深层意义,并推导出一些定理性判断。这一部分内容构成了孔子学说的价值观。
第二部分:讨论了孔子学说的“两端”方法论。孔子的思想,既反“异端”,亦不取“一端”,而是立于“两端”。“两端法”是其学说的立论基础,也是解析问题的利器。
第三部分:探讨孔子的“天人之道”。孔子的“天人之道”,是“两端法”的进一步推演和应用——如何在“人道”和“天道”之间“执两用中”,即“中庸”之道。中庸者,中用也,是在“两端”之间做出抉择。这是孔子的独特思维方式,也是儒家文化的智慧。
就体例而言,书中内容分为两类。
一是“纲目与疏证”,主要是《论语》核心观点的归纳和思想脉络的整理,并以传统疏证的方式进行文献引证。
二是“专题与散论”,就特定论题进行的解析和评述,既是学术探讨,也有点像“思想实验”——将孔子学说中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天人之道试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倒不是想为诸多社会问题寻找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想看看孔子学说在现代文明的冲压、锻造下能否还有思想锋芒。
总之,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仁,两端,三用中”——从“仁”的核心价值观,到“两端”方法论,再到“用其中”的中庸思维。
如果说《新论语》为《论语》增加了一个新的读本,希望这本《〈论语〉纲要》也能为孔学增添一种新说。
初读《论语》时,有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一般的观感,里面有“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只是“不得其门而入”(《论语·子张 23》);如今再读《论语》,更多的是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受,其慨叹是“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11》)——面前如有高山耸立,虽想攀登而上,却找不到一条路啊!
孔子之学如山,山峰在云雾之间,时隐时现,一些地方依然人迹罕至,要想攀登,只能自己寻路而上。一路走来,没有多少“道路自信”,只有一点寻险探奇之心,自以为,即使走了弯路、错路,也算为后来者留下一些诸如“前方危险”或是“此路不通”之类的标识和警示。
因此,本书属于“一孔之见”,——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理解为“一种关于孔子的个人见解”。
《〈论语〉纲要》内容分三部分:孔子的仁学、“两端”方法论和“天人之道”。从“仁”、“忠恕”,到“不为”、“知止”,通过经典章句的语义分析,揭示出“仁”的价值观,以及背后的方法论;再以孔子“两端”方法论为指引,推导出其“天人之道”——“执两用中”的中庸思维。体例上,分为“纲目”和“专题”两类,前者是《论语》核心观点的梳理,加之传统疏证;后者是相关论题的散论,以孔子思想来探讨现代议题,既是学术思考,也似“思想实验”
钱宁,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北京,祖籍上海嘉定。主要作品:重编版《新论语》(2012)、学术随笔《尼山风光》(2010)、历史小说《圣人》(2004)、《秦相李斯》(2000)、新闻纪实作品《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1996)。
序言 一孔之见
上篇 纲目与疏证
章 仁:一种价值观
1.仁:“爱人”。而仁者之爱,不是爱,是“忠”和“恕”
2.忠:“言思忠。”即说真话,底线是“勿欺”
3.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勿施”
4. 忠之“勿欺”,恕之“勿施”,皆“有所不为”,是“克己”,亦是“知止”
5.仁,在不同社会关系中呈现不同形态,“忠恕”贯穿其间
6. “仁政”的“四项承诺”:好的君王——以德治国;好的治理——贤能政治;好的生活——小康社会;而核心是不滥用暴力——不嗜杀
第二章 “两端”:孔子的方法论
1. “两端法”的三个要点:“空空如也”“叩其两端”和 “竭焉”
2. “空空如也”——事物本质空无,只有置于关系中才能显现
3. “叩其两端”——事物本质取决于关系的“两端”,需从“两端”去理解
4. “竭焉”——事物本质受“两端”限定,推演到“”才能看清
5.孔子的“两端法”是理解其核心观点的逻辑密匙
6. “两端法”与“一分为二”的方法同中有异,并行不悖,是“儒家辩证”
7. 儒家的“格物致知”——理,不在物亦不在心,而在物与心之间
第三章 “用其中”:天、人之间的中庸哲学
1.天人之道,介于天道、人道之间
2.天人之道, 即“中庸”——“执两用中”
3.“用其中”是在“两端”之间找到“度”
4.“中庸”的挑战:量化和算法
5.中庸,即传承千年的所谓“圣贤之道”
下编 专题与散论
章 仁:一种价值观
孔子心中的问题
忠,就是说真话
重要的,不是爱,是恕
恕:从道理到定理
与孔子讨论“平等”
自由如何“不逾矩”?
两难中怎样取舍?
说“孝”
民主,不仅仅是“多数”
从“不为”到“知止”
“仁政”的设计缺陷
“专制”,还是“共治”?
第二章 “两端”:孔子的方法论
孔子的方法论
人之初,性本无
寻找“真我”
“好人”,还是“坏人”?
平庸之恶 VS. 伟大之恶
“格物”如何“致知”?
第三章 “用其中”:天、人之间的中庸哲学
《论语》中的“道”
孔门未传之学
“中庸”是做出抉择
寻“度”
《易》:“中庸”的量化和算法
隐秘的圣贤之道
结语 “新孔学”的可能性
附录 1 《新论语》原文
附录 2 《论语》原文
附录 3 引文及参考书目
《〈论语〉纲要》内容分三部分:孔子的仁学、“两端”方法论和“天人之道”。从“仁”、“忠恕”,到“不为”、“知止”,通过经典章句的语义分析,揭示出“仁”的价值观,以及背后的方法论;再以孔子“两端”方法论为指引,推导出其“天人之道”——“执两用中”的中庸思维。体例上,分为“纲目”和“专题”两类,前者是《论语》核心观点的梳理,加之传统疏证;后者是相关论题的散论,以孔子思想来探讨现代议题,既是学术思考,也似“思想实验”
钱宁,出生于南京,成长于北京,祖籍上海嘉定。主要作品:重编版《新论语》(2012)、学术随笔《尼山风光》(2010)、历史小说《圣人》(2004)、《秦相李斯》(2000)、新闻纪实作品《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199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